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行研究視角下的《致橡樹》和《我愿意是急流》之比較

2016-06-30 21:48王小梅
青年文學家 2016年20期
關鍵詞:致橡樹婚戀觀

摘 要:《我愿意是急流》和《致橡樹》是兩首廣為流傳的愛情詩。詩中傳達了詩人心目中的理想婚戀觀。本文借助平行研究理論,來分析《致橡樹》和《我愿意是激流》這兩部作品中凸顯出來的,共同的理想婚戀觀,即婚姻愛情中的男女和諧,締造了幸?;橐?,愛情。

關鍵詞:《致橡樹》;《我愿意是急流》;平行研究;婚戀觀;男女和諧

作者簡介:王小梅(1989-),女,重慶巫溪人,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外國語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0-0-02

1.引言

匈牙利19世紀最偉大的詩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裴多菲曾創作了一首《我愿意是急流》,此詩緊隨詩人另一名篇《愛情與自由》之后,創作于匈牙利的封建專制勢力日益猖獗, 革命運動風起云涌的大環境之下,是詩人獻給未婚妻尤麗婭的一首情詩,表達了詩人甘愿為愛獻身的真摯情感。

中國著名當代女詩人舒婷的《致橡樹》發表于1979年,此時文革十年浩劫剛剛結束。愛情在此種情形之下是一個奢侈的話題,許多人滿心只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而詩人卻把感情做了深入細致的觀察和描述。更值得歌頌的是詩人以獨特的視角詮釋了女性的愛情立場和態度。倡導一種新型的男女平等的獨立愛情觀。

借助比較文學的平行研究理論,對比分析發現,雖然這兩首詩在愛情觀婚姻觀上面各抒己見,但不難發現其寫作背景以及堅持男女和諧從而追求幸福的愛情和婚姻的主題上有著平行共生的相似性。

2.兩者寫作背景的相似性

《我愿意是急流》和《致橡樹》是兩首廣為流傳的愛情詩。這兩首詩歌頌了人類最高尚、最豐富、最生動的感情。詩中流露出了兩位偉大的詩人對愛情的追求和思考。他們雖生于不同時代,相隔幾百年,不同性別,且不同國界,一個在神秘的東方,一個卻遠在歐洲匈牙利,但兩位詩人創作的大環境竟不盡相同,同是在革命的大環境下兩位詩人展開了一次關于愛情的心靈對話。

《我愿意是急流》創作于1847年,時值匈牙利封建專制勢力日益猖獗,革命運動的大流風起云涌。同樣,《致橡樹》也是創作于1977年文化大革命這十年浩劫之時,局勢十分動蕩。

通常情況下,在局勢動蕩年代,革命年代,人們通常為自己和家鄉祖國的未來感到迷茫,不斷地尋找生活的方向,關心的多是生命安危、國家存亡。文學作品也多是以革命激情和理想為主題。作品中的人物也是除了革命激情以外,毫無其他“欲望”,正如中國的那句古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此時的人們尚且不能保證“倉稟實”和“衣食足”哪里來的“知禮節”“知榮辱”,尚不知“禮節”和“榮辱”,又哪里來的兒女情長。故之于愛情這一話題,通常此時都是奢侈的話題,是為人們所不齒的。但兩位詩人卻以其獨到的視角解讀愛情。詩人裴多菲深化了對感情的認識,表達了自己愿意為愛人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正如他的名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明白地表述了詩人愿意為了愛情放棄生命。這何嘗不是一種偉大的愛。同樣,在十年浩劫的大環境下的詩人舒婷,更是以獨特的視角詮釋了女性愛情觀的立場和態度。同樣是革命動蕩的大環境,同樣是冒著被批判的危險,涉及愛情這一話題,這正是兩首詩歌的第一個相似之處。

3.兩者寫作主題的相似性

在《我愿意是急流》中詩人把自己比喻為急流、荒林、廢墟、草屋和云朵,而把自己的愛人比喻為小魚、小鳥、常春藤、火焰和夕陽。用著5對比喻,“我愿意是……”,“只要我的愛人是……”表達了詩人對愛人刻骨銘心以及付出一切的愛。詩人愿意自己是急流,去經過崎嶇的山路,去經過鋒利的巖石,而卻只希望自己的愛人是自己懷里的一條小魚,在浪花中快樂的游玩。詩人還愿意自己是荒林,樹立在河的兩岸,對抗陣陣狂風,為的只是自己愛人這只小小鳥在自己的林間歡樂歌唱鳴叫。詩人還愿意自己是廢墟,在靜默而峻峭的山巖上,靜靜地任憑自己的愛人這株常春藤沿著自己的額親密地攀爬。詩人還愿意是草屋和云朵,

愿意自己的愛人火焰和夕陽,自己愿意遭受風雨的打擊,為的是愛人能夠在其保護下愉快的緩緩閃現。自己愿意蒼白了自己的面容只為襯托出愛人鮮艷的輝煌。在這其間,詩人抒發了自己對愛人浩浩蕩蕩而又纏綿悱惻的愛,有時詩人愿意是溫柔的港灣,如急流和荒林,為愛人遮風擋雨,只為愛人能無憂無慮地在自己的庇護下游玩,有時詩人為了襯托愛人的色彩和輝煌,自己甘愿是廢墟、草屋和云朵,蒼白了自己的容顏,靜默了自己的存在。當愛人需要保護的時候他儼然強壯了自己,成為急流和荒林,為愛人掃清一切障礙,為愛人避風擋雨。而當為了凸顯愛人的光彩和成就時,自己默默的蒼白了自己,靜默了自己,任愛人默默的攀上自己的肩頭,去享受那些榮譽和成就。這種愛情是不計得失的,是傾其所有的,是可以為了所愛的人不顧一切的。這不是傳統的男人把女人視為附屬品的愛情,這不是女人圍著男人轉的愛情,這不是女人低聲下氣的愛情,這是一個男人將心愛的女人捧在手心,悉心呵護,尊重女人的感受,尊重女人的成就。這算是顛覆了傳統的男尊女卑,女人依附于男人的婚戀觀。在這樣一個能屈能伸的高大男人的庇護下,女人是幸福的,女人也是有尊嚴的,而之于男人自己也是幸福的,他很愿意為心愛的女人做這一切,女人的幸福就是他的幸福,女人的喜悅就是他的追求,所以實際上,這樣的愛情里,沒有輸家,都是贏家,都是大贏家,平衡了男女的位置,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男女和諧。構建了幸福的婚戀關系。

在《致橡樹》中詩人也是開篇便直抒胸臆,詩篇一開始就用了兩個假設和六個否定性比喻,表達出了自己的愛情觀:她既不想高攀對方,借對方的顯赫來炫耀虛榮;也不一廂情愿地淹沒在對方的冷漠濃蔭下,獨唱那單戀的歌曲。抑或是源泉,默默為愛人常年送來慰藉。又抑或是險峰,用來襯托愛人的高度和威儀。更甚者是日光是春雨,滋潤喚醒自己的愛人。但這一切,這單方面的付出,傳統的女從男式的愛情不是詩人心目中所向往的?!安?,這些都還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弊髡咚蛲氖穷嵏矀鹘y的,是女性擁有和男性一樣獨立的地位的愛情,男子是高大威嚴的“橡樹”,女子便是和他并肩而立的“木棉”。都獨立的站立,又緊密相依?!案?,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彼麄冸m然單獨的站立,但并不是意味著要為自己爭取個什么,而只是為了更好地根葉緊緊相溶相依。并肩向前,分擔前進中的艱難險阻。詩人理想的愛情,應該如并肩而立的橡樹和木棉,用根的緊握,葉的相觸,風中的互相致意傳遞、回報彼此的愛。是并肩攜手息息相通的情侶,那怕是一點微風掠過,都能引起共同的顫栗。這就是詩人所向往的愛情,她強調女性的獨立,不再是傳統的依附于男性,從屬于男性,一味的付出,尚且不敢高聲說話不敢抬眼看對方。在這樣子的愛情觀中,女性意識到應該獨立地存在,和男性并肩而立。有這樣一位理性而進步的女性伴侶的男子是幸福的,不僅可以像傳統女性一樣細致入微的照顧,還可以和自己一起分享喜悅分擔憂傷,更是可以一起追逐夢想,堅守希望。這樣的女子將是靈魂伴侶,將是與自己一起構筑幸福的健將。這里的女子也是幸福的,有自己獨立的位置,還有和自己心愛的男子一起堅守的夢想,這無疑是夢幻般的,是令人所向往的。這何嘗不是男女在婚戀觀中各司其職,各謀其事,達到男女和諧,共筑愛巢。這便是另一中和諧的男女婚戀觀。

結語:

本文通過借助比較文學的平行研究理論,分析了《我愿意是急流》和《致橡樹》兩首著名愛情詩。通過分析,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兩首詩的寫作背景和寫作主題。能夠更深刻的意識到兩位詩人對愛情的獨到見解,以及宣揚的打破傳統的男尊女卑,女子依附于男子的婚戀觀,創建和諧的新型的男女婚戀觀,構建男女和諧,創建真正的幸福的愛情和婚姻。

參考文獻:

[1]曹順慶.比較文學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2]洪賀廷.從《致橡樹》的創作[J].中學語文教學, 2005 ,(9): 40.

[3]舒婷.舒婷的詩[M].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4: 117.

[4](匈)裴多菲.裴多菲詩選[M].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4: 5.

[5]張軍蓉.女性覺醒意識與男性愛情宣言之對話[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1,( 1).

猜你喜歡
致橡樹婚戀觀
大學生婚戀觀培育的時代內涵與實踐路徑研究
舒婷《致橡樹》(節選)
95后大學生婚戀觀的現狀及探析
致橡樹
從概念隱喻的詞匯銜接視角分析《致橡樹》
舒婷詩歌《致橡樹》中的女性意識探究
高中語文中《致橡樹》文本細讀兼論當代意義
論《致橡樹》中女性獨立意識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婚戀觀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論歐陽子小說中的婚戀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