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互聯網+汝州鄉土文化”看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

2016-07-18 18:23李茜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16年18期
關鍵詞:互聯網

李茜

摘 要 伴隨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提速,都市文化侵蝕著傳統鄉土文化,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特色鄉土文化逐漸被邊緣化,如何在數字化時代,運用新媒體傳播平臺對特色鄉土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與傳播就顯得尤為重要與迫切。文章以“互聯網+汝州鄉土文化”示范項目為研究案例,著重分析公共文化服務如何借力“互聯網+”思維,豐富供給主體,暢通供給渠道,形成高效互通的供給模式,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關鍵詞 互聯網+ 汝州鄉土文化 公共文化服務模式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在數字化時代,充分運用互聯網對特色鄉土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與傳播更具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

基于“互聯網+”時代,充分運用新媒體和虛擬網絡,構建“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通過移動互聯網為公眾提供鄉土文化的數字化展示、傳播和研究,從而將特色鄉土文化中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和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存、展示和管理。并將特色鄉土文化在互聯網平臺上打造成有吸引力的數字文化資源,推動特色鄉土文化在網絡傳播渠道中形成文化品牌,提高地域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傳遞文化精髓,延續文明的火種。

1“互聯網+汝州鄉土文化”項目的背景

河南汝州是省省直管市,汝瓷之都、曲劇故鄉。譽為“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中華名窯·瓷魁之鄉”、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北靠嵩山,南依伏牛,西臨古都洛陽,東望黃淮平原,北汝河自西向東貫穿全境??偯娣e1573平方公里,轄4個鄉、11個鎮、5個街道辦事處,453個行政村。近年來,汝州市“以文化人、用文化滋養城市”為導向,加強數字文化服務,推出了“互聯網+汝州鄉土文化”項目,順應“互聯網+”趨勢,推動文化服務和科技融合發展,擴大文化品牌影響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藝術需求,促進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快了汝州市文化強市的建設。

伴隨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汝州不斷推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新建了大型綜合類文化陣地—汝州市文化體育中心,爭取中央、省扶持資金450萬元,建成了15個標準鄉(鎮)文化站和60個文化大院,并已全部投入使用,實行免費開放,服務廣大群眾。積極推進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設,在上級扶持下,投資84萬元完成了縣級支中心建設,投資300余萬元,完成了436個村級服務網點建設,覆蓋率達100%,目前健全了縣、鄉、村三級文化工作網絡。

汝州每年舉辦全市文化站長培訓班一期,鄉鎮村級文化骨干及文化愛好者“教你一招”“送你一招”公益培訓班90余期,培訓內容包括:書法、美術、舞蹈、戲曲表演、音樂、盤鼓、古箏、太極拳、腰鼓、文藝創作、圖書管理等,培訓學員1萬余人。舉辦汝瓷燒制技藝大賽一期,種文化進校園活動20多期,“文明河南·歡樂中原·魅力汝州”廣場文化活動25場,送戲下鄉400場,舞臺藝術送農民15場,農村公益電影放映5300場以上,春燈節文藝展演賽10次,群眾自娛自樂文藝演出3000多場(次),直接受益群眾180多萬人次,創作美術作品200幅以上,文學作品150篇左右,發表或獲獎作品近百幅。為廣大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建立了文藝人才庫,成立了老年大學,參加活動的退(離)休老同志200多人。

但是,基層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功能沒有發揮好,正常文化活動難以正常開展。目前許多地方的農村文化活動站依賴于鄉鎮資金的撥款支撐,不少鄉鎮本來財政就比較窘迫,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化工作更是難以為繼。沒能打通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只有在傳統的節日才會有秧歌、大鼓等活動。文化供給方式落后、影響力有限,文化形式單一、流于形式。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前農村的文化活動過于單調,內容陳舊。無法滿足農村、城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群眾文化供需不對接的矛盾日益突出。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以市群藝館為龍頭,以鄉鎮文化站、文體活動中心、社區文化廣場為樞紐,以村文化大院為基礎打造了“互聯網+汝州鄉土文化”這一項目。

2“互聯網+汝州鄉土文化”項目情況

“互聯網+汝州鄉土文化”項目,是汝州市根據當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圍繞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目標,整合全市文化資源,結合汝州實際和群眾需求重點打造的綜合性文化服務項目。旨在利用“文化服務+網絡技術+全媒體”的模式,通過互聯網、網站、微信、微博、QQ及移動終端app等載體,做到線上線下工作相結合,達到虛擬網絡和鄉土文化服務活動的深度融合,解決場地和人力資源的限制問題,達到傳播文化服務群眾的目的。

該項目使公共文化服務模式發生很大的變化,在網絡上實施基層文化培訓、送戲下鄉、數字服務、群眾評價等工作,既迅速又便捷,還節約人力、物力成本,讓公共文化服務觸手可及。重點通過“互聯網+隊伍培訓”、“互聯網+文化服務”、“互聯網+數字資源”、“互聯網+群眾評價”等子項目,使傳統文化服務形式通過現代科技技術改造激發產生新的推動力,提高服務效能。其中,“互聯網+”只是文化服務的載體和平臺,體現了項目的科學性、前瞻性、帶動性;“鄉土文化”是文化服務的核心和重點內容,體現了項目的群眾性、地域性和廣泛性。

目前,在網站及微信公共號平臺的服務項目主要有:文化資訊、文化點餐、免費培訓、館站大院、演出團體、文藝志愿、校園文化、我行我秀、名家風采、汝州非遺、專題咨詢、網上展廳、文化設備、視頻中心、資料庫、下載區等,開展遠程輔導與遠程教育、數字服務平臺、數字資源共享共建、線上文化活動、線下服務策劃實施互動,使網站平臺、微信公共號平臺、QQ群平臺與全市20個鄉鎮辦事處文化站、各村文化大院互聯,使文化專業工作人員與基層文藝服務結合,實現汝州基層群眾文化服務信息資源共享,使“互聯網+汝州鄉土文化”項目惠及全市人民。該項目實施一年多來,受到各鄉鎮政府領導、村街文化工作負責人和基層群眾的一致好評,通過“互聯網+汝州鄉土文化”項目,開展培訓5期,培訓學員350人,組織文藝演出活動10場(次),舉辦專家講座2次,收集非遺項目資料8個5萬字,開展校園文化輔導5次,把汝州優秀的鄉土文化資源傳播到千家萬戶,使汝州文化服務更加接地氣。

3“互聯網+汝州鄉土文化”的啟示

(1)加強創建工作組織領導,強化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頂層設計。成立“互聯網+汝州鄉土文化”項目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制定每年工作計劃。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用于“互聯網+汝州鄉土文化”項目數字資源建設,主要工作內容是把汝州市特色鄉土文化資源(曲劇、民間藝術表演、汝瓷文化等)整理加工為數字化文化資源,通過“互聯網+”手段免費提供給基層群眾。

(2)拓展服務陣地。要立足汝州本土文化資源,整合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資源,通過數字資源共享共建,實現基層文化活動管理、網絡互動服務、遠程輔導與遠程教育、數字服務平臺建設工作,讓公共文化服務觸手可及。

(3)打造項目品牌。利用汝州本土文化資源,打造一批具有汝文化特色的文化精品活動,把文化精品與互聯網+相結合,把“互聯網+汝州鄉土文化”項目成為具有汝州地方特色的文化惠民項目。

(4)壯大文化志愿者隊伍。整合現有志愿者資源,充分利用民間文藝團隊和民間文化能人,在2年時間內,使文化志愿者人數達到1000人以上,實現每個行政村有1支文化志愿服務團隊的目標。并利用“互聯網+”手段,加強對各類志愿團隊和志愿者的培訓和管理,采用“訂單式”、“菜單式”服務,根據各村實際,2年內對志愿者免費培訓一遍。

(5)擴大地區社會影響。拓寬公共文化資源傳輸渠道,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平臺、微信平臺等媒體及時發布動態、消息、力爭在省級、市級宣傳媒體上持續性對該項目進行報道,擴大“互聯網+汝州鄉土文化”項目的影響力,提高群眾關注度和知曉率。

4“互聯網+汝州鄉土文化”公共服務模式分析

4.1構建互聯互通公共文化惠民網絡

(1)以“互聯網+汝州鄉土文化”項目盤活汝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惠民網絡,以市群藝館為龍頭,以鄉鎮文化站、文體活動中心、社區文化廣場為樞紐,以村文化大院為基礎共同構筑“互聯網+汝州鄉土文化”服務平臺。

(2)利用“文化服務+網絡技術+全媒體”的模式,通過官方網站,微信、微博、QQ及移動終端app等載體,做到線上線下工作相結合,使虛擬網絡和鄉土文化服務活動的深度融合,有效突破文化場地和人力資源的局限性,使文化資源達到最大化共享。

4.2整合文化資源,實現共建共享

首先是整合志愿者資源,充分挖掘并調動民間文藝團隊和民間文化能人,并利用“互聯網+”手段,加強對各類志愿團隊和志愿者的培訓和管理,采用“訂單式”、“菜單式”服務,根據各地各村實際,對志愿者進行地毯式免費培訓,并通過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合理調配志愿者的服務方向和服務場所。

其次利用項目整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各方面資源和業務,諸如“互聯網+隊伍培訓”、“互聯網+文化服務”、“互聯網+數字資源”、“互聯網+群眾評價”等,通過互聯網+對傳統文化服務產生新的推動力。通過“互聯網+”這一文化服務的載體和平臺帶動鄉土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優化升級。

4.3線上線下結合,實現供需對接

一是依托市群藝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文化大院等線下文化陣地,統籌“線上”“線下”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使線上數字文化服務平臺與線下主題活動互為補充,相得益彰;二是擴大信息發布渠道,通過多種形式向社會發布,擴大百姓知曉率和參與率,及時為百姓提供多元化、個性化的文化信息,實行供需對接。

參考文獻

[1] 馬艷霞.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13(12):137-142.

[2] 高小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土文化復興[J].人文雜志,2010(5):96-98.

[3] 曹志來.發展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應以政府為主導[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6(5):58-60.

[4] 艾蓮.鄉土文化:內涵與價值[J].中華文化論壇,2010(3):161-163.

猜你喜歡
互聯網
淺談大數據在出版業的應用
淺析互聯網時代維基百科的生產模式
“互聯網+”環境之下的著作權保護
“互聯網+”對傳統圖書出版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