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好中國故事 創新對外傳播

2016-08-01 11:22程慶民
人民論壇 2016年19期
關鍵詞:創新方式對外傳播中國故事

程慶民

【摘要】中國在闊步走向世界的同時,迫切需要解決“失語挨罵”的問題。要有效提升對外宣傳效果、營造良好國際輿論環境,需要以講好中國故事的方式創新對外傳播,善于發現和挖掘“中國好故事”,以系統思維講好“中國好故事”。

【關鍵詞】對外傳播 中國故事 創新方式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故事,是一種最古老、最有效的傳播方式。在橫貫千年的世界文化交流史中,好故事一直是文化和思想傳播最生動最有效的載體。一部《大唐西域記》讓國人看到了域外的精彩世界;一部《馬可波羅游記》讓歐洲人充滿了對東方古國的美好向往;一部《西行漫記》把中國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全面推向世界。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文學經典和先進思想,是首先靠故事情節吸引人、靠思想觀點打動人、靠價值觀念影響人,進而通過大眾媒介流傳開來、影響世界。

新的歷史時期,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亮相于國際舞臺,要加強對外傳播,傳播好中國聲音、樹立好中國形象,讓世界更加真切地了解中國,感受傳統大國的文化魅力和現代中國的蓬勃生機,“講好中國故事”仍然是最有效的形式。

首先,講好中國故事,可以拉近中西方在傳受方式上的差異,實現無障礙傳播。一般而言,中國人長于歸納概括、理論提煉,在傳播中偏向于運用宏觀理論和抽象概念。但外國受眾往往關注生動事物、注重個體感受,對生動可感的案例、戲劇化的情節更感興趣。用講中國故事的方式開展對外傳播和宣傳,可以化抽象邏輯為生動情節,更加接近西方受眾的表述方式。其次,講好中國故事,可以有效拉近國際民眾的心理距離,實現有效溝通。通過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把中國國情、中國特色與國際慣例結合起來,讓中國觀點變成世界語匯、成為國際共識,讓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追求的美好夢想相通相融,進而讓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在國際社會中贏得更廣泛的認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營造更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然而從現實情況看,當前許多媒體往往習慣于以傳統內宣的方式去做對外傳播工作,講故事意識不足。有的“唯政治論”,圖解典型案例,缺少情理支撐;有的過度展示意識形態和政治理想,“只憑動機,不問效果”;有的內容刻板生硬,“一套內容,多方傳播”,忽視國家、地區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有的“自說自話”,習慣于單向灌輸式傳播等,凡此種種造成的結果就是“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個別外宣作品和傳播方式不僅起不到應有的正面宣傳效果,反而因內容和傳播方式不當,引發了西方反華勢力的負面輿論炒作。因此,講好中國故事,創新對外傳播,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探討的現實課題。

什么是“中國好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關鍵要體現中國的傳統與現代魅力,否則就容易流于說教,難以獲得關注和認同。那么什么樣的故事才是“中國好故事”?

好故事,就要以情感人。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同志就曾指出:“報紙上的文章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愛看,可以把軟和硬兩個東西統一起來?!鼻楦惺侨祟愖罹哂泄餐ㄐ缘男睦?。那些展現中國老百姓美好品質和深厚情感的故事,蘊含著深邃的人性力量,很容易喚起世界受眾的共鳴。2015年最為國外網友熱議的一則中國新聞,就是大連一位正在拍攝婚紗照的護士救助溺水者的故事。這位身著婚紗的護士為溺水男子做人工呼吸的圖片被幾萬名國外網友點贊。但如果在情感取向上選擇不慎,宣傳效果就可能相反。例如報道中常見的為了工作放棄親情、為了公務沒有見到家人最后一面等故事,就難以得到西方人的理解,因為這種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在西方價值觀里并不是主流。

好故事,就是要以實動人。只有真實、細致地書寫現實生活中的“凡人凡事”,才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講好故事也是如此,通俗、親切,由小講到大,由近講到遠,才能引人入勝。2015年中國媒體曾經報道過一個沒有雙臂的男子贍養91歲癱瘓老母的故事,盡管文章的主題“孝敬”是一個不易為國外受眾接受的儒家理念,但是報道通過含著勺子喂母親、用腳種莊稼等細節,展現了一個勇敢樂觀、自強不息的中國普通百姓形象,因此感動了世界各國的讀者,引發了強烈反響。由此可見,真實的力量能夠穿透文化的隔膜,觸摸到受眾的心靈。

好故事,就是要以理服人。我們在國際上經常面臨“有理說不清”的問題。針對那些歪曲、攻擊中國的言論,不僅要做到敢于亮劍、及時回擊,也要學會用“中國好故事”有理有據地進行反駁。2015年,境外部分媒體和有關人士散布所謂“新疆禁止穆斯林在齋月期間封齋并履行宗教儀式”的謠言。針對這樣居心險惡的謠言,人民日報專門采寫了新疆各地穆斯林家庭和百姓熱烈慶祝開齋節的報道,被多家外媒轉載引用,特別是在中東地區反響強烈,極大地扭轉了伊斯蘭世界對中國宗教政策的誤解??梢婃告傅纴淼摹爸袊霉适隆蓖軌颢@得更好的說服效果。

如何挖掘“中國好故事”

中國好故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就是通過各種精彩的“中國好故事”在影響當今世界的?!白罱鼛啄?,上到黨和國家領導人,下到普通百姓,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講述中國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是用語言講述的,有的是用行為講述的?!弊骷夷栽谝粋€講好中國故事專家學者研討班上作如上表述。作為“一個講故事的人”,莫言憑著挖掘家鄉故事、講述中國故事,帶著中國文學走向了世界。在發表獲獎感言時,他曾深有感觸地說,“因為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的成功從一個側面提供了一個講好中國故事的案例。那么,從哪里尋找“中國好故事”,怎樣挖掘“中國好故事”?

實踐和基層是挖掘“中國好故事”的深厚土壤。只有走出高樓大廈,走入田間地頭,深入感受人民群眾的心聲,深入感受中國改革發展的實踐,筆管里才能流淌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中國好故事”,才能還原給外部世界一個真實生動、原汁原味的中國社會。

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是挖掘“中國好故事”的不竭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辈捎酶鼮樯鷦?、直觀、親切的“中國好故事”,既能彰顯我國的文化積淀和獨特魅力,也有利于樹立一個自信、和平、深邃的大國形象,有力有效地傳遞出我們的價值理念。

受眾需求是挖掘“中國好故事”的有效指導?!爸袊适隆毕胍@得影響力,首先符合受眾的關注點。媒體應找準不同國家和地區受眾的“笑點”“痛點”“關注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敘述。

此外,所有對外傳播都應注意把握共通的情感脈搏和終極人文關懷,實現“中國立場、國際表達”,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方面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訪問中東國家時,講述了一位約旦商人在義烏收獲了事業和愛情,最終把根扎在了中國的故事,生動詮釋了“中國夢”和“阿拉伯夢”的完美結合。2015年訪美期間,在西雅圖歡迎宴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回顧了150年前,數以萬計的華工飄洋過海來到美國參與太平洋鐵路建設的歷史,迅速拉近了與旅美僑胞的情感距離??倳浻闷綄嵱H切的語言講述的一個個“中國好故事”,獲得了全世界的關注和好評,有力促進了海外受眾對中國的了解。

怎樣講好“中國好故事”

作為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和國際話語權的最佳途徑,講好中國故事既是技術問題又是戰略問題。在全球化背景、新輿論格局、多媒體業態的新形勢下,需要以系統思維通盤考慮,因時制宜、循循善誘、形象生動、統籌兼顧、形成合力。

把握時機,因時制宜地講。講故事要看清形勢,要以國際視野關注輿論態勢,加強輿情研判。他們講“中國威脅論”,我們就講和平發展的故事;他們講“中國崩潰論”,我們就講民族復興的故事;他們講“中國傲慢論”,我們就講能展現中國謙虛包容大國風范的故事。注重把握我們需要表達和國外受眾需要了解的契合點,摸清我們想講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點,找準我們真實表意和國外受眾誤讀的臨界點,在國際輿論交鋒中爭取話語主動權。

注重效果,循循善誘地講。講故事不僅要呈現事實,更要深入引導,通過塑造形象、表達情感、闡明道理,讓國外受眾正確認識當代中國。以事實表象為切口剖析深層成因,以人物悲喜為載體表達共通情感,以事件發展為脈絡折射時代變遷,通過傳播經驗事實達到意義詮釋,使故事具有感染力、穿透力、說服力。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特使彭麗媛的一次演講是個范例,她從自己家庭經歷說起,塑造了中國百姓團結互助的形象,展現了中國對教育事業的重視,表達了“攜手就能改變世界”的美好愿景,體現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信念。以事說理、由小見大,引起海內外熱烈反響。

創新表達,形象生動地講。講故事之所以是提高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方式,正是因為借助故事,可以使抽象事物得以形象表達。如果故事本身仍然以概念說概念,以理論講理論,無異于各說各、空對空。想要別出心裁、不落窠臼,就要創新表達,用既蘊含中國道理,又符合國外受眾語言習慣的方式轉換語義??梢允恰耙晕麽屩小?,將中國特色用國外理論、事例、經典予以闡釋;可以是“拿來主義”,借鑒國外表述,使之為我所用。前者如周恩來總理用“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向外國友人解釋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后者如習近平總書記用美國熱播劇“紙牌屋”代指權力的斗爭,表達中國反腐的堅定決心,讓受眾一聽就懂、印象深刻。

眼觀全局,統籌兼顧地講。當前,我國改革開放縱深拓展,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媒體技術迅猛發展,內宣外宣的邊界有所淡化,國際問題國內化、國內問題國際化的現象時而有之。所以講中國故事既要打破固守內宣陣地,也要突破提高內宣效果要靠弱化外宣力度的“零和思維”,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握宣傳工作大局。對國內聽眾講故事要兼顧在國際上的影響,維護國家利益和國際形象;對國外受眾講故事要兼顧國內聽眾感受,維護國家穩定和國民自信。如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備受關注,《人民日報》及時發表文章,在講述國際金融危機的同時也系統分析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引導中國讀者正確認識國內經濟形勢,提升民眾信心,收到了較好效果。

善于合作,齊心協力地講。我們不僅要有理說得清,還要讓理傳得開、讓人聽得到??v然官方有正面回應的平臺,學界有思想對話的平臺,文藝界有創作交流的平臺,但普通民眾同樣也有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可以是對外國游客的一個善意舉動,也可以是在海外社交媒體上的一次分享。畢竟,對于具體的受眾來說,一個媒體傳播的好故事可能不及一段親身經歷來得印象深刻。從這個意義上講,更需要官方、學界、媒體、民間多元主體共同參與、齊心協力地壯大輿論聲勢,唱響中國聲音。

當前,世界舞臺的“中國時代”已經到來,我們國家在闊步走向世界的同時,迫切需要解決“失語挨罵”的問題。有能力做好中國的事情,也同樣有能力挖掘和講好更多的“中國好故事”,把一個堅定自信、熱愛和平、充滿活力的中國真實、立體、全面地展現給世界,讓“中國道路”“中國聲音”在國際社會中贏得更加廣泛的理解和認同,為決勝全面小康凝心聚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第40期中青一班學員,人民日報社辦公廳主任)

【參考文獻】

①毛澤東:《同新聞出版界代表的談話》,《毛澤東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60頁。

責編/周素麗 王妍卓(見習)

美編/宋揚 楊玲玲

猜你喜歡
創新方式對外傳播中國故事
環境科學專業應用型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究
新媒體時代內蒙古民族文化對外傳播研究
新媒體時代我國對外傳播“搭車思維”的應用
文化在我國國際話語權中的作用及路徑
淺析初中語文教學提問設計的創新
關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創新方式摭談
中國文化典籍英譯與對外傳播之思考
世界最大童書展,“中國故事”升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