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贛西武寧“打鼓歌”傳承人傳習基本現狀與人才培養對策思考

2016-08-02 11:15李一平艾玲
戲劇之家 2016年14期
關鍵詞:傳承人人才培養對策

李一平++艾玲

【摘 要】本文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贛西武寧“打鼓歌”為研究對象,對其文化傳承人傳習的基本情況進行了了解,對“打鼓歌”目前保護發展困境進行了分析。為保護“打鼓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筆者提出幾點建議:建立健全文化傳承發展機制、建立高效的人才培育機制、建立有效的傳習激勵機制等。

【關鍵詞】打鼓歌;傳承人;傳習;人才培養;對策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070-02

一、傳習基本現狀

武寧“打鼓歌”是江西贛北地區武寧縣的漢族民間傳統曲藝文化,作為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武寧“打鼓歌”,是武寧當地勞動人民集體勞動中以歌助興、擊鼓作氣,寓娛樂于勞動的一種活動,“它似有楚調的渾厚與蒼勁,又似有吳歌的細膩與甜潤,每擊鼓發歌,迭相唱和,聲徹四野悠然可聽”[1]?!按蚬母琛睔v史悠久,底蘊深厚,曲調多樣,是幾百年來江西省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征,負載著一方百姓的價值取向,是地方古老而又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具有重要的文化信息資源價值。

從武寧“打鼓歌”的歷史記載看,該傳統文化已經傳承近300年。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武寧“打鼓歌”仍在武寧船灘、東林、上湯、溫湯、南岳、里溪、揚州等十四個鄉鎮傳習流行,當時有名的傳習鼓匠藝人有四十余人。

1986年9月,首屆武寧“打鼓歌會演與學術交流會”在武寧船灘鎮舉行,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音樂學院、江西音樂家協會等眾多專家、學者都蒞臨參加了交流研討。

2001年底,武寧縣政府出于對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需要,轉發文件要求全縣各相關部門做好對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工作。

2009年,由文化部門收錄了“打鼓歌”理論研究文章和介紹性文章20多篇,共計50萬字的《武寧打鼓歌集》通過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武寧打鼓歌集》共采集了武寧民間各級傳承人傳唱的“打鼓歌”謠和曲譜上千首,同時還收集了大量有關“打鼓歌”的服裝道具和詞匯語法資料?!陡杓房梢哉f是迄今為止有關武寧“打鼓歌”資料收集和理論研究最為系統和全面的書籍,對武寧“打鼓歌”的傳習挖掘整理和傳承保護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2014年,為盡可能地保護“打鼓歌”這塊寶貴的文化“活化石”,武寧縣財政前后共下撥30余萬元支持這一民間藝術的傳承和保護。除每年上級財政安排的1萬元經費用于傳承人傳習活動及生活補助和縣級安排的固定活動經費外,縣財政還每年陸續新增5萬元專項經費用于“打鼓歌”表演場地和設施的維護。

截止2014年統計,武寧“打鼓歌”共成功申報國家級文化傳承人1人,省級文化傳承人4人。各級傳承人在全縣八所基地及學校設立了傳習所及傳承基地,共培訓人員400余人,有力地推動了“打鼓歌”文化的傳承。

武寧政府還將武寧打鼓歌納入當地中小學音樂課程,精選了16首通俗易唱、特色鮮明的民間歌曲和有關鄉土教材“打鼓歌”的介紹性文章,編印了武寧打鼓歌中小學音樂教材,發放到全縣各中、小學校,各學校根據實際制定了教學方案,確保每月安排1個課時,并納入期末考核計劃。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很多青少年學生對武寧的民間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對武寧“打鼓歌”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武寧“打鼓歌”非遺傳承基地、傳承所(學校)團隊和傳承人一覽表(2014年統計)

二、傳習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從對武寧“打鼓歌”傳承人的調研來看,這幾年,武寧“打鼓歌”的非遺保護從縣到鄉、村都做了大量的文化保護工作,但由于“打鼓歌”文化受到大量外來文化和經濟市場的沖擊,也面臨著許多現實困難。

(一)傳承人年齡老化,傳習存在后繼泛人的段層危機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從目前對武寧“打鼓歌”文化傳承人調研的情況來看,大多數代表性傳承人的年齡偏大,絕大多處于60歲以上的年齡段,文化水平偏低,多數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對自己的項目缺乏科學的傳承規劃意識,對技藝如何傳承也沒有系統的安排,傳習精力有限。調查顯示,武寧縣“打鼓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孟凡林現已近90高齡,省級文化傳承人方由根先生也有70余歲高齡。傳承人的老齡化,已成為“打鼓歌”保護的不能承受之重。再加上當今因商業經濟社會過度發展,年輕人受固有觀念、學習周期長、技藝復雜繁瑣、可預見性收入低等問題影響,很多人都不愿意學習、繼承并從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導致武寧很多鄉村的年輕人選擇了外出務工,加上缺少固有的傳承機制,大多數傳承人出現“收徒難”的囧境。

(二)社會認知度低,文化程度不高,導致文化傳承人存在一定的消極傳承傾向

“打鼓歌”雖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當地傳統文化的豐富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畢竟是在鄉野文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平民文化,必然縈繞著一些迷信、落后、消極的內容。由于傳承人文化程度不高,導致文化傳承人無法從發展的角度對文化進行反思與解剖,也無法用比較的角度去評判其歷史的局限性和不合時宜的因素,再加上部分代表性傳承人綜合素質較低,缺乏明確的目標方向,或是有的人追求片面性的東西和利益,導致不能正確傳承發展,在傳習過程中難免存在一定的消極傳承傾向。

三、對策與思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要的國家財富,非遺保護的核心即傳承人保護[2]。結合近年來“打鼓歌”的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實際,針對武寧“打鼓歌”文化傳承人傳習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對策思考:

(一)建立健全文化傳承發展機制

政府部門應制定和健全文化傳承發展機制,培育一個有利于“打鼓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的文化生態保護區。比如拓展“打鼓歌”文化的輿論空間,在學校、工廠、車站等各種公共場所,設置標語、圖片、宣傳畫等載體,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展示“打鼓歌”文化的魅力;積極鼓勵、幫助和支持“打鼓歌”代表性傳承人設立個人工作室;強化“打鼓歌”文化自身的擴張性,在融合、革新、嫁接中合理地批判、傳承和發展升級“打鼓歌”文化。

除此之外,還應積極拓寬傳承方式。從國外經驗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弘揚而言,單位或團體傳承往往比個人傳承更具有影響性和可持續性,因此應將其作為傳承人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來加以確認并推廣。相關文化保護部門還應該積極跟進,定期開展相關的“打鼓歌”文化普查工作,摸清傳習“打鼓歌”文化的傳承人的數量、分布地區、傳承人的傳習狀態;對“打鼓歌”文化的整理、研究、記錄等工作要長抓不懈;在幫助傳承人做好技藝傳承的同時,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科學的項目傳承規劃,拓展傳承的思路和模式,確?!按蚬母琛边@一國家級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得到穩定的發展和持續的傳承。

(二)建立高效的人才培育機制

后備傳承人的培育工作,是關系到武寧“打鼓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能否持續發展和活態傳承的關鍵所在。為此,筆者建議當地政府部門出臺傳承人的科學培育機制,把后備傳承人的培育工作列入非遺保護部門的重要議事日程,實現后備傳承人培育工作的常態化;對“打鼓歌”各級文化傳承人進行登記造冊,每年定期聽取傳承人關于所屬項目傳承情況的匯報,定期了解后備傳承人的培養工作進度,及時提出跟進傳承人培養的指導性意見,加強對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引導、指導性培訓。

(三)建立有效的傳習激勵機制

開展傳習活動、培養后繼人才是非遺法規定的傳承人的首要義務。政府部分應當定期對各級傳承人傳習情況進行業務考核,對傳習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調整和撤銷,打破非遺傳承人的“終身制”。對傳習工作做得較好的傳承人應該啟用褒獎機制,補貼傳習活動,多給予他們參加國家、省、市展演、展覽、展銷的機會,并鼓勵他們對所屬項目進行探索性的拓展和創新。對高齡和無固定經濟來源的傳承人,要建立傳承人經濟資助制度,可發放一定的生活補貼,資助其開展授徒傳習、教學、交流等活動。

總之,通過調查,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沒有傳承人的傳習,就沒有非遺。各級政府應加強合作,通過建立搭建傳承平臺,提供政策保障,拓展傳習渠道等方式解決非遺傳承人才培養問題,促進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發展創新。

參考文獻:

[1]雨竹.山歌好比春江水——武寧打鼓歌[J].神州,2012(10).

[2]李華成.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制度之完善[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11(04).

猜你喜歡
傳承人人才培養對策
診錯因 知對策
對策
面對新高考的選擇、困惑及對策
防治“老慢支”有對策
阜蒙縣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護
“非遺”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