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產業發展作突破口促進川西山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16-09-12 13:57趙中印
決策與信息·下旬刊 2016年7期
關鍵詞:全面小康旅游產業

趙中印

【摘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界于邛崍山脈與大雪山脈之間,屬川西高山高原最深陷之峽谷區,地形崎嶇、地勢險要,素有甘孜州東大門之稱。全境旅游資源豐富,縣城瀘定橋也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但縣域發展受交通及高海拔地區等因素限制,并未完全將其發展優勢發揮出來,特別是依托進藏出川咽喉要道國道318線打造生態旅游帶還存在著巨大開發空間。而作為漢、藏、彝、羌等多民族聚居區的瀘定縣如何保護好多民族聚居文化,在民族地區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利用獨特優勢帶領各族人民共同發展,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著力點。

【關鍵詞】瀘定縣;旅游產業;全面小康

眾所周知,瀘定縣是以紅軍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戰役而聞名于世,而此次戰役的聞名正是以大渡河激流澎湃以及兩岸陡峭險峻的地理環境作背景所載入史冊。不足的先天條件,是制約像瀘定這樣的西部山區、又是革命老區,很多還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全面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首要因素,這也是黨和政府一直關注并不斷探索解決的問題。當下,正處于全面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如何突破此類地區的發展瓶頸,如何實現偏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成為了既不可回避又需深入推進的重要環節。此次瀘定之行,通過民間走訪與官方座談的結合,從當地實際狀況出發,產生了從產業發展突破口的角度促進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的些許認識和建議,希望能以此有所借鑒意義。

瀘定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的橫斷山脈,境內高山林立,谷深壁陡,溝壑交錯。大渡河距離相間的山嶺的水平距離不超過10公里,而嶺谷相對高差達3000米以上,形成高差懸殊大,坡面短且坡度陡峭,巖體破碎,不適合大規模水稻種植、商品谷物、畜牧業等傳統農業的發展。雖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舒適(15.5℃),降雨豐沛(降雨量664.4毫米),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時數為1323.6小時),全年無霜期279天①,氣候尚佳,但因為相對落差巨大,從河谷到谷嶺氣候、植被、土壤等呈明顯的垂直遞變規律,可以用作農業耕種和放牧的土地甚少,農業發展只能傾向于少數種類的農副產品。雖盛產“中國紅櫻桃”、糖心蘋果、柑橘等部分特色瓜果,但苦于交通只能依賴盤山公路運輸(大渡河水流湍急不能用作水路運輸,無鐵路),無論是運輸成本還是時間都無法在大市場的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原本相對落后地區賴以生存的傳統農業發展道路困難重重,農民創收面臨艱巨挑戰。

同樣受制于地形崎嶇和交通不便,瀘定縣若想以工業為發展引擎帶動全域經濟騰飛更是難上加難。雖坐擁激昂大渡河豐富的水利資源,但是其僅僅只能用于水電開發,而境內所建瀘定水電站、硬梁包水電站(引水式)更大程度上貢獻于大渡河水電基地和“西電東送”上,對于直接帶動當地工業發展成效甚微。雖已探明沿河兩岸高山上也暗藏不少礦產資源,但其開采難度大,安全系數低,利用不好對于沿河生態會有無法挽回的損害,故并沒有得到當地政府的大面積開發許可。加之本身縣城工業基礎薄弱,工業產品不夠豐富且處于產業鏈中下端,工業發展難以在短時間內打開局面。

前面兩條道路發展受阻,但并不意味著瀘定就不能有著更好地發展、就沒有了光明的未來。近年來當地政府果斷轉變思路,不斷走訪學習,從劣勢中尋找優勢,雖然現代化建設程度不高,但是生態破壞較少,雖然地處高山區,但是風景秀麗氣候分明,在此基礎上確立了旅游優先發展,以“飛奪瀘定橋”紅色文化和318國道兩岸良好自然生態為依托打造“紅色旅游”與“綠色旅游”為核心的旅游產業成為了全縣發展戰略的首要目標,也是率領全縣人民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舉措。

正確的戰略目標僅僅是第一步,而圍繞其如何切實富有成效推進才是發展攻堅戰中最關鍵一環。發展旅游業應該理清認識,尋找到持續增長的來源,而旅游消費無疑是最根本的力量源泉。消費是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以消費為前提,必然受收入的限制,而當地甚至整個甘孜自治州尚處于不太發達階段,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有限,這也就意味著瀘定旅游業的騰飛起步階段必然需要依靠外部的強大消費注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更好滿足市場需求,符合外界消費者的標準,就必須更全面提高供給服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供給側”改革所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這一改革思路不光適用于瀘定,在全國廣大欠發達地區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結合此次瀘定之行所見所聞,產生了如下幾點思考與建議。

一、不斷改善供給質量,提高旅游服務水平

幾百年前,茶馬古道穿瀘定而過。十多年前,國內旅游業初興之時,自駕或騎行國道318線入藏就成了一條黃金旅游線路??墒墙j繹來往的人流并沒有選擇久留瀘定,甚至更多的人選擇了“過而不留”。面對這一尷尬現狀,當地政府和民間也想辦法積極應對——修復和改善公路路面質量,旨在讓人們來去更順暢;主動引進外部資金修建各檔次賓館客棧,旨在讓人們居住更舒心。但是,由于瀘定旅游業的全面開發起步較晚,不過短短五年間,資源利用度挖掘深度都不夠,其他相關服務配套還不太完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其一,“交通供給”長效規劃與改善機制是大興旅游的首要突破口。雖然公路年年在加固維修,但是雨季漲水之后,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阻斷道路通行,如不解決好這一問題,不僅危及來往車輛安全,而且也讓每年維護路面費用白白浪費,也會使不少游客望而卻步。而對于縣域地質的勘察和治理工作,也是為即將建設的川藏鐵路瀘定段做好準備。其二,發展旅游業不僅僅是發展其本身,而且要帶動相關產業共同發展,才能反哺旅游產業。以瀘定縣城為例,雖城區能接納游客住宿量不小,但是僅限住宿方面,餐飲與文化娛樂配套遠遠沒有跟上。能夠具有當地特色的大小飯店并不多,瀘定橋頭“重走紅軍長征路,重吃憶苦思甜餐”的紅色餐館不失為一種發展模式,但要想形成規?;彤a業化,必須依托當地多民族聚居區獨特飲食文化,借鑒各民族飲食精髓,特別是緊鄰藏區,對藏餐的引進和改良,在不遠不近、漢藏混居的瀘定作推廣和宣傳,形成自己的品牌化餐飲,吸引廣大游客。此外,文化娛樂的缺失也成為發展瀘定旅游的桎梏。試想,當三五個年輕人參觀完瀘定橋,夜幕降臨吃過晚飯,就只能回到住地默默地看電視,是一件多么敗興的事情啊。而麗江、大理、鳳凰等以旅游為支柱產業的城市經驗不妨值得深刻學習,深入挖掘當地文化民族文化,富有當地民俗的歌舞表演、代表當地民風的娛樂活動,以及發達繁華的夜市,把原本寂寞暗淡的夜晚裝點亮麗,也讓白天奔波的游客得到放松。而另一方面也給當地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帶來了更多的消費,增加了居民和政府的收入,兩全其美??傊?,只有全面改善供給質量,不斷提高服務水平才能使得瀘定旅游的口號打得更響,響得更亮!endprint

二、圍繞旅游產業打造新型城鎮化促進縣域發展與全面小康

瀘定縣幅員面積2165.35平方公里,轄4鎮8鄉、145個行政村,總人口8萬余人②,雖在甘孜州人口密度最大,但是從旅游業發展角度人力資源相對缺乏,人口分布相對不均。另一方面,瀘定縣境內又有著眾多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蜀山之王”貢嘎山、“高呀么高萬丈 ”二郎山、國家4A級景區海螺溝、低海拔現代冰川燕子溝、安順場遺址等,此外周邊緊鄰川西熱門徒步游圣地牛背山。有限的人力資源與眾多的自然旅游資源如何去協調分配好,就成了發展瀘定旅游又一難題。此外,在與瀘定縣城鄉住建局彭局長交流的過程中,也發現了瀘定新型城鎮化建設存在著一些問題:起步晚、城鎮化率低、體制機制有待健全和深化。將上訴問題與困難綜合分析,可以大膽擬出這樣的設想:圍繞旅游資源打造瀘定新型城鎮化建設,將人力資源及城鎮建設向旅游資源地傾斜,以此促進發展,帶動就業和人民致富。

正是因為瀘定城鎮化建設暴露出一些“難疾”,才不得不讓我們又回到對新型城鎮化的本質認識和理解上來。如果一味只追求城鎮化率及其他指標形式上的完成,而沒有立足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這樣的城鎮化建設必然是行不通、最后會失敗的。偏遠山區、民族地區的城鎮化發展必須選擇一條適合自身的道路,才有可能健康發展。首先,這一類地區城鎮化起步晚,但同時也意味著受到固有束縛小,發展潛力大,可創新度大,應該利用好這一優勢。其次,西部地區相對貧窮,財政收支能用于城鎮化建設的資金十分有限,必須尋找成本和門檻相對較低、發展速度相對較快的模式,如果按部就班參照以往東部地區城鎮化過程,必然永遠完成不了國家方針目標。第三,瀘定新型城鎮化應該區別于一般的城鎮化建設,不適合形成大型城鎮,就著重形成有特色的小城鎮。像瀘定這樣的地區本身就具有很多特殊性,諸如特殊的地理環境,特殊的歷史文化,特殊的經濟結構及人口構成,城鎮化建設就應該立足于這些特殊性上,才能因地制宜,取得長足進展。而瀘定要建設有特色的小城鎮正是要利用其豐富的旅游資源做產業依托,圍繞旅游地周邊建設區域經濟的聚集體和綜合體,以旅游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又以相關產業的發展反作用于旅游。同樣這既是更好地提供旅游服務“供給”,又是加快西部山區城鎮化建設速度,將兩者合二為一共同發展。

三、創新旅游發展方式,提升產業附加值

新時期下,傳統旅游業的發展方式已不能再停留于傳統,必須要與時俱進。伴隨著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變化,互聯網和新媒體一方面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擴大旅游地區知名度上,攜程、途牛、窮游等網站的興起為消費者和旅游地之間搭建了更便捷的彼此了解和連接的橋梁,越來越多的定制消費,也讓原本不為人知曉的原生態景點變得火爆,瀘定旅游的發展大船也一定要把握時代環境的大方向,利用好網絡與多媒體宣傳的推波助瀾功效,讓瀘定旅游大旗被更多的朋友所看到。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的收集與整理找準地區旅游的轉型和升級方向,分析不同人群的消費偏好,改進當地服務的薄弱環節,填補行業的遺漏空缺。此外,不斷加強與其他地區的交流合作,聯系周邊縣市旅游局,共同開發國道318線及大渡河沿岸生態旅游帶,為本地旅游拓寬更大的空間。

生態旅游往往也帶來了生態產品消費,瀘定盛產的生態瓜果等農副產品也應隨著旅游的推廣而被推銷出去,增加旅游所帶來的產業附加值。特別是通過網絡銷售、電話訂貨的渠道,逐步可以實現定制生產與期貨交易,為農民百姓種植生產掃除后顧之憂,也讓運輸交通不利的困難得到緩解。

四、結語

中國是山地大國,山地面積占約占國土面積的70%(含丘陵和高原),山地人口約占全國的一半。而往往山區又是貧困集中區、少數民族聚居區,是全國扶貧脫貧戰略和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最后攻堅區。以四川為例,2001--2010“10年扶貧計劃”確定了四川36個縣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而這全部36個縣市無一不來自山區。本文的撰寫旨在通過對瀘定深入的實地考察,分析其怎樣掙脫惡劣的先天自然條件束縛,找到突破發展瓶頸的產業鏈口,才能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提高人居生活水平,以及如何尋找到一條適合當地自身環境、發揮其獨特優勢的發展道路,提取出部分經驗,也指出部分欠缺,希望能夠給廣大川西山區的發展提供可以借鑒的地方。

注釋

①《瀘定縣志》,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②《瀘定縣志》,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鄧小平文選[M]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4、1993.

[3]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人民日報,201510.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5]陳國階.《中國山區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科技導報,2004.

[6]王國發.《對民族地區城鎮化的思考》.貴州民族研究,2004.

[7] 鄢和琳,包維楷. 《川西山地生態旅游開發及其持續發展初步研究》.自然資源學報,2001.endprint

猜你喜歡
全面小康旅游產業
天柱縣少數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思考
北京市旅游產業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
四川省“貧困片區”全面小康發展狀況與日標測算
延安旅游產業發展中的政府職能探析
我國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發展水平的量化測度
堅持共享發展理念,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擁抱自由是擺脫貧困的根本之策
農業產業化的戰略意義與未來方向
對旅游產業供應鏈構建的幾點思考
基于SWOT分析的泰安市旅游資源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