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傳統魚類生態學初探

2016-08-02 18:13楊洸
卷宗 2016年6期
關鍵詞:發育

摘 要:古籍記載中,有關傳統魚類生態知識的史料豐富而翔實。文章梳理和分析了我國傳統魚類生態學的產生和發展,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就已對魚類的生殖發育和生活習性有了準確細致的描述。主要體現在:生長發育、生殖索餌洄游以及生活習性等幾個方面。魚類知識的積累反映了漁民對魚類生活習性的認識,也促進了漁業的發展。

關鍵詞:魚類生態學;發育;洄游;生活習性

魚類生態學是研究魚類的生活方式,魚類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一門學科。它不僅研究環境對魚類年齡、生長、呼吸、攝食和營養、繁殖和早期發育、感覺、行為和分布、洄游、種群數量消長的關系,而且研究魚類對環境的要求、適應等相互作用。本文所論及的魚類生態學,相對于現代魚類生態學而言,是處于萌芽階段的傳統魚類生態學。我國漁業歷史悠久,有關魚類學知識的積累也比較深厚,明清時期已逐步形成了傳統意義上的魚類生態知識體系。

1 文獻所載傳統魚類生態學知識

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就已對魚類的生殖發育和生活習性有了準確細致的描述。主要體現在:生長發育、生殖索餌洄游以及生活習性等幾個方面。

1.1 生殖發育

關于魚類生殖發育方式,古籍之中有較多記載。海生哺乳類動物的生長發育,也受到了古代學者的重視。早在西晉就有了記載:鯨“一生萬子,常以五六月就岸邊生子,至七八月導從其子還大海中”。[1]估計這時可能已認識到鯨系胎生。時至明朝,不僅對鯨的胎生有了更明確記載,而且還記載了產仔時的相關現象和條件。明嘉靖間(1522-1566年),在海南島當官的顧玠為使人們風土物產有更多了解,曾據自己耳目所及寫成《海槎馀錄》。其中記載了鯨的產育及相關海洋環境:“梧川山界有海灣,上下五百里,橫截海面,且極其深。當二月之交,海鰍來此生育,隱隱青云覆其上,人咸知其有在也。風日晴暖,則有小海鰍浮水面,眼未啟,身赤色,隨波蕩漾而來……亦大哉?!盵2]顧玠的記載,表明了鯨產仔的地理條件,且更明確說明鯨是胎生動物。

明《海槎馀錄》有翻車魚雄雌“交感生育”的記載,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又有 魚(海鯰)奇特產育的記述:“ 魚放卵,雄者為雌者含卵口中,卵不分散,故類繁?!盵3]《重修福建通志》:“海鳙(作者按,即是海鯰),俗呼松魚…閩書雌生卵,雄吞之成魚而吐出?!盵4]雌魚所產的卵是由雄魚吞入口中,在口腔內孵化。這里已精辟地指出了 這種產育方式在使它“類繁”上的特殊意義,海洋魚類產卵不易觀察,以上對海鯰科生殖發育的科學闡述實屬難得。

至于一般魚類卵生方式,古代早有記載?!稜栄拧罚骸蚌H,魚子也?!薄镑j,小魚也?!倍斡癫米ⅰ棒~子未生者曰鯤?!惫弊ⅲ航窠瓥|呼魚子未成者為鱦?!奔艺Z:“魚之大者曰 ,吾大夫愛之,其小若曰鱦,吾大夫欲長之?!薄墩f文解字》:“?,魚子已生者也?!倍巫ⅲ骸爸^魚卵生于草間,初孵有魚形者?!磅b,魚子也,一曰魚之美者,東海之鮞?!倍巫ⅲ骸棒~子謂成細魚者?!盵5]早在兩千年前左右,就記載了魚類胚胎發育不同時期的命名:鯤指卵子,魚子,出生者;?指仔魚,初孵有魚形者。鮞指稚魚,鰭褶已分化為細魚者。鱦指幼魚,已具有種的形態特征。明清時期也繼續有所論述,指出雄魚“尿白以蓋其子”習性。此中白指精液,子指卵子。

1.2 魚類洄游

古代對于魚類回游規律的認識,經歷了曲折的過程。魚類通過洄游變換棲息場所,擴大對空間環境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提高種群存活、攝食和避開不良環境條件的能力。我國古代文獻記載所呈現的洄游原因,主要是魚類尋求最基本的生活條件,諸如適宜的繁殖、索餌和溫度等條件。

以石首魚為例,三國時所記“石首魚,至秋化為冠鳧”,顯然是知道此魚至秋在近淺海稀少,亦即漁汛已過。至南宋,大概對它回游規律有所認識,但記載尚未明確化。至明清,對其洄游規律才有了較為科學的把握。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覽志》、李時珍《本草綱目》、屠本畯《閩中海錯疏》及王士性《廣志繹》等,關于石首魚的洄游都有較為詳細的記載?!段骱斡[志》載:石首魚,每歲四月來自海洋,綿亙數里,其聲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聞其聲乃下網,截流取之。潑以談水,皆國剛無力。初水來者甚佳,二水、三水來者,魚漸小?!盵6]“初水”、“一二水”、“三水”,是年內漁汛的內部分期,也是洄游規律的體現。對此,《閩中海錯疏》有具體時間的記載:“按黃魚…四明海上以四月小滿為頭水,五月端午為二水,六月初為三水?!盵7]《廣志繹》又記載了每水的延續天數,且記載浙江臺、寧、溫州人所捕大黃魚,“其魚發于蘇州之洋山”,魚“以下子故浮水面”。

諸如帶魚、墨魚、青魚(黃海鯡)、藍點馬鮫、鮐魚等其它魚類的洄游,明清文獻記載也頗為豐富?!蚌K魚,閩、浙、廣南海中,四五月出之”;“帶魚冬月最盛”;或說“北風嚴寒,其來尤盛”;“鳘,出海頗多,小者重三四斤,四五月多”等等。[8]它們或為生殖洄游,或為索餌洄游。

1.3 生活習性

對于魚類生活習性的認識,需要掌握相關的魚類學知識,更需要細致入微的觀察。從秦漢至明清,文獻古籍記載了大量有關魚類生活習性的方面的知識。下面選取鱟、真鯛、彈涂魚、鯔魚與河鲀等,從形狀、行為、食性以及毒性等方面來分析古人對魚類生活習性的認識。

1.3.1 鱟

唐劉恂《嶺表錄異》:“鱟魚,其殼瑩凈,滑如青瓷碗,傲背,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青黑色,腹兩傍為六腳,有尾,長尺余,三棱如莖,雌常負雄而行,捕者必雙得之,若摘去雄者,雌者即自止,背負之方行?!盵9]

明馮時可《雨航雜錄》:“是物在海中群行,輒相積于背,高尺余,如帆乘風游,人呼為鱟帆,其眾如簰筏,名鱟簰?!盵10]

由這幾段記載可知,鱟在生殖季節,雌的常背負雄的一起行動;成大群運動時,尾部豎起如帆,好像大批的帆船順風而行。

1.3.2 嘉鯕(真鯛)

明屠本畯《閩中海錯疏》一書記載福建的許多海產,其中有記載真鯛(過獵魚)的一段:“過臘頭類鯽,身類鱖,又類鰱魚,肉微紅,味美,尾端有肉,口中有牙如銀,好食蚶蚌。以臘來春,故名過臘?!盵11]

1.3.3 彈涂魚

陳衍《重修福建通志》:“彈涂魚,生海島泥涂中,大如指,善眺,故名,俗又名花鮡魚”。[12]

道光《膠州志》:“長寸余,狀如海狗,常亂跳”。[13]

這兩段記載雖很簡略,但將彈涂魚的主要生活習性都刻劃出來,第一、它生活在海灘泥洞里面,第二、它善于眺躍,能夠迅速地跳上其他物體上面。

1.3.4 鯔魚

陳衍《重纂福建通志》敘及鯔魚時說:“莆陽迎仙鎮有通應侯廟,前水曰通應澳,潮汐上下,咸淡水不相入?!笨芍欞~又能生活在半咸水中。

屠本畯《閩中海錯硫》:“?魚以至子月肥極,故云:其子尤佳?!蓖辣井徴J識到了鯔魚的生殖時期,目前福建莆田的鯔魚在農歷1月左右產卵,有關鯔魚生殖季節記載是令人信服的。

1.3.5 河鲀

民國二十四年《沾化縣志》:“河豚,即?鲅魚。其卵巢及肝臟含毒質,誤食則死,食者宜注意”。[14]

河豚,即河鲀,并非指今天的河豚。古人已經認識到河鲀臟器和血液藏有劇毒,清代名醫王士雄稱:“其肝、子與血尤毒?;蛟迫ゴ巳?,洗之極凈,食之無害?!闭f明古人對河鲀的毒性以及解毒之法,都有了較為詳盡的了解。

2 傳統魚類生態學知識的利用

20世紀初,我國魚類生態學開啟了向現代轉變之路,傳統魚類學也逐漸讓位,萌芽狀態也告一段落。但是,終民國時期普通群眾的認識水平基本停留在傳統階段,沿襲了古人對魚類生殖發育、種群洄游以及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認識。

漁業的豐歉關乎著國計民生,古人已經懂得利用魚類生態學知識進行捕撈和養殖,。

2.1 用光誘捕

明代郎瑛在其《七修類稿·事物類》中記載:“每見漁人貯藏漁火于豬胞縛其竅而置之網間,或以小燈籠置于網上,夜以取魚,必多得矣,以魚向明而來之故?!盵15]

2.2 利用漁汛捕魚

萬歷七年《即墨縣志》載孟家灣、董家灣“俱在山南九十里。三月后,士人在此行船筏捕魚,海岸葺廬舍,市魚者車相輻輳至五月終止”[16]

道光二十年《灤縣志》:“雨水捕面條魚,惟柳尖鋪為多。春分捕雜魚。谷雨捕螃蟹及對蝦。小暑至立冬,捕海鮓,秋分后尤多?!盵17]秋分所捕海鮓為海蜇。

2.3 以異性誘捕

南宋羅愿《爾雅翼》:“漁人以所貫一雄置之溪畔,群雌來,齒曳之不舍,制而取之,常得十數尾”[18]

2.4 利用習性:捕蟹、捕河豚

宋·高似孫《蟹略》:“吳人夜執火于水濱,紛然而集,謂之蟹浪?!盵19]

沈括《夢溪筆談》:“南人捕河豚,截流為柵,待群魚大下之時,力拔去柵,使順流而下,日暮猥至,自相排蹙,或觸柵,或怒而腹鼓,浮于水上,漁人乃接之”[20]

2.5 促進水產養殖

隨著對魚類生殖發育、生活習性的進一步了解,明清時期水產養殖業發展顯著,珠江三角洲和太湖地區最等蠶桑發達地區還出現了我國最早的人工生態農業—?;~塘。食物鏈組成是魚糞肥?!H~飼蠶—蠶糞喂魚。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魚花》載:“九江之地如棋抨,周圍三十余里,其黑脈者堤也,方罫者池塘也。池塘之水,養魚花者十之七,養大魚者十之三?!鬲M小而點占其半。池塘以養魚,堤以樹桑?!盵21]

3 結語

我國古代豐富的文化典籍中,記載了大量有關魚類生態學的知識。由于當時歷史條件所限,盡管有類似“石首魚,至秋化為冠鳧”,鳥與海魚相互轉化等錯誤的觀念。但總體上說,傳統魚類生態學是科學的,是古人留給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通過對魚類繁育生殖、洄游規律、種群以及生活習性的認識,我國古代漁業得到了持續的發展,成為了第一個淡水養殖的國家,實屬難能可貴。

參考文獻

[1]阮元撰《廣東通志》卷98《物產》

[2]明顧玠《海槎馀錄》1卷,國朝典故本

[3][21]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22《鱗語》、《魚花》

[4][12]同治六年《重修福建通志》.民國十年刊本

[5]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A].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6]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卷4《南山勝跡》

[7][11]明屠本畯《閩中海錯疏》卷上《鱗部上》

[8]宋正海、郭永芳:《中國古代海洋學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年

[9]唐劉恂《嶺表錄異》,引自《太平御覽》卷943《鱗介15》

[10]明馮時可撰《雨航雜錄》卷下

[13]道光二十五年《膠州志》卷14《物產》

[14]民國二十四年《沾化縣志》卷1《疆域志·物產》

[15]明郎瑛《七修類稿》卷42《事物類》:

[16]明萬歷七年《即墨縣志》卷1《物產》

[17]民國二十六年《灤縣志》卷15《物產》

[18]南宋羅愿《爾雅翼》,引自文淵閣版四庫全書《經部十》

[19]宋·高似孫《蟹略》輯自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0]沈括.夢溪筆談.見胡道靜.夢溪筆談校正[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

楊洸(1990—)男,河南洛陽人。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日關系。

猜你喜歡
發育
高清大腦皮層發育新圖譜繪成
早期綜合干預對小于胎齡兒生長發育、體格發育和智能發育等影響觀察
青春期乳房發育困惑咨詢——做決定
寶寶的大動作發育正常嗎?
青春期乳房發育困惑咨詢探究
孩子發育遲緩怎么辦
你知道嗎?寶寶的視力發育關系到智力發育
刺是植物發育不完全的芽
Tbx3在竇房結發育和功能維持中的作用
中醫對青春發育異常的認識及展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