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城市社區居民參與意愿較低的問題

2016-08-02 22:13王鵬
卷宗 2016年6期
關鍵詞:共同利益事務意愿

王鵬

摘 要:當前我國社區自治形式是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決策的主體是居民,組織形式是社區居民會議、社區居民代表會議和社區居民委員會,并對社區內的自治事務進行決策。社區居民是社區自治參與中的重要主體,居民參與應是一個鍛煉政治責任感和參與決策的過程和為社區共同利益而貢獻自身的力量的過程。姜曉萍、衡霞認為,居民在社區建設中的角色為:社區公共決策的參與者、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者、社區公共事務的監督者[1]。而當前我國的社區居民參與意愿較低已成為社區管理與民主建設的一大障礙。因此,對社區建設與管理中居民參與意愿問題的探討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字:社區自治;參與意愿;公民精神;集體利益

社區居民的參與意愿社區自治的關鍵,但通過在兩地多個社區的調研,我們發現居民對社區事務與活動熱衷程度較低,有意愿經常參與社區事務及活動的居民僅為22%,而63 % 的居民只愿意偶爾參與社區事務及活動,仍有15 % 的居民表示不愿參與。從調研的數據可以看出,居民在社區事務方面參與程度不高,有一定數量的居民從未參與過任何的社區活動。社區居民參與意識薄弱,大部分居民對社區自治沒有概念。

1 居民參與意愿較低問題及原因

很多社區當中,居民作為社區治理的主體地位并未得到體現,居民在社區管理中屬于從屬地位,居民歸屬感較弱,自治參與意愿較低。其主要原因有:

(一)公民精神的缺失

在集體主義主導的中國,當前的社區治理模式是在政府主導下的社區自治,居民的參與相對被動,參與能力也較低,參與意愿也不高。居民作為社區的主體,卻沒有意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也未對社區建設盡一份應有的責任和義務,甚至有很多居民錯誤地認為,社區由政府投資建設,完全是政府行為,忽視了社區的民主建設、政治建設,缺乏應有的公民精神。由于缺乏公共權力的相關知識,社區居民無從選擇正確合理的社區治理方式,也不理解現有的治理模式何以存在。很多人只有在問題切實關系到自身利益而必須進行認真思考時,才會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甚者有些公民總是采取反對地方政府的活動[2]。

(二)社區共同利益尚未形成

很多居民工作壓力很大,整日忙于生計,沒有時間參與社區工作。但究其根本是居民沒有共同的社區利益。共同社區利益是社區居民參與的深層次的要求,但由于政府主導的社區行政化管理的影響以及經費的制約,社區居委會無法滿足一些居民的迫切需要,社區共同利益難以形成,因而便產生了部分社區居民“搭便車”的現象,大多數居民并未普遍形成對社區的依賴感和認同感,“搭便車”的居民很少關心社區事務,他們讓別的居民來行使社區居民的職責,自己無償享受社區公共服務。

(三)社區自治組織影響力較低

社區自治組織在沒有實質權力的情況下,當出現一些居民問題的時候也只能求助于其他部門,故而在很多居民心中地位和影響力較低,當出現家庭和社會不能解決的問題與事務時,人們不會去找社區自治組織來解決問題,而是傾向于訴諸行政權力。我國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歸屬感沒有得到很好的培育,從而導致城市社區居民的參與度不高,城市社區自治活動起不到良好的效果[3]。

2 居民參與意愿較低的相關對策

社區居民自治參與意識薄弱、意愿較低的請況,已然是加強社區基層建設推行社區自治的一大障礙,如何轉變這一思想意識是解決社區自治的關鍵。

(一)塑造社區居民參與意識

居民的參與意識只有在居民行使社區主體權利的過程中得以塑造,即要讓社區居民明確自身社區主體的地位,以及相應的權利和責任。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社區居民的參與意愿不強、參與能力不足和參與經驗缺乏的狀況較為普遍,政府主導、居民參與的社區治理模式在現階段還是必要的??梢砸哉龑У姆绞?,幫助居民就與其利益相關的事務進行引導并開展自治參與,經過一定時期的居民習慣、能力和經驗的積累,進一步下放社區管理權限,使更多的居民能夠更深入地在社區內參與自治,從而使居民參與社區決策、社區居委會選舉、社區自治等活動成為居民的廣泛共識和社區管理常態。而這一系列過程當中,主體意識在社區居民中將穩步建立,通過社區事務的處理、歸屬感的增強、凝聚力的提升,居民的自治參與意識必將不斷成熟。

(二)促進社區共同利益的形成

形成社區成員的共同利益,尋找共同利益,整合需求是關鍵,街道辦和居委會,通過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社區居民對社區的看法、意見和要求,并整合居民的需求及建議,向政府提出相應的利益訴求。在滿足居民利益及精神需求方面,利用社區選舉、聽證會、志愿者、社區代表選舉、社區事務決策投票等形式,透明、公平、公正地維護居民利益,共同社區利益使社區服務理念逐步成為每位社區居民的自覺行為。為了解決社區成員的 “搭便車” 行為,奧爾森提出了“有選擇性激勵”機制。他認為“只有一種獨立的和‘選擇性的激勵會驅使理性的個體采取有利于集團的行動[4]。在這種情況下,針對熱衷參與社區事務且為社區建設作出貢獻的社區居民,進行額外的獎勵,如一些榮譽、獎金等;并對未盡到應有義務的居民進行一定程度的懲罰。如記名或不記名批評等等,要注意懲罰力度的把握,切莫打擊居民參與的積極性。

(三)增強社區影響力

以往的社區建設中出現過一些形式主義、走過場等情況,忽視了居民的意愿與需求,從而導致居民對社區失去了信心。故增強社區影響力的首要原則就是將居民的需求放在首位,切實作到社區權力為民所用,能夠真正為居民辦實事辦好事。其次就要加大社區的資金投入,以充足的經費作為社區行動力的保障。此外,加大社區志愿者隊伍的建設,居民的志愿性參與在一定程度上勝于政府的行政推動,發動一切力量解決居民問題,重塑社區在居民心中的地位與形象。

參考文獻

[1]姜曉萍、衡霞.社區治理中的公民參與[J].湖南社會科學,2007,01,24—28.

[2]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領21世紀的美國社區[M],2006,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39.

[3]胡慧.轉型時期城市社區自治:理念、問題及建議[J].2005,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7):565.

[4]曼瑟爾·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M].2011,格致出版社,P57.

猜你喜歡
共同利益事務意愿
基于分布式事務的門架數據處理系統設計與實現
河湖事務
破壞發展環境,就是挑戰東北人民共同利益
充分尊重農民意愿 支持基層創新創造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
交際意愿研究回顧與展望
SQLServer自治事務實現方案探析
移動實時環境下的數據一致性研究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