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新課程改革深入下的高中歷史學科素養培養

2016-07-12 23:02陳靜超
考試周刊 2016年50期
關鍵詞:學科素養新課程改革高中歷史

陳靜超

摘 要: 近年來,我國深入貫徹實施了新課程改革,希望通過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及模式,促進人才的全面成長?,F階段,我國各個教學階段和各個學科的教學改革都在有條不紊地開展。本文從高中歷史教學出發,對新課程改革實施中教學模式和理念的轉變進行探討。高中歷史教師在不斷踐行新課程改革相關要求的過程中發現,課改的深入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 高中歷史 學科素養

至今為止,新課程改革對于提高我國人才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高中歷史教學在新課程改革日益深入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發展人本身。對學生進行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有助于實現這一目標,逐漸成為教學研究的焦點。本文首先介紹了新課程改革深入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并從情景教學法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角度出發,對加強高中歷史學科素養培養的方法進行探討。

一、新課程改革深入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新要求

(一)新課程改革對教學目標設計的要求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發生轉變:①促使學生獲得知識與能力的雙面成長。新課程改革要求將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思考,逐漸強化歷史思維能力;②教師注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不是進行知識灌輸。教師充分發揮客體作用,引導學生提高學習技能,并逐漸培養合作精神等。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還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提高了學習興趣,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基礎;③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與探討,弘揚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精神,能夠在生活中尊重生命并積極進取,對人類文明產生認同感和崇拜感。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教師設計教學目標時要體現歷史意識、自主學習、合作精神、終身學習、民族精神、愛國精神及尊重人類文明等教學目標,從而體現高中歷史教學的意義。

(二)新課程改革對教學內容達成的要求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史實性知識要點時,新課程改革要求高中歷史教師轉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歷史比較、情境創設、史論結合等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梳理時空、因果等基本史實要素。教師通過不斷創新教法而呈現的教學內容,不僅加強了學生的歷史知識記憶,在今后的學習中有助于建構全面的知識框架,而且為進一步深入挖掘歷史意義[1]打下基礎。歷史意義是歷史與現實的聯結點,學生學會感悟這一聯結點,才能以史為鑒、指引未來,才能提高高中歷史學科素養。

例如,教學“秦朝統一與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時,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看,學生需要掌握基礎史實性知識:秦朝統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中央集權的形成與影響。教師創設歷史情境,并引入相關史料進行實證,引導學生分析對比,旨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使學生認識到秦朝的統一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和人民的愿望,進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愛國主義精神及維護和平與國家統一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高中歷史學科素養培養的措施

人的發展是歷史教育追尋的目標。在新形勢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轉變要求高中歷史教師有效利用科學的教學模式,逐漸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高中歷史學科素養。

(一)情景教學法是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有效途徑

歷史知識的習得與理解有限制性——時空限制。要想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充分理解,并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可以積極應用情景教學法,對歷史事件進行還原。這種教學法首先要求教師有較強的歷史移“情”能力,再將這種情感觀融入教學過程中,同時創設基于事實基礎的歷史情境,從而幫助學生理清時空觀念,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增強歷史洞察力,提高歷史學科素養。

例如,在進行《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一課的講解中,本課要培養的歷史學科素養主要體現在雅典公民對自由、平等的政治追求上,教師可以創設以下情境:主人公為雅典公民,擁有參加每十天一次的公民大會的權利,盡管會耽誤家中的事情,但是參加這一會議可以得到工資。在大會現場,工作人員對今天討論的主題進行了描述,每個人都可以在紙上寫下自己的意見等。

古代希臘的歷史具有較強的時空限制,教師在尊重公民大會這一史實的基礎上,通過合理構建場景,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對古希臘人民主權、輪番而治的民主政治的特點有了初步理解。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對照書本史實和課前查找的相關資料,自主學習,相互合作探究,對歷史資料進行論證辨偽,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并感悟到民主、平等對人類文明的重要作用。因此,情景教學法是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有效途徑。

(二)理論聯系實際是提高歷史學科素養的關鍵

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促使學生提高歷史學科素養的關鍵因素。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可以達到以史為鑒、指引未來的教育目的。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充分發揮歷史的育人作用,引導學生將理論聯系實際,從而培養德、智、體兼備的人才。

例如,在講解“百家爭鳴與儒家思想”時,對于儒家“以德治國、以人為本”的思想、法家“以法治國”的思想,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感悟先秦時期傳承下來思想在當今社會中的應用價值,可以讓學生大膽地論述這些思想在現代社會的應用意義[2]。教師可以提供論點:如“傳統的思想同現代社會時隔上千年,二者嚴重脫軌,已經不適用”,再如“儒家以人為本等思想對現代社會的發展是十分有益的”。二種觀點各執一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結合社會實際,讓學生在相互討論、傾聽中學會辯證地看待歷史問題。由此看來,理論聯系實際可以加強對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

三、結語

高中歷史教學有助于提高高中生對歷史的洞察力,提高民族自豪感,利用歷史思維指引未來。積極加強高中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文化素養,還可以逐漸形成穩定的心理,以更加健康的思想面對社會和人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學科素養的培養是我國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產物,因此應繼續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為促進人才的全面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朱可.高中歷史教學應該凸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兼評2013年浙江省文科綜合試卷歷史試題[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3,08:3-8.

[2]周麗芳.高中歷史學術課堂對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重要性——以2014年江蘇高考歷史試卷為例[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5,12:43.

猜你喜歡
學科素養新課程改革高中歷史
討論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從歷史文物古跡到架構學科活動的探討
教師學科素養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探究
淺析新課改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學科素養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實踐教學
高中歷史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
新課改下高中英語課外閱讀活動組織研究
高中歷史的學習感悟
包產到戶與包干到戶——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商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