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華日軍關內師團的編制與分類

2016-08-22 12:02吳京昴
軍事歷史研究 2016年3期
關鍵詞:特設乙種常設

吳京昴

(上海交通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上海 200240)

?

侵華日軍關內師團的編制與分類

吳京昴

(上海交通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上海 200240)

從全面抗戰爆發到日本投降,日本陸軍進行了多次整建和編制調整。本文敘述了全面抗戰爆發后關內日軍師團的編成和編制調整過程,介紹了關內日軍師團歷年的分類情況,訂正了一些中文資料中的錯誤記述。在此基礎上,概括和比較了日軍不同師團在作戰中的不同作用。

侵華日軍關內編制抗日戰爭

全面侵華戰爭期間,陸軍師團是日軍作戰兵力運用的基本單元,日軍作戰能力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其中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即為師團的編制與裝備。戰時日本陸軍對其在中國關內部隊*日本陸軍在1937—1945年間對不同作戰方向上的部隊采取的編制差距極大,從一個戰略方向轉至另一戰略方向時都會調整部隊編制。由于關東軍是常年作為對蘇作戰的野戰打擊力量,其作戰需求和目標與關內日軍完全不同,其部隊編制和關內日軍也差距極大。鑒于關東軍的作戰對象并非中國軍隊,故本文只探討關內日軍師團編制情況,進入過中國關內作戰的師團見文末附表。編制進行過多次調整,力圖在編制上進行改良,以提升部隊作戰能力。因此,戰時日軍編制變化較大,不同時期師團等構成有較大差異。通過梳理戰時中國關內日軍編制變化情況,可以看出侵華八年日本陸軍由強至弱的發展脈絡和個中原由,從而對侵華日本陸軍有一個量化而客觀的認識。

迄今為止,中日兩國學界對關內侵華日軍編制、裝備變化情況的討論仍較薄弱,且存在謬誤。本文主要參考日本防衛廳戰史室所藏、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數據庫中的日軍原始檔案和戰后日軍各個部隊老兵會編纂的部隊史,對侵華日軍關內師團進行梳理,力圖復原并厘清不同時期關內日軍師團的分類和編制調整情況,分析日軍甲、乙、丙、丁種師團的含義和分類方法,并試圖根據日軍師團的編制調整,探討關內日軍的實際戰力與整軍思路。*本文所引日軍原始檔案均來自日本國立公文書館“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JACAR)”數據庫內公開的日本防衛廳戰史室檔案,如:「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2121215000、『通稱號に関する綴』昭和20年9月21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以下均簡記為『通稱號に関する綴』(1945年9月21日),C12121215000。

一、1937年7月至1938年6月關內日軍師團的編制與分類

至盧溝橋事變前,日軍組建有近衛師團和第1—12、14、16、19、20常設師團,共17個師團。其中近衛師團和第1、2、3、4、5、6、8、10、12、14、16、19、20師團為野炮挽馬師團,第7、9、11師團為山炮馱馬師團。*[日]近代史編纂會:『陸軍師団総攬』、東京、新人物往來社、2000年、105頁。

表1常設野炮師團(甲種挽馬師團)人員、馬匹編制表

資料來源:[日]近現代史編纂會:『陸軍師団総攬』、9頁;[日]偕行社:『南京戦史資料集·編成表』、東京、財團法人偕行社、1989年、24頁;「第3師団編制人員表1937—1945」、C12120968800。

表2 常設山炮師團(甲種馱馬師團)人員、馬匹編制表

資料來源:[日]近現代史編纂會:『陸軍師団総攬』、9頁;[日]偕行社:『南京戦史資料集·編成表』、25頁;「第11師団編制人員表1937—1945」、C12121023600。

盧溝橋事變后,日本為擴大對華戰爭,從1937年8月至1938年6月,新組第13、18、101、104、106、108、109、110、114、116師團等10個特設師團,后8個師團番號為當時已有的常設師團番號的數字加“100”。其中第13、109師團為馱馬師團,其余為挽馬師團。*[日]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1):昭和十五年五月まで』、東京、朝雲新聞社、1967年、附表第3。日軍大本營將師團簡單地分為甲、乙兩種,甲種師團即常設師團,乙種師團即特設師團。甲種師團又分為甲種挽馬師團與甲種馱馬師團,乙種師團則分為乙種挽馬師團與乙種馱馬師團。挽馬師團即野炮師團,運用于平地作戰;馱馬師團即山炮師團,運用于山地作戰。

日軍10個特設師團全部投入了關內戰場。而17個常設師團中,近衛師團和第3、4、5、6、9、10、11、14、16、20等11個師團曾先后投入關內作戰。*[日] 近代史編纂會:『陸軍師団総攬』、106—163頁。各種類師團的人員、馬匹、武器裝備情況如表1、表2、表3、表4、表5所示(表中有重疊標志的,表示有幾個同樣的單位):

表3特設野炮師團(乙種挽馬師團)人員、馬匹編制表

資料來源:[日]近現代史編纂會:『陸軍師団総攬』、11頁;[日]偕行社:『南京戰史資料集·編成表』、26頁;「第18師団編制人員表1937—1945」、C12121012700;「第116師団編制人員表1938—1945」、C12121004900。

表4 特設山炮師團(乙種馱馬師團)人員、馬匹編制表

資料來源:[日]偕行社:『南京戦史資料集·編成表』、25—26頁;「第13師団編制人員表1937—1945」、C12120968900。

表5 4種師團武器裝備情況一覽表

資料來源:[日]偕行社:『南京戦史資料集·編成表』、5—26頁。

日本各種類師團基本按上表編成,但也有個別例外,如特設野炮師團第104師團和第110師團,即與其他同種類師團編制略有差別。第104師團各步兵聯隊的定員為3222人,馬370匹,未設機槍中隊和聯隊炮中隊;第110師團各步兵聯隊定員為3365人,馬400匹,未設機槍中隊。*參見「第104師団編制人員表1938—1945」、12121006200;「第110師団編制人員表 1938—1945」、12120999200;[日]鳥取綜合聯隊史編纂委員會:『鳥取綜合聯隊史』、鳥取、鳥取綜合聯隊史刊行委員會、1983年、1043—1044頁。從上列5個表可以看出,野炮師團和山炮師團的編制區別主要在于,前者的武器裝備均采用挽馬運載,故人員和馬匹數量均比后者少;而后者的火炮均為輕便火炮,可直接拆分后用馬匹甚至人力搬運。常設師團與特設師團的編制區別,主要反映在擲彈筒、重機槍的數量以及火炮的種類和數量的不同上,前者擁有性能較優異的四一式山炮、改三八式野炮;而后者只配有較古老的三一式速射山炮,十一年式曲射步兵炮的數量亦較前者少。

楊慎認為十二生肖是“天地自然之理”,并非人為所能編造出來的,他還主張:日中的雞之所以出現在傍晚的“酉”時,而月中的兔之所以出現在清晨的“卯”時,是因為“日月陰陽互藏其宅”。何謂“日月陰陽互藏其宅”?按《淮南子·天文訓》所云:“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庇捎谌諡殛?、月為陰,金雞因是日中之物,故應屬陽;而玉兔是月中之物,則應屬陰。但屬“陽”的金雞出現在“太陰之精”的月亮初升的“酉”時,而屬“陰”的玉兔出現在太陽之精的日初升之“卯”時,所以說是“日月陰陽互藏其宅”。

日軍長期實行地方征兵制。全面侵華戰爭發動前,日本在本土與朝鮮劃分了16個師管區,其中本土14個(見表6),朝鮮2個。本土每個師管區一般下轄4個聯隊管區(僅熊本師管區轄5個),朝鮮的2個師管區不轄聯隊管區。16個師管區分別對應1個常設師團(近衛師團則通過本土各師管區征收兵員),每個師管區內,1個聯隊管區基本穩定地對應1個步兵聯隊;而騎兵、炮兵、工兵、輜重等聯隊的兵員征召任務則由師管區酌情分配給下屬各聯隊管區。*[日]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陸軍軍戦備』、東京、朝雲新聞社、1979年、103頁。

這一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規定,使得日軍一個師團內大多數士兵來自同一地方,彼此之間是鄉鄰。這也使得日軍師團常常以師管區地點作為代稱,如第1、101師團亦被稱為東京師團,第2、13師團被稱為仙臺師團。同理,師團下屬各步兵聯隊也可以聯隊管區名字代稱,如第7、107聯隊被稱為金澤聯隊*[日]伊佐一男:『金城聯隊史』、金沢、歩七戦友會、1969年、16頁。,第19、119聯隊被稱為敦賀聯隊*[日]安川定義:『敦賀連隊史』、敦賀、敦賀連隊史蹟保存會、1964年、9頁。,第35、69聯隊被稱為富山聯隊。*[日]富山聯隊史刊行會:『富山聯隊史』、富山、富山聯隊史刊行會、1986年、3頁。

資料來源:[日]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陸軍軍戦備』、101頁。

盧溝橋事變后,日軍大量組建新的師團,每個聯隊管區征兵事務繁忙。戰爭之初,尚能保證新建特設師團所轄的步兵聯隊由單獨的聯隊管區編成,然隨著戰爭的進行,非但不能保證每一步兵聯隊由單獨的聯隊管區編成,甚至出現了1個師團由不同師管區編成的例子*如第21師團司令部及直屬部隊由金澤師管區編成,下轄的步兵第62聯隊由善通寺師管區編成,步兵第82聯隊由弘前師管區編成,步兵第83聯隊由金澤師管區編成。參見「第二十一師団概史」,[日]富山聯隊史刊行會:『富山聯隊史』、富山、富山聯隊史刊行會、1986年、635—638頁。,以編成地域作為師團代稱的方式逐漸被廢棄。

如何稱呼作戰部隊成為日軍一件麻煩事。日軍原本習慣將旅團及其以上作戰單位稱為“兵團”,大隊及其以上作戰單位稱為“部隊”,中隊級作戰單位稱為“隊”。戰時,為防止泄露番號,日軍習慣以部隊長的姓稱呼該部隊。如,柳川平助指揮的第10軍,可稱為柳川兵團或柳川部隊;板垣征四郎指揮的第5師團,可稱為板垣師團、板垣部隊、板垣兵團;片桐護郎指揮的步兵第9聯隊,可稱為片桐部隊或片桐聯隊;益子重雄指揮的步兵第223聯隊第9中隊,可稱為益子隊。日軍新建大量師團后,經常有師團長姓氏相同而造成師團稱號混淆的情況。另也有因部隊長更迭頻繁,部隊稱呼不斷變化,出現了短時間內同一部隊稱呼不同名字的情況。為此,1941年10月9日,日軍大本營下令給所有方面軍(當時實未設置)、軍、師團、獨立旅團配發一個永久的文字代號,文字代號為單個漢字。如,配發給第6師團的文字代號為“明”,所以第6師團也可稱為“明”師團、“明”兵團、“明”部隊。但以部隊長姓氏稱呼該部隊的方法并未廢棄,在不會出現混淆時依舊可以使用該方法稱呼各部隊。*『通稱號に関する綴』(1945年9月21日),C12121215000。1945年初,日軍的本土決戰計劃要求擴建上百個師團和獨立混成旅團,日軍開始對新編成的部隊配發兩個漢字的文字代號。

需要指出的是,文字代號雖然是部隊永久的稱號,但日軍仍恐使用一段時間后會被敵方偵知。在執行重大作戰任務時,他們會臨時改變部隊文字稱號以迷惑對手,1944年初,在進行一號作戰之前,日軍就曾臨時更換全部參戰部隊的文字代號以迷惑中國軍方。*此次日軍部隊文字代號臨時調整規模極大,涉及數十個師團,詳情參見[日]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一號作戦·湖南の會戦』、東京、朝雲新聞社、1968年、附表1。

二、1938年7月至1945年8月關內日軍師團的編制與分類

1938年初,日軍將關內所有山炮師團的炮兵聯隊換裝九四式山炮,并新擴建了第26師團和第27師團。7月起,日軍大本營考慮到蘇聯的威脅和中國戰事的持久化,將之前連續作戰且消耗過大的第9、10、11、14、16、20、101、106、108、109、114師團逐步調回國內,準備作為對蘇作戰的后備部隊。同時,新建一批三聯隊制的師團和獨立混成旅團,用以替代回國的師團。依照《昭和十三年軍令陸甲第二十一號》文件新建的第一批臨時師團*日軍為使新建之三聯隊師團與之前成立的四聯隊制“常設師團”“特設師團”相區別,故稱之為臨時師團。參見「第二十一師団概史」,[日]富山聯隊史刊行會:『富山聯隊史』、634頁。為第15、17、21、22、23師團*「第二十一師団概史」,[日]富山聯隊史刊行會:『富山聯隊史』、634頁。,這5個師團除了第23師團編成后被派往偽滿洲國外,其余4個師團均派到關內戰場。*[日]海老原久:『大陸三千里——歩兵第八十四聯隊の歩み』、東京、歩兵第八十四聯隊の歩み編纂委員會、1977年、4頁。在關內的第15、17、26師團為野炮師團,第21、22、27師團為山炮師團。此時,野炮師團和山炮師團除炮兵聯隊下屬部隊配備的火炮型號不一樣外,其他部隊編制與此前完全相同。

1939年2月起,日軍大本營陸續新建10個師團,編成后全部投入中國關內戰場,即第32—41師團,這10個師團最初的任務是執行關內戰場的警備作戰,故也有“警備師團”的稱呼。*[日]歩兵第二百十六聯隊戦史編集委員會:『歩兵第二百十六聯隊戦史』、大阪、歩兵第二百十六聯隊戦史編集委員會、1977年、4頁。其中,第32、34、35、37、38、39、41師團為野炮師團,第33、36、40師團為山炮師團。這些師團的炮兵火力、步兵武器比特設師團要好,與之前的常設師團相差無幾,但其下轄的馬匹數量較少,戰斗攜行彈藥數量也少,不能執行長距離進攻作戰任務,只能執行占領地警備、短距離進攻和“掃蕩”任務。

這一時期,日軍還根據《昭和十一年軍備充實大綱》的要求,對所有師團的編制進行調整,師團由4個步兵聯隊制(后文簡稱為四聯隊制師團)改為3個步兵聯隊制(后文簡稱為三聯隊制師團)。同時將卡車等車輛編入各師團,增加各中隊的輕機槍和擲彈筒數量,以提升部隊機動能力和增強步兵火力。整編余出的步兵聯隊新建成數個師團,其中新組成的第48師團被投入到關內戰場。*[日]近代史編纂會:『陸軍師団総攬』、213頁。

1940年后,日本將“滿洲永久駐屯師團”和本土的“第二常設師團”分別劃為甲種師團與乙種師團。在太平洋戰爭中,隨著日軍不斷失利,運輸船數量銳減,甲、乙種師團很難被完整地運送到太平洋島嶼之上,日軍大本營遂將部分師團的每個步兵大隊裁撤一個中隊,縮減每個步兵中隊的人數,以便船舶輸送。該種師團被稱為丙種師團。*「昭和十九年度陸軍動員計畫令軍令甲第八十三號1943年8月30日」、C14010672200。后有少量乙種野炮師團(編制見表7)如第51、56師團和丙種師團如第47師團被投入中國關內戰場,而第47師團赴中國時裝備有所加強,已非典型的丙種師團編制。

第47師團編成時為丙種師團,但1944年轉調中國戰場時其步兵和輜重兵都有加強,主要武器裝備包括輕機槍255挺、擲彈筒336個、重機槍80挺、曲射步兵炮18門、120毫米迫擊炮18門、九四式山炮12門、75毫米野炮8門、105毫米榴彈炮4門、汽車14輛、卡車155輛,其人員、馬匹編制情況略如表8所示。

1941年7月日軍華北方面軍各部武器狀況調查表顯示,其各部裝備均超出編制不少。這說明從全面侵華戰爭起至太平洋戰爭爆發間,關內日軍師團在大多數情況下均能做到齊裝滿員,很多部隊還會額外裝備繳獲自中國軍隊的迫擊炮和機槍。*「北支那方面軍兵器概況1941年7月」、C11110934600。

自太平洋戰爭爆發開始,日軍大本營陸續從關內調走第4、5、6、15、17、18、21、23、33、38、41、47、48、56師團。*[日] 近現代史編纂會:『陸軍師団総攬』、216頁。為保證對中國占領區的警備,擴建獨立混成旅團為10個治安師團,即第58、59、60、62、63、64、65、68、69、70師團,每師團轄2個步兵旅團,每步兵旅團轄4個獨立步兵大隊,故被稱為“八大隊制師團”。*[日]近現代史編纂會:『陸軍師団総攬』、35頁。這些師團沒有直屬的炮兵,難以完成野戰進攻任務,只能執行“掃蕩”和對占領區的防守任務。

1942年后,關內日軍第3、13、104、110、116師團編制,在前文所述1937年編制的基礎上各裁撤2個旅團司令部、1個步兵聯隊、1個野戰醫院,新設1個步兵群司令部、1個病馬廠。第51師團(1942年11月調往太平洋戰場)仍按早前的乙種師團編制未變。其余關內部隊中,第15(不久即調走)、17(不久即調走)、21(不久即調走)、22師團編制相同,第26、27師團編制相同;第32、34、34、36(不久即調走)、37、38(不久即調走)、39、40師團編制相同,第58、59、60、62(不久即調走)、63、64、65、68、69、70師團編制相同。

表7 乙種野炮師團人員、馬匹編制表

資料來源:「昭和十六年度陸軍動員計畫令細則附録甲1940年9月10日」、C14010661800

1943年5月,關內日軍開始執行《昭和十八年軍令陸甲第三十六號》,對下轄師團編制進行大規模調整。第3、13、27、32、116師團被劃為甲種師團,第22、26(不久即調走)、37(不久即調走)、39、104師團被劃為第一類乙種師團,第34、35(不久即調走)、40、61(新組建)、110師團被劃為第二類乙種師團;前述10個八大隊制師團和在1944年新建的第114、115、117、118師團被劃為丙種師團。*[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北支の治安戦(2)』、東京、朝雲新聞社、1971年、503頁。各種類師團調整的總體趨勢是減少馬匹而增加車輛數量,以進一步加強部隊的機動能力;增加步兵聯隊的輕武器數量,相應減少炮兵數量,以集中炮兵保障太平洋戰場。經過調整,甲種師團雖仍有野炮師團和山炮師團的分類,但人員、馬匹編制幾無差別,只在武器裝備上略有出入。各種類師團編制的具體情況如表9、表10、表11、表12所示:

表8第47師團人員、馬匹編制表

資料來源:[日]鈴木実:『第四十七師団史』、盛岡、桜友會、1981年、39頁;[日]赤塚僚三:『彈部隊戦記』、青森、東奧日報社、1979年、25頁;「第47師団編制人員表1944年—1945年」、C12121018600。

單單從編制來看,丙種師團的輕武器數量要超過乙種師團,但實際上丙種師團很難配足編制數量的武器。如第68師團下屬獨立步兵第115大隊,1944年4月時每中隊只配有6挺輕機槍,6個擲彈筒。*[日]武田登司雄:『檜第百十五大隊史』、大阪、檜百十五戦友會、1986年、194頁??梢哉f,此時的日軍編制已只能起參照作用,而不能準確反映日軍實力。

此外,1943、1944年間關內日軍常視情對各師團編制進行微調。如,曾于發起大陸打通作戰前,給擬參加此次作戰的各師團增加若干配屬人員,各類師團增加員額不一,其中每個丙種師團增加配屬1326人。*參見「第59師団編制人員表1939—1945年」、C12121013200;「第65師団編制人員表1939—1945年」、C12121000800;「第58師団編制人員表1939—1945年」、C12120998500;「第68師団編制人員表1939—1945年」、C12121004800。但總體來看,關內日軍缺少炮兵,師團下屬的炮兵力量被削弱,他們在作戰中往往只能采取將獨立炮兵聯隊臨時配屬給擔任進攻作戰任務師團的辦法。如獨立山炮兵第2聯隊在常衡會戰時配屬給第40師團*[日]安高直樹:『われ等かく戦えり : 鯨第四十師団華南作戦の回顧』、14頁。,而獨立山炮兵第5聯隊在湘桂會戰時配屬給第68師團。*[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戦史室:『一號作戦·湖南の會戦』、103頁?;蚱髨D通過增加輕機槍和擲彈筒數量來保持火力,但效果均很有限,常衡會戰的實踐清楚不過地表明,關內日軍師團在城市攻堅戰中已顯得非常吃力。

表91943年5月關內日軍甲種師團人員、馬匹編制表

參考資料:[日]歩一〇四物語刊行會:『歩一〇四物語 : わが連隊の記録』、宮城、歩一〇四物語刊行會、1969年、215—216頁;[日]內海通勝:『支那駐屯歩兵第一聯隊史』、108—109頁;[日]嵐兵団歩兵第百二十聯隊史編纂委員會:『血涙の記録 : 嵐兵団歩兵第百二十聯隊史(下)』、京都、嵐一二〇友の會、1977年、115—125頁;「第3師団編制人員表1937—1945年」、C12120968800;「第13師団編制人員表1937年—1945年」、C12120968900;「第32師団編制人員表1939—1945年」、C12120993500;「第27師団編制人員表1938—1945年」、C12120969000;「第116師団編制人員表1938—1945年」、C12121004900。

表101943年5月關內日軍乙種師團(第一類)人員、馬匹編制表

參考資料:[日]藤田豐:『夕日は赤しメナム河——第三十七師団大陸縱斷戦記』、東京、第三十七師団戦記出版會、1980年、15—18頁;[日]梶浦銀次郎:『はるかなる戦場 : 藤第六八六四部隊戦記』、広島、藤友會、1974年、276—279頁;「第22師団編制人員表1938—1945年」、C12121016800;「第26師団編制人員表1937—1945年」、C12120986700;「第39師団編制人員表1939—1945年」、C12121009600;「第104師団編制人員表1938—1945年」、C12121006200。

表111943年5月關內日軍乙種師團(第二類)人員、馬匹編制表

參考資料:[日]安高直樹:『われ等かく戦えり : 鯨第四十師団華南作戦の回顧』、茨城、自印本、1994年、13頁;[日]歩兵第二三五聯隊戦友會:『歩兵第二三五聯隊史 : 鯨第六八八三部隊』、德島、歩兵第二三五聯隊戦友會、1972年、127頁;[日]椿二一八會:『歩兵第二百十八聯隊史』、238頁;「第40師団編制人員表1939—1945年」、C12120969200;「第34師団編制人員表1939—1945年」、C12120969100;「第110師団編制人員表1938—1945年」、C2120999200;「第35師団編制人員表 1939—1945年」、C12120993300。

1945年初,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節節潰退。關內日軍為應對戰事,大量新設師團,并重新調整下屬各師團的編制,再次更改師團的分類方式,將所有下屬炮兵聯隊的師團劃為甲種師團、下屬無炮兵聯隊的三聯隊制師團劃為乙種師團、經過額外加強的八大隊制師團劃為丙種師團、其余的八大隊制師團劃為丁種師團。*[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戦史室:『昭和二十年の支那派遣軍(1)』、東京、朝雲新聞社、1971年、192—193頁。其時,屬于甲種編制的有第3、13、22、27、39、47、104、116師團,屬于乙種編制的有第34、40、61、110師團,屬于丙種編制的有第58、59、60、63、64、65、68、69、70師團,屬于丁種編制的有第114、115、117、118師團。第47師團在日本本土原屬丙種師團,進入中國關內后被歸為甲種師團。

表12 1943年5月關內日軍各種類師團主要武器裝備一覽表

資料來源:[日] 安高直樹:『われ等かく戦えり : 鯨第四十師団華南作戦の回顧』、13頁;[日]藤田豐:『夕日は赤しメナム河——第三十七師団大陸縱斷戦記』、15—18頁;[日]歩一〇四物語刊行會:『歩一〇四物語 : わが連隊の記録』、215—216頁;[日]內海通勝:『支那駐屯歩兵第一聯隊史』 、108—109頁;[日]武田登司雄:『檜第六十八師団史』、128頁。

此次調整分類很是混亂。如,甲種師團實際形成了3個層級:第47師團裝備最好,第3、13、27、116師團裝備比第47師團稍差,第22、39、104師團裝備更差。再如,乙種師團實際比丙種師團裝備要差,這也成為關內日軍師團分類的一個特色。1945年7月,為增加關內日軍的實力,日軍大本營給所有沒有炮兵聯隊的師團增加1個3中隊制的炮兵隊,所轄火炮無固定標準,山炮、迫擊炮、野炮均有配備;增強乙、丙、丁種師團的工兵隊,使其編制均達到甲種師團工兵聯隊的標準。但這時,關內日軍大多數師團都不能做到滿員足額狀態,尤以乙、丙種師團為甚。如第68師團下屬的獨立步兵第115大隊各個步兵中隊在芷江作戰前已不足百人,該大隊僅有六百余人。*[日] 武田登司雄:『檜第百十五大隊史』、317頁。

余論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關內日軍師團經歷了多次編制調整??傮w上,關內日軍師團的編制人數經歷了由多變少再變多的過程,武器裝備經歷了由少變多再變少的過程。部隊編制情況的變化不僅反映了其作戰任務和戰斗力的變化,也折射出日軍大本營對華戰略的變遷。

全面侵華戰爭初期,日軍將主要兵力投入關內戰場,當時日軍的戰略為速戰速決,企圖以強大的野戰兵團占領重要地點,大量消滅中國軍隊有生力量,迫使國民政府投降。因此,其在1937年至1938年動員的常設師團和特設師團均為野戰師團,任務分工往往是常設師團擔任戰役主攻,特設師團擔任側翼掩護或助攻。侵占武漢后,根據戰爭長期化的發展態勢,日軍開始放棄大規模的野戰攻勢,轉為確保占領地治安、對中國軍隊實施短距離的攻擊和殲滅。*關于此時日軍戰略的轉變過程可參見[日]戶部良一:《華中日軍:1938—1941》,楊天石、臧運祜:《戰略與歷次戰役》,北京:社會科學與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267—272頁。在此戰略指導下,日軍落實《昭和十一年軍備充實大綱》,讓大部分常設師團和特設師團返國復員,新建警備師團和獨立混成旅團。

新建的關內日軍三聯隊師團均為臨時師團和警備師團,這兩種師團的特點是火力強于特設師團,和常設師團不相上下,但步兵聯隊缺少行李隊、炮兵聯隊缺少聯隊段列和大隊段列*行李隊的任務為攜帶步兵作戰所需的彈藥、被服等用品;炮兵段列則攜帶相應的炮兵器材裝備。,部隊攜行彈藥和補給數量遠遠少于常設師團和特設師團。日軍成立這種相對小型但火力較強的師團,其目的就在于確保占領區,對占領區的中國軍隊實施短程打擊。實戰中,它們執行短距離的攻擊或“掃蕩戰”具有火力優勢,但由于存在攜行彈藥少的問題,持久進攻能力受到影響。如,1941年日軍第33、34師團和獨立混成第20旅團進行錦江作戰*該戰役中國方面稱為上高會戰。時,即在攻擊距離拉長、遭遇中國軍隊優勢兵力夾擊的情況下,出現了崩潰和混亂。*參見[日]椿二一八會:『歩兵第二百十八聯隊史』、168—172頁;[日] 歩兵第二百十六聯隊戦史編集委員會:『歩兵第二百十六聯隊戦史』、159—173頁。

從1942年起,日軍開始大量從中國抽調師團投入太平洋戰場,不少野戰師團和警備師團離開中國大陸。為填補這些部隊轉移后的空缺,日軍將獨立混成旅團擴編為治安師團,承擔并不需要太多重火力的占領區“掃蕩”任務。治安師團無直轄炮兵,所轄獨立步兵大隊較普通步兵大隊火力有所加強,人數也有增加。

進入1943年,日軍開始醞釀攻擊距離和行軍距離均極漫長的大陸打通作戰。為此,關內日軍對所有三聯隊制師團進行編制調整。增設的行李隊和炮兵聯隊段列,意在使部隊適應大規模野戰和長距離進攻。但是,太平洋戰局不斷惡化,日軍不得不向太平洋戰場投入更多兵力兵器,關內師團的炮兵聯隊被大量裁撤,人員、裝備被調往太平洋戰場。而在中國大陸戰場,只能臨時給負責野戰攻擊的師團配屬獨立炮兵聯隊。此時,日軍摸索出了一套與師團編制配套的作戰模式。即,以裝備相對優良的甲種師團負責野戰主攻,達成突破后迅速向縱深攻擊包抄,尋殲中國軍隊主力;有炮兵聯隊的乙種師團負責掩護甲種師團側翼,在進攻中國軍隊堅守的城市時,則投入加強過的無炮兵聯隊的乙種師團或丙種師團。*如1944年長沙攻城戰中日軍將第3、13、116三個甲種師團繞過長沙城繼續攻擊,對長沙攻城投入了加強了獨立野炮兵第10大隊的第34師團和加強了獨立野炮兵第2聯隊的第58師團。衡陽攻城戰時第3、13、27師團繞過衡陽在衡陽外圍捕捉殲滅前來解圍的中國軍隊。投入第116師團和加強了獨立山炮兵第5聯隊的第68師團進攻衡陽城。具體作戰情況可參見[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戦史室:『一號作戦·湖南の會戦』、176—224頁、227—242頁。

1944年,為應付戰事,關內日軍大規模擴軍,新建了大量師團,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出現大潰敗,武器短缺嚴重,兵員素質也急劇下降,反映到編制上是雖然人數較多,但是所配備的武器數量越來越少。至1945年,日軍不但無力保證新建部隊的武器供應,就連甲種師團的裝備和人員補充也已難以維持。如,芷江作戰發起時,第116師團作為負責主要作戰方向突破的甲種師團,在2月優先補充兵員和裝備后,每個步兵中隊也僅達到130人。*[日]森金千秋:『死之反転:日中戦爭最終戦』、東京、叢文社、1980年、42—43頁。各種類師團裝備和兵員的實際情況距離既定編制愈行愈遠,反映出日本陸軍已經到了崩潰邊緣,罪惡的全面侵華戰爭即將徹底失敗。

附表:

進入過關內作戰的日軍師團一覽表

第4師團大阪大阪淀常設師團1940年7月—1941年12月第5師團廣島廣島鯉常設師團1937年7月—1942年2月第6師團熊本熊本明常設師團1937年7月—1942年12月第9師團金澤金澤武常設師團1937年9月—1939年6月第10師團姬路姬路鐵常設師團1937年7月—1939年8月第11師團善通寺善通寺錦常設師團1937年8月—1938年7月第13師團仙臺仙臺鏡特設師團1937年9月—1945年8月第14師團宇都宮宇都宮照常設師團1937年8月—1939年12月第15師團名古屋名古屋祭臨時師團1938年8月—1942年6月第16師團京都京都垣常設師團1937年8月—1939年7月第17師團姬路姬路月臨時師團1938年7月—1943年9月第18師團久留米久留米菊特設師團1937年11月—1941年11月第20師團龍山京城朝常設師團1937年7月—1939年7月第21師團金澤、弘前、善通寺金澤討臨時師團1938年9月—1942年2月第22師團宇都宮仙臺原臨時師團1938年8月—1945年2月第26師團山西大同名古屋泉臨時師團1938年初—1944年7月第27師團北京東京極臨時師團1938年6月—1945年8月第32師團東京東京楓警備師團1939年4月—1944年4月第33師團仙臺宇都宮弓警備師團1939年4月—1942年1月第34師團大阪大阪椿警備師團1939年4月—1945年8月第35師團旭川東京東警備師團1939年4月—1944年2月第36師團弘前弘前雪警備師團1939年4月—1943年10月第37師團久留米熊本冬警備師團1939年4月—1945年2月第38師團名古屋名古屋沼警備師團1939年10月—1942年6月第39師團廣島廣島藤警備師團1939年10月—1945年8月第40師團善通寺善通寺鯨警備師團1939年10月—1945年8月第41師團龍山宇都宮河警備師團1939年10月—1942年12月第47師團弘前弘前彈臨時師團1944年12月—1945年8月第48師團海南島熊本海臨時師團1940年10月—1941年7月第51師團宇都宮宇都宮基第二常設師團1941年9月—1942年12月第56師團久留米久留米龍第二常設師團1942年5月—1944年11月第58師團湖北武漢熊本廣治安師團1942年2月—1945年8月第59師團山東濟南東京衣治安師團1942年2月—1945年1月第60師團江蘇蘇州東京矛治安師團1942年2月—1945年8月第61師團東京東京鵄臨時師團1943年3月—1945年8月第62師團山西太原京都石治安師團1943年6月—1944年8月第63師團北京宇都宮陣治安師團1943年6月—1945年8月第64師團江蘇揚州廣島開治安師團1943年6月—1945年8月

第65師團安徽合肥名古屋專治安師團1943年6月—1945年8月第68師團江西九江大阪檜治安師團1942年4月—1945年8月第69師團山西汾陽弘前勝治安師團1942年4月—1945年8月第70師團浙江寧波廣島槍治安師團1942年4月—1945年8月第101師團東京東京無特設師團1937年9月—1939年11月第104師團大阪名古屋鳳特設師團1938年6月—1945年8月第106師團熊本熊本無特設師團1938年6月—1940年3月第108師團(第1次)弘前弘前無特設師團1937年9月—1939年11月第109師團(第1次)金澤金澤無特設師團1937年9月—1939年11月第110師團姬路姬路鷺特設師團1938年6月—1945年8月第114師團(第1次)宇都宮宇都宮無特設師團1937年11月—1939年7月第114師團(第2次)山西臨汾東京將治安師團1944年8月—1945年8月第115師團河南郾城旭川北治安師團1944年8月—1945年8月第116師團京都京都嵐特設師團1938年6月—1945年8月第117師團河南新鄉東京弘治安師團1944年8月—1945年8月第118師團山西大同京都惠治安師團1944年8月—1945年8月第129師團①廣東惠州長野②振武治安師團1945年4月—1945年8月第130師團廣東廣州京都鐘馗治安師團1945年4月—1945年8月第131師團廣東韶關金澤秋水治安師團1945年4月—1945年8月第132師團湖北當陽大阪振起治安師團1945年4月—1945年8月第133師團浙江杭州熊本進擊治安師團1945年4月—1945年8月第161師團上海西部軍管區③震天治安師團1945年4月—1945年8月第129、130、131、132、133、161師團為日軍于1945年4月拼湊出的治安師團,未及落實編制日本即無條件投降,故本文正文中未提及這幾個師團的編制。長野師管區為1945年4月1日由仙臺、金澤師管區各抽出一部增設而來。為準備本土決戰,日軍在1945年2月11日發布《昭和二十年軍令陸第一號》,在各個師管區基礎之上成立了10個軍管區,每個軍管區轄1至5個師管區,其中本土有8個軍管區,朝鮮和臺灣各1個。西部軍管區轄久留米師管區和熊本師管區。參見「陸軍管區表 1945年2月11日」、C12121074700。

資料來源:[日]近代史編纂會:『陸軍師団総攬』、106—205頁;「南支那方面部隊略歴1937—1945年」、C12122445600;「中支那方面部隊略歴1937—1945年」、C12122436800;「北支那方面部隊略歴1937—1945年」、C12122435000。

①第129、130、131、132、133、161師團為日軍于1945年4月拼湊出的治安師團,未及落實編制日本即無條件投降,故本文正文中未提及這幾個師團的編制。

②長野師管區為1945 年4 月1 日由仙臺、金澤師管區各抽出一部增設而來。

③為準備本土決戰,日軍在1945年2月11日發布《昭和二十年軍令陸第一號》,在各個師管區基礎之上成立了10個軍管區,每個軍管區轄1至5個師管區,其中本土有8個軍管區,朝鮮和臺灣各1個。西部軍管區轄久留米師管區和熊本師管區。參見「陸軍管區表194年2月11日」、C12121074700。

(責任編輯仲華)

Organiz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IJA Divisions Stationed inside Shanhaiguan Pass

WuJingmao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From the Japanese total invasion of China to their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the invading IJA (Imperial Japanese Army) reorganized its units and adjusted its formations several tim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and reorganization of the IJA divisions stationed inside Shanhaiguan Pass in China Proper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full-scale Anti-Japanese War and analyzes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methods of the IJA divisions each year. It also summarizes and compares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roles of different IJA divisions. Some erroneous information in Chinese materials is corrected in this article.

the invading IJA (Imperial Japanese Army); inside Shanhaiguan Pass; organization; the Anti-Japanese War

吳京昴,上海交通大學本科生。

K263;E296

A

1009-3451(2016)03-0108-17

猜你喜歡
特設乙種常設
本刊常設欄目“職業教育研究”征稿啟事
新見俄藏西夏文《三才雜字》考
構一次函數模型尋找最佳方案
西南大學打造學生“特設黨支部”
乙種本《西番譯語》藏漢對譯音義關系辨析
歐盟TTIP建議中的常設投資法院制度評析
論禁止反言在國際爭端解決中的適用——基于對常設國際法院與國際法院判例的考察
許下馬年的心愿
東京游戲展特設北京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