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國際法淵源內涵和外延的重新審視

2016-07-19 05:35肖秋彤
中國市場 2016年29期
關鍵詞:審視外延國際法

肖秋彤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使世界形成一個整體,各國面臨著激烈復雜的國際競爭環境,為維護國際秩序,國際法發揮著重要的約束性作用。所謂的國際法,是世界各國所共同制定和相互遵循的法律規則,對促進世界各國和平共處發揮著積極的影響。國際法具有一定的淵源內涵,并逐漸外延,對世界國家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所以,有關人員有必要對國際法淵源內涵和外延進行重新審視,進而對國際法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

[關鍵詞]國際法;內涵;外延;審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9.213

隨著國際形勢的不斷發展和變化,使國際法有一定的外延,對世界各國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國際法的問世,有助于維護世界正常發展秩序,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權利和保障其合法權益。國際法有一定的淵源,而學術界對其有著不同的觀點。通過對國際法淵源內涵和外延的重新審視,有助于我國更好利用國際法的武器而維護本國的合法權益。

1 國際法淵源內涵的界定與分歧

1.1 界定

國際法淵源內涵的界定中,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首先,國際法淵源的界定過程中,要求必須具有資料性的特征。資源、進路、動因是國際法淵源的三個最為基本的要素,只有滿足以上三個要素,才能稱為國際法的淵源。資源是國際法形成過程中的主要材料,如國際習慣或地區政策、宗教等內容,能夠為國際法提供可靠的依據;進路是國際法在形成過程中所經歷的途徑,通常國際法是基于立法途徑、行政途徑、司法途徑而形成和加以完善的;動因是國際法在什么原因的推動下而形成的法律,作者認為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為維護世界和平和正常秩序,國際法得以形成,用以對世界各國進行合理的約束。[1]

其次,國際法淵源的界定過程中,要求必須具有相對性的特征。國際法在形成和發展中,可能與某個國家中某部法律互為淵源,即相對性。隨著世界各國聯系的日益密切,制定國際法是一種必然趨勢,而國際法可能是在某國家某法律的基礎上發展和演變而來,稱為國際法的淵源。對于我國而言,《行政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的淵源即為相對性,前者是在參考后者的基礎之上而逐漸發展的。

最后,國際法淵源內涵的界定過程中,要求必須具有限度性的特征。作者認為,國際法淵源具有一定的限度其范圍是介于狹小和無邊際之間的,可能來源于眾多層面中。在人類長期社會實踐中,法律逐漸成為約束人們行為方式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有力武器,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而國際法的淵源可能以資料出現時間或地點為主要淵源,具有獨立性,可以對人類本身充分發揮約束性作用。[2]

1.2 分歧

對于國際法淵源的內涵,學術界有著不同的理解,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就類型劃分,可分為單一型和復合型兩種。首先,在學術界,有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國際法淵源的內涵屬于單一性的,其說法主要有起源說、形式說、程序說三種。一是部分學者認為國際法律的起源地是國際法的唯一淵源,即國際法第一次制定的國家或地區等;二是學者認為國際法律規范是一種形式,能夠對世界各國產生重要的約束性影響,是國際法的淵源,主要指雙方或多方經過商榷后達成的共識,并以協議形式對共識進行固定;三是學者認為國際法的造法程序是其淵源所在,能夠以程序的形式對國際法的發展與完善產生重要的影響。[3]

學術界中,有部分學者認為國際法淵源的內涵具有多重性,主要包括實質淵源、形式淵源兩種類型。首先,就前者而言,主要指影響國際法產生與發展的一系列因素,如參與國際法制定的國家人員的法律意識和思想觀念、社會輿論導向、不同階級關系代表國家等,都可能成為國際法的淵源,對其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其次,就后者而言,主要指對國際法制定產生影響的形式或程序等,如國際條約、國際習慣等方面,可稱為國際法的形式淵源。

2 國際法淵源外延的重新審視

2.1 界定

現階段,對國際法淵源的外延界定具有必要性,能夠使人們更為清楚地認識到國際法。關于國際法淵源外延的界定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國際法中可能是形式與淵源并存的。例如,在《規約》中,關于國際習慣、國際條約的相關規定,屬于國際法的形式內涵范疇,對國際法主體具有一定的約束力,能夠作為劃分標準或依據。但是,約束力只是相對的,并非絕對的。通過《規約》可知,一般法律原則、司法判例、公法學家學說、公允及善良原則也可稱為國際法的淵源。原則和判例能夠被國際法院所獨立使用,可以對國際法主體有著直接的約束性作用;學說則是某群體對國際法的見解,不能被國際法院所直接使用,需要對其內容的有效性及適度性進行合理的選擇,進而能夠將其思想內涵融入國際法制作中。[4]

其次,通過《規約》可以看出,國際法淵源外延同樣具有其他方面內容,逐漸成為國際法的新興淵源,為世界各國相關部門所重視,同時使國際法得以發展和完善,對主體發揮著更為積極有效的借鑒作用。第一,國際組織之間的非拘束性決議是國際法的新興淵源之一。國家組織包括政府間與非政府間兩種類型的組織,但前者針對成員國而制定的法律條規等不屬于國際法淵源范疇,屬于“子約”,是特殊的條約。第二,國際法院咨詢意見逐漸成為國際法的新興淵源。該意見雖然沒有法律效力,但其對推動國際法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國際法院咨詢意見能夠成為國際法的淵源。第三,國際會議制定的非拘束性規則,是國際法的淵源,雖然不具備法律效力,但是具有法律法規的內涵,能夠對國際法的制定和發展產生指導性作用,可能成為其淵源。

2.2 分歧

在國際法淵源外延的分析過程中,存在分歧的觀點,主要表現為單一淵源說、雙重淵源說、多重淵源說三個方面。首先,部分人認為國際習慣是國際法的唯一淵源,以國際法對主體的約束能力為主要標準,因而能夠成為國際法的淵源。而國際條約中對第三國的約束,屬于國際習慣,可以將國際條約作為國際法的主要依據,并非淵源,所以,以鄭斌為代表的認為,國際法淵源外延只有一個。其次,以格·童金為代表的,認為國際習慣和條約都屬于淵源,即國際法淵源外延中的雙重淵源說。最后,以威爾遜為代表的人認為除了上述淵源之外,外交文件、國際或國內法庭裁決等都能成為國際法的淵源。由此可見,在國際法淵源外延中,不同人員有著不同的見解,其分歧值得引起我國相關部門的重視。[5]

3 結 論

通過對國際法淵源內涵和外延的重新審視可知,其淵源主要表現在一般法律原則、公允原則、非拘束性規則等方面。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學術界對國際法淵源內涵和外延的認識有著一定的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削減國際法的法律效力。然而,在世界聯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國際法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對維護世界和平和確保各國合法權益有重要影響?;诖?,相關人員應對其具體的界定和分歧問題進行重新審視。

參考文獻:

[1]古祖雪.國際造法:基本原則及其對國際法的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2012(2):127-146,207-208.

[2]管建強.國際法視角下的中日釣魚島領土主權紛爭[J].中國社會科學,2012(12):123-137,208.

[3]何志鵬,孫璐.大國之路的國際法奠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探究[J].法商研究,2014,31(4):22-32.

[4]趙衛華.中越南海爭端解決模式探索——基于區域外大國因素與國際法作用的分析[J].當代亞太,2014(5):95-119,159.

[5]劉筍.國際法的人本化趨勢與國際投資法的革新[J].法學研究,2011,33(4):196-208.

猜你喜歡
審視外延國際法
論陳顧遠之先秦國際法研究及啟示——基于《中國國際法溯源》
作為國際法淵源的條約
國際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
關于工資內涵和外延界定的再認識
生活方式視域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審視與發展
愛情的內涵和外延(短篇小說)
新一代STE分子束外延系統
美國內戰的國際法實踐及其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