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當代不分類屬的本體論

2016-08-01 09:51安德里亞菲力波維茨寇芙蓉
關鍵詞:本體論技術人類

安德里亞?菲力波維茨 寇芙蓉

[摘要]在最近涌現的諸多學者中,麥克盧漢關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觀點已被新的觀點所取代。新觀點認為,技術不再被當作工具,而成為人們思考的基礎;隨之,主體與客體關乎社會的觀點也被主體與客體主要與技術相關聯的理念所取代。此論點聚焦于思考人類與技術之間的關系應該是生命概念本身,就像是資本主義的公理一樣。生命本身既有有機又有無機狀態,一方面通過去領土化過程產生(資本原理),另一方面通過歸域過程產生(國家)。主體、客體和技術通過這兩種過程產生。只有完善不分類屬的本體論,而不是僅僅關注非人類、非有機體和后人類的本體論,人類才能真正進入當代。

[關鍵詞]技術;本體論;人類;非人類;非有機體;不分類屬

[中圖分類號〕C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16)03-0040-05

作為緒論,筆者嘗試對文中將要使用的關鍵術語進行界定。首先我們討論“當代”。當代藝術理論家特里·史密斯認為當代有別于現代與后現代,“當代恰恰是由徹底分離觀念的加速性、普遍性、和穩定性所構成;包括認知、評價同一世界的失諧方法、以及異步時間的真實巧合、各種文化和社會多樣性的爭先涌現的偶然性。所有這些集合在一起突出他們內部和之間的快速增長的不平等”①。與現代相比,多樣性、偶然性和不平衡并不是深層統一的特性,而是起到與政治經濟等力量相同的非消耗要素的作用,這些甚至可以說是當代本體論的條件。再者,史密斯發現了當代性具有的三組矛盾:第一組矛盾是全球霸權主義與文化區分的矛盾;時間控制與異步時間增殖的矛盾;自然與虛擬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其逐漸減少之間的矛盾。第二組矛盾是人們階層和個體的不平等和國家、意識形態和宗教的控制之間的矛盾;第三組是即時通信的信息景觀與專家共存的矛盾②。為進一步推敲該定義,本文引進德勒茲和加塔利所完善的“分離的(社會狀態)”和“控制型社會”兩個概念?!翱刂菩蜕鐣笔羌o律型社會轉移的一種結果,具有“不可分離和自我蛻變成型”的特點③。換言之,具有基于數字語言模式的邏輯特點,所謂控制就是不斷的進行調整。個體會變成“分離的個體”,過去的大眾成為“樣本,數據,市場或‘庫”④。上述改變都是發生在抽象的資本主義原理的本體條件下的,對此,下文還將進一步闡釋。

本文還將使用以下術語:人類、非人類、非有機體、后人類和不分類屬 。其中,非人類指有機生命體即動物、植物和其它非人類生物。非有機體指機器、工具、其它人造物體以及非人造但在自然界和宇宙中可以發現的物體。后人類指出了人類與機器之間的關聯,最著名的就是唐娜· 哈拉維構思的賽博格(指在科幻小說中,身體的一部分被電子裝置替代或控制的人)

⑤。本文中不分類屬表示資本原理活動或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物質。隨后我將詳述。值得注意的是,這五個術語形成了一個連續體,存在于內在非分級體系層面。為了避免任何形式的人類中心說和擬人論,像布萊恩·馬蘇米在他的最后一本書《動物教會我們政治》What I especially have in mind are Massumis six theses on animal to be avoided: 1. Do not presume that you have access to a criterion for categorically separating the human from the animal. The criterion most widely called into service is language. [...] 2. Do not mistake creativity for a diversion of instinct into symbolic realms (sublimation)... In nature, creativity and instinct are inextricably intertwined. [...] 3. Do not prophesy with too much gravitas the end of the human and the dawn of a posthuman age. Such pronouncements must often assume the ability to categorically separate the human from the animal. [...] 4. Dont be mistaken into thinking that the morethanhuman is outside, surrounding the human, in the environment. The morethanhuman is also in the very makeup of the human. For the human body is an animal body, and animality is immanent to human life (and vice versa). [...] 5. Do not hold out hope that the category of inorganic matter will save the categorical day by providing an empirical dividing line enabling you to parse out where animality, consciousness, and life begin and end. [...] 6. ... If everything is alive, it is because the expressive gestures of nature go abodying. Bodyingswithoutthebody, for subjectivitieswithoutasubject. If everything is alive, it is because life lives its own abstraction, its every gesture a pragmatic speculation on nature in the making“, Brian Massumi, What Animal Teach Us about Politics,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91-97.中展示的那樣,其實有機與非有機體沒有鮮明的界限,就像人類與動物沒有明顯的界限一樣。此外,筆者認為無論是人類、非人類、非有機體還是后人類都在不分類屬的范圍之內,即資本公理的內在性活動只是為了價值與利益目的。

德勒茲和加塔利將“資本原理”定義為:“操作性陳述,即資本原理構成資本的符號形式,并作為構成成分進入生產、循環和消費。原理是基本陳述,既不源于也不依賴于其他陳述”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 Continuum, 2004, pp.509-510.。此原理有七種可操作陳述或組成部分:加/減,飽和,模型/同構,權力,被包含的中間群體,少數群體和不可判定的論點。第一個原理,即加/減原理,“在資本主義內部有不斷增加更多原理的趨勢”Ibid., p.510.。這也正是資本原理和去領土化過程的精髓所在。由于資本主義連續不斷地解域,所有的資本流就需要不斷的創造新原則來保持新生資本在界限內部流動。由于資本原理總是要面對不同的各種界限,但是以這種方式面對界限的同時會擴大范圍。所以飽和原則是作為增加原理的補充。例如,當資本家面對資本縮減時,就會通過創造新資本來擴大范圍,具有高額利潤的新工業就產生了。飽和與權力原則是互相獨立的,權力原則把資本原理看作一個整體, 它具有比將其看作部分更大的力量。隨著公理化運動范圍的擴大,就會產生新的范圍,在一般意義上講就是去征服和侵占。

模型/同構原理認為國家只是實現資本原理的實現模式。換言之,抽象原理需要秩序型國家將眾多的抽象特性量化,使之可以適應該原理。這意味著無論民主制、極權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具有國家異質性,更確切地說,需要異質性來保證原理能夠運轉順利。國家就是資本市場、抽象原理和構成內在層面質性流多樣性的調解者。國家作為資本原理的實現模式具有兩大功能——機器奴役和社會服從。機器奴役指人類與其他生物和無生命存在處于作為社會機器構成要件的高級統一體的控制之中的過程。社會服從與主觀化相關,是以生理性別、身體、職業、國籍、社會性別等形式的身份歸屬過程。也就是說,社會服從以無意識、表現和行為的形式產生個性主體,而機器奴役則同時奉行前個體和超個體層面Cf. Maurizio Lazzarato, Signs and Machines: Capitalism and the Production of Subjectivity, Semiotext(e), 2014, p.12.。被包含的中間群體原理是物質與能量流動、人口、食物、城市流動等的不平等交換原理。根據德勒茲和加塔利的思想,這條原理僅僅產生了處于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邊緣的第三世界,而這個第三世界位于第一世界中心。換言之,假定位于第一世界中心的后工業經濟活動越多,欠發達和不發達就會更多、更廣地構建在第一世界之上Cf. 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 Continuum, 2004,pp.516-518.。

最后兩個原理——少數群體和不可判定的論點——處理以不同主觀化過程形式在潛在空間和地域產生的抵抗的可能性To be quite precise, these axioms are also about production of different time compared to the time of movement of capital and its general axiomatic. For ontopolitical relations between time, space and art in Deleuzes philosophy cf. Gilles Deleuze, Occupy Without Counting: Boulez, Proust, and Time“, in: Gilles Deleuze, Two Regimes of Madness: Texts and Interviews, 1975-1995, New York: Semiotext(e), 2007, pp. 292-299. For different but complementary approaches to the question of time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cf. Jonathan Crary, 24/7: Late Capitalism and the Ends of Sleep, London/New York: Verso, 2014; Elizabeth Freeman, Time Binds: Queer Temporalities, Queer Histories,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0.。德勒茲和加塔利說道:“我們這個時代正在變成少數群體時代”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 Continuum, 2004, p.518.。少數群體是通過數字內部的關系形成的,而不是這個數字本身。這就意味著少數群體也可以在數量上大于多數人,而仍稱之為少數群體。多數與少數的本質差異在于可數的和不可數的集合的區別。其中,少數群體為不可數集合。資本原理控制可數集合,即可數原理,而少數群體形成的集合至少暫時并不受制于原理化(進程)。少數群體是“大眾”,反映逃逸與流動的多樣性Ibid., p.519.。本文所講的不可數集合是指無限集合的“累積”,他們“可能會有自己的形成、組織甚至中心化,無論如何,它并不通過國家或是原理過程開始進行,而是純粹通過成為少數進行”Ibid., p. 520.

。最后一條原理就是不可判定的論點。據此,“同時由于資本主義在可數集合中作為多模型生效,因此,有必要構成不可數集合與這些模型作為參照,并瓦解他們”Ibid., p. 522.。這條原理是不可數的,也是不可解決的,很有可能打破資本主義原理,這也正是創新決定所在,“每一次掙扎就是所有這些不可判定的觀點的一個功能,它建構創新性聯系,而不是公理的共軛”Ibid.。少數一旦發現自己位于整合與摧毀之間,就為他們自己制定創新性聯系。一體化并不能解決少數的問題,因為他們不能離開資本的重大作用、資本原理和可數集合。另一方面,少數必然跌入“官僚主義層面”和對國家功能過度編碼的陷阱。假如國家就是資本原理實現的模式,那么這兩個方面實際上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根據德勒茲和加塔利的觀點,少數人不得不同時從資本層面和國家層面創造“新航線”。

總而言之,當代資本原理的特征就是“普遍的對資本流動進行解碼,新的大規模地將去領土化和去領土化資本流動進行結合”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3, p.224.。資本原理作為普通的資本流動解碼形式,作為普通去領土化(形式)存在于社會的邊界。但是恰恰是作為去領土化的力量,資本主義除了它本身所制造的外圍,并沒有任何邊界或外圍。資本主義只是一個以金錢形式建構于解碼資本流動之上代替內在抽象代碼數量的社會機器。所以,資本主義解放了欲望流,但在社會條件下也導致了局限和自我崩潰的可能,因此它不斷與驅使它向其極限惡化的力量和活動相抗爭。在資本主義范圍內,去領土化讓位于沒有組織的客體,解碼的資金流將其自身產生欲望Ibid., pp.139-140.。換言之,資本主義原理是沒有外圍的。對照德勒茲和加塔利對這些術語的使用,可以說資本主義的內在實際上是絕對內在,而且是恰當的公理活動。本文所說的“不分類屬”產生了所有其他元素—人類、非人類、非有機體—— 在絕對內在層面作為資本組合的構成部分,與團體、國家和媒體等組織形式一致。

德勒茲和加塔利使用“內在性”有相對內在和絕對內在兩層意思。德勒茲在《差異與重復》Gilles Deleuze,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這本書中闡釋了絕對內在。它在主客體分離前存在于先驗領域。在此意義上,絕對內在是由“虛擬、事件和異?!睒嫵傻腉illes Deleuze, Immanence: A Life..., in: Gilles Deleuze, Two Regimes of Madness: Texts and Interviews, 1975-1995, Semiotext(e), 2007, p.388.。絕對內在層面是一個純粹的虛擬層面,客觀生命層面(像德勒茲說的‘一種生命)就像“連貫一致或是沒有組織的客體。換言之,指未成形的、無組織的、無分層的、或者是無分層的客體、組織以及所有流動:亞原子的和亞分子顆粒,純粹而強烈,極其重要和自然法則的自由異?!盙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 Continuum, 2004, p.49.。如上述,從形成物質、有機體和主體之間意義上講,這個層面是任何組織之前出現的層面,人不可能靠這個層面生存Hence also the warning in A Thousand Plateaus not to destratify the body as organism too fast and too violently, because destratificaiton which is too quick could lead directly towards this unlivable but ontologically necessary plane of nonliving and nonvital forces: You have to keep enough of the organism for it to reform each dawn; and you have to keep small supplies of signifiance and subjectification, if only to turn them against their own systems when the circumstances demand it, when things persons, even situations, force you to; and you have to keep small rations of subjectivity in sufficient quantity to enable you to respond to dominant reality, 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 Continuum, 2004, p.178.,但是同時又必然是其他層面的本體論條件。另一方面,相對內在是自然的、歷史的和社會環境,實際上就是資本原理定義的影響伙伴。假如德勒茲和加塔利的絕對內在是在概念上可達到的話,可以說相對內在實際上是絕對思考,即所有一切以既定的形式存在的唯一層面。遵從這種觀點,即資本原理的相對內在是絕對內在,而且遵從資本原理塑造和形成存在的所有事物。在當代,無論是有機體還是無機體,無論是有生命的還是無生命的, 資本原理必然是每一種存在的本體論條件。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根據N. 凱瑟琳·海爾斯在21世紀進行的辯論,“…很可能并不會以自由主義、人本主義的傳統和后人類的矛盾為中心,而是以后人類的不同說法為中心。這些不同說法在與智能機器的結合中繼續發展”N. Katherine Hayles, My Mother Was a Computer: Digital Subjects and Literary Text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 p. 2.,同時在最近涌現的諸多學者中,麥克盧漢認為媒體與技術是人類的延伸Cf. Marshall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McGraw Hill, 1964; Marshall McLuhan, 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An Inventory of Effects, Random House, 1967.,取而代之的新觀點認為技術已不單單是一種工具,而是人們思考的基礎。這兩種方法都忽視了由資本原理產生的絕對內在的更廣闊的范圍,換言之,新觀點不再認為與抽象原理有關的主體和客體形成和塑造伙伴和內在的整個層面,而主體和客體只是從與技術的關系角度思考。大衛·切凱托注意到,按照麥克盧漢的“技術法則”,即增強、廢棄、收回(重獲),和逆轉趨勢,在重新理解當代時,技術不僅僅成為人類的延伸,而且考慮到這些法則也同時在一個單一領域起作用,客體也不再是中心,“因為客體本身與主觀性一樣,也是技術研究的一方面”。

解決這種方法的問題雖然承認一些層面(例如每天生活的情感領域)具有一定的深遠改變,卻未深入涉及。也就是說,思考人類與技術關系的爭論應該是生命本身的概念,因為它是資本原理內產生的。根據吉勒斯·德勒茲的觀點,生命概念與基于每天生活的思考上進行理解的個人生活沒有任何關系,是構成內在超驗領域的個體化多樣性的過程概念。這就可以解釋德勒茲能夠寫出個性化的一天,一種心情和風景。一旦物質分解成為他的組成成分(強度),一旦談及強度之間的差異,而不是物種和類屬,不同異質性的等級就會消失。作為內在的生命是異質事件的無機的和客觀生活。兩種方法——技術是人類的延伸(麥克盧漢)和技術是人類的基礎(后人類傳統)——都極大地忽視了生命問題本身,去領土化和重新領土化過程都產生有機體和無機體。因而在分析中沒有最關鍵方面。這些方法沒有領悟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產生的觀點,即生命是復雜重大的歷史概念,而且,這些方法忽視了這個概念是依賴于政治和經濟背景本體論的。人類是強度和力量的多樣實體化產生的,歷經行進中的交叉平穩期。另一方面,非人類、非有機體和后人類的類屬問題就產生了,這一問題與人類概念有關,這樣才能有把握斷定這三者也是由于同樣的歷史力量影響造成的。包括產生主體、客體和技術中的這些過程,只有通過完善不分類屬的本體論,而不是人類、非人類、非人道(非有機體)和后人類的本體論,人們才能真正地進入當代。

小結:根據N. 凱瑟琳·海爾斯21世紀的爭辯,“…很可能并不會以自由主義,人本主義的傳統和后人類的矛盾為中心,而是以后人類的不同說法,這些不同說法在與智能機器的結合中繼續進化”。也就是說在最近涌現的學者中,麥克盧漢認為媒體與技術是人類的延伸,為之取代的新觀點認為技術已不單單是一種工具,總的來說,是人們思考的基礎。換言之,新觀點不再認為主體與客體是與社會有關,而是認為我們應該通過認識與技術的關系來認識二者。

然而,解決這個方法的問題雖然承認一些層面(例如每天生活的情感領域)具有一定的深遠改變,卻并未深入涉及。也就是說,思考人類與技術關系的爭論應該是生活本身的概念,因為它是資本原理內產生的。兩種方法——技術是人類的延伸(麥克盧漢)和技術是人類的基礎(后人類傳統)——都極大地忽視了生命問題本身,去領土化和重新領土化過程都產生的有機體和無機體,因而在分析中丟失了最關鍵的部分。通過包含兩種主體、客體和技術產生的兩種方法,本文旨在說明只有通過完善不分類屬的本體論,而不是非人類,非有機體和后人類的本體論,人們才能真正進入當前時代。

(責任編輯:馬勝利)

猜你喜歡
本體論技術人類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第一殺手
誰變成了人類?
本體論視域下大學本體要素及資源分類探析
“法律解釋”與“法律詮釋”之術語辨析
淺議古代哲學的本體論思維方式
探討電力系統中配網自動化技術
移動應用系統開發
北京市中小企業優化升級
莊子美學思想對王羲之書法藝術的審美關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