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的培養路徑和方法研究

2016-07-25 14:07閆玉蘋
商業經濟研究 2016年13期
關鍵詞:評價指標

閆玉蘋

中圖分類號:F724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本文根據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構成要素建立了相應的指標評價體系,明確了基于AHP的指標主觀權重與基于熵權法的指標客觀權重,形成依據綜合權重與雙基點評價模型的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評價模型,并根據天津、上海、成都、武漢4個城市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量化指標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貨運周轉量、貨運總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14項指標均不同程度的影響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且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正相關,并以此為據探索了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培養路徑與方法。

關鍵詞:商貿物流 服務傳遞能力 AHP 評價指標

引言

商貿物流是指為社會商業活動提供物流支持服務,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是指以物流傳遞效率與效果為評價標準的物流支持服務能力。目前,關于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的研究相對較少,密歇根州立大學全球物流研究小組通過實證研究,總結出17種通用物流能力,并提出了對物流能力測量的32個指標,建立了物流能力模型(Anonymous,1995);國內華中科技大學馬士華等(2004)以供應鏈運行的特征為基礎,系統地提出了供應鏈物流能力的框架體系;范娜娜(2015)結合我國四種商貿物流服務支持模式探討了提升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的實現途徑;劉宇(2015)分別從企業、城市和區域三個不同層面分析區域商貿物流服務能力的制約因素,并從這三個層面分別探討江蘇沿海地區商貿物流服務能力提升路徑。本文結合部分城市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量化指標,綜合運用AHP和熵權法及雙基點評價模型,對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評價指標進行實證分析,并根據實證結果得到各指標對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的影響重要程度,提出我國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培養路徑與方法。

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培養依賴于設施配套能力、網絡支撐能力、市場推動能力與環境支持能力,而如何對其進行評價,還需根據這四項能力進行細分,以便于為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培養路徑與方法的探索提供依據。因此,本文從這4個維度來建立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并根據這4個一級指標建立了14個二級指標,如表1所示。

該指標體系中,設施配套能力的評價包括以衡量基礎設施情況為主的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載貨汽車數量,以及以衡量商貿物流信息化程度為主的電商物流業務總量三項指標;網絡支撐能力的評價包括以衡量商貿物流服務網絡承載力為主的貨運總量、貨運周轉量,以及以衡量商貿物流服務傳遞網絡覆蓋情況為主的物流從業人員比重、路網密度四項指標;市場推動能力評價包括顧客滿意度、物流業、第三產業與工業增加值四項指標;環境支持能力評價包括以衡量政策環境支持能力為主的政府支持力度,以及以衡量商品流通環境支持能力為主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貿易總額三項指標。

調研樣本及數據收集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樣本城市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及評價指標的分析,探索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的培養路徑與方法。實證分析中主要研究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培養的典型城市,并組成研究樣本,通過對樣本數據的分析整理,得到有效的數據模型。

結合目前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物流業發展及地區優勢與分布區域等情況,本研究選擇天津、上海、成都、武漢4個城市作為樣本,通過對此4個城市的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指標進行量化,為實證分析提供數據基礎。該4個城市都是國內重要的大型城市,在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在全國各城市中都具有典型性,同時該4個城市既有港口城市,又有內陸城市,分別分布于我國的東、中、西部地區,城市分布較合理。

樣本數據的有效性和客觀性是物流服務能力評價準確性的關鍵。本研究樣本數據的獲取一方面通過專家打分法獲得定性指標數據,另一方面通過分析《中國統計年鑒》及各地方統計年鑒獲得定量指標數據。定量指標要求填寫準確的原始數據;定性指標要求聘請10名物流方面的專家,憑借其經驗按照9等級劃分的評價標準給出各項目的評價分值,并進行結集。其中,9個等級為極好、很好、好、較好、一般、較差、差、很差、極差,分別對應分值為9、8、7、6、5、4、3、2、1。最終得到各指標的量化數據如表2所示。

實證分析

由表2可知,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數據分析存在主客觀兩方面因素影響,因此,本文選擇分別通過AHP和熵權法對指標進行主客觀權重分析,形成綜合權重以獲得更加準確的權重數據,并對各指標權重的重要程度進行排序,再結合雙基點評價模型,比較4個樣本城市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

(一)基于AHP的主觀權重確定

AHP(層次分析法)是由美國運籌學家Saaty提出的對定性問題進行定量分析的一種簡便、靈活而又實用的多準則決策方法。具體計算過程如下:

首先,結合上述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層次結構模型。

其次,根據專家評分構建判斷矩陣,本文邀請了10位商貿物流領域的專家進行評價,構建判斷矩陣如表3所示。

再次,進行一致性檢驗。運用Matlab R2014b軟件求得表3中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λmax=6.0579,一致性指標CI=0.0142,查得隨機一致性指標RI=0.90,因此,一致性比率CR=CI/RI=0.0158<0.10。一般情況下,CR≤0.10,則可判定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同理,通過構建B層對于C層的判斷矩陣,求得C層關于B層的各個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以及CI與 CR的值,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一致性比率CR都在0.10范圍內,所以,可判定C層關于B層的判斷矩陣均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最后,求得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如表5所示。

(二)基于熵權法的客觀權重確定

首先,運用公式對評價指標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消除指標數據量綱的影響。

其次,利用熵值計算公式,得到各評價指標熵值。

最后,通過公式得到各指標偏差度,表示第j個指標的偏差度,若第j個指標對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的影響越小,那么指標數據就會越接近無序狀態,就越大;反之,則越小。在對偏差度進行歸一化處理之后得到的各指標權重如表6所示。

(三)綜合權重及排序

根據已求得的主客觀權重,運用綜合權重確定公式可以求得各個評價指標的綜合權重,其中,分別為上述分析中的主觀權重和客觀權重為偏好系數,結果如表7所示。

(四)綜合權重-雙基點法

首先,對指標數據進行加權規格化處理。利用標準化公式對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并利用已經求得的綜合權重和標準化的樣本指標數據,根據加權規格化屬性矩陣Z計算得到規格化后的指標數據。

其次,進行優屬度計算。利用雙基點評價方法進行理想點和負理想點的確定,其中,理想點與負理想點分別由規格化矩陣中指標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組成。經計算得到:

理想點:=(0.073,0.052,0.071,0.047,0.044,0.038,0.035,0.039,0.041,0.032,0.049,0.038,0.046,0.042)T。

負理想點:=(0,0,0,0,0,0,0,0,0,0,0,0,0,0)T。

最后,根據公式計算各個評價指標的優屬度。優屬度值是對評價對象與理想點接近程度的反映,數值越小,表明該城市的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越好。經計算得到4個城市的優屬度值分別為:0.0085、0.0141、0.0153、0.0368、0.0372,即4個城市的綜合排序為上海>天津>成都>武漢。4個城市的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排序與各地的經濟實力水平的排序基本一致,說明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與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正相關。

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培養路徑與方法

綜合上述研究,本文從構建商貿物流服務一體化網絡、提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并提高服務傳遞精準化程度和多渠道引導商貿物流發展,構建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培養路徑,具體如圖1所示。

(一)構建商貿物流服務一體化網絡

實證結果表明,貨運周轉量與貨運總量是影響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的兩個最主要指標,其權重分別為0.0740和0.0689;其次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其權重為0.0527,它反映一定時期商貿物流服務需求的多少;其后是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物流業增加值和電商物流業務量,其權重分別為0.0524、0.0461和0.0449,可見基礎設施配套能力對于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培養也具有重要作用。其他項指標對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的影響較小,但是也不容忽視,應本著全面兼顧的原則進行合理優化。因此,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培養需要創建涵蓋四方面因素的服務網絡。一是要求網絡支撐體系具備較強的網絡協調力與支持力,擴大網絡覆蓋面,能夠實現多途徑商品配送;二是要求提升設施配套能力,提升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效益,同時推進多類型支持模式的整合,為商貿配送服務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三是增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通過良好的商品流通與政策環境支持培養與提升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四是要求以市場為導向,形成市場推動力,依托市場需求,創建成集運輸傳送、倉儲保管、加工生產為一體的商貿物流服務網絡,帶動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提升。

(二)提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以提高服務傳遞精準化程度

從有優屬度計算結果來看,4個城市的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排序為上海、天津、成都、武漢。4個樣本城市的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排序基本上與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關系,這一方面驗證了經濟水平與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形成的密切關系,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新要求,為其發展指明了新道路。因此,為有效提升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是一個硬指標。一是應加快各地區第三產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物流設施設備升級,為提高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精準化水平奠定基礎;二是應結合地區實際經濟水平與承受力,推進商貿物流傳遞服務信息化,建立基于Internet的公共物流信息平臺,推進區域間商貿物流服務組織的信息交流域合作,促使區域間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培養的相互帶動。

(三)多渠道引導商貿物流發展

從各指標的綜合權重排名來看,14項指標均不同程度上影響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培養,因此,本文認為除了要形成宏觀視角上的商貿物流服務一體化網絡,以及提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提高服務傳遞精準化程度要求以外,還應從14項具體指標的微觀視角多渠道引導商貿物流發展。一是物流企業應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通過培訓、進修或校企合作等方式培養更多優秀的適應于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提升的新型人才,提升商貿物流從業人員比重。二是政府制定引導商貿物流發展的相關政策,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流向物流服務業,加大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增加載貨汽車數量,提升載貨汽車質量,優化路網密度。三是鼓勵發展綠色商貿物流,目前我國環境污染較為嚴重,商貿物流發展過程中應盡量減少物流傳遞服務對環境的污染,優化運輸路線,合理化包裝,選用排污量小的載貨汽車。最終,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商貿物流發展,提升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

結論

本文根據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構成要素建立了相應的指標評價體系,明確了基于AHP的指標主觀權重與基于熵權法的指標客觀權重,形成依據綜合權重與雙基點評價模型的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評價模型,并根據天津、上海、成都、武漢4個城市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量化指標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貨運周轉量、貨運總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14項指標均不同程度的影響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且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正相關。文章最后從構建商貿物流服務一體化網絡、提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以提高服務傳遞精準化程度、多渠道引導商貿物流發展三個層面提出了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培養路徑與方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為其他研究人員的后續研究提供有益的幫助。

參考文獻:

1.Anonymous.World-class logistics:managing continuous change [J].Industrial Engineer,1995,27(12)

2.馬士華,陳習勇.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能力構成及其特性研究[J].管理學報,2004(1)

3.范娜娜.商貿物流服務傳遞能力支持模式及其實現途徑[J].商業經濟研究,2015(9)

4.劉宇.江蘇沿海地區商貿物流服務能力提升路徑探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31)

猜你喜歡
評價指標
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理論與實證分析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評價系統的分析與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