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的發展演變

2016-06-29 15:40唐姍姍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6年14期
關鍵詞:音樂教育

唐姍姍

【摘 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的文化教育擁有世界文化史上最悠久的教育傳統。本文采用文獻法、歸納演繹法、系統分析法等方法,對我國古代音樂教育的發展和演變進行梳理歸納、分析研究,探索了我國古代音樂教育中的獨特文化,討論了古代音樂教育終止的原因,提出了保留并發展民族音樂的建議。

【關鍵詞】音樂教育 禮樂教育 琴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4-0026-02

叔本華在《論歷史》中說過:“一個民族只有通過歷史才可以對自己的民族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這句有關歷史和民族的箴言反映在音樂教育上,表現了通過研究我國古代音樂教育的發展演變,能夠對本民族的音樂教育事業形成更加深入的認識。本文根據古代音樂教育的歷史發展,劃分為禮樂教育、技藝傳教和琴學教育三個部分進行探究,在梳理和研究中找出音樂教育的民族性問題根源,并且在最后一節提出自己的拙見,以期能在全面把握我國古代音樂教育發展演變的基礎上,探討當下的音樂教育問題。

一、禮樂教育的繁榮

從音樂史學的研究成果來看,在氏族社會時期,我國最古老的音樂教育活動就已存在。宗教祭祀禮儀活動作為氏族部落最基本的藝術活動與精神活動,包含了樂舞表演與樂器演奏等音樂行為,在此基礎上的音樂技能的傳授和專職司樂人員的產生,蘊含了最基本的音樂教育行為。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演變,腦體勞動的分工促使了學校教育的正式產生。據《周禮》記載,西周的音樂教育以禮樂教育為主體,樂教內容包括樂德、樂語(詩樂)、樂舞。統治者將音樂教育與國家棟梁之才的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希望通過禮樂教育“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悅遠人、以作動物”。由此可看出這時的音樂教育作為一種最主要的育人活動存在于官學中,具有重要地位。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生活和社會經濟生活發生了一系列的深刻變革,官學系統中的音樂教育逐漸衰弱,詩樂教育占據主導地位,教育的功能從育人向滿足宮廷的娛樂轉變,音樂教育事業開始轉型。

先秦時期的音樂教育被涵蓋在官學系統之中,受到教育者極大的重視。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以規范人的社會行為、完善人的社會情感、從而培養國家管理人才為主要職能,以育人為主要目的。

二、技藝傳教的發展

秦漢設樂府作為專門的音樂教育機構,以音樂技藝的傳授為主要內容,以實施宴享娛樂性音樂活動為主要職能。樂教被排除在官學系統之外,音樂教育與一般意義上的宮廷學校教育正式分離,成為專門的音樂技藝傳教活動。

因社會文化、政治經濟背景的不同,各朝各代的音樂活動表現出不同的特色。秦漢時期,樂舞的排練和教習、樂器的演奏和樂律知識的傳授成為音樂教學活動的主要內容。魏晉時期,音樂教學內容更為繁多,包括了各樂種的歌曲、器樂曲、舞曲及樂器演奏法等。隋唐時期,宮廷的音樂教育機構相當完備,雅樂和燕樂都得到很大的發展,尤其燕樂發展到包括清樂、西涼樂等的“十部樂”,各樂部中樂曲的組織表演和樂器的技藝傳授、宮廷歌舞的創作、外族燕樂的改編與傳承,這些與音樂教育行為直接聯系在一起的活動,都是當時極為普遍的存在。自唐以后,宮廷音樂教育發展停滯并逐漸消弱,音樂文化發展的中心轉向民間世俗的音樂生活,音樂教育的行為也更具民間化。

總之,秦漢以降,我國各朝代的音樂教育大體上都承襲了秦漢時期的“藝體系”特征,以技藝傳授取代了育人教學。但在教育內容、教育理論成果等方面都實現了很大的發展。

三、獨善其身的琴學教育

在文士階層存在著一種獨特的音樂教育活動,無論育人性音樂教育如何沒落、技藝性音樂教育如何繁榮,它堅持著“以琴育人,以德傳教”的人文品格,它既具有傳統樂教的育人功能,又包含著一般樂教所沒有的特殊的人文意義,這就是琴學教育。

琴學活動早在先秦時期便已在文士階層廣為流傳,雖然此時的琴樂僅僅作為一種獨特的傳情達意的音樂活動而存在,尚未形成基本的教育體系,但從文人以琴會友、士以琴待客的行為可看出,琴的音樂美在文士階層已然得到認可。秦漢時期,在音樂教育逐漸成為聲伎娛樂的工具之際,恒譚、馬蓉、阮籍等一批琴士通過進行琴樂演奏、琴曲編訂、琴學理論著述等實踐活動,使得琴學從聲伎娛樂的音樂中脫離,而獨具“雅”的文人氣質,漢代的琴學已經發展成為文人音樂的標志。宋代琴學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又將傳教活動拓展到琴僧系統,南宋時形成當時最具代表的琴學流派——浙派。明代琴學的傳教方式更為多樣,清代的琴學教育更加體現琴學中重德的人文傳統。

縱觀我國歷史上琴學教育的發展,我們發現琴樂一直活躍在文士階層,它被文人視為修身養性的一種行為方式,甚至成為文士人格的象征。

四、我國古代音樂教育演變的系統分析

整體來看,根據教育功能的不同,我國古代音樂教育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即先秦“人體系”的音樂教育,和秦漢以降“藝體系”的音樂教育,此外還包括琴學教育這一具有獨特人文意義的音樂教育領域。從教育內容上看,育人性的音樂教育包括詩樂、禮樂制度、知識技能等內容的教習,技藝性的音樂教育內容根據各個朝代音樂產品的不同而相應變化,大致包括音樂作品(歌詩、器樂、樂舞)的演奏演唱、音樂技藝的教習和音樂理論的教授??偟膩碚f,在我國古代的燦爛文化之中,音樂文化占有一席之地,與繁榮的音樂活動相應的音樂教育行為同樣也相當發達,但因一般意義上的學校音樂教育早在秦漢時期就已衰落,在近代西方文明的沖擊之下,重建學校音樂教育已然很難在本民族的文明中找到支持。

民族傳統文化始終是一個國家不可磨滅的印記,我們需要學習西方優秀的文化和技術,但更需要保存我們自己的文化精髓不動搖。為此,筆者認為,我們應當試圖構建具有我國民族印記的音樂教育體系,在音樂教育中,提高國民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認知度,培養國民對本民族音樂的自豪感。2011年《新課標》提出了“弘揚民族音樂”這一理念,證明已經有大量的音樂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并采取了相應行動。如何以美的形式將民族音樂呈現給學生,是民族音樂文化獲得大家認可并喜愛的關鍵。雖然民族音樂進課堂的實踐遭受過重重阻礙,但我們堅信,通過不斷的研究和探索,我們也可以像柯達伊一樣,打造出具有民族印記的音樂教育體系。

注釋:

1 (德)叔本華著,韋啟昌譯.叔本華美學隨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7.第36頁.

參考文獻:

[1]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楊和平.對中國古代音樂歷史的粗略考察[J].藝術教育.2005.

[3]張旦丹.漢代琴學在中國琴史中的地位及影響[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8.

猜你喜歡
音樂教育
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在新課改背景下的改革
論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兒音樂教育中的運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