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娛樂:當代電影文化的多元趨勢

2016-07-20 16:01北京尹鴻
名作欣賞 2016年28期

北京 尹鴻

超越娛樂:當代電影文化的多元趨勢

北京 尹鴻

我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主持開幕的第一場論壇的主題是“資本與電影”。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由于資本的進入,電影商業氣息越來越重,過度重視娛樂,似乎電影只有娛樂一種功能,或者我們能看到的只有一種電影,就是商業娛樂電影,如果不娛樂就不叫電影。而我今天講的主題就是——電影不只是娛樂,而且全世界的電影也不只是好萊塢的《變形金剛》《復仇者聯盟》這一類的商業娛樂電影。實際上,世界電影是多種多樣的,中國也一直都有很多豐富多彩的電影,即便是在高度市場化的今天,電影的形態、類型、風格和功能都是多元化的。通過對電影發展過程的描述,我們可以看看電影在社會文化、技術、市場的推動下,是如何保持這種多樣性的。電影的這種豐富多彩并不只屬于電影評論家,而是屬于大家,屬于熱愛電影的普通觀眾,有許多不完全是為了娛樂的電影,不僅好看而且耐看,不僅能給人帶來心理愉悅,而且也能帶來心靈感動甚至心靈震撼。

在現代文明中誕生的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

簡單回顧一下電影的歷史。1895年,世界電影誕生。中國電影晚了十年,我們在1905年拍了第一部電影,叫《定軍山》,是一個京劇片段,這個電影膠片由于受到戰火影響,沒有留存下來,只能從一些記載當中知道。電影為什么會出現在這個時候?第一,媒介自身的發展,每個人都希望延伸肢體、感官,延伸有限的生命和空間。大家都知道一首詩:“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睘槭裁??因為每個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不可逆轉,你不可能改變空間,也不可能改變時間。我們需要通過媒介來認知更復雜、更多樣的世界,擴展延伸我們的生命。我們很早就開始講故事,很早就開始有了戲曲,有了各種藝術形式,但這些形式都有個問題,跟我們的現實生活的接近性、相似性很弱,必須通過很多虛擬假定的方式表現生活,后來有了更逼真的繪畫,有了油畫,有了雕塑,還有了照相機,我們可以更接近對人的真實生活的表現或者再現,但是這些影像都是靜止的,不能展開一個時間過程,只是一個靜態平面,這個時候電影就應運而生。電影是人類重新認識自己,擴展自己的媒介,是認知更復雜世界沖動下的產物。

第二,19世紀末期,很多人試圖發明電影設備和機器,工業文明為電影提供了方便。光學、機械、化學,所有的科學技術發展為電影的出現創造了基礎。電影誕生之后,最初很簡單,就是一個紀錄片,不能剪輯,不能把電影膠片連接起來,一部電影也就是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一個鏡頭完成。最早的《火車進站》《水澆園丁》都是單鏡頭電影。后來我們開始用電影記錄生活,當看到動態鏡像的時候,人們欣喜若狂,但那時候的電影還是啞巴電影,經歷了三十年無聲時期后,這個偉大的啞巴開了口,開始具備聲畫的視聽手段,這就是我們講到的第一個階段——電影的成長年代。

電影從一個單鏡頭到剪輯成片,到六十分鐘、九十分鐘、一百分鐘的長片,從沒有聲音到有聲音,完成了對生活復雜再現的可能性。大家應該都看過卓別林的電影,就是無聲片時期的高峰。當時卓別林的表演相對程式化,他不能用對白來表現復雜的人物情感,只能靠肢體動作。大家都知道他的一身穿戴,一根拐杖,兩個拐腳走來走去,其實都是默片產物。有聲電影出現以后,電影表現生活的能力大大提高,20世紀30年代以后電影進入黃金時代,我們今天看到的電影從有聲到有彩色。

電影的黃金年代為人們創造了集體夢想

20世紀30年代,歐美國家發生了一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應該說影響到的國家和社會階層非常廣泛,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之下,電影仍然得到了快速發展。說明越是在生活困難的時候,人們越需要夢想,越需要希望。

這一段時間,美國拍了一大堆我們今天稱為經典的好萊塢電影,像《窈窕淑女》《羅馬假日》《鴛夢重溫》《一夜風流》等很多經典電影,帶給美國人,也帶給全世界很多電影觀眾關于未來的一些夢想。比如很多灰姑娘的故事,灰姑娘一定會遇到一個小伙子,小伙子一定會遇到一個漂亮姑娘。在這些電影故事的結局,當他們純潔的愛情得到實現的時候,會突然發現對方原來還是百萬富翁,原來他有一大筆遺產可以繼承。這樣的電影帶給許許多多人在困境生活當中對未來的一些夢想,也表達了一些美好的情感。

這個時期電影得到了高速發展,全球范圍內電影得到普及,在中國也一樣。在20世紀40年代,中國民族電影發展很快,也出現了很多大家熟悉的電影,像《漁光曲》《一江春水向東流》《烏鴉與麻雀》。中國電影跟世界電影一樣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只是中國電影發展相對來講經歷了特殊的社會轉折,所以高峰滯后于世界很多國家。

大家可能有這樣的電影經驗,在某個階段,可能全中國人只能看幾部電影,如著名的“三戰”(《地道戰》《南征北戰》《地雷戰》),當時每個中國人平均看它們的次數不下三十次,記得這些電影我是坐在樹上看的,都是露天放映的,在籃球架上看,臺詞倒背如流,每個動作都能掌握節奏點,那時候全中國只有這些電影?!拔幕蟾锩苯Y束后,我們國產電影開始恢復,1979年是中國電影的高峰期,那一年觀眾達到了二百九十億人次以上,什么概念?當時中國總人口十億左右,平均每個中國人一年大概看了三十次電影。所以,“文革”結束之后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是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當年,謝晉的《天云山傳奇》《牧馬人》等電影所創造的觀眾人次記錄是今天那些高票房電影難以望其項背的。

電視沖擊波

歐美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電影發展面臨一個巨大挑戰,就是電視的出現。由于有了電視,家里擺上了有聲音、有影像,同樣可以播劇的家用電器,我們只需要用遙控器選擇就可以了。不用多花一分錢,不用出去淋雨、曬太陽,我們可以坐在沙發上,舒舒服服地不花錢看電視。這個時候,電視對全世界的電影都帶來了致命沖擊,所有國家的電影觀眾急劇下降,大家都在家里看電視,尤其在中國更加突出。中國跟世界其他國家還不太一樣,中國是世界上免費電視頻道最多的國家,而且在中國的免費頻道上播電視劇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國家。

大家知道,在美國、英國的電視頻道當中,電視劇通常一周播一集,而且是季播,一季播兩到三個月,播完了以后,這個故事沒有完,要到第二年再播,有時候一個劇要播十年??墒窃谥袊?,電視觀眾非常幸福,每天晚上你在家里拿著遙控器有四十個頻道在播電視劇,而且一晚上播三到四集,應該說中國電視觀眾有了這樣的條件之后,對電影很難產生消費需求,中國電影面臨著一個低谷。由于受到“文革”的影響,中國電視的發展比西方國家慢,所以中國電影的危機來得也慢。在全球范圍內,電影危機從20世紀60年代以后開始出現,但中國是80年代才開始出現,通常把這個時代叫作電視后時代。有了電視,電影必須發生改變。電視后時代對今天我們看電影應該說有很大影響。在電視出現之前,電影內容無所不包,當時只有這一種影像媒介。當年我們看電影,有兩個最不喜歡看的東西,一是新聞簡報,由中央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拍攝的膠片電影。還有一類叫作科教片,北京科學記錄電影制片廠拍攝,怎么喂豬,怎么放羊,怎么施肥,怎么挖水庫等,那個時候我們的電影承擔著用影像對社會傳遞知識的功能,包括政治教育功能、科學教育功能等。但是有了電視這樣的媒介替代品后,電影的這些功能被分化了,變得更加需要滿足人們的這些消費需求。人們為什么放棄在家里舒舒服服看電視,而愿意跑到電影院里面看電影,必須要滿足這樣的一種轉換。

從CG圖像到3D電影,從VR到AR

我們今天進入了電影的數字時代。數字技術的出現,帶給整個電影工業巨大的改變。從生產、發行到放映,所有的方式都出現了新特點,電影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今天我們每個人的電影記憶都會不太一樣。早期電影在操場上看,在單廳電影院看,后來是多廳電影院,再后來在非常舒服的沙發電影院,還有好多情侶電影院。有段時間只有兩類人看電影,一類是在城里打工的人,還有一類是談戀愛的人,這是電影最危機的時候。但是今天我們都在數字化技術裝備起來的現代電影院觀影,其效果是家庭電視機、電腦所無法比擬的。

今天我們進入數字化時代。數字化帶來了什么改變?就是沒有什么拍不出來,只有我們想不出來。

過去拍電影受到技術條件限制,你拍不出來就拍不出來,我們沒有辦法呈現;但是現在,只有你想不出來的,沒有拍不出來的。而且現在拍電影的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如果看過一些電影花絮,你會發現在很多演員背后有一塊綠屏,演員完全在一個虛擬空間里表演,最后是數字影像合成到某個特殊空間?,F在對演員的要求更難、更高,在一個虛擬世界,看不到真實環境,最后通過計算機把這個環境合成上去。

現在電影進入了一個用數字可以創造你一切想要創造出來的鏡像和影像的時代。為什么這段時間幻想類電影這么多,發展這么快,跟數字技術的發展有很大關系。最近五年來,由于《阿凡達》普及帶來的3D,我們有了3D電影體驗,現在逐漸可以成為主流商業電影的標準配置。

今年電影節主題就是VR,就是“虛擬現實”,還有AR,即所謂“增強現實”,很多人預言這兩大技術會對電影美學帶來顛覆性挑戰。觀眾戴上一個頭盔、眼鏡,可以環360度看到周圍所有的影像世界,我們似乎置身在一個現場,這就叫VR。很多人說VR改變電影,原來的傳統電影美學一定會被顛覆,每個人不僅成為看電影的人,而且成為走進電影里的人。但是我一直認為,VR不可能替代原來的傳統模式。為什么?因為人有被動接受線性故事的天然需求,我們不需要在每個故事當中都把自己變成主角,我們希望自己是被動的觀看者,我們被別人的故事感動,這是故事天然的本性。我們希望通過看別人的故事來擴展我們的生活,擴展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了解不一樣的人生是什么樣的。如果你非要把我放到那個故事里,我變成了主人公,那不又是在經歷我自己的人生嗎?雖然我的環境不一樣,但還是我在經歷,而不是我在看別人不同的人生。所以我講VR不可能改變電影,至少在很長一個階段,不可能改變傳統的電影敘事美學,因為我們有需求。

總之,數字化時代,電影可以創造一切人們想象的內容和奇觀。所以幻想類電影開始大量出現;同時,全球同步發行變得更加簡單容易;再到后來,出現了3D電影的主流化,改變了人們的電影體驗方式??梢哉f,數字化最大限度地解放了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電影的美學觀念也有了根本變化。電影與日常生活距離越來越遠,而與人們的想象越來越近。數字化為電影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新技術和分級制為現代電影的“影院性”“必看性”插上翅膀

20世紀60年代之后,在電視的競爭下,世界電影科技飛速發展,熒幕變大了。早期電影的長寬比,跟我們電視機的長寬比是一樣的,但是為了跟電視競爭,我們把電影變成了寬銀幕,邊框就跟電視機不一樣,畫幅也就不一樣了,要跟它形成差異。這個時候開始變寬銀幕、超寬銀幕、穹幕、環幕??傊聊蛔兊迷絹碓酱?,可以表現千軍萬馬,可以細致入微,電影出現了大場面,可以表現磅礴氣勢。

電影聲音也發生了巨大改變,從單聲道到立體聲,然后環繞聲5.1、7.1,這還是還原聽眾的聲道。在錄音過程當中,我們可能有幾十個音軌,可以重新設計,重新對比,重新平衡,然后把它們組合到一起?,F在,如果你們進好的電影院看電影,你們不僅能夠享受畫面,而且能夠享受到生活當中從來沒有享受過的聲音效果,因為你在電影院聽到的聲音的每個細節,每個物品的聲音都不一樣,而且給你分解透視得非常好,比我們生活當中聲音的分解能力強很多。非專業觀眾可能沒有覺得聲音對我們有多么重要,你為什么會去影院,實際上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影院里面的聲音給你創造了與眾不同的體驗,而且是你在生活當中沒有過的體驗。有一些電影里面的聲音本身就是一首交響樂,所有的音效都像交響樂一樣組合在一起,經過音效師非常認真的調校,每個聲音都經過精心設計,聲音的魅力非同凡響。

現代電影在聲音上所花的功夫一點也不亞于畫面。媒介發生分化,整個制作也開始升級,這時候電影的投資規模越來越大,開始出現我們今天在中國叫作大片的電影,當時把它叫作重磅炸彈,就是高投資電影?,F在好萊塢的投資規模都是過億美金,一兩億美金已經非常正常,大約相當于十億元左右人民幣。大制作的電影使得電視難以競爭。其實,所有這一切的變化,就是區別于電視的“影院性”。

電影還有一個重要改變就是內容上的分級。在電視沒有出現之前,電影要給男女老少看,對電影的管理在全世界相對比較嚴格。但有了電視以后,電影行業有了理由說,普通的小孩子,當他們不能夠理解某些成年人內容的時候,現在有了一個新的影像媒介可以選擇,他們可以在家里看電視,不需要去電影院,電影院畢竟是成年人主導的消費場所,小孩不能自己跑到電影院。像美國20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電影分級制,亞洲地區,像香港、韓國、日本先后出現電影分級,讓電影的題材得到了一定的擴展。過去我們認為電影不能拍的東西,分級之后,可以拍了。

一說分級,我們非常容易聯想到拍三級片,色情電影。其實,分級不是為了拍色情片做的制度上的安排設計,分級的核心是讓合適的電影提供給合適的觀眾。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都采用了三級的分級方法,第一級普通級,任何人都可以看;第二級叫輔導級,不限制未成年人觀看,會告訴成年人電影當中可能有部分內容、個別內容,不適合未成年人觀看,成年人有責任、有義務幫孩子判斷這個電影適不適合他這個年齡段看,或者有義務引導他,告訴他不要學《貓和老鼠》打架,這么打會受傷,或者說告訴他窗臺不能跳,你有義務輔導孩子;第三個級別叫限制級,通常不允許未成年人觀看。限制級別的內容不僅包括與情色相關聯的部分,也包括黑社會,可能有吸毒,可能有過多暴力鏡頭,或者一些內容反社會傾向,或者反主流價值觀的傾向,未成年人觀看這些內容,由于缺乏成熟的鑒別能力,可能會受到影響,所以我們通過用限制級的方式讓孩子們不能接觸這些作品。

在美國,三個級別還太粗糙,或者太簡單,美國后來擴展成了五級:從G級,到PG級,到PG13,所謂的G級就是普通級,PG級就是輔導級,PG13就是十三歲以下需要輔導;還有一個級別叫R級,不強制限制非成年人觀看,只是告訴說不適合未成年人觀看,成年人需要判斷未成年人是不是適合觀看;到了NC17,十七歲孩子不能觀看,這是美國最高級別,需要驗證你的身份證,必須年滿十七歲才能觀看。

有了分級措施以后,全世界電影題材有了很大改變。美國電影《教父》是寫黑社會的,但這些人物有某種正面性,如果沒有分級,這樣的電影就不能拍。有了分級,這樣的電影可以拍,可以不讓十三歲以下孩子看,或者家長自動地就不會帶十三歲以下孩子看,我們就可以用成年人的方式鑒別里面的善惡是非,這樣一來題材就發生了很大改變。

韓國的電影為什么后來能夠崛起,同電影分級有很大關系。電影分級使得韓國電影題材有了巨大擴展,關于暴力,包括情色的尺度有所擴展。不是說,有了分級以后,大家都會拍色情電影,曾經一度,有一些國家和地區有分級制度之后,確確實實拍過色情電影,但很快這個過程就過去了。在全世界主流商業院線當中,很少能看到類似NC17級別的電影。為什么?因為這些電影有嚴格的法律限制,電影院都不愿意放,而且會影響電影院的品味,大部分主流商業院線不放這樣的電影。

最早的像《邦妮克萊德》,兩個年輕人搶銀行的故事,開始變成主流電影,包括《教父》,包括后來美國拍過的一系列越戰電影,都是這個時期的產物。而且電影更加強調影院效果,更加強調這部電影必須到影院觀看,才能享受到、體驗到它帶給我們的美感。

整體上來講,內容差異產生了一些新的經典電影,同時增加了電影的娛樂性,解決了觀眾為什么要進電影院的問題。我剛才講了,看電影跟看電視不一樣,看電視沒有成本考量,看電影有交通成本考量,有電影票成本考量,還有時間成本考量,因為電影是定時定點放映的,你必須要在固定時間觀看,所以這些成本考量決定了你在看電影之前會做一個判斷:我為什么要看電影?值不值得我付出專門時間走這么遠的路花這么多的錢看電影?因此必然會增加電影對觀眾需求的滿足,所以需求性成為電影的必要前提。電影不僅要有可看性,而且要有必看性。電視只要有可看性就行了,在家里看覺得還行就可以看,電影不行,電影有必看性,必須要說服我,我為什么要看。電影發生了很多改變,出現了新好萊塢。

電視追求本土性,電影走向全球化

過去的電影很多時候還是在本土市場發行,現在電影開始全球共享,尤其是美國電影。借助“二戰”之后它所獲得的在世界上的政治、經濟地位,美國電影對全世界產生了巨大的覆蓋和影響。到現在為止,美國電影占全球市場份額最多。大部分歐美國家,包括拉丁美洲國家,本土市場電影份額60%、70%都是美國電影。在亞洲稍微好一點,比如在中國、韓國、日本、印度,這四個國家基本上保證了國產電影票房份額超過美國電影,超過好萊塢電影。但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都是好萊塢電影占主導,這是全球化的一個大趨勢。

在這樣大的時代改變當中,現在我們面臨的是全球的電影文化。今天,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電影,不僅是中國電影,還有美國電影,美國電影幾乎在全球同步發行。同樣的時間,我們也看韓國電影、日本電影、歐洲電影,所以電影在全球作為一個最重要的文化形態進行流通。我有個觀點,電視就像我們家的窗戶,更多的是讓我們看到同步生活發生著改變,就像鄰居在發生變化??吹酱巴獍l生什么改變,跟我們是同步的。電影更像是一個夢,雖然外表各種各樣,有的像中國人,有的像外國人,但是夢的核心是我們內心的欲望,我們內心的期望,我們內心的夢想,所以夢反而可以全球共享。

在所有的藝術形式當中,電影是最大眾、最全球共享的一種藝術形態?,F在全球的國際電影節是最多的,觀眾也是最多的,影響面也是最大的。音樂、舞蹈、戲劇,都沒有像電影這么受大眾歡迎,這是電影特殊的形態,所以電影變得越來越全球化。

因為它的全球化,所以它要更多地表達人類的一些共同意識。大家可能會看到,現在不管商業電影、普通電影,表達環保主題的越來越多,表達人類共同面對的危機越來越多。面對生化危機、環境危機,人類開始越來越一體化。隨著經濟全球化,隨著國與國之間邊界的逐漸開放,我們會發現世界變成一體,現在很多電影題材,我們分不清是哪個國家的。很多人問《功夫熊貓》,它是哪個國家的電影?中國題材,中國美學,卻是美國人在制造?!吨腑h王》是哪個國家的電影?《哈利·波特》是哪個國家的電影?我們越來越分不清楚它們的國家性,而它越來越代表人類共同的意識,在創造一些共享的價值,這也是電影為什么能夠跨越一些國別到不同國家被人觀看的原因。

電影要滿足表達一些共同的價值觀,出現多元文化融合。很多電影當中既有東方文化,也有西方文化,而且要表現文化之間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锻ㄌ焖繁憩F的就是不同種族在同樣一個社會當中,他們互相的生活命運差異有多么巨大,最后他們仍然是一體的,他們任何一個人的命運在改變,都可能會影響著另外一個人,人類的文化越來越融合。

文化產品能不能夠被輸送到全球流通,被看成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體現。我們知道,目前來講,世界上物質產品在流通,更重要的是文化信息在流通。國際品牌大多數是在發展中國家加工生產,實際上質量一樣,但是它的價值為什么差異很大?加了一個標牌,它的價格就會產生很大差異,其實是因為負債的文化。未來,全世界商業流通也罷、人際交往也罷,我們的名片都是文化名片,這也是為什么電影在全球商業貿易、文化貿易當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原因。電影變成一張名片,恰恰是文化讓你的產品,讓你的民族,讓你的國家與眾不同,可以識別。

電影在今天變成國家文化實力的一種體現,這也是各個國家都提出電影發展政策的原因。美國雖然沒有電影的政府管理部門,但是在美國的商業政策當中,把電影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我國國務院也提出了電影發展規劃,相關部門也一直在推進中國電影不僅要跟外來電影文化之間形成平衡,而且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韓國、法國也有電影發展相關規劃。電影成為各個國家最重視的一個文化走出去的樣本,這是全球電影文化的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當代電影文化開始越來越多元,越來越多樣。這些年整個全球的電影態勢應該說越來越豐富。我們每年可以看到很多大制作的商業電影,年齡大的觀眾對一些電影可能不習慣,《變形金剛》《復仇者聯盟》《蜘蛛俠》《蝙蝠俠》,鋼鐵的,肉身的,老的,新的,而且它們都系列化,出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大堆俠,在我們的熒幕當中,特別是暑期檔。這些主流商業電影,在滿足青少年失敗的英雄夢想,滿足青少年時代渴望變化、渴望奇觀、渴望看到不同世界的那種心理需求,我們要承認這種需求。每個孩子都曾經張狂過,每個孩子都夢想成為英雄,這些電影給孩子們提供了超級英雄的模版,我們希望不僅是美國超級英雄,也應該有“大圣歸來”,有中國超級英雄。

主流商業電影越來越娛樂化、游戲化

電影可以分成兩大類型,一類是主流商業電影,強調內心假定。有些很多年不進電影院的觀眾,現在進電影院看不懂電影,不光是他們,像我經??措娪?,也覺得有些電影看得比較費勁。比如《X戰警》,它有幾個系列,看完了以后,里面的人物記不清。我經常要讓我孩子先給我做一下普及,這里面究竟誰是正的,誰是反的,給我講完了,再去看的時候心里會比較踏實。商業電影伴隨著一代人的記憶,這些年輕人看動漫、漫畫成長起來,同我這個年齡段的人確實有隔膜。

我打游戲的時候只玩過《魂斗羅》,沒有打過《魔獸》,《魔獸》是電腦時代的產物。我們當時是游戲卡機的時代,打《魂斗羅》,打《坦克》之類??础赌ЙF》之前我心里很惶恐,因為我從來沒有打過《魔獸》。后來我發現,孩子們是跟著《魔獸》一起成長過來的,而且很多孩子們沒日沒夜地打《魔獸》。

這些電影可能不是我們的最佳選擇,是很多年輕觀眾在某個青春成長階段的選擇,因為主流商業電影越來越多地強調內心的假定、玄幻。假定一個不知道的世界,《哈利波特》《指環王》都是虛擬假定的世界,他們有自己的世界觀,有自己的設定,有自己的敘事方式,這是一堆滿足青少年觀眾的商業電影。這些電影看起來很夸張,也很有經驗,好萊塢主流商業電影價值觀上都非常主流,都是愛人、愛家、愛國、愛人類、愛地球。有時候,簡單、單純讓我們成年人覺得太夢幻、太虛假、太漂浮,越主流的商業電影,反而價值觀越非主流。

這些商業電影雖然是娛樂電影,但在滿足人的娛樂需求的同時,總體上講,可以引導青少年認同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在內在的價值觀上,帶有非常強的教育性。而這種教育性是通過娛樂的方式來呈現的,這是很多西方國家主流電影的一大特點。

商業電影中還有大量的類型電影,比如恐怖片、青春片、動作片、懸疑片,不是大成本的,不是高投資的,類型假定,像麥當勞、肯德基一樣吃的就是漢堡,不可能吃出一個鮑魚來,但是可以滿足人們的日常需要。比如今天工作很辛苦,這一周加班太多,到周末,我想受點刺激,選個恐怖片;最近愛情遭到挫敗,到了周末,我想治療情感創傷,選個浪漫題材的愛情片,滿足我們日常的一些精神娛樂需求。

在商業主流電影當中,有一類電影是精品,在分類學當中我們把它們叫作情節劇電影?!短┨鼓峥颂枴贰栋⒏收齻鳌贰墩却蟊鸲鳌贰缎腋砬瞄T》等都屬于這一類型的主流情節劇電影。這類電影有一個完整的事件和人物命運的交代,但是它通常會采用相對現實主義的手法表現它的戲劇性,它既有戲劇性的命運,又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這樣就能夠跟我們的情感,跟我們的生活產生更緊密的聯系。這些電影在量上不是特別多,往往是電影當中最雅俗共賞的那一部分。

中國商業電影的價值觀誤區

說到主流商業電影,看看中國電影的現狀。這幾年,我們有很多票房超過五億人民幣,甚至超過十億、二十億人民幣的電影。這些高票房的電影在全球的電影票房當中,當周當日都可能排到票房排行榜前幾位。如果一個電影在中國市場上非常賣座,一個國產片能夠在全球票房上排在前三位,那么,中國現在可以說是一個電影市場大國。但是中國的主流商業電影現在確實面臨很多問題,一些影片只有娛樂沒有凈化,只能滿足消費需求,沒有社會化引導。比如有的電影騙子當道,欺騙者在電影當中不受懲罰,也會得到漂亮姑娘的愛情,實際上就會暗示人們,欺騙不重要,只要你帥,就可能有漂亮姑娘喜歡你。

西方國家也拍“才子佳人”電影,這樣的電影,我如果愛上你,兩個人是平等的,跟你的財富沒有關系。在很多經典愛情電影里,對方很有錢,由于各種原因,他把自己變得很窮,兩個人相愛以后,突然發現你家里怎么那么有錢,于是相愛的人就受傷了,覺得你沒有對我誠實,所以她要跟你分手。這個人必須告訴她,錢根本不重要,只有你才是重要的,于是他才能得到這個愛情,最后他愛情和財富都得到了。

西方電影的價值觀告訴我們,愛情與財富無關;但是我們的一些主流商業電影不是這樣的,為什么我會愛上他,因為他是高富帥。從價值觀上一開始就把大家引導到一個錯誤的愛情觀念上,后來就有一種說法,“寧肯在寶馬車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車上笑”,類似這些價值觀都會反映在電影當中。所以我們的商業電影不是因為它商業我們批評,而是因為它們商業卻沒有文化,商業卻不維護主流價值觀念,這對青少年、觀眾影響很大。實際上商業承擔的文化責任要比普通的小眾電影更大,因為看片子的人更多,而且大部分都是青少年觀眾,他們接受價值觀影響的可能性比成年人大。中國電影最需要提升文化價值基本含量的,恰恰應該是這些最主流的商業電影。

商業化的藝術電影與藝術化的商業電影

世界上有很多豐富多彩的電影,不僅提供娛樂,還提供大量題材獨特、風格獨特、視野獨特的藝術電影,這些電影來自世界各國,也來自好萊塢大制片廠之外的美國獨立電影公司。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二三十年來,在世界影壇上先后刮起過中國風。從張藝謀的《紅高粱》,到《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一直到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在世界影壇上,中國提供了一大批優秀電影,它們至今在北美排行榜上,還能夠擠進外語片票房前五十名。除了中國電影,一大批伊朗電影也被世界觀眾所熱愛,包括前不久獲奧斯卡獎的電影《一次別離》,再到后來的韓國電影、日本電影,實際上世界不同國家的電影都有自己的風貌,豐富、充實了整個電影市場和電影文化。當然也出現了很多不同風格的藝術大家,一些作家電影,這時候的電影文化越來越豐富。

在美國,除了主流商業電影,還有一種獨立電影。美國獨立電影主要指的是六大好萊塢制造公司之外的這些獨立電影公司生產的電影,實際上有非常特殊的電影工業的概念、含義。但是在中國,我們把這個獨立電影借用過來,指那種不是最主流的大眾商業的一類電影商品。這類電影通常不見得沒有商業性,但是一定要強調商業性當中的藝術品位,是藝術化的商業電影,或者商業化的藝術電影,是藝術和商業的一個綜合。

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通常講的非主流商業電影仍然有兩類,一類是小眾的藝術電影,通常需要非常好的電影鑒賞水平和專業知識能力才能接受,普通大眾很難看懂。而另一類則是試圖大眾化的藝術電影。雖然它看起來不是那么主流的、大制作的、大明星的,或者大場面的電影,但是它的題材、它的故事仍然可以被普通老百姓看懂。如果有機會看到這些電影,我們一定會感動,我們會覺得這么好的電影為什么過去不知道。

這類電影很多。很多觀眾由于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受到大片宣傳推廣的影響,往往選擇看一些主流商業電影,而忽略了我們身邊有很多非常動人的、非常優秀的,而且通俗易懂的好電影。于是,中國觀眾看電影就會出現一個悖論,每次看完大片出來,開始罵,但是每一次看電影的時候都看大片,一邊看,一邊罵,罵完繼續看同樣類型的電影。電影文化的普及不夠,使得大家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我們說要通過電影文化的普及讓更多人知道,其實世界上有很多非常好的電影,大家看了都會感動。

這些電影的第一個特點是個體視角,它們不再講一個你所知道的故事,而是用人性化的視角看生活、看現實、看人與人的關系。第二個特點是非常強的社會關懷,比如關懷社會的同性戀人群,女性的自由平等,包括種族差異,包括我們社會當中出現的種種男女不平等的現實,包括警察跟公民之間的關系等。第三個特點是探究特殊人性,比如一個罪犯犯了罪,我們把他當成一個罪人,說他的犯罪給社會帶來傷害,很多優秀的電影會引導我們從個體化的視角關心他,他為什么會成為罪犯,為什么鋌而走險,為什么心理變態,為什么會反社會,是什么造成的,是他的童年陰影嗎?是他跟父母之間的關系嗎?是因為教師某次對他的錯怪嗎?還是社會對他忽視了呢?用個性視覺讓我們關心每個人,哪怕他是一個罪人,這就幫助我們理解不同的人性,也幫助我們面對生活當中不同的人,有更大的包容,有更好的理解。

韓國、美國都拍過很多批判現實主義作品,比如批判政治腐敗的、批判法律腐敗的、批判法律不公的電影。這些電影形態多樣,我們比較熟悉的有現實主義角度的電影,也有一些超現實主義形態的,比如預言類電影,或者多視角的電影、結構性電影,當然還有一些情節劇形態的,比如編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戲劇性故事表現生活,還有一種很強的結構主義,故意用五個不同的角度表述事件,讓我們看到一個事件的多樣性,類似這樣的電影很多。

好電影不僅滿足感官而且征服人心

我下面可以列舉很多作品,可以說是非常優秀的電影,普通人看了以后會受感動,像《楚門秀》,故事的展開是楚門一出生就由一個電視制作人克里斯托制作為真人秀電視節目,克里斯托策劃了一個電視節目:將楚門從出生以來的生活,全天二十四小時向全世界直播。楚門對此全然不知,以為自己快樂正常地在一個寧靜和諧的小島生活。他與周圍的人相處融洽,每一天對他來說都是那么美好。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切竟然都是電視臺的安排。他生活的環境是一個巨大的攝影棚,他的朋友、鄰居,甚至父母都只不過是演員而已。從他呱呱落地開始的三十年來,他生命中的一舉一動、分分秒秒都暴露在隱藏在各處的攝影鏡頭面前,并成為一部受到全球上億觀眾喜愛的的肥皂劇——《楚門秀》。為了創造一部史無前例的真人秀,為了保持極高的收視率,電視臺的幕后操縱者千方百計地隱瞞一切,但是偽裝終究是偽裝,雖然這個謊言持續了三十年,最終真相還是暴露出來。楚門厭倦了這種被人擺布被人觀賞的生活,毅然踏上了逃亡之路,開始了對新生活的追求。其實《楚門秀》表達的是,我們每個人都自以為生活在真實的世界里,實際上我們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媒介給我們建構起來的,只不過這個假象我們沒有發現而已。這部電影非常有感染力。

2016年剛獲奧斯卡獎的電影《聚焦》,講述了《波士頓環球報》“聚焦”報道組的編輯和記者,面對巨大的政治壓力、宗教壓力、環境壓力,披露世界很多國家天主教試圖掩蓋神父性侵兒童丑聞的故事。

德國電影《浪潮》,以德國的一個中學為題材。我們都認為法西斯主義已經離我們遠去,法西斯主義不可能再出現,但是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僅在一個星期的課堂試驗當中,這群孩子們就被培養成了法西斯主義者。作者用這個故事告誡大家,法西斯主義沒有遠去,在我們的心理當中,很容易被重新喚起,這部電影在全世界引起大討論。

類似這樣的電影非常之多。中國電影的多樣化嘗試也在頻繁出現。除了那些主流的、大制作的商業電影,這些年中國也有很多多樣化的、很好的電影,像《1942》,雖然很沉重,但畢竟告訴我們有一段沉重的歷史。像《老炮兒》,它在表達我們正在沒落的人的尊嚴,在現代社會當中的悲劇性對抗。當然還有像《十二公民》這樣表達在法治轉型當中,中國公民應該怎么具備理性討論、理性判斷的可能性,雖然這個故事借用了全球非常流行的一個戲劇,但是這部電影仍然有很深的社會穿透力。還有《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狼圖騰》等。這些年中國電影市場擴展之后,中國電影多樣化跟過去相比有了快速發展,每年我們都有那么二三十部非常優秀的電影,遺憾的是普通觀眾了解不多,而且大家不太會選擇去影院看這些電影,大家經常會選擇特別商業、特別主流的電影。

曲高和寡的藝術電影

另外一類就是我們通常講的藝術電影,這類電影不是普通觀眾愿意選擇的。比如最佳外語片《一次別離》《入殮師》《絕美之城》,還有《最后的卡羅爾》是寫同性戀的?!度霘殠煛?,通過一個給死者化妝的化妝師,來表現對生和死形而上的思考;《一次別離》表現了信念和真誠面對上帝、宗教和對孩子的考驗,應該怎么做出選擇。這些電影非常好,可能需要一定的文化教養和電影修養才可能更好地理解。

這兩年,中國電影也有一些這樣的作品,像去年的《刺客聶隱娘》,我非常喜歡,可能不會有很多觀眾喜歡,電影的形態大家理解起來有難度。像《山河故人》,賈樟柯的,去年這部電影超過了他過去所有公映電影的票房總和,說明我們能夠接受藝術電影的觀眾越來越多。另外,還有引起很大爭議的《黃金時代》,這部電影我看得津津有味,我是學現代文學的,從這部電影當中,我看到了“五四”一代文人的心靈史、情感史,這確確實實需要相應的文化共鳴,這是我們講的藝術電影。

建構常識的小康電影文化

總體上講,在全球多元化背景下,中國電影迎來了生機?,F在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最遲明年,將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超過北美。中國電影這個成績來之不易,全面市場化改革之前,十二年之前,中國一年的電影產品不足一百部,電影票房不到十億,很多電影廠都要關門了,全國電影銀幕不超過三千塊?,F在是三萬塊,票房今年要超過五百億接近六百億,中國電影創造了世界奇跡,連續十幾年保持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增長幅度。

市場做大了,下一步要把市場做好,要有更多的多元化電影。一方面,中國的電影改革最堅決,帶來了市場非常好的卓越度。但是工業還比較落后,制造比較簡陋,精品匱乏,而且有些作品價值觀取向,過于拜金,過度娛樂,這樣的現象確確實實在我們電影當中出現。

最后,講到中國電影的下一步發展,我叫作小康時代的中國電影。小康時代是我們需要過正常生活的時代。意味著我們有精神文化消費滿足的權利,我們需要快樂,與此同時,我們需要小康社會的價值觀,我們需要找到人與人之間交往,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的一種方式,所有的這些東西都需要電影幫我們一起共同創造。

中國電影要邁過征服市場的關口,走到征服人心的高度,至少要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提供健康的娛樂。我一直有個觀點,娛樂無罪,但是娛樂需要健康。娛樂不僅僅是讓我們傻樂,而是要讓我們笑了以后覺得干凈,讓我們覺得生活有希望,覺得人間情感是美好的,提供健康娛樂的一個核心就是人道主義,一切以對人的尊重為前提。

二是建構文明常識。有的主旋律電影歌頌一些非常英雄的、高大的、忘我的、圣人般的形象,但是另外一些作品表達過度拜金,過度情色。所以我們最缺的是一個中介,人人可以選擇接受普遍的價值觀,這是我們的自由,但你要尊重別人的自由,自己要權利,同時要尊重別人平等的權利,恰恰這種東西在我們的電影當中較缺乏。培養權利與義務對等的現代公民,培養尊重自由和平等意識的現代人格,是中國電影文明常識的使命。

不能說美國拍的似乎都是好萊塢商業電影,美國拍過很多其他電影,像《達拉斯買家俱樂部》表現如何讓艾滋病病人得到合法權利而進行斗爭,《為奴十二年》表現為黑人的平等權利而斗爭。我們國家表現這類題材的東西反而比較少。

韓國也拍攝了許多被稱為“改變國家”的電影,如大家熟悉的《辯護人》。它以1981年韓國第五共和國全斗煥軍事獨裁政權執政初期的釜山為背景,講述了平凡稅務律師宋佑碩(宋康昊飾)為震驚全國的“釜林事件”受害學生進行人權辯護的故事。這個事情對推動韓國社會的法制化起到很大作用。

只有愛美的觀眾,才有美的電影

歸根結底,電影應該傳遞美好情感。我們現在表現人與人之間鉤心斗角、爾虞我詐、各種小三小四的電影非常多,但我們還是應該說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愛,甚至必要的犧牲,這仍然是人類能夠相互依存、相互共存的前提。

這可能未來會成為我們對小康時代中國電影的期望。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李安先生講,時間還很長,我們的電影要能等,我們要有耐心。社會需要電影提供娛樂,同時更希望電影提供營養,電影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未來的中國電影能夠創造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的記憶,中國電影才有未來,才有希望,才能夠真正走向世界,才能夠被大家發自內心地喜愛,這一切還有一個前提就是,觀眾應該更加成熟,只有愛美的觀眾,才有美的電影。如果我們審丑,電影就會變丑;如果我們愛美,電影就一定會變美。電影跟觀眾之間的互動,永遠是讓電影變得更好的最重要的推動力。所以,我也希望能夠傳達一些看電影的正能量給大家,幫助大家看更好的電影,謝謝大家。

作 者: 尹鴻,影視傳播、大眾媒介與文化產業研究學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著有《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電影》《當代電影藝術導論》《娛樂旋風——認識電視真人秀》等。

編輯:張玲玲 sdzll0803@163.com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