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空間結構視角:絲綢之路旅游節事活動網絡化發展模式構建

2016-06-17 18:30秦珊
2016年15期
關鍵詞:絲綢之路空間結構

秦珊

摘要:本文將絲綢之路作為旅游節事活動的載體,通過對絲綢之路沿線旅游節事活動的篩選、數量統計分析以及類型劃分等,以地理學的空間結構視角分析其分布特征,并嘗試性地構建其網絡化開發模式,對絲綢之路旅游節事活動的開發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空間結構;絲綢之路;旅游節事活動

一、絲綢之路旅游開發現狀及旅游節事活動發展現狀研究

(一)國內研究現狀述評

國內關于絲綢之路旅游研究起步較早,但是廣度深度不夠,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國內研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從絲綢之路區域旅游合作的角度進行研究。馬耀峰(2006)在分析絲綢之路旅游發展憲章的基礎上,探討了跨國絲綢之路旅游合作的意義及合作的可能性;韓春鮮(2010),南宇(2010)認為西北絲綢之路區建設網絡化旅游中心城市,是加速西北絲綢之路區城市立體合作開發的重要選擇。二是從絲綢之路旅游開發的角度進行研究。梁雪松(2009)提出了絲綢之路空間開發的開發模式、互補模式和發展趨勢模式;楊阿莉(2010)等人指出從生態保護視角研究絲綢之路旅游產品的優化與升級。三是從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和保護的角度進行研究。南宇(2011),歐陽正宇(2012)等人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在保護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進行適度的旅游開發。另外,馬耀峰(2009),馬勇(2013)等人認為絲綢之路旅游的開發要重視與文化產業的結合和歷史文化的發掘。

我國關于旅游節事活動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的層次也比較低。國內研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關于基本概念辨析和類型劃分。雖然學術界尚未達成統一的認識,但是從目前研究趨勢上看,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都開始認可戴光全和保繼剛所提出的,“節事”是“節日(Festival)和特殊事件(Special Event)”的簡稱,在英文中稱為Festival﹠Special Events(FSE)。關于節事活動的類型劃分,尚無統一標準,不同學者采用不同標準對節事活動進行了分類。其中趙睿(2001)依據主題性質將節事活動分為商業類、文化類、體育類、政治類、科教類等;石玉鳳、單博誠(2001)按照文化特征將節事活動分為政治類節事活動、傳統民俗節事活動、地方特色節事文化活動以及專業性節事活動;吉文橋(2003)則以“命名物”這一形象載體將節事活動分為工業性產品節、物產節、自然景觀節、人文景觀節、歷史文化節、生產經營活動節、休閑娛樂活動節等七類。二是節事活動的效應、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大量的研究集中于旅游節事活動的效應、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的分析。戴光全(2011)分析了中國節事旅游的發展情況,對其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探討,在此基礎上總結了中國節事旅游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未來研究的重點和方向進行了探討。三是關于節事活動運作方式及管理的研究。楊繼瑞(2002)提出要以市場機制來配置辦節資源;史鐵華、何玲(2001)從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角度探討了旅游節慶的市場化運作。

(二)國外研究現狀述評

國外關于絲綢之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和歷史方面,關于其旅游方面沒有相關的研究成果。

國外關于旅游節事活動的研究起步較早,主要從節事概念與定義、節事發展進程以及節事評估管理等方面入手進行分析和評述。在英文研究中,旅游節事活動被稱為Festival & Special Event,是旅游吸引物的重要組成部分。1970年,Meyer根據節慶活動的主題將旅游節事活動進行了分類。Ritchie和Flassi在80年代對旅游節事作出定義“從長遠或短期目的出發,一次性或重復舉辦的延續時間較短,主要目的是加強外界對于旅游目的地的認同、增強吸引力、提高經濟收入的活動”。Getz(1997)把事先經過策劃的事件分為8個大類:文化慶典,文藝娛樂事件,商貿及會展,體育賽事,教育科學事件,休閑事件,政治/政府事件,私人事件。也就是說節事活動的成功與否,和事件本身的策劃有相當大的聯系;Michael(1989)對定義了典型性的旅游節事活動,并提出了典型性旅游節事活動研究的幾個重要特點。Harris等(2001)對澳大利亞節事的發展進行了回顧,提出節事研究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探討了實踐者、政府、學術研究者三者之間的差別。Getz(2008)從實踐和學術兩個方面對節事旅游進行了探討,總結了節事旅游研究的起源演進及發展歷程,并提出了關于節事旅游研究的主要現象和關鍵主題的概念性框架。Getz和Andersson(2010)在所有權場地使用、決策過程、成本收入、資金等方面,對瑞典挪威英國和澳大利亞四個國家的節慶案例進行了系統的對比和研究,并對節慶活動管理研究的相關綜述文獻進行了述評。

綜上所述,基于空間結構視角下的旅游節事活動研究,國內外學者們還未給予足夠的關注,罕有相關的研究成果。本文試圖從空間結構視角來解讀絲綢之路旅游節事活動的分布規律,并嘗試構建絲綢之路旅游節事活動的開發模式,即網絡化的開發模式,以期能夠更好地指導實踐工作。

二、絲綢之路旅游節事活動的篩選原則、數量統計及類型劃分

(一)篩選原則

在對絲綢之路沿線中心城市的旅游節事活動篩選的過程中,首先應該確定其沿線的旅游中心城市:西安、銀川、蘭州、西寧、烏魯木齊。旅游節事活動的篩選應該遵循以下原則:1、地域性原則。旅游節事活動要能反映出當地的風俗風貌以及文化傳統。2、輻射性原則。旅游節事活動的影響范圍比較大,吸引力較大。3、代表性原則。旅游節事活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數量統計及類型劃分

經過篩選,以絲綢之路沿線五個旅游中心城市為重要節點,結合沿線次中心城市,分別統計其符合條件的旅游節事活動并對所選的旅游節事活動進行類型劃分。

絲綢之路沿線旅游節事活動篩選結果,在絲綢之路沿線省份逐年舉辦的“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屬于沿線國際級別的旅游節事活動,該項旅游節事活動能夠分時段、分地域帶動絲綢之路沿線旅游產業的發展。其次,各省市也有影響力較大的旅游節事活動。結合前文所介紹的篩選原則,篩選結果如下:(1)陜西省有西安的“城墻風箏節”“寒窯踏青”“絲路美食節”等;延安的“我在延安過大年”;寶雞的“旅游文化節”;以及漢中的“油菜花節”。(2)甘肅省有敦煌的“敦煌葡萄文化旅游節”,“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天水的“伏羲旅游文化節”;酒泉的“絲路自駕旅游節”;嘉峪關的“奇石文化旅游節”;玉門的“赤金峽漂流旅游文化節”。(3)寧夏有銀川的“賞石旅游節”;石嘴山的“星海湖文化旅游節”;吳忠的“回鄉文化旅游節”。(4)青海有西寧的“中國夏都避暑旅游節”;格爾木的“昆侖文化旅游節”;德令哈的“柴達木民族文化旅游節”。(5)新疆有“新疆國際旅游節”,每年在新疆不同地區舉辦,烏魯木齊的“杏花文化旅游節”和“西部冰雪旅游節”;庫爾勒“香梨文化旅游節”等。

通過對以上絲綢之路沿線中心旅游城市以及次中心旅游城市的旅游節事活動進行分類,可以分為三類:第一,依托當地歷史遺存,如西安的“城墻風箏節”。第二,依托當地特色產品,如“敦煌葡萄文化旅游節”和庫爾勒“香梨文化旅游節”等。第三,依托當地民族文化或傳統文化,如吳忠的“回鄉文化旅游節”、“柴達木民族文化旅游節”和天水的“伏羲旅游文化節”;第四,依托當地氣候地理條件,如酒泉的“絲路自駕旅游節”、西寧的“中國夏都避暑旅游節”和烏魯木齊的“西部冰雪旅游節”等。

三、絲綢之路旅游節事活動的空間結構特征及網絡化開發模式構建

絲綢之路沿線旅游節事活動在空間結構上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點線面發展的特征。各中心城市之間旅游節活動的發展,呈現出點軸發展的特征,中心城市的旅游節事活動和次中心旅游節事活動的發展,使之呈現面的特征。第二,時空分異的特征。在空間上的分異顯而易見,并且各個旅游節活動由于自然條件和市場規律的影響,舉辦的時間各異。第三,聯動輻射的特征。省際聯動舉辦的旅游節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輻射范圍大,各省內部聯動舉辦的旅游節在全國范圍內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輻射范圍較大,各市舉辦的旅游節一般只在本省范圍內有一定的影響力,輻射范圍小。

由此,在絲綢之路旅游節事活動的開發中,可以構建網絡化的開發模式,以點帶線,以線帶面,根據時空分異的特征,分地域、分時段將特色旅游節事活動推向目標市場,從而帶動絲綢之路沿線旅游產業的發展。(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人文地理研究所)

本文系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syjsb201424

參考文獻:

[1]馬勇. 絲綢之路旅游發展的策略[J]. 中國旅游報, 2013(11):1-2.

[2]歐陽正宇. 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RMB分析[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12(12):203-208.

[3]馬耀峰. 遺產廊道型旅游資源合作開發模式研究——以“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為例[J]. 資源開發與市場, 2009(9):841-844.

[4]楊阿莉. 基于生態理念的絲綢之路旅游產品結構優化與升級研究[J]. 西北大學學報, 2010(1):97-101.

[5]南宇. 構建西部絲綢之路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開發體系研究[J]. 寧夏社會科學, 2011(5):148-152.

[6]馬耀峰, 梁雪松. 跨國絲綢之路旅游合作研究[J]. 旅游經濟, 2006(2):67-70, 101-103.

[7]梁雪松. 絲綢之路區域旅游合作空間開發模式選擇[J]. 絲綢之路, 2009(4):101-103.

[8]南宇. 西北絲綢之路區旅游中心城市合作開發模式研究[J]. 經濟地理, 2010(6):1038-1042.

[9]戴光全, 保繼剛. 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內容、方法與啟發(上)[J]. 旅游學刊, 2003, 18(3):26-34.

[10]趙睿. 節慶旅游: 開拓嶄新視野——以上海為例[J]. 沿海經濟, 2001(9):4-7.

[11]石玉鳳, 單博誠. 對節慶文化活動與經濟內涵的思考[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1(2):64-65.

[12]吉文橋. 關于節慶經濟的思考[J]. 學海, 2003(2):53-60.

[13]戴光全. 中國節事旅游: 發展問題展望[J]. 旅游規劃與設計, 2011(2):6-14.

[14]楊繼瑞. 以市場機制來配置城市“辦節”資源[J]. 資源開發與市場, 2002(4):34-35.

[15]史鐵華, 何玲. 關于旅游節慶市場化運作的思考[J]. 旅游科學, 2001(1):5-9.

[16]Getz, D. Event; Event management; event marketing[M]. IN: JafariJ. Encyclopedia of Tourism[M](旅游百科全書). New York: Routleledge. 2000a: 209- 212.

[17]Getz, D. Event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M]. New York: 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 1997.

[18]Michael C H. The definition and analysis of hallmark tourist events[J]. GeoJournal, 1989,19(3):263-268.

[19]Harris R, Jago L, Allen J, Huysken M. Towards an Australian event research agenda: First Steps[J]. Event Management, 2001,6:213-221

[20]Getz D. Event tourism: definition, evolution, and research [J].Tourism Management, 2008,29(3):403-428.

[21]Getz D, Andersson T, Carlsen J. Festival management studies: developing a framework and priorities for comparative and cross-cultural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ent and Festival Management,2010, 1(1):29-59.

猜你喜歡
絲綢之路空間結構
格絨追美小說敘事的空間結構
淺析“一帶一路”戰略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情灑西域,奠基樂史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間結構有限公司
基于社會空間結構流變的統戰工作組織策略研究
空間結構SRT混合仿真試驗技術研究
后三峽萬州城市空間結構演變與重構
自由曲面空間結構形態創建的若干關鍵問題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