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四軍江淮印鈔廠始末

2016-07-07 04:06楊長喜
大江南北 2016年5期
關鍵詞:印鈔胡金蘇中

□楊長喜

?

新四軍江淮印鈔廠始末

□楊長喜

1940年10月,陳毅、粟裕根據中央指示精神,提出在泰興黃橋根據地建立自己的銀行發行貨幣,后指定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蘇北行政委員會財經負責人朱毅、李人俊等負責籌建工作。

印鈔廠籌建

朱毅派蘇北行政委員會保安處督察長吳福海去上?;I辦印鈔廠設備并招聘技工。吳福海到上海后,找到精通印刷業的行家柳溥慶商量。柳溥慶與上海印刷界人員熟悉,交往多,又有“華東照相制版印刷公司”老板的身份,籌辦印刷機器設備比較便利。柳溥慶與朱毅、李人俊、吳福海等人幾經磋商,決定將印鈔廠定名為“華光公司”,表面為一個“私營性質”的印刷廠。

印鈔用的凹印原版由柳溥慶的胞弟柳培慶(擅長銅版雕刻)和戎乾初在上海秘密制作,但不刻行名及行長之章。

1941年4月,江淮銀行在鹽城成立,印鈔廠的廠址選在東臺縣大中集與新豐鎮之間的裕華鎮,離黃海邊10公里左右的鼎豐公司棉花倉庫里。軍部還派一個營的部隊負責保衛工廠安全。柳溥慶在上海以華光公司名義采購到手扳凹印機10臺、圓盤機8臺、切紙機1臺、照相機1臺以及其他印刷器材,在上海地下黨組織協助下,分批分路運到根據地。

正當一切工作準備就緒,打算生產時,日軍開始了大“掃蕩”,6月下旬日軍侵占了大中集和新豐鎮。工廠不得不拆卸機器,將大件投入深水河浜,小件深埋土中,其它物資則由當地群眾協助分散隱蔽埋藏。所有人員在公司督導主任胡金魁帶領下,轉移到海邊丁家舍東北一帶打游擊。一部分愿意回滬職工發給路費和生活費暫回上海;一部分要求留在根據地的職工由指導員帶領分散在鹽灶區隱蔽;還有一部分黨員和群眾參加抗日游擊隊。胡金魁則帶領警衛武裝堅持在裕華鎮東北一帶監視敵人,不使埋藏的印鈔器材遭受損失。

海上印鈔

江淮銀行成立后,急需發行貨幣,但根據地形勢卻使得印鈔廠無法生產。經上級反復研究,決定將機器轉移到海上進行生產。海上生產難度雖大,但在當時卻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第一步,組建船隊。胡金魁將組織船隊的任務交給歸國華僑林天國(1938年在馬來西亞加入共產黨,因反抗英國殖民當局而被驅逐出境,回國后在蘇北根據地東臺墾北區任稅務分局局長)。林找到一個叫王港的小港口,不但適宜船只避風,出海也方便,但這里常有海盜出沒。在海防團配合下,新四軍與海盜們來了個正面“接觸”,活捉了1個海盜,繳獲了5艘海船,加上向王港漁民租用的5艘海船,組成一支可靠的專用船隊。

第二步是打撈和挖出器材。印鈔廠工作人員和群眾,爭分奪秒下河打撈和刨土挖出埋藏的機器,裝上了海船,迅速安裝,投入生產。

工人大多來自陸地,海上搖晃顛簸使工人們暈船嘔吐得厲害;淡水是靠岸上牛車到10多里以外運來,但船小裝水不多,因此除了吃水以外,其他用水就無法保證……就這樣,這個“海上印鈔廠”一會兒上岸,一會兒下海,今天往南,明天向北,在海上漂蕩了四五個月,雖然完成的生產任務微不足道,但安全保衛了印鈔器材,在艱險困苦的環境中磨煉了印鈔隊伍。

洪廟建廠

1942年五六月間,根據地逐漸安定。印鈔廠也從海上轉移到阜寧羊寨鎮以南的洪廟,啟用“江淮印鈔廠”廠名,設政教科、工務科、總務科、監印科、材料科,共有干部、工人近300人。江淮印鈔廠是抗日根據地最早使用銅版雕刻制版,以凹版印刷工藝印鈔的工廠。

1942年7月,江淮印鈔廠正式開工,全廠職工投入了緊張的生產戰斗。在5個多月比較穩定的環境中,共生產抗幣約947.55萬元,加印了“鹽阜”、“蘇中”等字樣后分區發行。

工人們千方百計克服原材料供應上的困難,凹印印刷過程中要烘版,沒有高純度酒精,材料科就設法用土燒酒提純。

再次轉移海上

1942年12月,日軍又集中兵力再一次對蘇北根據地進行更大規模的“掃蕩”。新四軍軍部向淮南轉移,軍財經部分別轉入蘇北、蘇中、淮北地區。印鈔廠開始了第二次海上生產。

1943年初,印鈔廠在海防團保衛下,在如皋沿海的何家灶港口下海,流動于瓊港、巴頭山、八戶灶、五戶灶、苦水洋、王港閘、川東閘等南北幾百里的黃海海面上。由于經歷了第一次海上生活的鍛煉,加上人員比較精干,大家已經比較適應海上生活了。隨船帶有一部分輕型的腳踏圓盤機,用來生產貳角江淮銀行輔幣券。在沒有敵情時便在附近港口登陸,搬下圓盤機上岸印刷,一有警報立即把機器搬上船,轉移到比較安全的港口繼續生產。這樣邊轉移邊生產、時下海時上岸地堅持了將近一年之久。

遷至寶應

1943年下半年,根據地軍民在反“掃蕩”中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根據地越來越鞏固,并且迅速發展和擴大,對抗幣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上級決定將江淮印鈔廠正式劃歸蘇中地區領導,江淮幣也成為蘇中地區的本位幣。

1944年江淮銀行印鈔廠雕刻制版情景

1943年10月初,朱毅、胡金魁、范仲云等人,穿過封鎖線來到蘇北行署找曹荻秋,請他們協助將埋藏在阜寧洪廟附近的器材物資取出,轉運到蘇中。在曹荻秋大力支持下,百余民工挖掘打撈出全部機器,匯集起全部分散的材料和物資。在地方和海防部隊協助下,穿過日偽封鎖線,輾轉搬運,歷時近半年,全部機器才安全運抵東臺王港。而胡金魁帶領的人員已奉命在寶應縣安豐區新四軍1師暨蘇中軍區司令部附近的一個四面環水的林上莊建廠了。

同時,分散在各地區、各部隊的工人也被陸續召回。從東臺運來的器材一到,馬上突擊安裝。4月底,圓盤機率先投產,手扳凹印機也陸續開印。六七月間,柳溥慶、柳培慶在上海招聘的雕刻技師也來到根據地,成立了制版部。

8月,從上海秘密制作運到根據地的20多塊票版已經用完,而工廠自制的票版由于技術上的難題還未制造出來,全廠被迫停工。廠長胡金魁向蘇中行署財經處處長朱毅匯報。朱毅安排陶濤(曾在大學攻讀化學)到印鈔廠解決問題,經過多次實驗,鑄出了銅片,終于成功生產了第一批根據地制造的銅印版。

1944年,蘇中抗日根據地日益壯大,抗幣的投放需求量激增。當時印制抗幣的紙張都是從上海等敵占區設法購買來的,而日偽軍又對這些紙張封鎖得很厲害,因此,蘇中區黨委、蘇中行署領導決定在根據地自己設法生產印鈔所需紙張。于是,蘇中行署財經處選派孫光美、郭明達等人到寶應曹甸的李溝,創辦華中造紙廠,生產出質地柔韌的印鈔紙張,不但提供了江淮印鈔廠所需紙張,而且還為華中其他抗日根據地提供了印鈔紙張。

1944年下半年,為擴大生產規模,在寶應縣西安豐北面重新建廠。1944年底,印鈔廠陸續遷到新舍進行生產。1945年初,印鈔廠職工增加到近500人。工廠已具有雕刻、打錫版、整版、電鍍、繪圖、照相、銅鋅版、凹印、凸印、濕紙、烘票、裁切、光邊、檢票、檢號、機修等工種。在新舍設立了1個總廠,后又在附近村莊設立了4個分廠。印鈔廠組織機構也進一步健全。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江淮印鈔廠改名為華中印鈔廠,日本投降后,新四軍所屬的江南、皖江、淮北、鹽阜等印鈔廠先后合并到華中印鈔廠開始印制華中幣。華中印鈔廠在寶應所印制的華中幣從小票面伍角到大票面伍仟元共有13種,40多種版面。1946年下半年,由于國民黨反動派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9月下旬華中印鈔廠從寶應撤離,向東北轉移。

江淮及華中印鈔廠在寶應兩年多時間里,印制發行的大量抗幣,粉碎了日偽在經濟上的掠奪和封鎖,穩定了蘇中的經濟秩序,保護了軍民正常的生產生活。

(編輯陶麗)

猜你喜歡
印鈔胡金蘇中
蘇中革命歷史紀念館被授予“揚州市華僑文化交流基地”
蘇中少年英雄——周銀海
蘇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FILA 明星同款矩陣式“印鈔”
凝僑心 聚僑力 助推鹽城高質量發展走在蘇北蘇中前列
淺談美聯儲救市政策下我國的應對措施
意外的面試電話
胡金秀的百歲經
“小黑妮兒”
尼泊爾鈔票“中國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