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文學作品視野中的女性生存狀態研究

2016-08-15 20:47徐蔭龍魏琳
戲劇之家 2016年15期
關鍵詞:文學作品

徐蔭龍+魏琳

【摘 要】唐宋為中國文化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本文通過對不同體裁的唐宋文學作品的研究分析,以求能夠客觀公允地論證當時女性的社會地位、生存境遇,透過男性文人的筆墨來探究被男性光芒所掩蓋的女性。除了傳統的詩詞歌賦外,律法史書中也有女性存在的痕跡與當時社會對女性的態度,本文均有涉及。

【關鍵詞】唐宋;文學作品;女性生存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275-02

唐宋兩朝為文化興盛的朝代,文化興盛意味著社會文明程度高,在封建王朝中的高度文明的兩個朝代中,女性的生存地位較之前朝有了明顯的提高。本著“設想過去的女性僅僅是犧牲品并不能使他們對女性產生任何好處”的客觀研究態度,本文重點從唐宋文學作品中探究當時女性的生存狀態,是否如當代想當然地認為她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是否真的沒有一點個體自主權、是否真的如同寄生蟲般依附在男權的羽翼之下、是否同歷史一般是任人打扮的一個被物化的存在?

一、身處宮闈之中的女性

唐代詩歌塑造了不少貴族婦女形象,洪邁在《容齋續筆》卷二“唐詩無諱避”條中說:“唐人歌詩,其于先世及當時事,直辭詠寄,略無避隱。至宮禁壁昵,非外間所應知者,皆反復極言,而上之人亦不以為罪?!彪m然她們大多被作者隱去了姓名,卻也在字里行間反映了她們苦樂悲喜的真實生存境遇。

陳鴻的《長恨歌傳》中有“欲懲尤物,窒亂階,垂于將來也?!敝Z,陳鴻認為楊玉環未具女德,不能助國君之政,降家人之道。此語頗多偏見,將安史之亂的責任歸咎于楊玉環一身,而白居易的《長恨歌》雖為諷喻詩,筆墨卻多落在歌頌楊李的愛情上。

唐代的宮女一旦入了宮就再也無法出宮去過自己應有的生活,須得一輩子待在皇宮里侍奉皇族。她們多半是青春少女時進宮,老態龍鐘時依舊為君王服務,最后逝于宮中。王建的《舊宮人》真實地描寫出了千萬宮女相同的命運:“先帝舊宮宮女在,亂絲猶掛鳳凰釵。霓裳法曲渾拋卻,獨自花間掃玉階”。白居易的一首政治諷喻詩《上陽白發人》講述了一位不得寵的宮人的凄涼命運:“一生遂向空房宿?!痹陟o默孤獨中生活,待到韶華逝去,“大家遙賜尚書號”,皇上才心不在焉地賜一個尚書封號,此處不由使人想到《紅樓夢》中的賈元春,被父母送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一直未得皇上的青睞,苦熬多年,或因“今日宮中年最老”方被晉封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沒多久便病逝宮中了。公侯之家的女兒入宮后尚不能得到家族的庇護,落得萬種凄涼千般寂寞,尋常官宦家庭的女子入宮后的處境可想而知。

能入詩的貴婦題材除了后妃宦婦,還有各色公主。而關于公主的詩歌,主要有兩種,一種展現公主幸福的婚姻生活,一種反映公主和親的悲苦無奈。前者有杜甫的《鄭附馬宅宴洞中》,此詩描寫了臨晉公主與其駙馬鄭潛曜神仙眷侶般的婚姻生活,不僅言其兩情相悅之美滿,更展示了公主駙馬物質生活上的鋪張華貴。后者有宜芬公主本人所作的《虛池驛題屏風》,“沙塞容顏盡,邊隅粉黛殘”將邊地的荒涼、青春的消逝融入到了辭去故國的無奈之中,“妾心何所斷,他日望長安”真實反映出了和親公主的哀傷之意。杜甫也曾在《詠懷古跡五首·其三》中寫出了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鄉土、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逼渲幸灿性娙藢陀H的王昭君的無限同情??v觀明朝276年歷史,雖然國力艱難,卻做到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反觀在中國歷史上享譽中外、擁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唐朝,國力充盈,兵力極盛,卻也不得不犧牲公主,將一個柔弱女子放到蠻荒之地以換取短暫的和平。

北宋瀕滅,欽、徽二宗被虜,后宮的妃子、公主、宮女,甚至民間稍有姿色的女子皆被金人挾往北國,陷入無盡地獄。尤其是北宋公主,國破家亡,身陷囹圄,實實可哀,《宋史·列傳第七》中有這樣一句話,道出了宋朝公主的遭遇:“靖康二年,諸帝姬(宋朝公主均稱為“帝姬”)北徙?!痹谒泄鞫急唤鹑藫镒叩臅r候,唯一逃過此劫的是仁宗皇帝第十個女兒,因“姬以先朝女,金人不知”得以幸免,留于汴。寥寥數語,道出了戰亂時期女性的人生悲劇,連高高在上的天家之女亦不能免。

二、處于婚姻的民間女性

跟文人筆下的貴族婦女相比,中下層婦女的形象更具普遍性和真實性,她們的形象也更能反映唐代社會平民婦女的生存狀態和普遍命運。

中唐之際的李唐王朝已呈凋敝之勢,統治者增加諸多苛捐雜稅,導致整個社會民不聊生。白居易的《觀刈麥》展現了一個貧婦在重稅之下賣盡家田,帶著幼兒靠著拾取遺穗過活的悲慘境遇:“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左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而關于商婦,一種是自己參與經商的婦女,比如發出“遍身綾羅者,不是養蠶人”之感慨的養蠶婦;還有一種是嫁給商人為妻妾的婦女,如白居易《琵琶行》中那個年長色衰后嫁給重利寡情商人的歌伎,婚后“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薄督锨贰凹薜闽奶临Z,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币彩菍懮虌D與丈夫久久不能團聚的怨詩。無論是哪一種,她們的命運都是坎坷多舛的,在一個“士農工商”等級森嚴的社會里,商婦的生存狀況必定是艱辛而遭人輕賤的,她們的愛情與終身都交予丈夫之手,這也是封建社會對女性的約束性和環境的局限性造成的,以至于女性發出了“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的懊悔之言。

婚姻中除了感情之外,更實際的是法律保障。宋律沿襲唐律,“諸有妻更娶妻者徒一年。女家減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座?!痹谝环蛞黄薅噫幕A上,“諸以妻為妾以婢為妻者徒二年;以妾及客女為妻婢為妻者徒一年半?!边@給生活在當時環境中的妻子身份的女性地位維護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盡管這類律法依然是建立在對另一些女性的剝削的基礎上。甚至在爭奪孩子撫養權上,部分官員也會依據律法外加人情而維護女性,例如《夷堅丙志卷十四》中有個離婚的案例:商人王八郎,在外面有了新歡,在外花天酒地,妻子默默典質家當,待他回來一看,怒不可遏,與妻子對簿公堂。公堂之上,財產分割完畢后,商人要求女兒的撫養權,妻子說:“夫無狀,棄婦嬖倡,此女若隨之,必流落矣?!笨h令仁義,判決孩子歸妻子所有。離婚后妻子帶著女兒,做小本買賣,后來積少成多,女兒出嫁后,妻子將所有財產盡數贈給女兒女婿。商人與新歡坐吃山空,后來窮困致死。這個案例中的妻子屬于典型的家庭主婦,無權無勢,丈夫是富商,在這樣的情況下,縣官的判決依然公允,而且在妻子撫養女兒成人出嫁后,財產處置權還是屬于妻子所有的。

三、活在列女列傳中的女性

從《舊唐書》、《新唐書》及《宋史》的列女列傳篇章中,可以看到時人所認可的列女的標準: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三》有云:“女子稟陰柔之質,有從人之義。前代志貞婦烈女,蓋善其能以禮自防。至若失身賊庭,不污非義;臨白刃而慷慨,誓丹衷而激發;粉身不顧,視死如歸,雖在壯夫,恐難守節,窈窕之操,不其賢乎!其次梁鴻之妻,無辭偕隱,工姜之誓,不踐二庭,婦道母儀,克彰圖史,又其長也。末代風靡,貞行寂寥,聊播椒蘭,以貽閨壼,彤管之職,幸無忽焉!”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亦云:“女子之行,於親也孝,婦也節,母也義而慈,止矣?!婆d,風化陶淬且數百年,而聞家令姓窈窕淑女,至臨大難,守禮節,白刃不能移,與哲人烈士爭不朽名,寒如霜雪,亦可貴矣?!?/p>

《宋史·列傳第二百一十九》亦云:“古者天子親耕,教男子力作,皇后親蠶,教女子治生。王道之本,風俗之原,固有在矣。男有塾師,女有師氏,國有其官,家有其訓,然而詩書所稱男女之賢,尚可數也。世道既降,數典非古,男子之志四方,猶可隆師親友以為善;女子生長環堵之中,能著美行垂于汗青,豈易得哉?!?/p>

能夠被史官寫入列傳中的女性,無非有五:一為貞,能終生守節,不為外物所誘;二為烈,遇歹人列強面無懼色,慷慨赴死;三為孝,侍姑舅如生身父母,毫無怨言;四為慈,生兒育女教導有方;五為賢,待伴侶謹遵三從四德的標準。此五者非付出性命或犧牲自我或舍棄個體幸福不可達也。

四、結語

雖然詩詞文章中的女性是經過文人加工修飾過的,卻也是取材于日常生活的,所以其中對女性的描寫可以借鑒??偨Y一下,唐宋時期女性的生存狀態并非如當代所誤解的那樣——無自由,無尊嚴,幾近于奴隸的地位。包括在政治社會中,女性也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尤其在和親一事中,女性對國家的和平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至于平民階層的女性,在和平年代起到了相夫教子、延續文明的作用,戰亂時期則盡自己的一份力,當適齡男性被征召入伍時,任何年齡段的女性都有可能成為火頭軍或者辛苦勞作上繳賦稅軍費。在婚姻中,女性確實受到了一部分的限制,但同時社會也對男性有一定的約束和要求,尤其是律法中對女性進行了一定的保護,在當時的環境下,這也是一種比較先進可行的舉措。但在實際的生活中,女性依然是付出和犧牲的代名詞,在倫理的約束下,在父權社會有意或無意的抑制下,女性的生存依然比較艱難。

女性的生存狀態應該是全體人類密切關心的問題,因為女性身上維系著文明的傳承,負擔著生育責任。關愛女性,就是關愛人類文明的發展走向,也是關愛人類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洪邁.容齋隨筆[M].北京:中華書局,2015.

[2]洪邁.容齋隨筆[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彭定求等.全唐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美]伊沛霞.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5]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8]曹雪芹,脂硯齋.脂硯齋評石頭記[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

作者簡介:

徐蔭龍(1988-),陜西安康人,西藏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唐宋文學研究;

魏 琳(1992-),重慶渝中人,西藏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唐宋文學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為“西藏大學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基金項目”結項論文。

猜你喜歡
文學作品
為什么文學作品里總會出現“雨”
初探文學作品誦讀中意蘊表達構建路徑
從文學作品的審美構成看當代觀賞石的鑒賞
商業精神在唐代文學作品中的體現
文學作品與數學
姜敬愛文學作品中的悲劇意識
美國文學作品中“美國夢”的形成與蛻變
文學作品與數學
文學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圍觀者”
文學作品閱讀中對“主要形象”的考查例談——以近三年高考題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