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2016-09-22 16:20朱立光張錦瑞盧育紅
成才之路 2016年24期
關鍵詞:內涵建設高素質人才培養

朱立光+張錦瑞+盧育紅

摘 要: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目前高等院校面臨的共同問題。文章在對提高教學質量的迫切性——教學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地方工科院校亟待解決的學生培養、教育理念、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滯后于社會需求,人才質量與企業和社會需求脫節等問題,提出了“面向工程、強化實踐、貼近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擬定了相關的針對性措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實踐效果。

關鍵詞:高素質;應用型;教學質量;人才培養;內涵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4-0014-02

一、提高教學質量的再認識

1. 提高教學質量的迫切性——教學工作面臨新形勢、新問題

(1)教育部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實施對高校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百|量工程”為今后高校教育教學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教育部要求,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把教學工作始終放在學校各項工作的中心,形成重視教學、重視教師、重視質量的良好環境和氛圍。(2)大學生全面發展與成才的迫切需要已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內在動力。高校實行成本分開,廣大學生和家長的對接受高質量教育的需求不斷攀升,與目前學校的教學經費、師資力量、基礎設施等有限的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成為將學校教學工作不斷向前推進的內在因素。(3)嚴峻的就業形勢呼喚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以不斷地提高人才質量。當前,怎樣把社會需求與對學生培養之間的距離縮小,改變當前教育理念、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滯后,甚至與企業和社會需求脫節等現象,是高校特別是地方工科高校非?,F實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懊嫦蚬こ?、強化實踐、貼近需求”是地方工科高校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為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的必經之路。

2. 提高教學質量的突破口——加強內涵建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作為地方工科高校,一方面要切實端正辦學指導思想,適時調整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在一定科學教育的基礎上著重加強現代工程技術教育和訓練,重點培養第一線的工程技術應用人才或實踐工程師;另一方面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學生為本,把教學質量、學生的成長成才作為辦學的根本點。沒有高水平的學科就沒有高質量的教學,沒有高水平的教師也沒有高質量的教學,因此提高教學質量要以內涵建設為突破口,要以學科專業建設為龍頭,要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增加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同時在提高管理水平和質量監控方面狠下功夫。近年來,河北聯合大學始終堅持“崇術重用,服務地方”的辦學理念,明確自身所面臨的宏觀背景和社會需求,明確自身的學科基礎和發展資源,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深化內涵建設,努力強化特色、轉變發展方式,以和諧促發展,以創新促發展;以本科教育為主體,以學科建設為龍頭,走出了一條以“特色立校、人才興校、質量強?!钡陌l展之路,形成了“根植礦冶,面向基層,崇術重用,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特色,為河北省和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二、更新理念,明確辦學指導思想,發揚辦學特色

1. 堅持“崇術重用、服務地方”的辦學理念

河北聯合大學(以下簡稱“學?!保┳鳛橐凰胤焦た拼髮W,必須堅持“緊密結合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實際,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優質人才和技術支撐”的學校定位,在“科學—技術—工程—產業”這一知識鏈上,明確把人才培養的主體和科研工作的重點定位在技術、工程、產業的嫁接點上。不僅要提倡“學術并舉”,更要突顯“崇術重用”;在人才培養上,致力于培養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同時注意因材施教,尊重個性發展。在教育管理、科學研究上,強調以應用性研究為主,同時鼓勵基礎研究,提倡學術自由。學校始終圍繞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結合50年的實踐,確定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的辦學指導思想是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實施特色立校、人才興校、質量強校的發展戰略,努力把學校建設成在全國同類院校有較大影響,以工為主,工、理、經、管、文、法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立足河北,面向全國,主動為環渤海及河北省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充分發揮地方大學的文化輻射功能,努力把學校辦成地方社會的“人才庫”“技術庫”和“動力源”。

2. 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將創新教育理念融入實踐教學

工程的本質是利用各種要素進行“造物”的一種實踐活動,是以實用為目的,是“綜合、創造和實踐”。學校注重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教育全過程。整合資源,建設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科學研究“三位一體”的創新實踐教學平臺;精心設計,構建了認知技能層、 基礎應用層、綜合提高層和創新研究層四層次實踐教學新體系;采取拓寬實踐教學外延、加深實踐教學內涵、豐富實踐教學方式、強調課內外以及校內外實踐相結合等措施,將以往零散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培養納入到規范的教學體系中,并使之逐漸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

三、以內涵建設為突破口,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1. 順勢應求,加強學科專業內涵建設,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學校以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的,堅持學科專業建設的適應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積極貫徹“發揚優勢、改造傳統、支持重點、扶持新興”的學科專業建設思路。一方面,依托重點學科,注重老專業改造。重點建設冶金與材料學科群、資源與環境學科群,加快發展化工與生物技術學科群、建筑與土木工程學科群,適度拓展人文與藝術學科群、商學與法學學科群,強化完善理學等基礎學科群,構建布局合理、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形成了國家特色專業、省級重點學科、校級示范專業三個層次的重點建設平臺。另一方面,積極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優化學科專業布局結構。學校依據國家經濟結構調整以及河北省、唐山市沿海經濟強省建設的要求,結合曹妃甸建設和南堡油田開發建設,大力發展包括海洋類、化工類、機械類、交通運輸類等專業,以原學科專業為基礎,向有關海洋科技、石油化工、過程裝備制造、國際物流等學科專業交叉和延伸,進一步體現了“崇術重用”的辦學理念。

2. 聚賢納才,建立“多手段、多層次”培訓機制,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

(1)堅持引進和培養人才并舉。多年來,學校堅持實施百名學術帶頭人工程、中青年教師博碩工程、中青年學術骨干培養工程,逐步健全師資隊伍建設的長效管理機制。同時,嚴把教師“入口關”,通過采取“試講+答辯+技能測試”的形式進行新教師選拔,保障人才引進的質量。(2)積極探索教學團隊在組織架構、運行機制、監督約束機制等方面的運行模式。以國家特色專業建設為推動力,組建了以專業課教師為主的研究教學型團隊;以課程改革和精品課程建設為契機,建立起以公共基礎課為主的教學研究型團隊;以重點學科建設為引領,成立了創新學術團隊。(3)堅持對教師培養的長效性。實行青年教師崗前培訓制、崗位培訓制、學術研究定期匯報制、青年教師導師制等制度,有效地保障師資隊伍綜合水平的提高。

3. 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次、多模式”人才培養體系

(1)實施“大工程”理念的人才培養方案。按照“寬口徑、大工程、可持續”的人才培養理念,進行學科專業布局調整和專業整合,制定符合地方工科院校特點的滿足地方經濟建設需求的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在全校范圍建設機電類、冶金類、土木工程類、經管類等多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實行“訂單式” “3+1”等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2)實施優質人才培養計劃,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學校積極籌建并實施“茅以升工科創新實驗班”,以“知識傳授、成人教育、能力培養、個性發展”為培養理念,以培養基礎扎實、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為目標,進行優質培養,實行單獨施教、滾動培養、注重實踐、全面強化等特色的培養管理模式。(3)大力開展學科競賽,積極鼓勵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每年舉辦英語、力學、物理、藝術和化學等10個校內學科競賽,組織和資助學生參加校外學科競賽,形成課內課外的良性互補。通過競賽活動開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4. 以“工程師進課堂”為契機,促進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

(1)拓展知識鏈,優化課程內容。針對教材陳舊,教學內容不適應現代企業發展需求的現狀,學校開展“工程師進課堂”活動,聘請企業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與專業課教師共同為本科生講授課程,引進企業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理念。一方面培養青年教師的實踐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促進了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2)積極推進基礎課程改革,調整課程設置。對大學英語課程進行“3+x”模式的改革,打造學生個性發展平臺,全面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對高等數學、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課程內容和授課體系進行改革,突出其不同專業領域的應用性特色。(3)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教師運用模擬教學、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鼓勵教師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手段。加強網絡課程平臺建設,實現優質資源共享。

5. 加強實踐教育、工程教育,構建“四層次、六模塊、三結合”實踐教學新體系

(1)構建“認知技能層、基礎應用層、綜合提高層和創新研究層”的“四層次”實踐教學新體系;強化“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與設計、實驗教學、社會實踐和科技創新”的“六模塊”培養;堅持“學校與社會、學期與假期、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實踐教學“三結合”。將以往“零散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培養納入到規范的教學體系中,注重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教育全過程。(2)以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實驗教學內容、方法及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深化實驗內容的創新性、設計性和綜合性研究,加快實驗室開發和使用、實驗教學隊伍建設等方面制度建設。(3)實施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形成;推進專業創新實驗室建設,建立創新實踐基地;設立創新實驗班,探索建立大學生盡早參與科學研究的制度。

6. 推進校企合作辦學,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的培養途徑

學校與多個大集團公司簽署了發展合作伙伴關系協議,尋求共同發展、謀求共同利益。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充分利用高校的專業基礎優勢和企業的生產實踐優勢,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層次,實現“教學—科研—開發”三位一體的合作模式。由學校領導、骨干教師和企業負責人、技術骨干聯合組建教學指導委員會、實踐指導委員會和產學研指導委員會。通過校企聯合制訂切實可行的專業教學計劃,根據合作單位要求設置和改進相關課程。通過校企聯合建立實驗室、建設校內和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接受實踐環節的教學和培訓提供了有利條件。通過校企聯合開展科技攻關項目,及時了解企業生產中急需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促進教學與科研的融合。

參考文獻:

[1]陳春林,朱張青.基于 CDIO 教育理念的工程學科教育改革與實踐[J].教育與現代化,2010(01).

[2]王盛水.大眾化階段的高等教育質量與人才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10(24).

[3]劉小強.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建設的新方向[J].中國高教研究,2010(10).

[4]張向陽,王海軍,呂延勤.地方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策略[J].中 國大學教學,2010(12).

[5]張相樂.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J].中國電力教育,2010(34).

[6]姚世斌,陳元藝,鄧學芬.多科性大學“二位一體”創新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黑龍江教育,2010(10).

猜你喜歡
內涵建設高素質人才培養
基于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有機化學教學改革
全國高素質農民超1700萬人
創新德法兼修高素質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高校引智工作機制建設研究
培養造就高素質咨詢工程師的重要舉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