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柏縣小流域治理措施

2016-06-30 12:03董偉
科技視界 2016年15期
關鍵詞:水土流失

董偉

【摘 要】桐柏縣地處豫鄂邊區,桐柏山腹,是千里淮河的發源地。受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的影響,水土流失嚴重,經濟發展滯后,農業基礎薄弱,群眾生活相對貧困。水土流失面積占土地面積的40%以上。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生態環境惡化,水旱災害頻繁,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了徹底改變生態環境惡化的局面,建造適宜人們生活生產的環境,把治理水土流失作為全縣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實現了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使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大為改善。

【關鍵詞】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措施及設計

1 項目背景

根據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決策,計劃在桐柏實施桐柏山國家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項目。桐柏縣地處豫鄂邊區,桐柏山腹,是千里淮河的發源地。受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的影響,水土流失嚴重,經濟發展滯后,農業基礎薄弱,群眾生活相對貧困。水土流失面積占土地面積的40%以上。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生態環境惡化,水旱災害頻繁,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了徹底改變生態環境惡化的局面,建造適宜人們生活生產的環境,把治理水土流失作為全縣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實現了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使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大為改善。小流域治理工程選定在淮河源項目區內的淮源小流域、銀宴小流域及黃畈小流域內實施。

2 工程總體布局

桐柏縣淮河源小流域治理區屬低山丘陵區,其水土流失特點是:凡是荒山、禿嶺、坡耕地及植被稀疏的山坡,均存在著嚴重的面蝕;隨著面蝕的發展,地表徑流進一步集中形成股流沖刷力增大,日長月久,面蝕形成溝蝕。針對治理區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現狀、水土流失成因、資源利用及經濟發展方向與社會經濟特征,在小流域治理布局設計上,本著“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全面規劃、綜合治理、注重實效”的方針,堅持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治理相結合,水保措施與農業耕作措施相配套,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相兼顧的原則,溝坡兼治,喬灌草結合,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形成措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

3 小流域治理措施

3.1 水平梯田設計

根據治理區土地利用現狀和土地資源評價分析,按照統一規劃,成片開發的原則,選擇在條件適宜的坡耕地,修建成水平土坎梯田,面積為90hm2。

3.1.1 設計標準

①水平梯田在小于25°的坡耕地修筑;②土質好,在村莊附近、交通比較方便,位置較近,鄰近水源,利于管理、機耕和水利化的地方優先選擇;③科學規劃、集中連片,山、水、田、路綜合治理;④充分合理利用水源,布設灌溉水系,防洪除澇統籌兼顧;⑤田塊布設需順山坡地形,大彎就勢,小彎取直,田塊長度盡可能在20-80m,以便利耕作;⑥梯田埂沿等高線布設,合理布設田間道路、截排水系統、沉沙設施。

3.1.2 梯田設計規格

①一般要求梯田田面寬大于6.0m;②田坎高度根據地面坡度、田面寬度確定;③田邊設蓄水埂,埂高0.3m,頂寬0.3m,埂內坡1∶1,外坡與田坎側坡一致;④田坎側坡坡度確定為72°;⑤梯田內側開挖竹節溝,底寬0.3m,深0.3m,與田間縱向排水溝相連。

3.1.3 梯田施工設計

①定線:定線過程中,遇局部地形復雜處,根據“大彎就勢、小彎取直”原則處理,有的地方為保持田面等寬,可適當調整埂線位置。②清基:清基即清除表土厚約20cm,清除石礫等雜物(如有洞穴,即時填塞),整平,夯實。③筑?。禾锟脖仨氂蒙列拗?,土中不能夾有石礫、樹根、草皮等雜物;修筑時分層夯實,每層虛土厚約20cm,夯實后厚約15cm;修筑中,每道埂坎全面均勻地同時升高,不能出現各段參差不齊,影響接茬處質量;④深翻土層、保留表土:梯田地埂筑好后應深翻田面土層至0.5m,保證農作物種植需要。表土保留有三種施工方法:表土逐行置換法。對于坡度較陡、田面較窄的梯田、采用表土逐臺下移法。對于坡面坡度較緩,梯田田面較寬,采用表土中間對置法實于田面寬10-15m的水平梯田。⑤修平田面:將田面分成下挖上填與上挖下填兩部分:田坎線上下各1.5m范圍內,采取下挖上填法,從田坎下方取土,填到田坎上方;其余田面采取上挖下填法,從田面中心線以上取土,填到中心線以下,田面挖、填任務基本完成后,應用手水準檢查是否達到水平(或設計縱向比降),誤差不超過1%;田邊1m左右,保留10m左右反坡,地中原有淺溝部位,填主要比水平高出10cm左右。

3.2 坡面水系工程設計

梯田經過深翻改土后,增加了蓄水保墑能力,對中、小強度降雨所產生的徑流可以全部攔蓄,若遇到強度較大的暴雨,梯田仍有被沖垮的可能,因此必須修建排水設施。如果在整片梯田上部有較大集雨面積,則布置截流溝、池塘、沉沙池、消力池等相應的排蓄工程。

梯田排水系統一般包括兩部分:一是,田埂內側的竹節溝;二是,竹節溝相連的縱向排水溝,縱向排水溝的布置因地形而異。

梯田的排水方向是:田面→竹節溝→縱向排水溝→自然溝道或農田排水溝→溝道(或塘壩)。

3.3 水土保持林設計

在小流域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總結多年來該地區進行的水土保持造林經驗,以立地條件類型為依據,考慮各立地條件類型的差異性,結合現有栽培水平和運用先進的造林技術進行設計。項目區水保林面積為140hm2。

3.3.1 工程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①因地制宜,適地適樹,以獲得穩定持續的環境,改善立地質量為目的;②選擇適宜的鄉土樹種,或經多年栽培,適應性較強的引進品種,提高造林成活率;③盡量營建復層林相,充分利用營養空間,建立穩定的生態林系。

3.3.2 造林設計技術措施

①造林樹種:針對不同立地類型條件,荒山荒坡造林以“兩松”、櫟類為主。②造林密度:本次設計是按《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GB/T16453.2-1996標準,按照土層厚度、利用類型、進行樹種配置?!皟伤伞?、櫟類造林株行距為2×2m,密度為2500株/hm2。③整地設計:整地工程防御標準按10年一遇6小時最大降雨量設計。整地時間在秋末冬初,特殊情況下亦可夏季整地一般比造林季節提早1~2季節。整地方式采用魚鱗坑。④造林方法:造林季節選擇在春季,項目實施年度秋冬季完成造林整地任務。次年3月底以前完成所有栽植任務?!皟伤伞睜I養缽栽植,速生楊采用1年生裸根苗植苗造林,櫟類采用直播造林?;纳皆炝忠藸I造混交林,采用火炬松與櫟類株間混交。

3.4 經濟林設計

以立地條件類型為依據,適地適樹,選擇經濟價值高、優良鄉土樹種或適應性較強的優良引進品種,提高造林成活率,盡量營造復層林相,建立穩定的生態體系,以獲得最大的經濟、生態、社會三方面的效益,林地選擇在交通方便、避風向陽、土質好的梯田及坡度較緩的坡耕地、土層較好的四荒地。

治理區經濟品種選擇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及市場需求選擇具有豐產高產經濟效益好,經濟價值大的造林品種,發展支柱產業,本規劃選擇的經濟林品種為茶葉。

新辟茶園根據山地實際,工程防御標準按10年一遇24小時最大降雨量設計,根據本流域地形、土質等立地條件,茶苗采用抽槽整地。按0.6×0.6×0.8m的要求進行深溝吊槽,溝內分別施入土雜肥、餅肥、磷肥、再覆蓋細土,細土厚25—30cm。但實際有些整地不到位,突出表現在吊槽深度、寬度不夠,畦上存在大量石塊,大土塊及枯枝雜物,這些存在不利于根系與土壤的緊密結合,同時阻礙茶苗根系對土壤水分的吸收,導致茶苗今后失水而枯死。

3.5 封育措施設計

按《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GB/1164531—1996標準,在有水土流失的荒坡與殘林、疏林地采取封育措施,通過封育、補植治理,恢復林草植被,提高林草效益。郁閉度達0.75以上,林間有地面植物及枯枝落葉層覆蓋,水土流失明顯減輕,泥沙懸移值減少80%以上,封育后造林成活保存率達85%以上。

3.5.1 封育技術措施

本流域水熱條件較好,樹木破壞較輕,植被恢復較快,實行季節封禁。在春、夏、秋生長季節封禁,晚秋和冬季可以開放,允許村民到林間割草、修枝。在季封期間利用冬春造林季節,有計劃的補植幼林恢復原有林地的林木數量。

3.5.2 封育區內撫育管理措施

①結合封育,在殘、次、疏林中合理進行苗木補植,平茬復壯修枝間伐,擇優選育,促進林木生長,促進植被恢復。②定期檢查林木生長情況,發現病蟲害及時防治,清除病死木。病蟲害防治采用機械防治和人工防治方法進行,發現病蟲害后,選擇低毒高效化學藥劑及時防治。③建立封育治理技術檔案,除記載有關基本情況外,著重記載封育效果、植被演替、林木生長、野生動物繁衍變化等情況。④對成林進行封育管理,并固定專人管護,嚴禁采伐及放牧。

3.6 塘壩工程設計

根據流域規劃,小型水利工程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治理原則,按照防治并舉,蓄、排、攔、泄、灌并重的指導思想,做到近期與遠期相結合,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相結合,就地取材,方便施工,節省投資。塘堰整修工程主要由清淤、塘壩加固、溢洪道、放水洞進口整修等組成,按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規范的規定進行設計。

3.6.1 塘堰清淤設計

塘堰設計參照土壩設計規范,頂寬一般1.5~4m,上游坡1:1.25~1:1.75,下游坡1:1.0~1:1.5,壩高一般1.5~4m,超高為0.2~0.3m。

3.6.2 塘壩加固設計

整修壩坡前先將表土清理,壩坡開挖成臺階狀,以利于新老土的銜接。為保證壩坡質量,壩坡培厚厚度應比設計坡面厚0.10m以上,人工夯實,要求回填土的干密度不得小于1.62g/cm3。培厚時必須層土層夯,每層填筑厚度不得大于0.3m。土料以不干不濕為宜(即用手捏一捏能成團,輕輕掉地下又能散開),同時要按設計斷面邊修邊收坡,注意始終在壩坡穩定邊坡比范圍內。

3.6.3 溢洪口、放水涵洞進口整修設計

溢洪口尺寸雖可滿足泄洪要求,但由于部分水毀需進行整修護砌,采用M7.5漿砌石護砌,護砌厚度30cm,護砌長度4.0m。

放水洞進口損壞,需拆除重建,仍設計為階梯狀,梯級四級,級差0.30m,坡比1:2,進水孔直徑20cm,木塞控制。

放水涵洞由進口、洞身和出口構成。進口布設在塘壩上游正常蓄水面下任意一段的山坡上,設計為階梯狀,規格為階長×階寬×階高=0.8×0.6×0.3m,總長度隨地形和塘堰高度而變,進水管寬0.4m;進水孔直徑為0.2m,采用木塞開關;進水池為方形,長×寬×高=1.0×1.0×0.8m,進口均用C25鋼筋砼澆筑,澆筑厚度20cm。洞身為?準400預制鋼筋砼涵管,長度隨塘堰高度而變,接口處用水泥砂漿焊接,鋪設時管下墊20cm厚C20混凝土,坡降為1/100。出口處設出水池,起消能防沖作用,采用漿砌石建造。

4 結語

桐柏縣小流域治理項目實施后,流域內水土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增加了農村勞力就業機會;提高了群眾生活水平,促進社會整體進步和農村兩個文明建設。

[責任編輯:楊玉潔]

猜你喜歡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對防治水土流失的關鍵
小流域綜合治理中生物措施的優勢及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