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倫理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積極作用

2016-08-02 22:39茹靜
卷宗 2016年6期
關鍵詞:積極作用和諧社會

摘 要:中國在科學技術、經濟力量等的推動下正變得日益強大起來,然而卻面臨著社會失范、倫理失序而導致的危機,構建和諧社會成為社會發展所倡導的主旋律。本文通過對佛教中的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倫理思想的介紹并將這些思想資源結合時代特征做出新的闡釋,旨在說明佛教倫理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以及淳化人倫道德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佛教倫理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積極作用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勢下,在我國全面對外開放、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日益增強、社會訴求日益增多、各種思想文化觀念碰撞日益劇烈、各種矛盾不斷出現的情況下提出來的。它是對人類歷史上各種和諧思想的一次全新發展和實踐。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有關的和諧思想均可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程度的理論資源。對于佛教來說,和諧思想則是從人的主觀思想入手,以人的身心和諧為基礎,以主觀和客觀的關系為基本框架,涵蓋了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各個生活領域。那么具體的說佛教的倫理教訓可以為社會主義的和諧發揮哪些積極作用呢?下面將以佛教中的五戒、十善、四攝、六度倫理思想為主作一論述。

佛教原有的道德規范中最重要的是世俗道德規范。佛教重視個人的自我完善,這種完善更多的是個人人格或道德的修養,其中三條準則尤為重要:去惡行善、平等慈悲、自覺覺他。佛教倫理思想作為“去惡揚善”的價值觀,對促進與改善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系方面起到了一種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佛教倫理思想能促進當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佛教倫理思想貫穿于整個佛教教義當中,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五戒”、“十善”、“四攝”和“六度”。

五戒,指人們終身應當遵守的五條戒律,是人的根本德行。首先要維護眾生的生命,所以“不殺生”被列為第一條。眾生的生存需要物質條件,如果被搶占侵奪生存就失去保障,由此“不偷盜”列為第二條。人類的生命由男女夫婦結合而產生、延續、繁衍,“不邪淫”就是為了保護夫婦的和睦。為了維護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又規定了“不妄語”。最后為了防止迷心亂性,堅持佛教修煉,還規定“不飲酒”。這都是從維護人類生存和推動佛教修行而確定的佛教基本道德準則。把它置于當今社會中,五戒不僅對社會提供了一套道德規范,還有利于公民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秩序的穩定,也有利于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之和諧相處。

十善是五戒的擴展,分為口、身、意三類。身業有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有四:不妄語、不兩舌,即不搬弄是非,不挑撥離間;不惡口,即不說粗言惡語,不冷嘲熱諷,不惡意攻擊,不尖刻批評;不綺語,是指不花言巧語,不說淫穢的話,不唱艷曲情歌。意業有三:不貪欲、不嗔恚,指對他人不起忿恨之心;不邪見,即不違背佛教的見解?!笆婆c五戒相比較,兩者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其中的四個戒也是相同的。但各有特點:十善比五戒更全面,他從思想、語言和行為三個方面明確的規定了不應當想什么,不應當說什么,不應當做什么。五戒偏重于止惡,十善著重于行善?!?十善中的有關不殺、不偷、不妄、不貪等行為準則有利于個人道德修養的提高,伸張社會正義,維持社會安定。它符合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也正是社會所倡導并要求每個公民身體力行的。

如果說五戒和十善是個體道德修養的基礎的話,那么四攝和六度則是在此基礎上的升華。大乘佛教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志愿,認為沒有廣大眾生的解脫,就沒有個人的真正解脫,為此它提出了“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口號,相應的又將以個人修習為中心的戒、定、慧三學擴充為具有廣泛社會內容的“菩薩行”----“四攝”和“六度”。四攝的“攝”是引導的意思,是修菩薩行者引導眾生修持的四種方法:一為布施,如眾生需要財物的支援,就給他施財物,眾生熱愛佛法的,就給他施佛法。根據眾生需要,有針對性的去布施。二為愛語攝,根據眾生覺悟高低的不同情況,善言開導。三為利行攝,做有利于眾生的事。四為同事攝,與眾生共同相處,共同行動,以隨時對眾生進行教化?!斑@里的布施和利行體現了一種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在社會存在貧富差別懸殊,弱勢群體生存艱難的情況下,對于協調人際關系,緩和人群之間的矛盾,化解社會動亂危機都是有積極意義的?!??六度的“度”是濟度、到彼岸的意思。六度是由生死彼岸到涅槃彼岸的六種途徑和方法。一是布施,二是持戒,三是忍辱,四是精進,五是禪定,六是智慧。除了禪定和智慧外,其他都具有道德規范的意義?!傲纫环矫嬖趯嵺`上犧牲自我服務他人,一方面要求在認識上具有洞察人生和宇宙實相的智慧,以臻于濟度眾生、人己同一的精神境界。

以上提到的佛教倫理道德中的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等是我們生活的共同準則,雖然它是宗教倫理,但其中世俗倫理的成分則是當今社會提倡和引導的主流,它推動了人心向善,有利于維護人人之間的關系。如果在公民當中普及開來,并滲入到人際關系中,可以緩解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對立關系,在人與人之間建起友愛、和諧、誠信的關系。佛教倫理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佛教倫理思想教人們自律,提倡自覺遵紀守法,反對損人利己,提倡簡樸的生活,反對奢華浪費驕奢淫逸的腐朽生活,鼓勵人們扶危濟困,倡導純凈人格等等,這些都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倫理精神,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一般而言,佛教倫理并不能直接應用于世俗社會的生活實踐,它必須結合當前時代的特點和社會需要,作出既符合本意又富創新性的解釋,才能有助于提升社會成員的道德修養,為夯實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做出貢獻。

綜上所述,佛教當中的許多倫理道德都可以轉化為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資源,對現如今浮躁的人們具有很高的教育意義,對構建和諧社會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具有一種普世的價值。無論是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還是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倫理,都可以借鑒傳統宗教中的優秀道德倫理。那么如何將佛教的倫理思想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進而達到教化公民的目的又成為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首先佛教信仰者要以自己的道德操守、人格魅力去感化人,影響人。其次,我們這一代人作為佛教文化的熏習者,更是要主動挖掘佛教倫理當中的和諧因素,進一步豐富“和諧”這一充滿東方文化智慧的傳統理念,從日常生活做起,從每一件小事當中去尋求真諦,明辨是非、自潔其身,平等友愛、與祖國共奮進,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無論古今,人們在社會中都要面對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利及他人利益的對峙與衡量,要想維護一個和諧的社會,就要維護其社會秩序,而這只有從人們自己做起,適度控制自己的欲望,將社會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遵紀守法才能使社會更加和諧穩定,才能達成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參考文獻

[1]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下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P879.

[2]方立天.中國佛教倫理的社會意義[J].倫理學研究,2004(1)

作者簡介

茹靜(1994-),女(漢族)甘肅張掖人,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藏學)系學生,本科生。

猜你喜歡
積極作用和諧社會
如何有效發揮離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構建中國和諧社會中的意義
群眾文化在和諧社會建構中的作用與發展策略分析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淺談霧霾與經濟
論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