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親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異性分析

2016-07-05 23:01楊海燕
考試周刊 2016年49期
關鍵詞:中西方家庭教育差異

楊海燕

摘 要: 父親角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不同角色扮演對兒童、家庭及社會會產生不同影響。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父親角色存在“缺席”與“在位”、“集體”與“個人”、“陪伴”與“管教”的差異,“父權”觀念、父親自身角色意識、母親態度及他人看法、政府政策及資金支持不同是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父親角色扮演各有優勢所在,要相互借鑒。

關鍵詞: 家庭教育 父親角色 中西方 差異

“角色”一詞最初是在戲劇中使用的概念,后被社會學借用,指“與人的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和行為規范體系”[1]?!案赣H角色”沒有統一的定義,從傳統養家者的經濟角色,到西方工業革命以前的道德指引者,到20世紀20年代末的性別角色榜樣,再到70年代中期以來的多元化角色,有關“父親角色”的界定一直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案赣H角色”被籠統地定義為“特定社會對父親期待(規定)的行為(職責)”[2]。本文中的父親角色主要指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對子女實施的教育。中西方的家庭教育有所不同,父親角色在不同的家庭教育中又存在差異。雖然存在差異,但父親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卻是共同的,父親扮演好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不僅能與母親角色的相對缺陷形成互補,還能促進子女身心健康發展,使父親自身及妻兒的幸福感有所提升,從而有利于家庭和諧,有利于社會和諧。

一、父親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異性表現

在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的過程中,中西方父親在參與程度、教育內容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一)“缺席”與“在位”

“缺席”與“在位”是中西方父親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參與程度的差異性表現。中國父親的缺位現象在城市和農村都有出現,在核心家庭、傳統家庭及婚內家庭、離異家庭的家庭結構中,都會出現顯性或隱性的父親缺位現象。據《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5)》調查統計,全國6100萬留守兒童中,父親一方外出的就占40.2%,4.3%的留守兒童一年連父母的電話也接不到一次。城市家庭中,據英孚教育聯合騰訊教育頻道的問卷調研顯示,在近5000個被調查者中,78%的人認為爸爸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夠,僅6%的爸爸會把80%以上的業余時間用來陪伴孩子,但用來親子共讀、科學探索等高質量的互動僅占不到25%。因此,父親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陪伴質量更是得不到保證,這是中國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普遍狀況。傳統家庭中,孩子主要由祖輩照顧,易出現教育不一致;在核心家庭中,很多男性忙于工作,經常不能陪伴孩子,孩子雖然生活在雙親家庭,卻只感受到母愛,出現很多“婚內單親媽媽”,很多爸爸變成“隱形爸爸”;在離異家庭,父親很少有機會和意愿陪伴孩子,忽視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父親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則穩步上升。相關調查結果顯示,1965~2010年間,父親陪伴孩子的時間從每周2.6小時大幅增長到7.2小時。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防治中心2013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家有5歲以下孩子的父親,96%跟孩子一起進餐,98%跟孩子一起玩,90%給孩子洗澡、換尿不濕或者穿衣服,60%給孩子念故事書。即使孩子父母離異,孩子的父親也會時常陪伴孩子,注重孩子健康成長。

因此,與中國父親相比較,西方國家的父親在陪伴孩子時間、質量方面更可觀,對孩子成長更有利。

(二)“集體”與“個人”

“集體”與“個人”是中西方父親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內容的差異性表現?!凹w”指中國父親注重培養子女的集體意識,“個人”指西方父親注重培養子女的個性發展。集體主義文化是中國的一大文化,這一文化強調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通過集體中的他人對自己進行定位,認為個人價值只有在集體中才能發揮出來。受此影響,在家庭教育中,中國父親喜歡把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孩子做橫比,引導孩子用外在的標準衡量自己,以了解和調整自身在集體中的位置,從而能夠更好地適應、服從和服務集體。如2012年春節期間,漫畫《別人家的孩子》走紅網絡,引發了網友的感同身受,反響熱烈,很多網友瘋狂轉發,轉發和評論量一度達到了13萬之多。不少人紛紛吐槽,最恨“別人家的孩子”,因為父母總是拿自己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而且自己永遠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同時,《武漢晨報》、《楚天都市報》、《揚子晚報》、《江南時報》、《青年報》等報紙都刊登了這則漫畫,一時引發了人們的關注和共鳴。

與此相反,西方父親對孩子教育內容的側重點則有所不同。西方文化強調以人為本,注重發揮個人的創造性,認為個人高于集體,個人是有別于他人的獨特個體,集體應該滿足個人的需要。西方父親普遍重視孩子的個性發展,他們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孩子都被賦予了與眾不同的天分,因此,西方父親在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會引導孩子表現自己的天分,充分開發孩子的內在潛能,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澳阏姘簟笔敲绹议L經常用來鼓勵兒童的一句話,通過鼓勵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所以,家庭教育中,中國父親注重通過橫比培養孩子在集體生活的能力,而西方父親很少拿孩子做比較,更注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導致中西方孩子在個性發展及社會化過程中的差別。

(三)“管教”與“陪伴”

“管教”與“陪伴”是中西方父親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教育方式的差異性表現。中國父親在對子女進行教育時,大多數是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或者在子女做錯事情時出現呵斥甚至打罵行為,“不行”、“不許”等命令式詞匯更常見。在中國父親看來,子女是父母的附屬品,父母賦予子女生命,子女就應該聽從自己的命令和管教。同時,大多數中國父親認為子女沒有社會經驗,而父母是有一定社會經驗的,他們認為對子女進行管教能幫助其少走彎路,所以中國父親在對子女的教育中大多數扮演的是管教者的角色。

而在西方家庭教育中,父親普遍扮演陪伴者的角色,他們會鼓勵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讓孩子從自身實踐中獲得經驗和教訓。在西方父親看來,人生而平等,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與孩子處在平等地位,所以西方父親會選擇尊重孩子的意見,他們會選擇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長,引導孩子獲得對世界的正確認知。西方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是陪伴者的角色,與中國父親管教者的角色存在教育方式上的差異。

二、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存在差異的原因

(一)古代“父權”觀念的影響程度不同

父權是一種比較古老的權利,中國古代和西方古代在一定時期內都是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其歷史法律中都有相關對父權的保護條例。具體來說,古代父權主要包括父親對其子女的生殺權、責罰權與送懲權、財產權?!暗形鞣椒稍趦热萆喜煌耆嗤?。中國的父權幾乎是絕對的、永遠的,而在西方社會,則有一定限制,并隨社會發展而有所不同。父權在中國一直得到強化,在西方則逐漸削弱,最終走上不同道路”[3]。隨著時代發展,尤其商品經濟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轉變,古代西方的父權觀念逐漸淡化,西方的孩子逐漸被視為獨立的個人,所以有關父權觀念的影響在現代社會基本已經消失殆盡了。

但中國不同,由于中國是自然環境比較封閉的農耕社會,因此當父權觀念在西方社會逐漸淡化的同時,中國的父權觀念還深深地影響著中國家庭,甚至在現代化社會,父親仍是家庭經濟的主要支撐,這種現象尤以農村家庭為主,而這就從一定程度上凸顯了父親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可能導致父親的優越感,從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古代父權觀念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受到古代父權觀念影響程度不同,父親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就呈現出差別。

(二)父親自身的角色意識程度不同

“現代科學在探索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中發現,父親對孩子來說和母親一樣重要,只是其影響方式有所不同”[4]。同時有較多研究結果表明,父親對孩子的認知狀況、個性發展及社會化程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相反,若父親普遍缺失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各方面健康發展則會受到影響,部分孩子甚至走上危害社會的犯罪道路。因此,父親角色投入家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對于父親角色的重要性,中西方父親的意識程度存在不同,一方面是由于國家關于父親角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推進程度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父親自身的重視程度有所差異。關于父親角色的理論研究,西方國家起步早于中國,而在其理論支撐下,西方國家開始重視父親角色,在實踐中一步步推進父親角色參與家庭教育的程度。在國家和社會的支持下,西方父親普遍認識到父親角色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們會主動參加相關親子教育培訓課程,會積極主動地與孩子一起參加各種活動,如美國的父親會帶孩子參加童子軍組織,在這個過程中父親會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中國父親有所不同,由于國內對父親角色的研究起步比西方晚,社會上有關的親子教育活動普遍較少,主要以專家講座形式開展,且宣傳覆蓋面較窄,因此中國父親了解父親角色重要性的途徑較少,從而導致中國父親對自身角色意識程度整體性不高現狀。另外,由于中國父親主要把精力放在掙錢養家上,投入家庭教育的時間相對較少,即使部分父親能夠意識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但付諸的家庭教育實踐活動與西方父親相比仍存在較大差異。據2006年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僅有28.3%的父親聽說過“父親帶大的孩子更聰明”,其中,城市地區有33.5%的父親聽說過,農村地區僅有21.5%的父親聽說過。另外,約有25%的父親不知道自身對孩子成長有何影響力,23%的父親只能籠統地說出是孩子的榜樣,只有35%的父親零散地談到了一兩點影響,如對孩子性格、三觀、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影響。由此可見,關于對自身獨特角色的認識,中國父親沒有認識到,或者存在認識上的誤區。

(三)母親態度及他人看法不同

羅斯·帕克和艾斯利·拜特等人于1993年就發現:母親所持的態度與父親的實際參與水平有關,這個結果是他們通過調查300位初為父母者得到的,其中父親在育兒過程中均有所投入。具體來說,“母親對父親的育兒技能和參與活動感興趣及對父親參與水平的評價等都能對父親的參與水平產生影響”[5]。因此,母親對父親角色投入家庭教育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父親的參與程度。

在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中,母親主動承擔大部分教育責任,但是中西方母親對父親角色投入問題存在態度上的差別。例如,當父親給孩子喂奶或者換衣服手腳笨拙時,中國的母親大多會說“你放那兒,讓我來”,而西方母親可能就會耐心教導父親的動作,這種反差可能造成中西方父親在角色投入中積極性的差異。另外,中國人看到父親整天和孩子膩在一起,可能就會覺得這位父親“奶味”較重,也會質疑這位父親的工作能力有問題,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里,父親的形象應該是高大上的,是忙于掙錢養家的,這就間接導致在意他人看法的中國父親可能避免或減少角色投入。

但對于西方人而言,家庭是排在第一位的,在他們看來,陪伴孩子是正常的事情。例如,部分美國的男衛生間里,有專門為帶孩子的父親準備的換尿布臺。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父親角色投入家庭教育更常態化。

(四)政府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不同

“目前,不少國家的父親可利用三種形式的假期照顧年幼的孩子,分別是父親假、育兒假及在孩子有突發狀況時的臨時假期”[6]161。瑞典的父母一起可以獲得480天的帶薪病假,其中60天是分別分給父親和母親的,另外孩子出生時,父親還有額外的10天帶薪假期;芬蘭父親有最多可達54個工作日的陪產假,可以和母親共同分配孕婦假期休完后的育嬰假,同時有育嬰假后的育兒假,以及兼職育兒假;英國法律規定父親享有兩周法定陪產假,允許夫妻共享育嬰假,西方其他國家,如美國、保加利亞等都有相關假期。西方國家在相關法律政策出臺后,加大了資金支持力度。據相關資料顯示,美國“近來最重大的政策發展莫過于1996年的福利改革法案的通過”,“這導致2006年至2010年聯邦計劃每年要分配1.5億美元支持婚姻和父親項目。5000萬美元已經作為推進責任型父親項目的支持金預留下來”[7]189。另外,美國白宮于2012年6月專門發了“中央文件”,題為《促進有責任感的父道》,促進美國社會有責任感的父道,讓更多孩子健康成長。同時,美國聯邦政府專門設立了一個“父道”網站,以幫助美國的父親成為一個更有父道的父親。因此,西方父親角色投入家庭教育得到了政府政策及資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父親角色的投入程度。相比較而言,中國沒有父親假、育嬰假等相關假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中國父親角色投入不及西方。

三、中西方父親在家庭教育中角色扮演的相互借鑒

中西方父親角色投入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也存在差異。但在家庭教育過程中,中西方父親角色的扮演各有優勢所在,中西方父親要相互借鑒。

(一)中國父親應積極主動參與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最深刻”[8]。相關研究表明,父親參與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尤為重要。父親參與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性別角色、個性形成及行為塑造等都起著不可忽視的積極影響。因此,身為父親,一定要扮演好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角色。相比較而言,西方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積極性要高于中國父親,因此,中國父親應該向西方父親學習,積極主動地自覺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一方面,中國父親要從思想上積極主動起來,積極了解父親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從而提高認識,端正態度。另一方面,中國父親要從行為上積極主動起來,積極投身于家庭教育活動,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二)中國父親要重視培養孩子的創造性

根據美國權威學術機構2004年2月17日公布的一張“全球最有創造力的國家”排名榜,北歐國家瑞典高居榜首,其次是美國、芬蘭、荷蘭、丹麥。這些西方國家之所以有較強的綜合創新能力,除了制度開放,同時與家庭教育密切相關。西方父親在參與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孩子的個性發展,孩子的創新能力在父親引導下逐漸得到培養與發展。中國父親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給予過多的身體保護和物質嘉獎,反之,給予的情感呵護及精神鼓勵則較少,尤其在父親缺位的現狀下,祖輩撫育孩子的情況較為普遍,而祖輩又過于溺愛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束縛孩子的創造性發展。因此,中國父親要學習西方父親,注重培養孩子的個性發展,從而讓孩子的創造性得到發展。

(三)西方父親要重視培養孩子的集體意識

個人與集體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集體由個人組成,個人是集體中的個人。因此,在重視孩子個性發展的前提下,適當培養孩子的集體意識,有利于孩子更好地適應并融入集體。在這方面,中國父親比西方父親更具優勢,因此,西方父親應向中國父親學習。一方面,父親要讓孩子認識到國家、社會、集體的重要性,在必要的時候,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另一方面,要培養孩子的全局觀念,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當集體利益需要個人力量的奉獻時,要不吝嗇給予。

(四)“管教”與“陪伴”合理結合

“管教”與“陪伴”合理結合,指中西方父親參與家庭教育時,要善于采取嚴格教養與民主教養相結合的教育方式?!霸谥袊幕尘跋?,嚴格型的父母教養方式并沒有導致比西方國家有更多兒童在社會性發展方面出現問題,而對兒童的心理發展有積極作用”[9]。雖然中國和西方的文化背景有所差異,各自社會價值取向有所不同,但西方父親仍可合理借鑒中國父親的嚴格型教養方式,對孩子進行適當管教。同樣,中國父親可學習西方父親民主式的教育方式,給予孩子更多陪伴,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理解和溫暖。因此,中西方父親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時,要善于將“管教”與“陪伴”相結合,掌握適當時機,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父親角色參與家庭教育至關重要,政府、社會、家庭及父親自身都要提高認識,同時采取相應措施促進父親角色參與程度,提高父親角色參與質量。家庭教育中,中西方父親角色參與存在顯著差異,但各有優勢所在,要相互借鑒,充分發揮父親角色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費孝通.社會學概論[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2]趙娜.父親角色對兒童發展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7.

[3]陳志.古代中國父權與西方古代父權的比較[J].江西警官學院學報,2005,(6).

[4][5]劉秀麗,趙娜.父親角色投入與兒童的成長[J].外國教育研究,2006,(11).

[6][7]張亮,徐安琪.父親參與研究:態度、貢獻與效用[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

[8]王暢.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文學教育(下),2015,(4).

[9]王麗,傅金芝.國內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發展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5,(3).

猜你喜歡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異
相似與差異
找句子差異
生物為什么會有差異?
中西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探究
談談中西方文化差異與初中英語教學
家庭環境對中學生性格及成長的影響
幼兒教育改革進程中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
中外近現代歷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M1型、M2型巨噬細胞及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中miR-146a表達的差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