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認識誤區

2016-09-28 13:36
大眾理財顧問 2016年8期
關鍵詞:理財產品剛性結構性

林富美+路青

銀行理財產品向凈值型轉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目前結構性理財產品是打破剛性兌付的一個有效方式。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但物價水平也持續上漲。為了讓手中的資產保值增值,居民開始尋求各種理財投資機會,投資理財意識逐漸增強。我國傳統的投資品種主要有股票、債券、房地產、基金、黃金、銀行理財、保險等,前些年我國經濟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房地產、黃金等市場火熱,而股市在也在2014年下半年迎來了一輪大牛市,不少人賺得盆滿缽滿。但近年來,相關市場進入下跌通道,大部分人亦損失慘重。此時,人們意識到尋求資金相對安全的投資渠道更為穩妥,銀行理財產品便是近年被追捧的對象之一。

1 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認識誤區

2015年年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首破23萬億元,未來仍將有持續增長的趨勢。但是,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的認識仍然存在一些誤區,這嚴重制約了銀行理財的良性發展。

1.1 銀行理財產品等同于定期儲蓄存款

長期以來,我國投資者普遍認為銀行理財與銀行存款類似,并且收益還比銀行存款高很多,是穩賺不賠的投資。出現這種認知誤區,一方面是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認識不夠;另一方面是,以往銀行為了留住客戶,搶占市場份額,通常會按承諾的收益率兌付給客戶,很少存在違約的情況,長此以往,便形成了“隱性擔保、剛性兌付”的認知,并給客戶留下了銀行理財保本保收益的印象。通常,銀行在設計銀行理財產品時,會根據產品投向情況設置一個最高預期收益率和最低預期收益率,而在理財產品銷售時,銀行往往突出最高預期收益率以吸引客戶。而客戶出于習慣性認知,認為該收益率就是銀行承諾將要兌付的收益率,而忽視了理財產品說明書中對于收益率的闡述。

1.2 別人說好等同于適合自己

投資者在選擇不同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往往注重收益性而忽視風險因素。在同等門檻的情況下,投資者傾向于選擇預期收益率最高的理財產品。按合格投資者管理規定,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銀行會對投資者進行風險等級評估,只有評估的風險等級高于等于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時才能購買該產品。但現實中該規定形同虛設,投資者為了能夠買到該款產品,故意在風險評估時選擇風險標準高的產品,導致評估結果高于投資者真實的投資承受能力。同時也存在部分銀行的理財經理為了增加銷售額,誘導客戶做出較高風險評估得分的情況。投資者要知道自己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和偏好程度,正確評估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不應該只看到高收益的誘惑,而忽視了遭受損失的嚴重后果。

1.3 購買日等同于起息日

銀行每推出一款理財產品,投資者都扎堆購買,尤其是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經常在幾分鐘內搶購一空。投資者把購買日誤認為起息日。實際上,任何一款理財產品都有認購期,在購買當日,賬戶上的款項即被凍結,沒有計入理財產品的期限,不能享受理財產品的利率。有些理財產品的認購期較長達20多天,有些則較短,次日即計入理財產品期限。所以,投資者對每一款理財產品,先不要急于購買,盡量在認購期快結束時再購買。因為如果金額夠大還可以利用時間差先存一筆通知存款,然后再去購買理財產品。

1.4 保本等同于本金保證不損失

投資者將保本等同于本金保證不損失。事實上,保證本金僅是針對持有到期或產品提前終止的情況而言,如果客戶提前贖回,則本金可能發生損失。另外,如果是外幣產品,該類產品也不保證兌換成人民幣后的本金安全。這種產品面臨著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匯率風險(外幣產品)。

1.5 預期收益率等同于實際收益率

很多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僅盯著收益率,把預期收益率等同于實際收益率。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理財產品都能達到其承諾的收益率。因為理財產品都有認購期和清算期,認購期只計算活期利息,清算期不計息,所以實際收益率與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上的年化收益率有時相差甚遠。這一點超短期理財產品中尤為突出。

2 銀行理財向凈值型產品轉型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前些年,銀行理財資產端的資產相對豐富、收益也普遍較高,絕大部分銀行能全額兌付理財收益,逐漸形成了剛性兌付的習慣。隨著2015年下半年“資產荒”的出現,資產收益率持續下行, 而銀行為了吸引客戶,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得相對緩慢,這導致很多銀行理財業務的利差空間明顯收窄。銀行理財壓力逐漸增大,打破剛性兌付將是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市場普遍認為,銀行理財向凈值型產品轉型是一個方向,但是投資者對銀行理財向凈值型轉型的接受程度還有待市場驗證,因為投資者可能會誤認為銀行理財和基金沒有區別,產品的風險將增加。

2.1 結構性理財產品是打破剛性兌付的有效方式

銀行理財產品向凈值型轉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目前結構性理財產品是打破剛性兌付的一個有效方式。結構性理財產品是運用金融工程技術,將債券、銀行存款等固定收益產品與金融衍生品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新型金融產品,由一個較低的固定收益率加上一個帶有期權性質的浮動收益率構成。浮動收益率通常取決于掛鉤資產(掛鉤標的)的表現,掛鉤標的通常為利率、匯率、股票、基金、指數、商品價格等。這樣,投資者在獲得基本收益的同時,又有機會通過市場的有利變化獲得更高的收益。如此一來,一方面銀行可以通過設置較高的預期最高收益率吸引客戶;另一方面客戶能接受是因為掛鉤標的資產表現不及預期而未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的,打破傳統的剛兌。

2.2 近兩年銀行理財產品結構化趨勢愈發明顯

根據普益標準數據顯示,近兩年銀行理財產品結構化趨勢越來越明顯。2014年平均每月發行結構性產品387款,2015年平均每月發行結構性產品741款,2016年前5個月平均每月發行897款。數據還顯示,2014年至今,股份制銀行是發行該類產品的主力軍,平均每家銀行每月發行37款。此外,國有銀行每家銀行每月發行11款,外資銀行每家每月發行8款。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結構性產品發行的非常少,平均每家銀行每月不到1款。從發行銀行來看,民生銀行結構性產品發行量居首,平均每月發行190款左右,其次是廣發銀行,平均每月發行95款左右。

收稿日期:2016-07-04

猜你喜歡
理財產品剛性結構性
自我革命需要“剛性推進”
加權p-Laplace型方程的剛性
基于應力結構性參數的典型黃土結構性試驗研究
剛性兌付的法律治理
切實抓好去產能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
關于結構性改革一二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