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亞當·斯密之“看不見的手”的隱喻認知流變

2016-07-23 03:31郭安琪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 2016年2期
關鍵詞:斯密亞當圣經

郭安琪

(浙江外國語學院 英語語言文化學院, 杭州 310002)

?

論亞當·斯密之“看不見的手”的隱喻認知流變

郭安琪

(浙江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化學院, 杭州310002)

摘要:變化萬千的社會因素深刻地影響著個人經驗,而經驗又影響個人對于隱喻意義的理解?!翱床灰姷氖帧钡碾[喻認知流變也折射出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不同發展進程。在西方,這個源于圣經的詞被亞當·斯密寫入《國富論》之后,通過政治家和經濟家們的引導,由古老而神秘的“上帝之手”逐漸演變成市場經濟的代名詞。在中國,由19世紀嚴復的不譯,到成為今天的經濟學術語,后來又被一些媒體書商隨意引用。這些現象在某些程度上說明一個隱喻意義的固定是相對的,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這個意義會隨著社會狀況的改變而改變,由于個人經驗決定意義判斷,在缺乏特定經驗認知的情況下還會發生誤用的現象。

關鍵詞:“看不見的手”; 《圣經》; 亞當·斯密; 隱喻; 概念隱喻理論

一、引言

關聯理論和概念隱喻的學者都認為:個人經驗對于意義的理解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關聯理論中佛多的認知模型假設認為我們理解一個詞匯的過程是一個編碼(encoding)的過程(Sperber, et al.,1986:83)。當一個意義模糊的詞被接收到后,人腦會根據記憶將它與對應的概念(concept)關聯起來。每個“概念”在記憶中都有對應的地址“address”,這個地址能夠通過三種路徑(entry)被找到。這三種路徑分別是詞匯(lexical)路徑、邏輯(logical)路徑和百科知識(encyclopedic)路徑 (Clark, 2013: 244-245)。詞匯路徑指詞的詞性和發音;邏輯路徑指的是詞的屬性和歸類;百科知識路徑指的是由個人經歷和背景知識得出的對客體(objects)、事件(events)或特性(properties)的概念。一般來講,人們在前兩個路徑上較易達成共識,在第三個路徑上較難達成共識。

概念隱喻的哲學理論基礎為經驗主義,該理論認為個體的經驗體會對構建概念域起著重要作用(劉正光,2003)。從19世紀80年代起,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就成為了認知語言學的核心思想,隱喻的認知價值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吳恩鋒,2010:17)。概念域和隱喻映射(metaphorical projection)是其中的兩個主要觀點。隱喻由兩個域構成:一個結構相對清晰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和一個結構相對模糊的目標域(target domain)。隱喻就是將始源域的圖式結構映射到目標域之上,讓人通過始源域的結構來構建和理解目標域。隱喻映射來源于個人的身體經驗:一個隱喻映射一旦建立起來并且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就會反過來將自身的結構強加于真實生活之上,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被實現(藍純,2005:112)。

雖然概念隱喻是一個相對新興的研究領域,但是國內外的語言學家已經取得了十分突出的研究成果。國外的研究當以Lakoff和Johnson為代表,國內目前針對于概念隱喻的研究多偏重于定義探討和語料庫研究,而針對單個詞語尤其是經濟學詞語的論文并不多見,針對于經濟學隱喻的探討也相對不多,比較系統性的研究有吳恩鋒(2009)所著的《經濟認知域的隱喻思維》。該書把經濟學中的隱喻現象做了全面詳實地概括,并且將經濟認知域做了分類。不過這本著作偏重的是語料庫研究,對于單個經濟隱喻并沒有繼續深挖,因為單個隱喻并不是他關心的重點。但是若細細分析,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小小的隱喻其實包羅萬象。

書中將“手”相關的概念為始源域的經濟隱喻單獨分為一類。通過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篇名精確檢索可以發現十多篇與“手”相關的隱喻研究文獻。但是這些研究大多采用的是文學體裁的例子,如:司建國(2008)對《日出》中的“手”的隱喻投射進行了分析,對于“手”的單個隱喻分析的論文并不多也不深刻,關于“看不見的手”的隱喻研究更是很少?!翱床灰姷氖帧?an invisible hand)是西方經濟學里的一個重要概念,最常見的認知是將它與市場經濟聯系在一起:市場經濟具有自我調控的功能,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引導。然而這個詞原先的意思跟市場經濟并無關聯。翻閱國內外文獻資料,筆者得出的結論是“看不見的手”在西方進行了至少三次的概念構建。而在中國,“看不見的手”的概念構建則顯示出了另一種特色。

二、“看不見的手”在西方的概念構建

(一)“看不見的手”在西方的第一次概念構建——宗教

有許多人認為“看不見的手”是一個經濟學術語,源于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所著的《國富論》。 其實,“看不見的手”的意義最初與經濟學根本不沾邊,那么這個詞究竟源自何處呢?

據相關文獻資料記載,“看不見的手”的說法最早起源于基督教的宗教儀式。在美國密歇根大學館藏的拉丁文版《宗教儀式選編》(拉丁文原名:Liturgiarum Orientalium Collectio)里記錄了為一所2世紀的基督教堂(Alexandrian Church)所用的宗教儀式規范。該書里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 (Renaudot,1847:147):

【例1】原文(拉丁語):

Invisibilem dexteram tuam plenam benedictionum

譯文(英文):

Invisible right hand which is full of blessing

譯文(中文):

充滿福祉的看不見的右手

在例1中,看不見的手就是上帝之手(單指右手)。在《圣經》的語句中還可以推斷出“上帝之手”的宗教地位非常高,代表著神的力量和至高無上的地位 (Smith, 1963:415;Loader, 1978:199)。這里試舉兩例:

【例2】原文:

My hand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earth, and my right hand spread out the heavens.

譯文:

我的一只手開辟了土地,我的右手展開了天堂。

【例3】原文:

Who has gone into heaven and is at the right hand of God, with angels, authorities, and powers having been subjected to him.

譯文:

到達了天堂的人站在上帝的右手邊,天使和權力都臣服于他。

“看不見的手”在《圣經》中還代表著正義的戰斗力量。在圣經的《出埃及記》 (拉丁名:Exdous)中有這樣的語句:

【例4】原文(拉丁語):

Intellige ex hoc evidentius, qui debeat intelligi Amalec, quem ‘manu occulta’, hoc est invisibili.

譯文(英文):

Plainly understand from this that the Amalec should be regarded as having been defeated by a “hidden hand” (this is, invisible).

譯文(中文):

可以這樣認為,亞瑪力人被一只隱藏的(即看不見的)手打敗了”。在《圣經》中亞瑪力人是以色列人的宿敵,是趁火打劫的小人,基督教把以色列人戰勝亞瑪力人一事歸結為上帝之手的幫助,足可見“看不見的手”威力巨大。

“看不見的手”還具有治愈疾病的神力(Harrison, 2011:2)。拉丁基督教神學家和哲學家奧杜斯丁(Augustine of Hippo)有過這樣的言論:

【例5】原文(拉丁語):

Occulta dei manu medicante sanabuntur

譯文(英文):

The hidden hand of God which heals and makes whole.

譯文(中文):

治愈疾病的隱藏的上帝之手。

總之,在中世紀和中世紀之前,“看不見的手”雖然出現頻率不高,但大多指的是上帝之手,代表超自然的神力,為人類帶來福祉。

中世紀過后,尤其是17世紀到18世紀,有關“看不見的手”的引用逐漸增多,多見于宗教儀式和宗教著作。當時較為大眾的理解除了以上提及的意義之外,還有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上帝用看不見的手在冥冥之中影響著人類的一舉一動,主宰著人類的歷史進程,最終讓人類達到上帝設定的終點(就是《圣經》中說的“the ends”);人類之所以能夠達到既定終點并非出于自身的本意和認知,而是在冥冥之中被無形的力量所驅使。這一論斷基本上是當時(以及現在)所有基督信徒的共識 (Harrison, 2011)。

(二) “看不見的手”在西方的第二次概念構建——《國富論》

亞當·斯密(Adam Smith)生活的時期為 1723-1790年。要判斷他是否受到這些意識形態的影響,可以從他的家庭背景中得知一二。斯密的父親對于基督教非常熱衷,是蘇格蘭長老教會的成員,但卻英年早逝。父親去世約半年后(1723年6月),小斯密出生并接受基督教洗禮(Ross, 1995:1)??梢?,斯密早年受基督教的影響是極大的。

要弄清楚亞當·斯密究竟用“看不見的手”說了什么,還需要回到原文中。該詞 “an invisible hand” 在《國富論》全書中只出現過一次。它的位置在1991 年出版的 《國富論》原版 (英文書名:The Wealth of Nation)的第400頁第26行,詞條所處的章節是卷四第二章“限制進口本國也能生產的外國貨物”(原名:Of Restrains upon the Importatio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of such Goods as can be Produced at Home)。

【例6】原文:

Every individual necessarily labours to render the annual revenue of the society as great as he can. He generally, indeed, neither intends to promote the public interest, nor knows how much he is promoting it. ...he intends only his own gain, and he is in this case, as in many other cases, led by an invisible hand to promote an end which was no part of his intention. ... By pursuing his own interest he frequently promotes that of the society more effectually than when he really intends to promote it.

譯文:

商人們都盡力將其資本投在國內產業上。商人們的初衷,的確不是增加公共利益。所以,就連他自己在客觀上增加了公共利益,他也不知道?!谧陨砝孢@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導下,不分場合地為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而努力著?!m然商人的本意是追求自身利益,但他咋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卻為社會帶來了更多的利益。

該章節的主要論點是限制進口可以保護并且刺激國內相關產業。因為限制進口可以讓國內相關生產商在本國獲得相對的壟斷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勵國內相關產品的生產商,這里主要體現的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思想。貿易保護主義鼓勵政府設置貿易壁壘,調高關稅,以達到保護國內相關產業的目的。斯密認為在國家限制進口的情況下,每個國內生產商會受到激勵,進而努力為自己所掌控的資源尋找最優的用途,而最佳的選擇是把資源集中在國內進行投資,在這過程中他所關心的只能是自己的利益,而當其資本發揮最優用途的時候也是對社會最有利的時候,所以他會不自覺的為自己的資本挑選有利社會整體的用途。由于該章節提倡的是與市場經濟完全相悖的思想,這也成了后人攻擊《國富論》的一個方面。但不管怎樣,從修辭的角度來講,“看不見的手(an invisible hand)” 在該段中是一個隱喻,是為了突顯“不知不覺”的這個過程?!翱床灰姷氖帧彼l揮的力量與之前提到的“上帝的看不見的手”的力量有極大的相似之處:第一,這只手都在個人的意圖之外的冥冥之中發揮作用;第二,它最終都能使得人類達到完滿。所以,我們有理由推斷,“看不見的手”即市場經濟并非亞當斯密本意。

(三)“看不見的手”在西方的第三次概念構建——經濟制度

事實上,“看不見的手”在《國富論》中到底指什么,西方經濟學家們爭論不休,各抒己見。到今天它至少有九種經濟學的解釋(Grampp, 2000)?!翱床灰姷氖帧贝硎袌鼋洕皇瞧渲械囊环N,但卻是在西方最為普遍的一種解釋。至于,這個解釋為何被普遍認同,是因為當時西方國家主張的經濟制度是自由經濟。在制度的推行初期,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們需要借助一個最具權威聲音來推廣他們的主張。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與上帝之手恰是一個完美的結合。把這市場經濟的運作形容成“看不見的手”比用單純的經濟學術語效果要好的多,“看不見的手”在經濟學家和政策推行者的宣傳下,在民眾的認知構建中形成了雙映射,一個目標域映射為基督教里的“上帝之手”,另一個目標域映射為神圣具有威力的自由經濟體制。根據相關文獻資料,但是把“看不見的手”與市場經濟聯系起來的政治家和經濟家有:“哈恩難題”的提出者—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佛蘭克·哈恩(Frank Hahn),對加拿大銀行業有重要影響力的加拿大著名經濟學家斯科特·戈登(Gordon Scott),主要研究亞當·斯密和卡爾·馬克思的美國著名政治哲學家約瑟芬·克洛普西(Joseph Cropsey),還有眾多市場經濟的推崇者(Grampp, 2000)。

時至今日,“看不見的手”已經成為了經濟教科書的常用概念。比如英國公開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制作的《一分鐘看懂經濟學》(原名:60 seconds adventures in Economics)系列教學視頻里,第一集第一課的題目就是 “The invisible hand (看不見的手)”。該視頻在短短的一分鐘里介紹說亞當·斯密認為市場自行決定價格的過程猶如被一只看不見的手所引導,應該鼓勵自由買賣和自由競爭。

至此,“看不見的手”在西方經濟改革的進程順利地完成了概念域的構建,由古老而神秘的“上帝之手”逐漸演變成市場經濟的代名詞。

三、“看不見的手”在中國的概念構建

(一)“看不見的手”與大眾認知

在《現代經濟詞典》中“看不見的手”的定義是:又稱“無形之手”。經濟學中的一個隱喻,用于說明在市場經濟中社會成員出于個人利己目的的經濟行為,通過對買賣雙方都有利益的市場交換以及互動過程,而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的機制。中國影響力較大的搜索引擎百度百科上對于“看不見的手”是這樣解釋的:“看不見的手”(經濟學術語)是一個隱喻,亞當·斯密用來描述這樣一個原理:于個人行為的非故意的結果,一種能產生善果的社會秩序出現了。雖然斯密在他的著作中只有三次表達了“看不見的手”——一次是在《道德情操論》論中,一次是他談到早起宗教思想時,一次是在《國富論》中,但這個隱喻所表達的思想是滲透在他的全部社會和道德理論中的?!?/p>

可見,在中國大眾的普遍認知里,“看不見的手”代表的主要是經濟學意義。但光憑借這點還遠沒有解決問題,正如百度百科所說“看不見的手”在《國富論》中僅僅被提到一次,而該書原版厚達500多頁,要把在一本巨著中僅出現一次的詞條說成是作者“全部社會和道德理論”的反映未免牽強。而且百度百科的這段話并沒有把“看不見的手”的經濟學意義解釋出來,語句也非常不通順, 讓人看了摸不著頭腦。那么在我國,又是誰把“看不見的手”歸結為經濟學術語的呢?這要從《國富論》的中文譯本說起。

(二) “看不見的手”與嚴復

在中國第一個翻譯《國富論》的是嚴復,當時的書名被譯為《原富》,是文言文翻譯。人們往往會誤認為嚴復是第一個將“看不見的手”介紹給中國的人。那么究竟是不是這樣呢?表格1提供了 為“an invisible hand”在原書中的中英翻譯對照。

表1 “An invisible hand” 上下文中文翻譯對照

從句段(5)可以看出,這位秉承“信、達、雅”的翻譯大家直接將“看不見的手”略過了,句段(9)也沒有被翻譯出來。事實上,嚴復對于原文所做出的增刪非常多,在很多地方托譯言志,表格中加括號的語句就是嚴復自行添加的。有的經濟學者指出嚴復選擇不譯的原因是沒有讀懂原文,有的則說嚴復不認同這個經濟思想(賴建誠,2002:110-111)。那么,嚴復先生到底有沒有看懂斯密這段話呢?嚴譯(5)的意思大致是:“民眾各自都只考慮自己的私利,而國家什么都沒有做就能夠享受到很多好處?!笨梢?, 嚴復是做了意譯,而并非是沒讀懂或者不認同。關于嚴復為何不譯出“看不見的手”,推測一:從語法角度來看,(5)并無太大的難度。以嚴復的語言水準應該是能夠看懂的,英國的留學經歷使得他對基督教也應該有所了解,所以他應該能夠猜到“an invisible hand”不僅僅是字面意義上的“看不見的手”那么簡單,而是圣經中的“上帝之手”。嚴復所設定的讀者群體是當權者(封建皇室)、朝廷重臣及有志于救國救民的士大夫們。如果把這個充滿著西方宗教色彩的詞條翻譯出來,在當時唯天子獨尊的中國會顯得不合時宜。因為在當時的中國,“天”即為皇帝。民眾的命運由天子主宰,怎么可能交由“看不見的手”呢?推測二:基督教在西方普及但在中國并不盛行,嚴復深知當時的中國對基督教和上帝之手的認知是有缺失的,如果將原文如實譯出,會對讀者的理解造成不必要的困擾,他也需要在案語里添加更多的注解。更何況嚴復翻譯此書的目的是富強國家的經濟,很可能不愿意在這個隱喻上做太多糾纏。在讀者的接受程度和對原文的忠實程度之間權衡,他顯然認為前者更重要。所以即使他讀懂了原著的意思,也不可能花精力將“看不見的手”介紹出來的。

(三)“看不見的手”與國家領導人

在19世紀30年代白話文版的《國富論》(譯者:郭大力、王亞南)就已經出版了,也就是說“看不見的手”在19世紀30年代已經通過西方政治經濟學介紹到了中國。然而,“看不見的手”在國內的流行其實是在2000年后。

據媒體新聞的記錄,在2000年后中國歷任領導人都在不同場合提到過“看不見的手”。在2002年4月前任主席胡錦濤在任職期間與美國金融企業負責人晚宴時特別提出了“看不見的手”概念,以此強調市場經濟的效用。前任總理溫家寶則在2004-2007年的任職期間,在不同的公開場合五次談及亞當·斯密的著作,一部是《國富論》,還有一部是《道德情操論》,其中還有兩次直接提到了“看不見的手”。在2004年4月接受《愛爾蘭時報》采訪時他曾說:“大家都知道亞當·斯密《國富論》的一句名言—市場是一只看不見的手?!边€有一次是2007年5月看望人民大學學生時他提到:“《國富論》中講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边@位前任總理的話,使得亞當·斯密的著作瞬間在中國成為了暢銷書,精明的書商還把“溫家寶總理”印在了封面的重要位置。習近平主席則是在2014年5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提出了“‘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前那只手指市場作用,后面那只手指政府作用?!翱床灰姷氖帧苯浻深I導人的不斷強調和媒體宣傳,與“市場經濟”形成了緊密的聯系。也難怪現在國內大部分人對于該詞的第一反應是“市場經濟”。所以,“看不見的手”這一說法在中國的流行還要歸功于國家領導人的影響力和媒體的宣傳。

(四)“看不見的手”之誤用

通過網絡搜索不難看到“看不見的手”被各式各樣的媒體、學術文章和書籍引用,多見于經濟金融類新聞,但有的已經遠遠超出了經濟學的范疇。這是因為由于中國大眾在宗教上的認知缺失,大部分人不會將“看不見的手”和“上帝之手”聯系起來,加之在翻譯《國富論》時沒有對該詞做特別的注解導致“看不見的手”在我國演變出了一些與宗教或市場經濟毫不相關的意思。

在2015年2月22日的中國改革論壇網上有一篇題為《鮑盛剛:中國崛起是因為那只看不見的手》的新聞。細看文章,第一段有一行粗體字“中國崛起與中國經濟奇跡離不開經濟全球化,沒有經濟全球化,就沒有中國崛起與中國經濟奇跡。而中國通過改革開放不僅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而且順勢而為?!笨梢?,在這篇文章中“看不見的手”不再是市場經濟的意思,而是指經濟全球化。

在2015年1月23日的解放軍報中,有一個新聞的標題為“某些微信隱藏‘看不見的手’”。該新聞主要報道了傳播歪曲歷史的微信公眾賬號被依法關閉的事件。顯然“看不見的手”在這里不再是“市場經濟”的意思,而是暗指某些居心不良的網絡媒體利用微信蠱惑人心。

還有臺灣某出版社的書名為《誰伸出看不見的手?:中國人的命理玄機》更是將該詞的意義發揮到了玄學。在這里“看不見的手”也是一個隱喻, 暗含人的命運在冥冥之中被主宰。作者的目的顯然是制造玄機,吸引眼球。

可見,由于撰稿人在某些領域上的認知缺失,使得“看不見的手”的意義發生了扭曲,同一個詞語所代表的意思截然不同。

四、總結

總的來說,通過“看不見的手”這個隱喻的認知流變的討論,本文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個人經驗對于意義的理解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這一論點。論述中列舉的現象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一個隱喻意義的固定是相對的,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這個意義會隨著社會狀況的改變而改變,由于個人經驗決定意義判斷,在缺乏特定經驗認知的情況下還會發生誤用的現象。同時“看不見的手”的隱喻意義變化也折射出了中西社會文化的不同發展進程。在西方,由于宗教和經濟的深遠影響,這個隱喻的意義已基本固定,只要深入分析就能逐步理清它的概念構建。在中國,“看不見的手”是隨著對外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引進的詞語,人們對于它的概念構建偏向于不夾雜宗教色彩的市場經濟,對于它本身的神性和權威性的體會不如西方國家深刻。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看不見的手”的隱喻意義的固定在中國會需要一個相對長期的階段。要使讀者深刻領會“看不見的手”的隱喻意義,我們不妨在著書立作時添加腳注加以說明。另外,由于一些媒體人和書商對該詞的不加深究,導致了一些本可以避免的誤用和濫用。這也說明,這些文化傳播者對于高度規范化的經濟類術語的認識相對欠缺。

不過,我們不必過于指責那些誤用的作者或者硬要給某些詞匯的使用加以極為嚴格的限制,因為每個人的經驗閱歷不同,對于隱喻意義的理解和感受自然不同。隱喻詞匯的誤用可以被看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們也相信,只要給予足夠長的時間,也會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將特定的隱喻意義固定到一個或者幾個意思上,大眾的隱喻認知也會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而不斷進步更新。

參考文獻:

賴建誠.2009.亞當斯密與嚴復:《國富論》與中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藍純.2005.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劉正光.2003.隱喻映射的本質特征[J].外語學刊,114(3):8-14.

吳恩鋒.2010.經濟認知域的隱喻思維[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王溢嘉.2013.誰伸出看不見的手?:中國人的命理玄機[M].臺灣:有鹿文化.

劉樹成.2005.現代經濟辭典[Z].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亞當·斯密.1931.國富論[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亞當·斯密.1981.原富(下冊)[M].嚴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亞當·斯密.2005.國富論II[M].謝宗林,譯.臺灣:先覺出版社.

亞當·斯密.2013.國富論[M]. 凡禹,譯.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

CLARK B.2013.Relevance Theory[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ODOR J A. 2008.LOT 2: The Language of Thought Revisited: The Language of Thought Revisited[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AMPP W D. 2000. What Did Smith Mean By the Invisible Hand?[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8(3): 441-465.

HARRISON P.2011.Adam Smith and the History of the Invisible Hand[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72(1):29-79.

LOADER W R.1978.Christ at the Right Hand-Ps. cx. I in the New Testament[J]. London: New Testament Studies, 24(2):199-217.

RENAUDOT E.1847.Liturgiarum Orientalium Collectio[M]. Frankfurt and London:Kessinger Publishing.

ROSS I S.1995.The Life of Adam Smith[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 A. 1991. The Wealth of Nations[M]. London: Everyman’s Library.

SMITH M. 1963. Isaiah and the Persian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83(4): 415-421.

SPERBER D, et al.1986.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Vol. 1[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責任編輯:蕭怡欽]

On the Variation of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s of “the invisible hand”

GUO Anqi

(SchoolofEnglishLanguage&Culture,Zhejiang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Hangzhou310002,China)

Abstract:The change of the society affects individual experience, which in turn influences pers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metaphor. The variation of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s of “the invisible hand” reflects the different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processes i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invisible hand” is a term derived from Bible. After Adam Smith wrote it in his book, The Wealth of Nation, its meaning has undergone an evolution led by the politics and economists in the West. In China, at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one of the greatest Chinese translators, Yan Fu did not translate it when translating the book.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phrase becomes a profound economic term. However, some of journalists and publishers failed to use the term properly.To some extent, these phenomena show that the fixation of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is relative.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the meaning will change with the change of social situations. Sometimes misinterpretation happens, if the person does not acquire certain experience, as personal experience determines the understanding of meaning.

Key words:the invisible hand; Bible; Adam Smith; metaphor;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收稿日期:2015-09-25

作者簡介:郭安琪(1986-),女,香港理工大學在讀博士生,浙江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962(2016)02-0118-08

猜你喜歡
斯密亞當圣經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圣經》經文中國化
意見領袖們的“不老圣經”
亞當·卡羅拉的十大珍藏
《哈姆雷特》的《圣經》敘事原型考證
語言層次
亞當·斯密道德理論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題解
需求、天性與產業發展——來自亞當·斯密的啟示
開車時別發短信
亞當·斯密傳記名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