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持以人為本, 實現高效數學教學

2016-07-12 17:06馬建榮
考試周刊 2016年50期
關鍵詞:教學活動主體小學生

馬建榮

摘 要: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處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中心”位置。小學階段,是學生個體心智發展、個性樹立、品質培樹、習慣養成的起始階段和關鍵時期。教師組織和開展的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堅持以生為本,將學生的發展進步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根本要求和現實任務。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始終圍繞學生主體、抓住學生主體、發展學習主體,才能實現高效數學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以生為本 主體特性 有效教學學生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處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中心”位置。無論是課前的預設活動,還是課堂的生成過程,都始終緊扣和圍繞學生主體這一關鍵“要素”進行精細組織和嚴密實施。小學階段是學生個體心智發展、個性樹立、品質培樹、習慣形成的起始階段和關鍵時期。教師組織和開展的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堅持以生為本,將學生的發展進步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根本要求和現實任務。新時期所實施的課程標準,更是將學生主體的學習發展成效及能力素養實情作為有效教學活動的重要評判和衡量“標準”和“尺度”。在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始終圍繞學生主體、抓住學生主體、發展學習主體,才能實現高效數學教學的目標。

一、在深入互通中推動學生主體高效探知

教學實踐證明,數學學習的過程,其本質就是探索求知、交流更新的發展進程。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內涵及獲取數學技能經驗活動中,需要師生之間的深入交流和深刻探討。數學教學活動是一個雙向性互動、多向性互通的發展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課堂教學互動特點,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采用互動特征明顯的談話式、交流式等教學活動,引導和推動小學生進行有序、高效的數學探知活動,將小學生求真、求知的內在潛能挖掘出發,調動和推動小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數學探知“行為”。在“方程的意義”一節課“感受不等式的意義”環節講解中,教師借用教學互通特性,采用師生互動式教學方法,設計如下教學進程:

師:出示現實生活中使用的天平,通過實物演示講授新知。

師:現在我們在天平的左邊放上10克的東西,右邊放上7克的東西,現在我們可以用什么式子表示呢?

生:同桌進行討論思考,進行問題的回答。教師進行板書。

師:提問,如果現在老師要放一個物體在左邊的盤子里,那么現在左邊盤子里的質量應該怎么進行表示呢?

生:思考回答問題“+x”。

師:追問,此時的情況下你猜想一下,天平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是不是還保持平衡的狀態?

生:發生變化,會出現向一邊傾斜的情況。

師:請你說出可能出現的情況。

生:思考討論展示出現的情況,并寫出相關的公式。

師:你們觀察一下,這些展示的式子和我們已學的等式之間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對比分析,思考研析,指出,這些式子有的有字母,有的不是等式,并且用大于號或者小于號進行連接。

師:展示告知不等式的意義。

二、在指導引領中促進學生主體深入解析

筆者認為,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要具體表現和呈現在學生主體的學習實踐的參與性和深刻性方面。小學生獲取學習技能和學習經驗,主要由他人直接告知的間接經驗和自身親身參與的直接經驗兩個部分組成,其中直接經驗較深刻,留存痕跡更深刻。教師要給小學生提供親身參與的實踐時機,鼓勵他們開展思維、解析活動,指導、引領小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解析”工作,讓小學生更多擁有獨立解題、自主解析的廣闊空間和充足時間,生動展示自身課堂“主人翁”地位,在以教導學的良好環境下實現主體“風采”的展示,學習技能“涵養”的提升。

問題:紅旗小學準備利用雙休日時間,對長為8米,寬為6米,高為3.5米的教室進行粉刷?,F在已經知道教師門、窗及黑板的面積之和為22平方米。同時,經過測算,每平方米平均需要用的涂料為0.25千克。試求出粉刷這一間教室需要用掉多少千克的涂料?

在該問題講解中,教師采用生探為主的教學方式,提出問題解析的要求,組織小學生進行問題題意的感知和分析活動。小學生通過感知題意,分析思考活動,有的認為直接采用長乘以寬乘以高,然后減去門窗和黑板的面積,有的認為需要先計算六面墻的面積,然后減去門窗和黑板的面積,最后求出所需的涂料。教師此時針對小學生分析解題思路中存在的內容,向小學生提出:“粉刷教室的時候,需要粉刷的是那幾塊墻面?”“粉刷教師墻面,是平面的問題,還是空間的問題?”此時小學生思考研析后恍然大悟,意識到分析題意時忽略實際情況,粉刷的教室墻面只有五面,而且是關于平面的面積問題。這樣,小學生在教師的及時點撥和引領下,對題意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同時對其解析的思路有科學高效的掌控,強化小學生的自主探究研析效果。

三、在數學實驗中提升學生主體有效實踐

學習數學里不開動手實驗、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在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編者設計和設置了許多具有動手實踐要求的數學探究課題和內容。教師在教學數學實驗教學內容中,應該“放手”讓小學生在數學實驗的“沃土”之上自由地前行,組織小學生組建實驗合作小組,各自明確分工職責,分頭完成各自需要實驗操作的數學內容和任務,互通實驗心得,交流觀察感受,形成數學實驗觀點和良好實踐技能,以此將小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更形象地展示出來,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是學生展示主體地位、呈現主體特性的重要“陣地”。教師要按照新課改提出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利用數學課堂特點,實施科學施教活動,組織小學生實踐探索,鍛煉小學生數學主體技能,為有效教學積累經驗。

參考文獻:

[1]吳麗霞,張金良.數學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參與度的若干策略[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4,01.

[2]于永華.學生主體地位與教師角色定位[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

[3]陳影.基于新課程標準的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

猜你喜歡
教學活動主體小學生
住培教學活動指南專題
小學數學實踐教學活動初探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
如何構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我是小學生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設計探討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翻譯“主體間性”的辯證理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