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歷史教學對教科書的再開發探析

2016-07-08 17:41方志儉
成才之路 2016年18期
關鍵詞:教科書整合

方志儉

摘 要:教科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教學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教科書資源,在專家和學者編制“一次開發”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從而實現教材的“二次開發”。文章以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內戰烽火”一課為例,對如何實現歷史教科書的再開發進行探析。

關鍵詞:教科書;整合;再開發;知識重構

中圖分類號:G6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8-0093-01

歷史教科書是歷史教學資源的核心,是進行歷史教學的基礎。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材觀,樹立新的教材觀,即實現從“唯一課程資源”向“重要課程資源”轉變、從“教教科書”向“用教科書”轉變,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不能僅局限于課本,還要對課本進行再開發。對教材再開發的意義在于從學科思想與方法出發,保證課程標準、教材文本、實際教學三者的一致性。因此,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必須重視對教科書的開發和研究。

一、初步分析目錄,了解單元體系

初中歷史教科書通常是采用主題形式來呈現知識內容的。從目錄中可以看出,“內戰烽火”一課屬于“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這一單元,而從單元題目不難看出本單元主要有三個學習要點:“人民”“解放戰爭”和“勝利”,其中“勝利”是結果,“戰爭”是形式,“人民”是關鍵。教師可以根據對目錄的解讀進一步設計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例如,“內戰烽火”再度燃起符合人民的意愿嗎?蔣介石挑起內戰會成功嗎?為什么?從單元目錄可以初步看出這單元主要分為幾個階段?……通過這些問題的巧妙設置和引入,就可以在課程內容開始之前讓學生對這一單元的體系結構和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二、分析重構知識,理解知識結構

“內戰烽火”一課主要設計了三個小標題:“重慶談判”“轉戰陜北”“挺進大別山”。如果以三個標題呈現板書的話,就會使學生對課程內容產生斷層的感覺,也就無法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系。因此,教師有必要對標題加以適當改變,重構知識,使各知識點之間產生內在聯系,更好地幫助學生識記和理解知識。例如,可以把“重慶談判”作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小背景;把“轉戰陜北”作為戰爭的第一階段——戰略防御;把“挺進大別山”作為戰爭的第二階段——戰略進攻。這樣,既彌補了知識的跳躍性,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對單元主題的全局把握,從整體、宏觀的角度掌握歷史知識。

三、重視課前提要,引發學生思考

本課的課前提要是蔣介石給毛澤東的一封電報,這封電報里包含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信息。如“延安”是抗戰時期敵后根據地中央所在地,“倭寇投降”指的是日本投降,“陪都”指的是重慶,“蔣中正”指的是蔣介石等。簡單的一封電報,實際上就隱含了重慶談判的時間背景、地點和人物。通過對課前內容的閱讀,會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產生初步的認識。此時,教師可以順勢拋出問題:“從電報文字上看,這封電報的目的是什么?”“國內和平的局面實現了嗎?”“毛澤東會去參加談判嗎?為什么?”這些問題可以把學生獵奇的心理充分調動起來,激發他們想進一步學習的欲望。

四、補充典型史料,突破重點難點

傳統的歷史教科書往往采用直接概括結論的論述方式來陳述歷史事件,缺乏對事件細節的描寫,這樣做的缺點顯而易見:一方面,教材并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探究問題的空間;另一方面,學生只是對結論進行機械性的記憶,并不能理解其所包括的內涵。例如,在揭發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這一板塊中,課本雖補充了美國幫助國民黨運送軍隊搶奪抗戰勝利果實的論述,但學生對此內容的認識并不深刻。這時候,教師可以補充一些史料幫助學生進一步探究問題(如可以提供重慶談判前中國的社會狀況、中國共產黨的態度等內容來補充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蔣介石此舉的真正目的。

五、借用圖片地圖,構建空間觀念

學生拿到教科書后,往往會先看書中的圖片,特別是有些教材的圖片是彩色插圖,這些彩色圖片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激起他們的求知欲望。本課中一共出現了4張圖片,每張圖片都包含了具體的歷史細節,都是對歷史事實的有益補充。教師應該對圖片加以利用,通過讓學生觀察分析圖片,展開豐富的想象,使歷史教學情境化。如《毛澤東率黨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轉戰陜北》一圖,一方面從著裝和環境背景中可以反映出內戰初期中國共產黨艱苦的環境,使學生認識到勝利的來之不易;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毛澤東率領軍隊轉戰陜北的過程,有助于學生與其他歷史事件相區別。

六、結束語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是簡單地重復歷史知識,而應該在備課時認真閱讀教材,挖掘其中的問題,并適當處理教材、突破教材、發掘教材的深刻內涵,實現對教材的再開發。只有在增加史料、還原歷史之后,才能使教材散發出新的光芒,并使其成為科學合理的課程資源,從而達到樹立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杜娟娥.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法制史內容的思考——以人民版必修一為例[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1(02).

猜你喜歡
教科書整合
清季鄉土教科書的編撰與審定
《備急千金要方》:中醫急診教科書
對一道教科書習題的再探索
談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淺析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
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次歸類、整合改革及反思
被藏起來的教科書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