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治·艾略特《亞當·貝德》中的“人文宗教”價值觀

2016-08-02 21:11佘敏
卷宗 2016年6期
關鍵詞:莫里斯艾略特亞當

摘 要:維多利亞時期后半期,隨著工業革命的進程和科學的進步,傳統宗教信仰和道德危機加劇。面對這種情況,喬治·艾略特以其獨特的“人文宗教”價值觀,通過自己的作品,宣揚于世人。本文將通過分析其代表作《亞當·貝德》中的人物戴娜·莫里斯,對喬治·艾略特的“人文宗教”的價值觀進行闡釋,旨在對當今物欲橫流,缺乏信仰的社會予以引導和啟示。

關鍵詞:喬治·艾略特;《亞當·貝德》;戴娜·莫里斯;“人文宗教”

1 引言

喬治·艾略特,原名為瑪麗·安·伊萬斯(Mary Ann Evans),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雖然在艾略特所處的時代,“英國仍處于發展上升時期,嚴重的社會混亂還未出現”,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以及眾多懷疑上帝真實性的著作出現,使人們的信仰發生動搖。盡管人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本性和世界的本質,但科學卻未告訴人們面對高速發展的社會應該怎樣做一個人,應該有怎樣的道德規范。同時,工業文明所帶來的金錢至上等觀念也開始侵蝕許多人的思想,致使一系列伴生這種文明的社會道德問題開始出現。面對這樣的現實背景,喬治·艾略特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在宗教觀方面,她深受奧古斯特·孔德(August Conte, 1798-1857),路德維格·費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 1804-1872),哈勃特·斯賓塞(Herbert Spenser, 1820-1903)等人的影響,在拋棄了傳統宗教以神為本的迷信虛幻的東西后,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宗教觀——人文主義宗教觀;同時在結合了維多利亞時期道德觀后,她建立了獨特的人文主義宗教道德觀,并通過自己的作品廣泛宣揚、傳播。因此,她也被譽為維多利亞時期“強大的道德力量”。

《亞當·貝德》(Adam Bede)是其第一部長篇小說,因其“擺脫宗教的外殼對宗教精神的精華進行宣揚,以及彌漫其間的田園風光”使這本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1]英國女王維多利亞(Victoria I)對它愛不釋手,俄羅斯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也給與了高度評價。[2]本文就將從小說的女主人公戴娜·莫里斯(Dinah Morris)對喬治·艾略特的人本宗教道德觀進行分析評價。

2 人文宗教

人文宗教(Religion of Humanity)原本是指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提出的一種新宗教,后來被普遍用于泛指一切以人文主義精神為主導的宗教主張或思潮,而非實際信仰或具體宗派。在這其中,喬治·艾略特深受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的影響。在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一書中,他指出基督教本質上不是上帝的宗教而是人的宗教;不是上帝用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而是人用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上帝,因此上帝至高無上的理性意志與博愛不過是人類自身理想化特質的反映。上帝的教導——愛,智慧,公平等神圣無比,不是因為他來自上帝,而是因為人類認為他是最高的精神境界和最完善的本性。同時他認為,既然耶穌能夠愛人,給人以寬容同情,甘愿為他人犧牲自我,那么人與人之間的愛也應該是最神圣的,最高尚的。因此費爾巴哈提出未來的宗教不是上帝的宗教而是人的宗教。這新的宗教就是擯棄一切超自然的東西,提倡崇尚自然,崇尚情感,用人文主義來取代上帝,用愛和同情來取代信仰。正如他在《宗教本質演講錄》(Lectures on the Essence of Religion)所說:“我們不再相信美好生活而是決定實現美好生活。不是通過我們自己,而是用我們聯合的力量,我們將創造美好的生活……我們必須用人的愛來取代上帝的愛,用信仰人及其權能來取代信仰上帝……”[3]1854年由喬治·艾略特翻譯的《基督教的本質》英文版問世。在她給好友的信中,她曾說道“我完全同意費爾巴哈的觀點?!睉摮姓J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給喬治·艾略特奠定了堅實的科學理論基礎,其基本宗教思想也散播于喬治·艾略特的所有作品。

3 以“愛”為核心的“人文宗教”價值觀

在宗教倫理中,愛往往被看成是善的集中表現。這里的“愛”有雙重含義:首先是對神的愛,其次是對他人的愛。在基督教的傳統中,人既應當愛神,也應當彼此相愛。從某種意義上說艾略特是認同這種宗教思想的,所不同的是,她認為愛神的表現并非是給神供祭品、唱贊歌,而是“廉潔、寬厚、仁慈去對待蕓蕓眾生”就是說愛神不過是表面現象,愛他人才是實質所在。而對待有“罪”的人也應當用這樣的“愛”來寬恕拯救。

《亞當·貝德》全書的高潮出現在戴娜到監獄勸導海蒂(Hetty Sorrel)。海蒂因拋棄自己的嬰孩并致其死亡而被判絞刑。同時海蒂精神上因恐懼絕望而變得麻木冷酷,并且無論如何也不肯承認自己的罪過說出實情。當得知海蒂的消息后,戴娜便立即前往牢獄,探望海蒂:

戴娜開始懷疑了。難道海蒂還不知道她身邊坐著的是誰嗎?……可是,他越來越感覺到神靈已經降臨。不,這樣說還不對。應該說,她自己就體現了神靈,是神靈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她的心被神的慈悲所鼓舞,也就是說神的慈悲在要求給這個絕望的人以搭救。

…… “海蒂啊……你要知道,上帝的愛和慈悲可以戰勝一切?!薄?/p>

“來吧,萬能的救主??!讓死人聽到你的聲音,讓瞎子睜開眼睛來,讓這個迷途的人兒看見上帝在她的周圍……用你的愛將那顆堅硬的心融化,將那緊閉的雙唇剖開:讓她喚出靈魂的聲音;‘主啊,我有罪!”[4]

戴娜用宗教的“愛”與憐憫感化了犯了罪的海蒂,使她敢于正視自己的過失,也將她從因罪惡和恐懼而瀕于精神崩潰的邊緣拯救了回來,讓她認識到自己不道德的行為給自己也給別人帶來了無法挽回的傷害。最終海蒂在“愛”的感化下坦然面對現實講出了實情,同時她也被赦免絞刑,流放澳大利亞。從戴娜拯救海蒂的情節可以看出,喬治·艾略特在解決社會矛盾時不主張對“惡”進行報復,也不主張用宗教來世地獄的懲罰;而是支持用宗教的“愛”來寬恕罪人,化解矛盾;或是通過這種“愛”與憐憫讓罪人得到公正的懲罰現世的報應。因為她認為,人是有良知的動物即使是道德墮落的人,心靈深處仍會潛藏著良心。而這一救贖也與費爾巴哈曾宣揚建立“愛”的宗教的基本思想扣合。在小說中作者曾寫道“宗教除了概念意外,還有別的東西:使人們去做正確的事情的不是概念——是感情?!?/p>

卡爾·白舍客(Karl Peschke)曾在《基督教倫理學》(Christian Ethics)中指出:“耶穌的目的不僅僅是把人們從道德懈怠和自我滿足中喚醒出來,他也為人提供了導向性原則和一種具有約束力的行為模式?!盵5]在小說中戴娜便是愛與道德的化身,她不僅勤儉、克己、善良,同時用宗教的“愛”救贖有罪的人,幫助那些需要處于困境中的人,安慰為那些處于絕望中的人。艾略特相信,人與人之間的美滿與理想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充滿了愛,人們應該更加深刻與真切的體會到別人所擁有的痛苦與幸福,自覺愛上帝、愛鄰人,如兄弟般的團結和睦。她曾在1853年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把自己過去拋棄的信仰與新的信仰做了區別“上帝幫助我,舊宗教說。而在新的宗教中沒有這種概念,它只教導我們彼此幫助?!?[6]從根本上說,艾略特是在通過她的小說表達她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人文主義”宗教思想,并宣揚通過“愛”的宗教道德觀構建一個美好的現代社會。

4 結語

通過戴娜,艾略特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做是符合“人文宗教”價值觀的,告訴人們只有這樣做才能獲得幸福,才能建立一個幸福的社會。而這便是我們研究喬治艾略特的宗教道德觀的價值意義所在,她的思想雖然帶有維多利亞時期保守刻板的影子,但其“人文主義”宗教道德觀所倡導的“愛”卻隨著時間的流逝愈發顯得彌足珍貴。在物欲橫流,缺乏信仰的現代社會,這種宗教道德觀,帶來的不僅僅是個人心靈的歸屬,同樣也能給整個社會帶來和平,和睦,和諧。

注釋

1.Doreen Robert. Introduction to Adam Bede. London: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1997. pVII.

2.馬建軍著.《喬治·艾略特研究》[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7年版:

3.史蒂夫·威爾肯斯, 阿蘭·G·怕杰特著. 劉平譯. 《基督教與西方思想(卷二)》[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102.

4.George Eliot. Adam Bede. London: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1997. pp. 385-387.

5.杜雋著.《喬治·艾略特小說的倫理批評》[M]. 學林出版社. 2006年版: 101.

6.傅俊, 馬立, 《尊崇與反叛——試析喬治·艾略特宗教觀和道德觀的雙重性》[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11月第6期: 125.

作者簡介

佘敏(1964-),四川成都人,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語言文學教育。

猜你喜歡
莫里斯艾略特亞當
英語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猶主義研究
神奇飛書
亞當·卡羅拉的十大珍藏
我的風箏
從《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特定意象的含混意義談艾略特“創作前意識”
語言層次
亞當·斯密道德理論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題解
剖析艾略特《米德爾馬契》中的悲劇性特征
開車時別發短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