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鑒賞話雕塑

2016-08-10 18:46王武
求知導刊 2016年18期
關鍵詞:世俗化雕塑

王武

摘 要:中國古代雕塑的發展與佛教相互依存,也是人類文明史發展的語言產物,它賦予了人們借物抒情的方式,是對社會現實與理想的曲折反映。同時,也對雕塑藝術賦予了更加豐富的色彩和獨特藝術魅力。

關鍵詞:雕塑;理想化身;曲折反應;世俗化;完美統一

中圖分類號:J323 文獻標識碼:B

1.雕塑是悲慘世界理想的化身

首先,雕塑的發展初期是新石器時代,它主要是以實用工具的用途出現,如陶、玉器、青銅器等。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雕塑藝術慢慢脫離了這種單一模式。再加上佛教傳入我國,它逐漸成為一種以宗教為主的藝術形式。特別是在我國秦漢時期,這門藝術進入了大放光彩的一個嶄新階段,如秦代“秦始皇兵馬俑”,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在我國漢代以后,特別是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入,又因統治者對佛教的推崇,盛行在山崖陡壁上開鑿洞窟,建廟筑寺。如甘肅敦煌莫高窟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及山西云岡北魏大佛等,這個時期的雕塑以氣勢宏偉、精致完美為特點,是我國古代雕塑的一個藝術高峰時期。

但由于這個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不安,人們在現實中充滿了悲苦和災難,處在悲慘世界中的廣大民眾,其生存、理想、都成為一種奢望而無有出路。于是,人們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宣揚因果報應上,認為生前要忍受苦難,安于現狀,死后則一定能夠進入天堂,這為雕塑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佛教與雕塑的結合對當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是他們精神寄托所在。因此,這些佛教雕像所顯示出的寧靜、灑脫、飄逸和充滿智慧的神態,實際上集中寄托了當時人們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2.雕塑在盛唐時期是對現實的曲折反映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宗教始終是從屬于和服務于政治的工具,它經常被帝王和官府所支配管轄。在我國盛唐時期,這種宗教的等級更加明顯,如君臣有序的職守關系,排列有序的地位關系,雕塑類型也逐漸變得多樣化了。龍門石窟奉先寺的大佛雕像就是一個突出的典型;有筋骨凸顯的勇猛天王、力士,也有和藹可親的菩薩、弟子等。多種雕塑形式的出現,則把人們對世間的幻想和人間現實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

另外,這個時期的佛像其造型風格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北魏雕塑的秀骨清像、婉雅俊逸的風格,在唐代佛像中已經明顯消失,代之以體格健壯、身軀豐滿的形態出現,具有了更多的人情味和親切感。在奉先寺的唐代大佛雕像中,其中人物不僅身軀偉岸,而且面容莊嚴典雅,表情溫和親切動人。中國盛唐時期的雕像,都具有一種不離人間又高于人間又接近人間的藝術特征。

3.雕塑在宋代后進一步世俗化

在北宋時期,由于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后期,宗教藝術進一步世俗化。其主要原因是佛教中的禪宗壓倒了其他佛教派別。一些人認為,不必出家也可成仙,不必犧牲自我也可苦練成佛,人于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種超脫的心靈境界——何必遠去南海呢?因此,雕塑的發展成就了從天國到人間、從佛到凡的大幅度轉變,出現了更加接近人世,完全世俗化的形象。如麥積山石窟165窟的宋代塑像觀音佛,這個佛像除了衣著與普通人稍有不同,其造型完全是優美的婦女形象了。此外,山西大同華嚴寺的遼代佛像,其中合掌露齒的脅侍菩薩像面部豐滿,體態婀娜,合掌微笑時面相秀麗嫵媚,儼然窈窕淑女的化身。

雕塑藝術發展到明清時期,可以說中國的佛教造像更世俗化了,已經完全注重了個性形象的刻畫。比如對不同年齡、不同身世、不同性格,以及人物喜怒哀樂的內心活動都有了微妙表現,如有些雕像看上去似佛非佛,似僧非僧,有文武,有老少,刻畫得細膩傳神,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山西平遙雙林寺的十八羅漢雕塑群,正是這個時期作品的完美體現。

縱觀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發展,雖然只能說是宗教藝術的發展體現,但宗教藝術更是借用了或者說離不開雕塑這個靈魂為依托,雖然說宗教是幻想,但又曲折地反映了現實。從寄托著當時人們理想的豐富多彩的佛教造像來看,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極為豐富與寶貴,其中不少作品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今天我們通過對古代雕像藝術的歷史研究,旨在倡導后人應當珍惜這種古老而又偉大的藝術遺產,從而加深對我們祖國的熱愛,促使我們更加努力地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王 易.淺談中國古代雕塑藝術語言特點及發展[J].大觀周刊, 2013,(6):23-23.

[2]吳為山.我看中國雕塑藝術的風格特質——論中國古代雕塑的八大類型[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 2013,(4).

猜你喜歡
世俗化雕塑
王碩小說的消費主義特征
巨型雕塑
我的破爛雕塑
寫實雕塑
論佛教的與時俱進
從“禪宗”到中華闡釋美學中的倫理文化研究
悲劇觀念的復活與重構
“三言二拍”中寺廟道觀的世俗化特征
雕塑的說教與雕塑的煽情
合肥市雕塑院雕塑作品選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