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研究

2016-08-02 10:15李亭亭
卷宗 2016年6期

李亭亭

摘 要:本文研究以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模型為基礎,從勞動力因素、資本因素、技術因素三個方面分析1978—2014年的經濟數據,得出在1978—2014年之間,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具體來自哪里的結論。本文在超越對數函數的模型中引入時間趨勢變量t=T—1978,把經濟系統中性技術進步也考慮進了生產函數中。利用Eviews軟件求出生產函數各參數后,在此基礎上計算勞動的投入產出彈性、資本的投入產出彈性、技術的投入產出彈性。通過三個彈性指標得出中國經濟增長具體來源的結論。又通過以上三個彈性指標得到勞動和資本技術進步差異指標,分析勞動技術進步和資本進步的快慢。

關鍵詞:經濟增長動力;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投入產出彈性;多重共線修正

1 研究背景和意義

自1978年實行經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過去年30多年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人均GDP由改革開放前不到1800元增加到2014年的46612元左右,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已經由20世紀70年代末不足1%提高到10%左右,一躍成為當今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這一近年來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其粗放型增長的特征也日趨明顯。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生產要素投入驅動,全要素生產率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比例比較低,因此是不可持續的。特別是近年來多個城市爆發嚴重的霧霾,中國經濟增長引發的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了國內外的密切關注,中國政府和企業也面臨越來越大的減排壓力。在資源環境已經成為人類生產活動嚴格約束的背景下重新審視和尋找中國經濟增長的源泉對于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增長動力來源的轉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 文獻綜述

探究經濟增長動力這一問題,首先要解決的通過何種模型來表示經濟增長。在1975年solow創造性的提出:將全要素生產率(TFP)作為投入要素之外的經濟增長驅動力。在此之后,許多經濟學家在研究經濟增長動力的模型中開始加入全要素生產率(TFP)。隨著數學和計量經濟學的發展,諸多學者都以生產函數為基礎,通過數學和計量方法完善模型和改進求解方法,從而得出結論。

鄭照寧、劉德順(2004年)在《超越對數生產函數及對中國的應用》一文中,通過建立超越對數函數模型,利用嶺回歸方法估計模型參數,并提出了勞動力投入產出彈性、資本投入產出彈性、產出隨時間變化彈性三個指標來分析中國經濟的增長。近三年來,經濟學家提出了諸多模型來分析經濟增長,大部分是在生產函數上做了改進。章上峰、顧文濤(2013)在《超越對數生產函數的半參數變系數估計模型》中提出超越對數生產函數的半參數變系數模型,利用profile方法給出產出彈性函數系數的局部加權最小二乘估計,并利用非參數條件自助法對有限樣本的近似分布進行模擬,給出相對精確的廣義似然比檢驗。得出產出彈性不可簡單線性化而是對數勞均資本的非線性函數,時變資本彈性表現為倒U型變化趨勢,時變勞動力彈性表現為U型變化趨勢的結論。董敏杰、梁泳梅(2013)在《1978—2010年的中國經濟增長來源:一個非參數分解框架》中提出測算經濟增長來源的非參數分析框架,得出了1978—2010年,TFP、勞動與資本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分別約為10.9%、3.7%與85.4%的結論。崔俊富、苗建軍、陳金偉(2015)在《基于隨機森林方法的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研究》中,使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和隨機森林模型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的重要性進行測度。經過對比分析,發現隨機森林模型優于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模擬效果。

3 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一)研究方法

閱讀和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采取超越對數生產函數,從勞動力因素、資本因素、技術因素三個方面分析1978—2014年的經濟數據,探討在1978—2014年之間,中國經濟增長的具體來源。用國內生產總值GDP表示產出,投入用勞動投入L、資本存量K和時間趨勢變量t=T—1978表示。

建立的超越對數函數如下:

(二)數據來源

國內生產總值GDP(單位:億元)。用以1978年為基期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表示。

勞動力投入L(單位:萬人)。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每年就業人口數表示。

資本存量K(單位:億元)。采用永續盤存法估計,具體公式為:

其中, 與 表示 期與 期固定資本存量, 表示t期的折舊率, 表示以不變價衡量 期新增投資額。該公式主要涉及四個變量,分別說明如下:(1)每年新增投資額。與國內研究固定資本存量的兩篇代表性文獻即張軍等(2004)與單豪杰(2009)一致,選擇固定資本形成額作為每年的名義投資額。(2)投資品價格指數。由于價格縮減指數數據額缺失,本文暫時簡化該指數構建過程,假設投資品價格指數為1。(3)基期資本存量 。張軍擴(1991)、Perkins(1988)以及何楓等(2003)均假定資本—產出比為3,從而估算出1978年基期資本存量 =1216.733。(4)經濟折舊率。本文將采用單豪杰(2009)的研究結果,設經濟折舊率為10.96%。

利用上述指標求出資本存量后,以年初(上年年底)資本存量和年末資本存量的簡單算術平均作為資本投入量,得到1978—2014年的中國固定資本存量投入量。

4 模型估計及結果分析

利用Eviews對模型進行分析,發現所有平方項不能通過T檢驗,判定三個平方項可能為無關變量。剔除三個平方向后,所有變量通過T檢驗。對模型包含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發現lngdp、lnl 、lnk、kl、kt、lt變量為非平穩,通過對lngdp、lnl進行一階差分和對lnk、kl、kt、lt進行二階差分后,所有序列通過單位根檢驗。由于超越對數函數中包含相同變量的不同形式和變量間的交叉成績項,本模型變量間存在很嚴重的共線現象。對于超越對數生產函數的多重共線問題,可運用嶺回歸分析的方法進行解決,由方差膨脹因子(VIF)確定嶺值,再通過SPSS軟件、Stata軟件等進行估計;也可以通過運用Eviews軟件進行估計,但本文通過對變量進行差分來消除變量間的共線問題。對與變量lnk進行差分后不能通過T檢驗,認為其為無關變,將其剔除,最終得到如下修正后的模型:

通過以上三個公式知:勞動力的投入產出彈性、資本的投入產出彈性、產出隨時間的自主變化彈性都隨時間的呈現增長的趨勢。說明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各要素對經濟的增長的驅動在增強。

在對模型進行處理時lnk通過差分修正后,依舊不能通過T統計量檢驗,說明lnk為無關變量。由此可知:1978年—2014年,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非常不明顯。通過對三個產出彈性指標作圖比較分析可知:中國從1978-2014年勞動力的投入產出彈性最大,在1993年前產出時間自主彈性變化大于資本的投入產出彈性,1992年資本的投入產出彈性大于時間自主彈性。也就是說,中國從1978-2014年GDP的增長最大的來源是勞動的投入,資本的投入和技術投入對GDP的貢獻較弱。對于中國目前的狀況,該結果表明,中國的經濟確實存在轉型的必要性,要從依賴勞動力投入增長的模式,逐漸轉變成依靠技術增長促進經濟在增長的模式。

參考文獻

[1]董敏杰,梁泳梅,1978—2010年的中國經濟增長來源:一個非參數分解框架[J],經濟研究,2013,5:17-32.

[2]崔俊富,苗建軍,陳金偉,基于隨機森林方法的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5,36(3):3-7

[3]劉瑞翔,探尋中國經濟增長源泉:要素投入、生產率與環境消耗[J],世界經濟,2013,10:123-141

[4]鄭照寧,劉德順,超越對數生產函數及對中國的應用[J],第六屆中國青年運籌與管理學者大會論文集,2004,242-245

[5]章上峰,顧文濤,超越對數生產函數的半參數變系數估計模型[J],統計理論與方法,2011,26(8):18-2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