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型海外城郊客車的結構輕量化及耐撞性研究

2016-06-28 03:23劉頔朱成
科技與創新 2016年11期
關鍵詞:輕量化

劉頔+朱成

摘 要:采用CAE技術模擬某型海外城郊客車結構在典型運行工況下的受力情況,并進行相關計算分析。通過改進結構的局部拓撲形式和高強度材料的引進方法,實現對結構的優化及其輕量化,在耐久性不降低的前提下,使結構骨架減重700 kg以上。經過側翻試驗認證和可靠性驗證,能夠保證結構方案的可實施性。

關鍵詞:海外城郊客車;總體結構設計;輕量化;耐撞性

中圖分類號:U463.8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1.018

文章編號:2095-6835(2016)11-0018-03

在國外傳統的“衛星城—中心城/INTER CITY”交通模式下,歐洲市場很重視城間/城郊多功能客車(MULTI BUS/INTER CITY/INTER URBANS),其市場非常成熟。這種多功能客車有別于市內公交車輛,市內公交車的輪罩凸起會影響座椅的布置,甚至有些座椅不得不往后安排,所以,減少了行李倉和行李架。此外,它的售價比較高,保修困難,通過性不好,車輛內高和大側窗的優勢在長途出行方面也發揮不了作用。因此,近年來,高地板帶行李倉、行李架的城郊客車越來越多。

對于歐洲市場上的城郊車輛,它既要兼顧公交車的大容量,考慮短途站客的需要,又要具備旅游車輛的行李倉,照顧到乘客的舒適性。因此,要開發具有公交車和旅游車優勢的混合結構。同時,還要考慮到歐洲法規認證對側翻安全性的要求,滿足輕量化的需求,所以,在車身和車架的骨架結構設計方面提出的要求其比傳統車輛高。

1 主要技術參數

1.1 外形尺寸

該車長×寬×高為11 950 mm×2 550 mm×3 300 mm,軸距為6 000 mm,前懸/后懸為2 550 mm/3 400 mm,前/后輪距為2 050 mm/1 860 mm。

1.2 質量

整備質量為12 300 kg,整車允許前/后軸最大載荷為6 500 kg /11 500 kg,整車允許最大總質量為18 000 kg。

1.3 基本性能參數

接近角/離去角為10.6°/9.3°,最高車速為100 km/h,爬坡度為20%,限定條件下平均油耗小于23 L/100 km。

2 輕量化設計的總體思路

2.1 輕量化原則

選取原結構車輛為性能標桿,在保持其結構基本剛強度和側翻安全性的基礎上,改進結構的輕量化設計。

2.2 輕量化思想

輕量化思想包括2點:①化整為零,各個總成部分分別減重1個百分比。這樣做,可以積少成多,實現整車減重。②所有工作有理有據。以CAE分析為依據,將結構的合理排布作為主體減重思想,并采取相應的驗證試驗。

頂蓋、側圍、前后圍、地板的減重主要考慮側翻強度及其耐久性。地板以下底盤結構的減重主要考慮耐久剛度。因此,可采取以下2方面的措施:①使用小規格的材料,部分結構采用高強度鋼材來補強。這主要在上部結構的側翻安全性中應用得比較多。側圍立柱和頂蓋弧桿使用50×50×3.0的無縫鋼管Q345B材料替代原來的80×50×3.0規格的20#鍍鋅管。②優化結構拓撲形式。綜合CAE分析得到的應力分布情況判斷結構中受力不大的管材,去除無效結構,通過細梁搭接實現結構的合理排布,分散局部應力集中區域,提高結構的整體性能。此外,還可以將這2種方法相結合,比如縱梁的規格由原來的160×60×4.0變為120×60×4.0.當結構剛度降低時,合理排布側圍腰梁結構就能補強整車剛度。

3 結構耐久性分析

3.1 強度分析

考慮各種典型操作工況下原始版本和輕量化版本設計的受力模式,即先執行機構運算,懸架系統零部件的K值和C值由底盤部門提供。利用機構仿真軟件計算可以得到各工況入力,然后應用慣性釋放的方法靜態分析整車的骨架結構。

比較、計算各種典型工況下骨架的受力情況和結構的應力分布趨勢,擬定出應力水平不高且斷面、厚度都比較大的部位作為骨架的更換料件,以減輕骨架質量。圖1為過10 cm坎工況下結構輕量化前后的應力對比情況。

從應力分析的結果來看,變更設計后最大應力明顯降低,但是,相對高應力區的范圍則增大了許多。這表明,應力產生了合理分散的效果。

3.2 模態剛度分析

對底盤進行自由模態分析,圖2為底盤的第一階振型。

輕量化前后,底盤前五階固有頻率的比較如表1所示。

改變固有頻率可以得到底盤結構剛度變化的另一種信息。從底盤結構減重約400 kg的情況看,其剛度損失是有限的。

4 耐撞性研究

目前,安全法規越來越嚴格,特別是結構的被動安全,即客車的側翻安全性。因此,要保證結構在側翻碰撞中乘客的生存空間不會被侵犯,要努力做到車毀而人不亡?,F階段,出口到歐洲的車輛都要求進行ECER66最新版本的側翻法規認證。該法規是國際上要求最嚴格的法規,它不僅會通過結構力學原理分析結構,并進行優化設計,還會研究和引入新材料、高強度材料,將它們用于局部區域,以提高結構的抗側翻能力。

當輕量化耐久仿真的計算結果沒有問題時,可按照法規ECE R66的要求考慮側翻強度。

在優化設計車體抗側翻碰撞時,要將計算機仿真整車側翻強度作為研究重點。其中心思想在于,當車體側向側翻時,其撞擊能量必須能迅速、有效地分散到整個車體結構中,避免局部結構塑性過早失效。

4.1 輸入數據

輸入數據的單位為mm/ton/sec/N。

4.1.1 有限元網格大小與質量

為了保證計算的穩定性和效率,網格依骨架大小切割為約20 mm的網格,主要為二階四邊形板殼單元。幾何形狀變化較大的區域網格邊長不小于5 mm,長寬比不大于5,Jacobian不小于0.6,三角形單元數量不超過整體板殼單元總數的1%.

4.1.2 單元與節點數量

在此,共有499 711個單元,219 174個節點。各類型單元有限元數據如表2所示。

4.1.3 焊點連接方式說明

為了保證計算結果的合理性,相鄰橫梁或縱梁的焊接位置必須妥善相連。因此,可采用下列2種處理方式:①如果骨架與骨架之間為滿焊,則有限元模型為共點相連;②如果骨架與骨架之間為分段焊接,則在焊點時,使用*constrained_nodal_ rigid_body作對應連接。

4.1.4 材料定義

考慮到大客車骨架變形行為屬于動態塑性變形,所以,使用LS-DYNA材料Type 24 *MAT_PIECEWISE_LINEAR_ PLASTICITY設定骨架材料參數,并修正動態屈服應力。Cowper和Symonds提出的組成方程式為:

車體結構計算模型中所引用的材料有以下3種,即20#(車身結構)、Q345B(車身結構)和剛性材料(type 20,*mat_rigid)。20#和Q345B材料曲線如圖3所示。其中,彈塑性材料特性參數如表3所示。生存空間的材料設定為空材料(type 9,*mat?_null),用于觀察側翻過程中車體骨架變形后是否侵入生存空間。

4.2 設定接觸面

在設定接觸面時,要做到以下3點:①在側翻過程中,考慮到輪胎與側翻平臺的接觸面,所以,在分析軟件中,使用*automatic_surface_to_surface處理輪胎與平臺的接觸問題。摩擦系數FS和FD設定為0.3.②使用Rigidwall_Planar在側翻平臺下方800 mm處設定接觸地面,同時,設定其摩擦系數為0.3,并觀察計算過程中動能與內能的歷程變化。③用*automatic _surface_to_surface觀察生存空間與車頂或側圍是否接觸,同時,設定其摩擦系數FS和FD為0.3.

4.3 總能量和各組成能量

在側翻過程中,總能量和各組成能量的變化曲線如圖4所示。

內能(Internal energy)為結構變形所產生的應變能,它可以反映出骨架結構的吸能狀況。由圖4可知,沙漏能(hourglass energy)與總能量(total energy)之比約為0.05%,滑移能(sliding interface energy)與總能量(total energy)之比約為1.0%,這兩個比值均小于總能量(total energy)5%,符合法規規定。

4.4 仿真分析結果和試驗驗證

根據模型建立的生存空間判斷大客車側翻時,骨架能否侵入乘客的生存空間是關鍵。利用后處理軟件觀察分析結果可知,改進后的車身結構未侵入生存空間,因此,判車輛合格。側翻分析中段結構最大變形情況如圖5所示。

分段側翻試驗結果顯示,在側翻過程中,該結構的生存空間未被侵入,符合ECER66法規的要求。事實證明,在產品設計初期,采用有經驗的仿真技術能為車輛設計提供準確的方向。側翻試驗認證的現場情況如圖6所示。

5 結論

本研究兼顧整車的耐久剛度和抗側翻強度,在計算機仿真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優化減重思路。車身受力是來自路面的,通過懸架系統、車架最后傳到車身。因此,優化減重思路是先計算各典型工況下車架的載荷,進而優化車架與車身結構,最后根據側翻強度的需求調整車身結構。輕量化的成果是整車減重約700 kg,并且還通過了側翻試驗和整車可靠性試驗。結果表明,減重后的車身結構能夠滿足側翻法規和整車耐久性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劉竹金.歐洲城郊客車發展現狀[J].城市車輛,2002(5):29-31.

[2]陳浩.XML6858C01型城郊客車設計與開發[J].客車技術與研究,2012(2):19-21.

[3]石琴,張代勝,谷葉水,等.大客車車身骨架結構強度分析及其改進設計[J].汽車工程,2007(1):87-92.

[4]成耀龍.大客車車身骨架結構輕量化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7.

[5]張志遠,那景新,何洪軍.某客車底架結構局部優化設計研究[J].客車技術與研究,2010(4):8-10.

[6]薛大維,趙雨吻.客車車架有限元靜力學分析[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6(7):1075-1078.

[7]蘇亮,黃登峰,吳長風.有限元分析技術在客車輕量化中的應用[J].客車技術與研究,2013(5):34-36.

[8]ECE R66,E/ECE/324 Rev.1/Add.65 Uniform Provisons Concerning the Approval of Large Passenger Vehicles with Regard to the Strength of their Superstructure.

[9]黃登峰.某長頭車型校車側翻安全性仿真分析及優化[J].機電技術,2013(3):105-107.

作者簡介:劉頔(1981—),女,吉林長春人,工程師,工學學士,主要從事車身結構、新能源汽車方面的研究。

〔編輯:白潔〕

猜你喜歡
輕量化
基于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新能源汽車前車門輕量化設計研究
探析汽車輕量化材料及制造工藝
瑞典Floby公司推出輕量化鋁制制動盤
一種輕量化自卸半掛車結構設計
一種輕量化自卸半掛車結構設計
某車型后端低速碰撞的安全性能分析及優化
純電動客車車身結構輕量化研究
除了核心技術的缺失,成本控制也是自主品牌實現輕量化的一大難點
重量都去哪兒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