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彩生活課堂

2016-06-29 11:00李貞奎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6年14期
關鍵詞:條船小船長方形

李貞奎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4-0264-01

《數學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币痪湓?,道出了數學教學的生活性,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因此,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從而使學生增強了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提高了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綜合發展。下面談談我在這一方面的教學體會。

一、聯系生活背景,創設導入情景。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在于教師是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這也是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條件之一。

例如:教學“循環小數”時,我請學生聽鬧鐘的“滴答滴答”的聲音,出現了不斷重復的效果,然后我會說:“數學上有一種特殊的數,就象鬧鐘的滴答聲一樣,某些數字會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這樣的數叫做循環小數?!边@樣,就建立了“循環小數”的概念,不但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也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切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學習興趣。

二、聯系生活實踐,揭示數學規律。

數學規律往往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科學試驗、驗證猜測的過程中揭示出來的,如果在數學教學中能讓學生經歷同樣的實踐活動,學生或許能發現并提出大膽猜測和假設,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加以驗證,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時,學生已掌握了怎么計算長方形的面積,讓學生動手剪一剪各自帶來的圓,看能否拼成我們已學過的什么圖形,拼完后組織學生討論:圓的面積與近似的長方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圓的哪些部分與長方形的哪些部分有關系?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討論、觀察、測量、推算,不難發現圓的面積和長方形的面積相等,圓周長的一半等于長方形的長,圓的半徑等于長方形的寬,從而推算出圓的面積。整個過程完全是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既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又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實踐,它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要努力,到處都可以探究出融于生活中的數學規律。

三、聯系生活實境,創設參與情景。

數學是對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的一種抽象,因此,在數學中一方面要盡可能讓抽象的數學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用學到的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有關數學的現象,并能解決一些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應用題:“同學們到公園劃小船,每條小船限乘8人,現在我們班有44人,需要租多少條小船?”我先請學生獨立算一算要幾條小船,學生的答案可能會有兩種,第一種答案是租5條船余4人,另一種答案是租6條船,對學生的答案我先不表態,我會說:“現在請同學們自由組合,8人為一組,統計好要租幾條船,待會老師去買票?!睂W生們這時情緒高漲,站起來組好隊,這時學生不難發現8個人為一組的有五組,租五條小船,剩下4人雖然不夠8人也要租一條船,所以總需要租6條船,這樣學生在動態的生活情景中理解題意,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使學生學得輕松,體現生活中充滿了數學,體現課堂數學的應用價值,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我們必須開放小教室,讓學生從多方面接觸生活,把精彩的社會生活帶進數學課堂,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猜你喜歡
條船小船長方形
算法多樣化教學分析
分類數 不出錯
小船
巧替換 妙解答
長方形的困惑
有他在的小船,一輩子都不會翻
層層推進逐步建構數學模型
——《應用問題(二)》教學
小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