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娛樂至死》對中國娛樂現實的啟示

2016-08-29 15:26李梨
人間 2016年23期
關鍵詞:媒介娛樂受眾

李梨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淺析《娛樂至死》對中國娛樂現實的啟示

李梨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尼爾·波茨曼的《娛樂至死》是對 20 世紀后半葉美國文化的探究和哀悼。本文對這一理論進行了闡述。并通過這一理論對目前我國電視和網絡時代的娛樂化傾向做出反思,在如今的媒體時代,各種形式的娛樂節目已經形成了文化壟斷,侵占了人們大部分精神消費的領地。娛樂悄無聲息又堂而皇之地滲透進了生活的各個角落,麻痹人的精神,最終讓人心甘情愿、毫無反抗地加入娛樂的狂歡中,娛樂至死。本文從三個方面闡述了我國娛樂化的發展現狀,并希望能夠找到抵制“娛樂至死”的有效途徑。

《娛樂至死》;娛樂;網絡;閱讀

在《娛樂至死》這本書里尼爾.波茲曼控訴了電視媒介是如何使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1](p13)雖然波茲曼所在的那個年代與現在相距甚遠,卻無一意外的言中了,只是可怕的程度要比波茲曼當年所預見的大得多。

一、我國娛樂化的發展現狀

(一)電視娛樂節目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電視娛樂節目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特別是在數量上的發展更讓人難以置信。各大衛視的歌唱類、相親類等節目如雨后春筍般蜂擁而出。就連江蘇衛視標榜的所謂“國內首檔大型科學類真人秀節目”《最強大腦》[7],在本質上也是娛樂節目。從內容上來看通過觀看這樣一檔“科學類”節目我們究竟獲得了多少科學知識,而這些科學知識中又有多少被我們接受和吸收?恐怕除了我們的視覺和聽覺得到滿足外,其他的所剩無幾。因為我們是抱著一種被娛樂而非學習的心態去觀看電視節目。真正的科學應該是嚴肅、謹慎的,絕非用來娛樂觀眾的。而在電視節目上,科學被用娛樂化的結構呈現出來,而被觀眾廣泛而輕易地接受。所以,漸漸地科學也成為了輕松搞笑的對象。

(二)網絡娛樂的發展現狀。

除了電視娛樂節目外,隨著電腦和手機的普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有顛覆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之勢。網絡簡直就是娛樂的樂土,在這里娛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展。

在互聯網上隨處可見的風氣就是“娛樂至上”,大多數公眾對于網絡娛樂的底線和邊界連他們自己都不清楚。對于大多數普通網民來說,上網的目的究竟何在呢?網上聊天、網上游戲、收聽再先線音樂、收看網上節目等等,讓百分之八十的網民從中得到了工作疲勞之外的內心松弛,網絡的娛樂性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沒有娛樂性的特征,網絡是不能吸引人的,娛樂性是網絡所有功能的集中和升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增加了娛樂的時間,自然就降低了思考和閱讀的時間。而可怕的是,網絡不僅占用了思考的時間更剝奪了我們思考的權利。電腦強大的儲存功能解放了我們的大腦,再也不用記那么多東西了,隨時打開電腦進行搜索就會有成千上萬條信息;寫作業和材料時第一反應就是上網搜索相關資料、借鑒甚至抄襲。這看起來好像是解放了我們的大腦,但實際上呢?降低了我們的記憶力甚至思考能力思考能力的降低恐怕是最大的悲哀。

(三)手機等移動終端娛樂化發展的現狀。

就在近段時間,南京某大學研究生會組織發起了“左手戴手環,挑戰21天上課不用手機活動”。 經過前期的征集,共有200多名大學生進行體驗,按照活動規則,如果上課完全不看手機,則當天挑戰成功,并把圖片發給該校研會微信平臺。不過,截止第一天的規定時間,只有不到10名學生發了成功圖片。而失敗率達到了95%。[10]雖然調查的人數和范圍有限,95%的失敗率卻毫不夸張,足以反映手機對我們學習和生活產生的重大影響,甚至改變了以往的話語結構和內容。

有一句很流行的話說的很貼切: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卻在玩手機。是手機,讓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變成了老師的獨角戲;偶爾的同學和朋友聚會上也不在熱鬧非凡;就連春節好不容易回家與父母團聚,也是只見紅包飛、不見父母淚。人與人只見面對面的交流好像越來越少越來越不重要,有什么事兒打電話發短信就可以,沒必要見面。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卻又越來越陌生。人際交流尤其是親身交流是最有效的一種傳播方式。我們說話的語氣、表情、肢體動作都能傳遞相應的信息,其內容的豐富程度遠遠高于網上交流,更重要的是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親近感。所以親身交流的互動性和及時性是我們用手機交流所無法比擬的。

與此同時,手機等移動終端帶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有人說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在我看來信息爆炸等于沒有信息。也許有人認為這種說法過于絕對,卻是最真實的。

二、娛樂盛行的原因

為什么我們都如此偏愛娛樂性的信息?就算花費再多的時間和精力,卻依然樂此不疲。而導致“娛樂”大行其道的原因又是什么?我想可以從人的心理本能和媒介對市場的需求這兩方面來解釋。

(一)“本我”的需要。

弗洛伊德在一個關于人格很著名的理論中指出: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組成的。其中“本我”是由“快樂原則”所支配的,所以它的運行原則就是追求快樂、逃避痛苦[13]而英國的社會心理學家馬羅理也認為,觀眾會更愿意接受那些不需要動腦筋以及更具有刺激性的事物。所以,不管是在什么時代,人類在“本我”的這一面上對于娛樂的追求和享受是不會改變的,這就是娛樂化的信息會深受大眾喜愛并充滿了整個社會的原因之一。

(二)市場的需要。

不管是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的大眾媒介還是網絡、手機等新媒介,作為市場經濟下的一種企業,他們已經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傳播媒介了,即使是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的傳統媒體也不例外。所以,為了贏得市場、提高視聽率和點擊率,就必須要迎合受眾,否則就會造成“曲高和寡”的后果?!皞鞑サ纳鐣Ч吞嵘鼙娊涷灡粩[在次要位置,讓受眾參與更廣泛的公共領域的活動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同樣也被降低?!保?4]所以,各類型媒介為了贏得更多受眾的青睞,會主動地迎合受眾的口味,其結果就是媒介都更偏愛娛樂化的信息。

三、反思與對策研究

(一)反思。

事實上我們正處于這個被電視、電腦、手機、平板等媒介所充斥的時代,在某種程度上,它們也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和學習。所以,在這里我并不是想號召大家遠離網絡、遠離手機、遠離電視,畢竟我們身處在這個時代——一個由互聯網連接起來的時代。我所要提醒的是,在一片娛樂的浪潮中不要漸漸地被媒介所牽制、而喪失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更要提醒的是,我們在進行媒介選擇和接觸時需要更多的理性,而不是盲目跟風。媒介應該為我們所用,而不應該反過來被媒介所利用,這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作為娛樂本身來講,它是沒有錯的。但是當一種社會文化的形態隨著技術傳播手段的發展而受到壓制,從而使社會在傳播信息這一方面變得更加一味地傾向于娛樂化,并使得這種娛樂化的模式控制或者壓迫普通公眾的思想。同時對原有的社會文化形態造成破壞,這樣才引發了許多的社會問題。

(二)對策研究。

既然娛樂化已經成為現實,作為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來說又應當如何利用好媒介?那么對于中國當今的媒介環境來說,各種媒介所帶來的話語方式以及思維方式等等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攔的,也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有句俗語說的好:既然改變不了環境,那就改變自己吧!所以,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說的具體一點就是,要學會篩選。篩選媒介所提供的各種信息,主動傳播積極的信息,而不是人云亦云,逞一時口舌之快。同時也要能夠主動規避媒介帶來的一些不利影響,謠言止于智者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娛樂或者不娛樂、娛樂到什么程度都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的,也就是說都是由人的自覺性和自我認知來決定的,除了“本我”以外還有“自我”和“超我”,人畢竟是理性的動物,不能讓“本我”完全控制了自己。同時,也必須學會擺脫機器、圖像的控制,學會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保持自己的主觀判斷,批判地進行信息選擇,而不是淹沒其中。

對于媒介所帶來的娛樂化未來,筆者認為還是應該抱有希望和信心。如果能提高公民的媒介素養,那么“娛樂至死”就不一定會出現。對于媒介帶來的“誘惑”,如果能帶著一顆警惕的心,合理地選擇信息而不過分沉迷,相信“娛樂至死”是可以被避免的。

四、結語

自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的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媒體本身也經歷了巨大變化和壯大,傳媒業的發展壯大是經濟發展的體現也是時代進步的象征。除了傳統的電視媒體以外,互聯網更是讓新興媒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媒介漸漸地受到了商業性質的感染甚至控制。收視率、點擊率、票房以及廣告收入成為了衡量節目好壞的唯一標準,在這種標準的衡量下,媒體自身或多或少地也成為了一種利益的集體。而為了達到這些標準,“娛樂”無疑是最能取悅受眾的方式也成為了各種媒體實現其自身利益的重要途徑。從五花八門的選秀節目到近幾年興起的相親節目、鳳姐、干露露等人的走紅,這些都反映出了媒介對“娛樂話語”的偏好。

我們需要娛樂但這并不意味著過度娛樂,當這種商業性質的泛娛樂化充斥我們的日常生活,則需要引起警惕了。

[1][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

[7]http://baike.baidu.com/zuqiangdanao/11418870/14253996.htm

[10]http://js.ifeng.com/app/js/detail_2015_04/15/3788527_0.shtml

[13]陳力丹、陳俊妮.《傳播學綱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44.

[14][英]丹尼斯·麥奎爾著,劉燕南譯.《受眾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0.

G222

A

1671-864X(2016)08-0210-02

李梨(1992-),女,漢族,湖北荊州人,研究生在讀,傳播學碩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傳播學專業,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

猜你喜歡
媒介娛樂受眾
再論“聲無哀樂”——嵇康筆下的聲音與受眾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辨析與判斷:跨媒介閱讀的關鍵
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內容的確定
書,最優雅的媒介
網絡時代受眾心理的分析和引導
娛樂眼
娛樂眼
娛樂眼
娛樂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