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春江花月夜》的藝術美學價值

2016-08-01 21:24史貝貝
青年文學家 2016年23期
關鍵詞:春江花月夜江水意境

摘 要:在中國文學史上,不乏大家和傳世之作,但張若虛僅憑其一篇《春江花月夜》,便奠定了他的文學地位。全詩以其恢弘浩蕩的篇幅,清麗典雅的文字,匠心獨運的構思,被郭沫若贊譽為“孤篇壓全唐”?!洞航ㄔ乱埂返氖穼W價值、文學價值和美學價值并存,可謂“千古絕唱”。

關鍵詞:春江花月夜;美學;意境;情景;江水;月夜

作者簡介:史貝貝(1992-),女,漢族,河南省鄭州人,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碩士,研究方向:戲劇戲曲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3-0-02

《春江花月夜》一題最早由陳后主所作,但原作已無從考證,且根據《春江花月夜》一題在《樂府詩集》中的記載,共有七篇在錄。而超越既往,成為經典的只有張若虛所作的《春江花月夜》一首。全篇共計252字,情景交融,極其唯美浪漫,所觸皆為傳統文化中寓意頗深的物象——以春、江、花、月、夜為主,加以與人的聯系。其中春字共出現四次,主要說明所處的季節是極易情感萌動的;江字共出現十一次,通篇以江上的見聞來引出作者的所感所想;花字共出現兩次,一次是實際的盛開,一次是夢中的凋零,對比表現出作者睹物生情,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月字共出現十四次,月自古以來寄托著思念與鄉愁的寓意,在文中以表作者的思鄉之情;夜字同花字一樣,共出現兩次,雨夜給人悲涼幽寂感,作者筆下的月夜以浪漫烘托出恬靜凄清的氣氛。張若虛在創作的過程中,從多個方面來體現了《春江花月夜》的藝術美學價值。

一、由“意境”來分析

全詩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為首句,其中“連”字經過作者的構思煉意,寫出了春江之水寬闊延亙,令人不由得以為它是和遠方的大海相連,突出了春江在面積和氣勢上的雄渾,景外之景的聯想給讀者生成意境的空間,雖然作者只寫到連海平,但能更加能使人感到空間的深遠與無盡。另一個“共”字寫出了月亮在江面波浪上升起,像是劃開天地的神祗,進入一個浩瀚無邊的視野,萌生自身的渺小感和對萬物的敬畏感。兩句十四個字,把這種自然和時空虛實交織的意境展現得淋漓盡致。接下來的“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中,作者隨著江水涌動起伏的波光來引出望眼所到之處盡是明月灑下的光輝,用一個“無”字來從側面寫出月色皎潔,雖未寫實月光究竟能照及何處,但用“何處”二字反襯出無處不在,意境盡出?!叭松鸁o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作者以人和江月相比,對人生的世世代代變換更迭引發短短的幾十年只是須臾間的聯想,飽含對生命終有盡的傷懷與世事有定律的感慨,而這輪明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照耀著這奔騰不息的江流,不曾改變。改變的只是生命的流逝,歲月的變遷,將意境帶來的特殊美感即歷史感、人生感再次得到升華。但作者并沒有繼續道來,只是簡單地一筆帶過,但卻給人留下無盡的遐想,在心中思考出無數的答案,但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呢?也許都是正確的,也許又都是錯誤的吧。作者將眼前看到的景象引向看不到的景象,不得不說是體現了意境的絕妙。給人想象空間讓人在回味無窮中繼續沉思。

二、由“飄逸”來分析

《春江》在描寫中不僅有著恢弘的氣勢、深遠的意境,也有著飄逸的超凡脫俗之感,二者相融使得詩篇有一種清新的美。如“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中,作者的思緒仿佛帶著作者向下去追逐流水,曲折宛轉地環繞著芳草萋萋的原野,已然忘卻了自己,盡情地感受著與自然的交融與和諧,忽而又向上如月光一般映照著繁花似錦的樹林,看著它們那像雪珠一般閃著光。月夜下的景觀美輪美奐,飄渺瑰麗,令作者不知是在夢境還是在親眼看著自然的造化在眼前流淌,這兩句詩充滿意氣風發的美感,讓人倍感盈空之勢。再如“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一句,“流”和“飛”二字,盡顯飄逸的內涵。在明亮度甚至可以明察秋毫的夜里,作者宛如自身和流霜齊飛,盡情感受著月夜下的浪漫與空曠之感,這是怎樣的一種驚心動魄!忽而又隨霜月落下,與沙灘、天地融為一體,都成為這皎潔的光芒,又顯示出一種自由與超脫?!敖煲簧珶o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這兩句,作者通過煉字,突出了“一”字和“孤”字,將顏色的純凈和清新淋漓盡致的描寫出來,夜里的江天如何一色?空中為何又只能看到一輪圓月?因為萬里晴空中沒有一絲云翳,連璀璨的群星都被月亮的光芒所遮掩,白色蒼茫中,只剩下純潔素雅的月光,這種在簡單中包含著神韻的描繪更給人以壯觀而又清新自然的飄逸之感,一切都渾然天成,如同清水芙蓉一般毫無矯揉造作的裝飾與映襯的累贅。

三、由“空靈”來分析

天地蒼茫是本詩營造的另一種氛圍,作者不斷地將視點在天地之間反復,流暢自如,這是因為張若虛將自己的思想與天地的動靜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塑造出一個恬靜幽寂的環境,這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中表現得較為明顯。不知道在這片大地上,到底是誰守在江畔,卻無意中第一個望見了這輪明月呢?而明月又是什么時候第一次照耀到了人呢?這就像一幅畫卷,畫中有江有陸,有人有月,卻寂寥無言,好像整個世界只剩下了人和月相顧而視,默默凝望,各自懷著滿腔情愫,卻又無從道起,不想打破這悠遠靜謐的夜,而下句的“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更是以動寫靜的典范,在這一幅畫面中已經沒有了人,空留下月亮和流水,營造出無人勝似有人之境,這便是空靈的最高境界。明月灑銀輝,長江送流水,一動一靜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織在一起,寓情于景,令人頓感詩情畫意的同時卻沒有世俗的擾亂,明明只是江上月景,但又包羅宇宙萬象,空靈清透,仿佛時間在此凝固,仿佛一切與塵世無關,仿佛這就是永恒。緊接著,作者寫出一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再次引人入境,用悠悠而去的白云引出思婦的孤獨,從而又引向世界的虛空寂寥。

四、由“隱喻”來分析

在詩篇中,春花秋月皆成借物抒情的物象,作者用隱喻的方式,用實景實物引出精神心靈上的所想,比直接寫出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月”便是各種隱喻的載體,作者提到過各種形態的月,初升之月、高懸之月、偏斜之月、將落之月,情感也寄托在其中不斷變換?!翱蓱z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作者將高懸之月賦予了人的情感,它照耀著孤獨的思婦那無心使用的梳妝臺,好像在刻意提醒她。但即使思婦精心裝扮后,又有誰能去欣賞她的美呢。連原本沒有感情的月亮都不忍看她的孤獨,每天陪伴著她苦苦的等待,這更使她增添對遠方未歸之人的牽掛與思念.

五、由“應感”來分析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這是作者在情思突至時發出的一聲感嘆。世人共望一輪月,作者思鄉心切,深陷月色,對著明月訴說情思,希望月亮能告訴遠方的人他的想念與牽掛,可月亮又如何替人表衷腸,訴哀傷呢?哪怕是二人共賞一輪明月,也無法感知對方。作者只是借助眼前景象,宣泄了自己的情感,并不曾意識到自己已經達到了虛靜的狀態。待他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與月溝通是不切實際的,但他還未能完全自拔,一個“愿”字表達出他的希望:想要跟隨這月亮的光華一起去照耀關心的人,讓他知道搜在思念著他,借明月來轉達情意。但這月光是不夠的,“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鴻雁向來是替游子轉達書信的形象,作者心中只有遠方的家鄉,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力為轉移,步入神性的境界感覺自己變成了鴻雁,展翅欲飛,可竟然不能飛出這一片皎潔月色的籠罩,低頭所望,甚至就連漫江魚躍水面形成的波紋也像家書的內容一樣。作者的身心保持了絕對的純凈,才能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以自己的想象改變了現實的表現,是思景之情,思人之情,思鄉之情,還是對宇宙萬物,人生在世的情。

《春江花月夜》中的美學價值還有很多,如上僅僅是筆者的一點愚見?!洞航ㄔ乱埂啡缤瑝m封多年的美酒佳釀,愈品愈醇,余香足可繞梁三日而不絕。張若虛在美學上的造詣奠基了他文學大家的稱號,只要對世間懷抱一腔真情,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萬物之美,讓心靈在其中得到滌蕩,永遠擁有赤子之心。

參考文獻:

[1]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吳小如.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J].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五期.

猜你喜歡
春江花月夜江水意境
唱不盡心中的春江水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春江花月夜 唯美揚州行 中華好詩詞大會征稿啟事
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張若虛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那年的江水
意境的追尋與創造(外一篇)——錢起《省試湘靈鼓瑟》
共飲一江水 親如一家人
詩詞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則)
春江水暖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