?

試論馬克思土地產權理論及其中國化途徑

2016-06-17 22:22彭兆龍
2016年15期
關鍵詞:中國化因素問題

彭兆龍

摘要:本文對馬克思主義土地產權中國化的影響因素作了分析,并就在馬克思主義土地產權分離理論指導下,中國土地改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思考,摸索出一些強化其中國化的方法,以作參考。

關鍵詞:馬克思土地產權;中國化;因素;問題;方法

對土地的熱情一直根植于中國人的靈魂深處,土地問題一直是我黨領導下政府職能部門關注的焦點。我國的土地改革,深受馬克思土地產權理論的影響。如何將土地制度建設得更好,保障農民的權益,一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政府部門重點關注的問題,但是這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幫助。

一、 馬克思主義土地理論中國化的因素分析

(一)馬克思土地所有權分立理論的指導

理解馬克思土地所有權分立理論,就是理解馬克思將土地所有權進行了哪些方面的延伸。這個方面,主要是將土地所有權劃分成了使用權、占有權、收益權等。西方經濟學家認為:當財產私有時,才具備最佳的利用效果。但是當確定私人權利的代價抬高時,所有權延伸出來的其他形式可能更有效率。占有才是私有財產的真正基礎,這是一個經濟事實,并不是權利,需要法律的承認,私有財產才具備合法性,即所有權。這就表明了占有是一個經濟事實,所有代表著占有的合法性。

(二)土地所有制的變革使然

以中國土地所有制發展情況來看,馬克思理論中土改理論明確指出了土地產權的產生和變革,對土地制度變化原因進行了解釋。要搞清楚土地產權的合理性,只從理性假設、個人主義等條件入手,是很難看清本質的。中國土地所有制的變革歷程,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土地產權理論在中國土地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中國土改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馬列主義思想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農民廢除封建半封建性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運動。也就是說,中國的土地改革一直遵循著馬克思土地產權理論的指導。實踐表明,始終堅持將中國國情和馬克思土地產權理論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土地改革的歷史使命。

(三)土地國有化的必然性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馬克思主義指出,土地國有化將徹底改變勞動和資本的關系,從而達到消滅資本主義的目的。土地國有化就是將生產資料進行全國性集中,使土地成為全國性的經濟基礎。以中國基本國情看,土地國有化在我國有其必然性。我國現行的土地所有制都是在馬克思土地產權論的指導下演變而來的,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0條中明確規定,土地國有化,不在這一范疇的土地屬于集體。歷史及上層建筑決定了我國土地國有具有必然性。

二、 馬克思土地產權理論及其中國化的歷史階段

(一)探索階段

馬克思主義土地產權理論的中國化應用,是從1927年冬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的土地革命開始的,就是要廢除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將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貧苦農民。到1931年春,土地革命政策才形成一套較為符合當時國情的體系。1950年6月30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傮w上來看就是,馬克思主義土地產權理論中國化的探索階段就是毛澤東思想的形成階段。

(二)發展階段

鄧小平作為中國第二代核心領導人,其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不同時期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其中必然包含著土地產權的理論指導思想。這是馬克思土地產權中國化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馬克思土地產權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國情和土地改革實際相結合,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鄧小平理論中的土地改革指導理論,是馬克思土地產權理論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指導思想。

(三)創新階段

馬克思土地產權理論中國化的創新階段是在毛澤東和鄧小平奠定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土地所有制理論體系。這一階段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為核心,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為中心、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思想體系都屬于這個體系的范疇,土地所有制的變革當然也是出于這一體系之中。

三、 當下馬克思土地產權理論及其中國化中存在的問題

(一)土地資源配置效率較低

在土地交易的實踐過程中,我國農地制度,“二元分離(集體所有權、承包權)”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開始向三權分離(集體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轉變。然而由于農村人口流動性急劇變化,在宏觀上依然存在著土地資源配置效率較低的問題。主要原因是集體土地所有制存在著“虛置”的缺陷,無法將土地進行有效管理,使得土地所有權不明確土地面積在逐年加大。

(二)農地產權主體模糊

到目前為止,農村經濟發展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這主要得益于農村土地制度的不斷變革。我國諸多法律對土地所有權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即集體土地所有制。然而,“集體”的邊界,并沒有一個能夠進行界定的明確標準,因此,造成農地產權主體模糊的問題。

(三)農民權益不能完全得到維護

土地無法有效流轉,配置效率低下,造成的后果,最后承擔的還是農民。這就損害了農民的權益。不明確的權屬關系,一方面必將導致土地糾紛的產生,另一方面,農地受制于土地制度的不完善,并不能有效地流轉,這關系著農村的經濟發展,關系著農民的切身利益。導致農村土地經營碎片化,不適于現代農業的發展,從而使得農民權益不能完全得到維護和尊重。

四、 優化馬克思土地產權理論及其中國化進程的策略

(一)完善農村土地制度變革

農村土地制度的問題的具體表現就是“三農問題”。家庭承包責任制較為基礎的土地經營制度,但是這種制度是存在產權模糊缺陷的,這種缺陷嚴重制約了農村現代進程。因此,要以產權為核心進行農村土地制度變革,將其完善。要在堅持在具有中國特色的土地產權理論的指導下,結合馬克思土地產權理論,永久承認農村土地屬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而完善土地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從思想上作出指導。

(二)拓展農民主體權益的實現路徑

拓展農民主體權益的實現,最主要的就是強化承包權的歸屬,三權分離的制度,可以有效地提升農民主體權益。三權分離就是在馬克思主義土地產權分離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將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進行分離。在此基礎上,使得承包權能夠永久屬于農戶。即將土地占有權化歸到土地承包權中,強化農民與土地的聯系,防止人為因素造成農民權益的喪失。

(三)優化農用土地資源配置

必須要在堅持土地最終所有權永久屬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基礎上,將農村土地的各項權利分開運行,強化土地流轉,將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使土地占有權、收益權在承包土地后完全屬于承包戶,在此后農民就可以獲得土地的轉讓權、出租權、使用權、處分權等。以此為基礎用法律手段規范落實土地交易,優化農用土地資源配置。

(四)建立農民權益保護機制

就是要以法律的形式,確保農民權益。在實踐中,要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土地產權的指導作用,為農村土地流轉提供完善、嚴謹的法律依據,依法推進,為保護農民權益提供必要的制度環境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與土地對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將農民的土地權利變更為農村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礎。要通過一定方式補償農民損失或暫時損失土地的利益。保證事實上的農民土地產權。

五、結束語

馬克思主義土地產權在中國的土地所有制改革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實踐已經證明,結合中國實際國情,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將理論進行適用性改造,建立起來的一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中國現代化建設是有著重要意義的。(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黃鵬進.中國傳統農村土地產權性質的三重認知及其貫通理解[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6:80-88+105.

[2]鄭興明.馬克思主義土地理論中國化:邏輯進路與當代實踐[J].探索,2015,04:18-23.

[3]鄭亮,楊燕菱.農地“三權分離”制度的土地權能構造——基于馬克思土地產權權能理論[J].安徽農業科學,2015,36:318-320.

猜你喜歡
中國化因素問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解石三大因素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若干問題
演員出“問題”,電影怎么辦(聊天室)
短道速滑運動員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韓媒稱中俄冷對朝鮮“問題”貨船
“問題”干部“回爐”再造
怎樣理解人是戰爭的決定因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