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北“饸饹”與濰坊“和樂”飲食文化初探

2016-08-01 22:53劉桂香
青年文學家 2016年21期
關鍵詞:飲食文化濰坊陜北

摘 要:我國的民諺“民以食為天”反映了飲食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而面條又是人們的主要食物之一,尤其在北方地區,深受大家的喜愛,作為擠壓面條的始祖——饸饹面,它的發展演變及其背后蘊藏的文化內涵也具有很大的研究意義。本文筆者以濰坊和陜北為例,探討“同物異名”的饸饹的發展及其文化價值。

關鍵詞:陜北“饸饹”;濰坊“和樂”;飲食文化

作者簡介:劉桂香(1991-),女,漢族,河南省周口市人,延安大學文學院2015級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漢語方言學。

[中圖分類號]:K8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1--01

一.陜北“饸饹”名稱來源

“饸饹”古代稱之為“河漏”,據確切的歷史資料記載,“河漏”一詞最早出現在元代,元代王禎《農書》中記載:“北方山后,諸郡多種……磨而為面或作湯餅,謂之河漏?!标P于“饸饹”的定義《辭?!分械慕忉屖牵骸氨狈揭环N用蕎麥面軋成的食品,參見‘河漏”。而對河漏的解釋則是:“即饸饹,北方一種面食”。王禎的《農書-蕎麥》中還有一句話,《辭?!飞蠜]有提及:“以供長食,滑細如粉”,也就是說饸饹即是過去的“河漏”,外觀滑滑細細像粉一樣,在那時是一種家庭自己制作食用的食物。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第二十四回,西門慶問王婆:“間壁賣什么?”王婆答道:“他家賣拖蒸河漏子熱燙溫和大辣酥?!蓖跗诺倪@句話,引發了學者們無數的考據,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有些學者認為這里的“河漏子”應是“河撈”的古名,由于語言的變異,今天也有寫作“饸饹”,在這里“子”是一個量詞,一子(兒)就是一束的意思,現在還有一子(兒)掛面的說法,雖然這種觀點至今還沒有形成定論,但也有其深刻的影響力。饸饹的正確讀音是hé le,在陜北當地人一般讀作hé lao

二.陜北“饸饹”的飲食文化

兩千多年以前,在隴西、關中和中原地區種植的作物主要為蕎麥、大麥等,很少或幾乎沒有小麥種植,而蕎麥面團延展性很差,彈性也非常有限,如果想把它們的形狀固化、延長,就得增加壓力進行加工,而蕎面饸饹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在陜北地區,蕎面饸饹至今也是十分受歡迎的面食,它的做法是蕎面加上榆樹皮粉(增加黏性和光滑性),用水和成面團,把它放進饸饹床子,床子大多數是木制的,帶孔裝面團的是床身,也就是床子的主體,圓孔底部鑲上一個帶孔的圓鐵片,孔的大小決定著面條的粗細,把饸饹面放進饸饹床子,用力將面壓出成條(現在基本上都是用機器壓),落入開水大鍋中煮熟,撈出來澆上兩勺臊子(臊子油光水滑,有胡蘿卜丁、土豆丁、木耳、雞蛋皮等),蕎面饸饹就完成了,或者潑入已調好的羊肉湯,一碗香噴噴的羊肉饸饹就出現在眼前了,由于受到游牧民族飲食文化的影響,陜北人喜好食羊肉,“羊肉饸饹”在陜北十分流行。陜北人吃饸饹,平常要吃,年節要吃,紅白喜事、娃娃滿月、過壽請客都要大吃饸饹。饸饹面有兩種吃法,一般是夏季涼吃,放入精鹽、香醋、蒜汁、芝麻醬等,清香利口,涼爽去暑;冬季多是熱吃,把臊子澆在饸饹上,味道最為鮮美,回味無窮。陜北人吃饸饹很講究氛圍,一般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氣氛十分熱鬧,像是在舉行一個競賽,有時吃著說著笑著,一碗饸饹下肚,仿佛什么煩惱都沒有了,難怪民歌中有“蕎麥饸饹羊腥湯,死死活活相跟上”的說法 。這些體現出了陜北人重人情、豪爽、熱情的特點。由于陜北地區的自然環境比較惡劣,土壤相對貧瘠,因此蕎麥這種適應力強的作物種植面積特別大,它不僅味美,而且營養價值高,同時它和陜北人還互相感染著,有許多共同的品質和美德。

三.濰坊“和樂”的飲食文化

“和樂”是濰坊的特色小吃,它的鹵子主要以雞鴨為主,以“雞鴨和樂”最為有名,無論是去當地旅游還是求學,都是不得不吃的美食,“和樂”濰坊的讀音是huo luo,“和樂”原是“河漏”,與陜北的“饸饹”同物異名,雖然二者字形和讀音都不相同,但關系十分密切。據說“和樂”是起源于山西、陜西,后經北京傳至濰坊,而有所不同的是濰坊的和樂用小麥代替了蕎麥面,并配上其他小調料,在濰坊“和樂”一名的由來與其諧音有關,據說原來老濰縣(今濰坊)城內有一大戶人家,兄弟和妯娌之間常有各種紛爭,爭吵不斷,主人無可奈何只好分家,分家前的最后一頓飯大家坐在一起吃,他拿出了準備好的面食分給大家吃,并說道:“這是和樂,希望大家以后和睦相處和和美美?!泵鎸χ魅说牧伎嘤眯?,大家都非常羞愧,從這以后兄弟和妯娌和好如初,和樂面也在富裕人家傳開了。由此可以看出,濰坊的“和樂”中寓含了“和”的文化內涵,這與當地的文化傳統密不可分,濰坊屬于山東省,山東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而和樂這一名稱所反映出來的就是和睦共處,以禮相待的文化。

總結:

通過對陜北“饸饹”和濰坊“和樂”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到:陜北的“饸饹”是以蕎麥面為原料,葷以羊肉為配料,素以臊子為配料,吃饸饹時講求氣氛和場合;濰坊“和樂”是以小麥為原料,葷以雞鴨為配料,素以蔬菜為配料,吃和樂時重在講求其諧音寓意“和美喜樂”。二者共同的地方就在于長長的饸饹(和樂)背后的“長壽、長久”之意,都是過生日時必不可少的吃食。而兩地不同的字形,也反映出二者的不同的風俗文化、不同的性格和觀念特點,不同的字音也反映出二者方言的不同魅力和風格。

參考文獻:

[1]高寶軍.大美陜北[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2]馬美琴.清代濰坊特色習俗與禮儀初探[J].蘭臺世界,2012(9).

[3]孫艷娟.淺析陜北特色飲食文化[J].科技信息,2010(21).

[4]彭可珊.小議陜北風味小吃[J].中國糧食經濟,2010(03).

猜你喜歡
飲食文化濰坊陜北
陜北綠了 百姓笑了
我的大陜北
“箏”艷濰坊四月天
黨建地圖·陜北
風箏之都濰坊
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談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
習語中的中英兩國飲食文化比較
徐州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
濰坊 巧用資源做好加法
從方言詞匯看烏魯木齊地區回民的飲食文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