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默的黃金
——探究約翰·凱奇《4分33秒》的音樂審美

2016-08-29 15:26丁碧玉
人間 2016年23期
關鍵詞:凱奇約翰創作

丁碧玉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焦作 454350)

沉默的黃金
——探究約翰·凱奇《4分33秒》的音樂審美

丁碧玉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焦作 454350)

約翰·凱奇,美國著名實驗音樂作曲家、作家和視覺藝術家。作品《4分33秒》是一部創作于20世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音樂作品。本文主要從《4分33秒》的創作背景入手,探析其音樂特點,進而來思考該作品的音樂審美價值,最后辯證看待其對后世音樂的影響。

約翰·凱奇;《4分33秒》;音樂特點;音樂審美;影響

音樂的產生不具備突發性,以人類審美為前提?!?分33秒》的上演,沖擊了傳統音樂審美觀。約翰·凱奇(1912—1992年)作為典型的“機遇”音樂的代表人物,在創作表演中他摒棄傳統的演奏技巧及作曲技法,注重無法則規限的“機遇”性即興演奏,在先鋒藝術領域進行了不斷的努力與創新。其中《4分33秒》[1]是第一部典型的實驗性作品。整首作品分為三個樂章,即“first movement(tacet),second movement(tacet),third movement(tacet)”,共4分33秒。

一、概述

凱奇生于1912年的美國,該時期不同地區及民族文化在此交融并影響著美國藝術的發展,美國成為了孕育和發展先鋒音樂的沃土。

1.“后現代主義”時期東方哲學的滲入。

“后現代主義”是二戰以后,由國家壟斷向國際化轉化而興起的文化思潮。認為行動本身即藝術,藝術即標新立異。[2]后現代主義音樂以其獨特的音響效果,行為方式及表演形式影響著世界音樂的發展。1945年,凱奇的個人創作與生活陷入困境。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發現東方思想正是他所迫切需要的一味心靈良方。在南希的講座中他首次聽到了“禪宗”一詞。禪宗以它無分別、無意識、講直觀、重本能的特色給重區別、講分析、重理性的西方人揭示了一條人生道路。[3]這種思想引領著他的音樂創作。如樂譜中標記的“tacet”,將寂靜與音樂結合,將靈魂深處的坦然與留白獻給聽眾,大音希聲,沉默是金。

2.繪畫的鼓勵。

凱奇的作品多創作于后現代的抽象表現主義的活躍期。作為藝術思潮的抽象表現主義,并無統一風格,強調行動的自由性和無目的性,把創作行為的本身提高到重要位置。[4]1949年凱奇參觀了盧森堡的繪畫展。盧森堡說:我不需要顏色為我服務。但畫布上絕對不是空的。[5]凱奇陷入沉思,他曾單純的認為世界上存在絕對寂靜。而后,他意識到所謂絕對只是相對的,無聲并非聽覺上的概念。在《一個作曲家的自白》中他講到:“我有幾個新的愿望:首先,做一個不間斷無聲的作品賣給音樂公司,它有4+1/2分鐘的長度——這將是‘灌裝’音樂的標準長度……它被一個意念所打開,結局幾乎是無法感知的”。[6]盧森堡的繪畫作給予了凱奇莫大的鼓勵,堅定了其創作決心。四年后,《4分33秒》問世。整個作品被截為固定長度的三部分:30秒,2分23秒和1分40秒,總長度為4分33秒,每部分只標注一個“tacet”,以開關琴蓋來作為段落間的劃分。

二、《4分33秒》的音樂特點

觀念上的音樂?!?分33秒》將內容設定在4分33秒內。將現場聲響規格到一定的時間框架內。其產生基于作曲者對寂靜的理解。該期間,凱奇不再考慮對傳統音樂的突破及創新,索性將聲音消掉,將注意集中在偶然聲響上,并將其做為音樂。

“無”的佛學意蘊?!岸U”意為沉思,是講究靜默的學說。在禪宗的影響下,凱奇認為世界萬物都有各自的佛性[7],因此聲音也具有佛性,音樂即聲音的組織,他將噪音作為音樂素材加以利用,它的最高境界就是“無”。

三、約翰·凱奇的音樂審美觀

從三十年代末開始,凱奇先后認識了許多東方哲學家,如日本的鈴木大拙,印度的吉塔等并深入學習《易經》,將音樂內容進行拓展,解放藝術,打破生活與藝術的界限,使兩者有機融合,使音樂從個人的好惡中解脫出來。

1.音樂審美觀的基本體現。

藝術即生活。他指出:“生活與藝術之間的界限應該打破,作為一個作曲家,他將通過他的作品使他的聽眾更加明了他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保?]認為藝術與生活不能剝離,生活推動藝術,藝術反作用于生活,藝術應使聽眾充分感悟生活?!八囆g家的任務就是讓他們的聽眾留心日常生活中得美好事物,而非藝術家自身的表現?!保?]他希望人們用藝術的眼光來看待生活,通過藝術感知生活。在《4分33秒》和隨后的《0分00秒》及《一個半小時》等都有體現。

“無聲”與“自然”是音樂的最高境界。莫扎特:“靜默乃是音樂中最大的效果?!币魳肥且婚T音響藝術,通過一定有組織的樂音訴諸聽覺,使聽者獲得某種審美享受,從而完成特定的表達意圖。但“有聲”并非音樂必然的存在形式?!独献印分姓J為無為、自然的音樂是一切人為音樂之本,無所不在,無所不容。它是最美的,又是無聲的,是音樂的最高境界。兩千年后凱奇的《4分33秒》與老子的音樂思想不謀而合。老子肯定無聲,推崇“淡兮其無味”,倡導自然、無為,體現“道”的“大音希聲”。凱奇在一次演講中談到:“禪宗里無所謂善與惡,美與丑?!囆g不應該從生活中分出來?!保?0]

偶然中的音樂。約翰·凱奇認為偶然單音都具意義。如《變化的音樂》借助《易經》的方法進行首次嘗試,其樂譜上的音高和時值是由3個金錢占卦來決定的,作品中音的選擇與創作均是偶然的,作者稱之為“無目的性的音樂”。他要做的不是永遠向前運動,而是把“做如此多的事情而沒有人能夠知道你下一步想要做什么”[11]來作為自己創作目標。除此,凱奇的音樂并不都是反傳統的,在之后的《威廉模仿》體現了對傳統的借鑒。他意識到作曲家的道路不只一條,在音樂創作中并未丟棄傳統。

2.對后世音樂的影響。

《4分33秒》不具備傳統意義上的美感,在當時引發了激烈的探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先鋒音樂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對凱奇的音樂創作有了更為充分的認識。一,強烈的民族意識。約翰·凱奇所創作的先鋒音樂本身就是美國混合多元文化的體現,自由的文化氛圍是他的創作搖籃。其創作源于對多元文化的深深體驗。二,拓展了音樂思路。凱奇大膽的實驗性音樂,偶然音樂和行為藝術為人們拓寬了思路。他認為藝術不僅與美感,更是與生活,哲學相聯系。譚盾:“美國本世紀大師流傳于世的,我認為更有可能的是約翰·凱奇……約翰·凱奇完全是跨時代的?!保?2]毫無無疑,約翰·凱奇的音樂及思想對西方乃至世界音樂都具有革命性意義。約翰·凱奇作為當代一位主要的音樂理論家,他的音樂頗具爭議,我們需加以辯證看待。

[1]1952年8月由“來源”出版社(Source Press)出版,副標題為“沉默”(Tacet),首演是演奏者為克萊門.

[2]王岳川、尚冰 著《后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出版.

[3]余丹紅:《約翰·凱奇的音樂思想與研究》,第37頁,1999年6月.

[4]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外國美術簡史》(增訂本),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年3月,第260~261頁.

[5]余丹紅:《放耳聽世界:約翰·凱奇傳》,第132頁,2001年5月,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

[6]余丹紅:《約翰·凱奇的音樂思想與研究》,第40頁,1999年6月.

[7]轉引自畢明輝:《20世紀西方音樂中的“中國因素”》,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150頁.

[8]轉引自余丹紅:《放耳聽世界:約翰·凱奇傳》,第117頁,2001年5月,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

[9]《音樂研究》,1987年4月,第69頁.

[10]姚梅:《4分33秒》的禪意——析約翰·凱奇的行為藝術>,2006年1 月.

[11]凱奇日記,原文:How to Improve the World(You will only make the world worse)Countinued 1969,”第76頁.

[12]《紐約吹來世紀的風——譚盾談音樂》,《音樂愛好者》, 1998年5 月.

[13]于潤洋:《音樂美學文選》,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年12月.

[14]狄其安:《論約翰·凱奇多元化的創作思維》,《黃河之聲》2010年第8期.

[15]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年4月.

[16]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外國美術簡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3.

[17]胡苑:《印度哲學與約翰·凱奇的音樂創作》,《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

[18]馮長春:《從“大音希聲”到<4分33秒>——關于“ 無聲之樂”及其存在方式的美學思考》,《黃鐘( 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9年1期.

丁碧玉(1992——),女,河南開封,單位:河南大學藝術學院,201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表演與藝術理論研究。

J605

A

1671-864X(2016)08-0225-02

猜你喜歡
凱奇約翰創作
尼古拉斯·凱奇還清巨額債務
凱奇成長記
《一墻之隔》創作談
約翰·科林斯
善待他人,完善自己
創作隨筆
創作心得
新電源
讓孩子買單
創作失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