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模糊綜合分析法的電子行業供應鏈風險評估研究

2016-08-02 11:11梁琳娜李薇
卷宗 2016年6期
關鍵詞:電子行業供應鏈企業

梁琳娜 李薇

摘 要:電子行業供應鏈風險具有復雜性、傳遞性、動態性等不同于其他行業的特征,加強供應鏈風險管理成為該行業關注的焦點問題。本文通過模糊綜合分析法對電子行業風險因素進行了分析、預測,針對風險因素提出了電子行業供應鏈風險管理有效的預防和規避措施。

關鍵字:風險控制;模糊綜合分析;核心競爭力

經濟全球化的熱潮導致企業的生存環境發生變化,使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漸轉變成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供應鏈管理模式成為企業傳遞效率最大化、服務最優化的運營模式。然而,這種模式在實際運作中也面臨各種風險,影響著整個供應鏈的效益。電子行業供應鏈成員企業協同合作,環環相扣,當任何一個環節受阻,都會放大整個供應鏈風險。因此正確分析電子行業供應鏈風險的成因,預測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危害性,提出有效的預防和規避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電子行業供應鏈風險因素界定

電子行業供應鏈風險的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對管理決策者來說其風險信息屬于灰色信息,難以精確掌控。例如,需求變異引起的供應商庫存的不確定性、物流延遲導致交貨期的不確定性、供應鏈成員過于追逐自身利益導致產品質量的不確定性等因素都是無法確定未來發生概率的。對電子行業供應鏈風險進行評估與管理就成為提高電子行業供應鏈可持續性的關鍵。本文通過文獻調查與實地考察相結合,聘請相關專家評估,得出電子行業供應鏈風險因素如下

(一)采購風險

1.采購樣品質量不合格。由于電子行業供應鏈成員企業內部人員采購決策失誤,采購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不能實施理性的采購決策,導致產品質量低下、資金效率使用底下、采購成本居高不下以及采購失真等問題,從而引發采購風險。2.采購風險意識淡薄。電子行業供應鏈成員企業許多采購管理人員缺乏風險意識,認為一紙合同簽訂就萬事具備,缺乏長遠的目光,大膽、冒進的行為方式大大增加了風險發生的概率。

(二)市場風險

1.政治經濟因素和自然災害。政治動亂、軍事沖突、海關堵塞、臺風、地震、火災等因素給供應鏈帶來的影響是極大的,類似這些表現形式的風險我們稱之為外生風險。例如,臺灣的9.21地震造成全球計算機價格上漲以及IT業供應鏈的震蕩。2.供應鏈結構不合理。中國大陸、臺灣、日本、越南、印尼以及菲律賓等地區都具有相當豐富的資源優勢,這些地區的技術、設備、勞動力、稀有金屬資源吸引著各大電子公司的注意力。但如果決策者將過多的精力都投放在東南亞市場,一旦發生危機對企業來說將是致命性的打擊。3.客戶需求波動幅度過大。例如,蘋果公司設計出一款新的手機投放市場時,都會出發全球性的購買熱潮,供應商大批量的生產模式需要增加庫存,大量元器件的原材料輸入、機器設備的投入,在承諾的交貨期內交貨,整個供應鏈環節都是存在風險的。4.物流運輸不當。物流運輸的方式、路徑的選擇需要科學的決策方案,即便是經驗老套的專業人士也未能預測到運輸途中不確定性的突發事件,曾而延長交貨期,影響產品質量。

(三)成員關系風險

1.供應鏈成員戰略目標不一致。供應鏈成員企業的目標不一致就沒法擰成一條繩,因此需要對供應鏈進行優化。將戰略目標偏離的企業扭正,避免其對其他企業的生存發展產生影響。2.合作伙伴間缺乏信任。信任機制是供應鏈合作伙伴建立關系的基石,倘若個別企業具有機會主義行為,違背承諾或者虛報信息,通過損害共同利益來滿足自己的私利,這樣的企業將會誘發企業的道德風險,影響整條供應鏈的正常運營。

(四)財務控制風險

1.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企業生產初期的預算一部分用來購買原材料或支付工資,如果生產資料上漲,需要追加費用,會影響到預算,倘若需要大批量的生產時可能到時無法繼續生產的嚴重后果。2.庫存積壓影響資金鏈。對于企業來說,庫存就是費用,長期的大量庫存不僅會造成企業生產成本上漲,還會使原材料或元器件的壽命縮短,大大貶值。

(五)生產能力風險

1.生產工藝水平不達標。如今的電子產品為了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對產品的外形、款式、工藝等水平大大提高。而供應商企業大多是工廠流水線生產模式,不僅要確保生產的連續性還要確保質量高、無殘次品。2.關鍵人員臨時短缺。關鍵崗位的人員動蕩會造成企業生產運作的不穩定,個人因素也會對企業產生“牛鞭效應”這一點絕不能忽視。

(六)信息共享風險

1.上下游企業不能技術共享。供應鏈形成后的整體生產制造技術、核心企業的庫存管理、信息管理、快速反應等技術在供應鏈運營過程中可以有效應對風險和危機,技術不能完全共享,自然會降低供應鏈的效能和競爭力,技術風險在所難免。2.上下游企業信息共享程度低。供應鏈規模的日益擴大和結構的復雜增加了信息傳遞的延遲和失真性,信息風險就是源于信息不對稱、不完整,它會導致整個供應鏈陷入困境。

三、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構建

模糊綜合評價法是由L.A.Zadeh提出的模糊集概念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的一種相對成熟的理論。該理論的提出是人類評價模式的一大進步,承認系統本身就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因而必須采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詮釋模糊性,運用數學工具將問題的不確定性轉化為確定性,將模糊性轉化為可量化。于是,隸屬度向量和模糊矩陣應運而生。因此,本文通過SPSS軟件對評價因素做了定量分析,數據指標做了信度、效度分析,將模糊集理論與模糊綜合評價法相結合對供應鏈風險因素進行評價。通過模糊集理論對電子行業供應鏈風險因素賦予權重并建立客觀的、合理的指標體系,有效避免指標數據的片面性,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一:指標體系中各指標權重的確定,確定評語集

在前期學者陳淑會、葉靜針等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由專家評價法對電子行業供應鏈風險因素進行評估,結合指標體系建立原則確定了風險因素6個一級指標和16個二級指標,將風險程度劃分為5個等級: , 通過電子行業供應鏈風險因素評價指標與風險等級的對應關系得出下表:

選取30位專家采用專家估計法分別對指標賦予權重,如下表:

上式得出最終評價結果,取最大值所對應的評語等級可得出信息共享風險最高,成員關系風險等級較高,采購風險中等,其他風險等級較低。

4 電子行業供應鏈風險規避管理措施

供應鏈具有多主體、多環節、多渠道、跨地域的特征,因此,復雜多變的供應鏈環境和供應鏈成員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成為供應鏈風險的來源,魯棒性和脆性并存的環境下如何在供應鏈風險管理中增強其魯棒性,,供應鏈成員和利益相關者怎樣規避風險保證供應鏈系統的穩定性和整體競爭力是當今時代備受關注的問題。本文從供應鏈風險控制和風險轉移兩方面進行研究。

(一)電子行業供應鏈風險控制管理

如今電子產品不論產品本身或技術的生命周期逐漸縮短,供應鏈運營的復雜性逐漸復雜化,這些因素都增加了供應鏈風險控制的難度,為供應鏈風險控制管理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風險控制管理是一種事前控制的措施,也是風險規避管理中最積極、最主動的處置風險的方式。它是通過對潛在風險因素的預測控制,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以及風險發生帶來的危害程度。人們普遍認為主動預防比被動補救更有意義。

1.電子行業供應鏈的集成與協調的優化

集成與協調的理念打破了各自為政的傳統思想,驅使供應鏈向著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方向發展。優化是一個系統性的、動態性的過程,不僅包括了供應鏈成員關系的優化,供應鏈整體結構的優化以及供應鏈流程的優化。供應鏈成員在戰略調整中建立穩定的關系,可以有效避免客戶需求變化帶來的影響,從關系優化的過程中逐步增強整個供應鏈抵御風險的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2.電子行業供應鏈分散與集聚控制

分散與聚集是兩種不同的供應鏈基礎結構模型,不同的行業所適用的模型不同。企業根據所處行業的特點,規模和業務流程調整自己的供應鏈結構。正確的選擇供應鏈的分散于聚集結構可以更好地控制供應鏈風險,增加供應鏈的整體效益。由于電子產品的半成品元器件和組件來自不同的地方,又要運送到不同的地點裝配成最終客戶所需要的最終產品,所以半成品庫存遍及供應鏈分散網,為滿足訂單要求,供應鏈成員采用訂單生產方式。

3.提升電子行業供應鏈的核心競爭力

供應鏈在努力提高價值增值能力的同時,也培育著供應鏈的核心競爭力,要賦予核心競爭力就是要做到自己的業務別人無法復制,就要加大持續創新的力度。持續創新能力才具有別人無法復制的競爭力。生產商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敏銳而準確的市場洞察力、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領先地位。例如,蘋果公司敏銳的捕獲到了市場需求的多樣性,在黑、白、金的基礎上又新增了一款粉色的iPhone6s,再次掀起了果粉的搶購熱潮。蘋果公司還具有獨一無二的硬件優勢指紋識別技術,成功建立了手機行業指紋識別技術首屈一指的地位。

(二)電子行業供應鏈風險轉移管理

供應鏈風險轉移是一種常見的風險規避策略,通常指供應鏈的風險承擔主體將可能由自身承擔的損失或不確定性后果有意識的轉移給對方或者第三方承擔。同樣適用于電子行業的風險規避。包括業務外包和保險管理。業務外包是企業結合自身特點尋求外部資源,將自身不擅長的環節交給其他企業去做,而對不屬于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業務交給優秀的專業化資源最終的結果也是提升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的風險也部分轉嫁到了外包商,降低了企業自身風險帶來的損失。

保險是一種最直接、最便利的第三方保障方式,企業通過保險將自身無法規避或無力防范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將風險轉化為一定的費用,并簽訂保險合同,從而減少風險危害。

參考文獻

[1]田園.電子商務供應鏈內部信息風險評估[J].系統工程學報,2013(6)

[2]陳晨.供應鏈風險產生的根源及其評估[J].物流科技,1002-3100(2011)01-0071-04

[3]程賜勝,喻杰供應鏈不確定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構建與評價[J].軟科學,2010

[4]趙林度.供應鏈風險管理[M].中國物資出版社,2008.

[5]藍伯雄,鄭曉娜,徐心.電子商務時代的供應鏈管理[D].中國管理科學.

[6]馮源,張濱.粗糙集與模糊集的比較研究[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7]王靜,董肖麗.模糊評價中最大隸屬度原則的改進[J].河北水利,2011(2)

[8]劉宇哲,張娥.供應鏈風險的來源與應對措施.學術論壇2012.

[9]侯梅媛,李永先.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綜述[J].科技信息.2012(11)

[10]王晶,王璕,賈經冬.供應鏈信息管理[J].科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梁琳娜(導師)

李薇(1990-),陜西省延安市富縣,專業:企業管理,方向:運營管理,甘肅省蘭州市安寧區 甘肅政法學院。

猜你喜歡
電子行業供應鏈企業
企業
企業
企業
海外并購績效及供應鏈整合案例研究
為什么美中供應鏈脫鉤雷聲大雨點小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淺談機電一體化設備的故障診斷技術研究
益邦供應鏈酣戰“雙11”
益邦供應鏈 深耕大健康
電子行業將新增22項國家標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