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服中青年教師專業發展“高原現象”之對策

2016-10-08 13:46唐國維
考試周刊 2016年74期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對策

唐國維

摘 要: 時代呼喚發展型教師。不少中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出現“高原現象”,原因有主觀和客觀兩大方面。要越過這個階段,必須建立中青年教師發展支持系統:重視職后培訓,做實校本教研,完善評價機制;必須完善中青年教師主動發展的個性心理:升華職業理想,強化自我意識,提高反思能力。

關鍵詞: 中青年教師 可持續發展 高原現象 對策

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需要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作支撐,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需要一支主動發展型教師隊伍作保證。然而,現實中作為教學主要力量的中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狀況并不很樂觀,他們中在一定專業發展階段原地踏步,即出現所謂的“高原現象”。盡管“高原現象”在各年齡段教師中都較普遍,但因為中青年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既可以成為沖上新的高峰前的“蓄勢”,又可以成為“平庸”大道上的滑行,關鍵在于能否及時有效克服“高原現象”實現專業可持續發展。

專業發展形成“高原現象”,主要有主、客觀兩方面因素。據此筆者提出如下對策:

一、建立促進發展的支持系統

為了使中青年教師突破高原現象,學校必須為他們創造發展條件和機會,建立促進發展的支持系統。

1.重視職后培訓。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適時的“充電”。首先學校管理者要根據教師不同成長階段,合理安排中青年教師的工作,給他們留下研究課程及觀摩其他教師上課的時間。對實行“青藍工程”的導師應適當減輕工作量,使其真正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其次,抓實校本培訓。校本培訓立足于教師工作的場所,指向教師、學生、學校的共同發展,能滿足不同層次專業發展階段教師對自身專業發展的內在需求,利于教師走向動態的“實踐+反思=教師成長”成長范式,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要構建動態的、立體的、持續的、能滿足多層次教師需求的培訓模式。培訓內容的確立要考慮這樣一些因素:教師專業發展不同階段的需要及發展的連續性;教師專業發展的個性需要及相互融通;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及這個時期的優勢需要[1]。在校本培訓方面,不少有識之士已做了很多頗具開拓指導意義的工作。

2.做實校本教研。如何做實校本教研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普通中青年教師首先應腳踏實地,將教育教學實踐作為開展研究的平臺和土壤,從每節課入手,從教學小現象入手,從教師最困惑的地方入手,從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也就是說,邁好扎實的第一步很重要,不宜盲目貪大,不宜大題小做,要積累、練就教育科研本領。對于學校來說,一定要拋去虛偽的外表,扯去形式的表皮,圍繞培養發展性中青年教師這條主線,開展前瞻性的、系列性的培育工程。目前最要注意的是不把眼光只放在新手教師培養方面,而要重點關注那些為數不少的處于“高原期”的中青年教師。要以行動研究為方法,以課例研究、教育教學案例推介、有形成果展示等為抓手,以督導評價、合作交流、評先表優等為促進手段。

3.完善評價機制。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其中教師評價是影響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傳統教師評價存在較多不足。就職業學校而言,體現數理主義影響,使教師的知識能力局限于較狹小的范圍之內。因此,我們必須注意評價的科學性及有效性,形成能促進教師發展的評價機制。當前,在堅持評價主體多元性及提高教育管理人員評價素養的前提下,特別要重視教師的自我評價,因為專業發展畢竟主要靠完善的自我意識及主體能力。對此,必須形成評價過程的安全機制,保證教師在自我評價中的坦誠程度,保證以科學的評價標準參照,保證收集到的是真實的信息和客觀的自我反省。至于同行評價,當前需要采用有助于評價信息互相補充的多樣化評價方法,以減少評價的主觀性偏差。還有就是學生評價,因其主觀差異性很大,應更多地用形成性評價,評價結果并不適宜直接與獎懲掛鉤。

二、完善主動發展的個性心理

教師專業化發展除受外在因素制約外,更受內在因素制約,如職業精神和職業理想、專業態度和發展動機、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等。因此要重視完善主動發展的個性心理。

1.升華職業理想。職業精神或職業理想是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對社會向教師提出的道德義務的高度自覺意識和情感體驗,是教師專業成長的精神支柱。一個有崇高職業理想并對這一目標負責任的教師,會有崇高的職業認同感,能站在超功利角度,以完善自我、服務社會的立場看待自己的職業。他不會把教書只當做謀生手段,不會把自己只當做知識的傳聲筒,而把自己當做有思想、有見解、有獨立判斷和決策能力的人。由此,教育活動中的研究和反思便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成為自身專業發展的內在需求,其行為呈現出更強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2.強化自我意識。自從美國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教師專業化改革問題以來,教師專業化已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外在的教師專業發展階段及內在的主動專業發展階段,即由被動的群體專業化向教師個體自覺主動的專業化發展。內在的主動專業發展主要取決于教師自身的條件,其核心是自我意識和主體能力。自我意識狀況對人的發展起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教師真正實現專業成長的基礎和前提,將教師過去的發展過程、目前的發展狀態和以后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結合起來,使已有的發展水平影響今后發展方向和水平,未來的發展目標支配今日的行為,確保教師專業成長的自我更新取向,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創造性,在教育活動中發展自己”[2]。從另外一個層面講,在教師發展過程中會出現需要教師解決的一系列問題。試圖解決這些問題的內在動因,會不斷推動教師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自覺主動地成長。因此,教師要注意提高自我修養,強化自我意識,以能正確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調節和自我監控。

3.提高反思能力。葉瀾教授曾經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案后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苯處煹淖晕曳此?,指教師以自己的教學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過程、教學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更具合理性的過程。這是一種自我指向的批判性態度和方法,是梳理教育教學成敗得失的一面鏡子。反思的過程是教師自我糾錯、自我教育的過程,是教師職業專業化成長的主體性保障。如果一個教師僅滿足于獲得的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么無論他有多少年教學經驗,只能是工作的多次重復。而且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不能指導他的行動有質的飛躍。因此,要不想一輩子當“教書匠”,盡快越過“高原階段”,成為發展型、研究型教師,就要堅持反思。教師的自我反思,一是注重典型案例的剖析與研究。應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廣泛涉獵國內外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中的典型人物、案例、事件與現象,把自己的同類經驗與之聯系起來,展開反思。主要形式有導師制、拜師學藝、走訪與訪談、聽專家報告、典型剖析、案例分析、教案分析、聽課等。二是注重教后反思。教師在完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教學活動后,要及時從教書育人高度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和現代職教科學理論,對已完結的教學實踐加以評估。作為教后反思的物化形式,比較易行的是寫作課堂教后記或者隨筆類反思日記。

總之,教師發展中產生“高原現象”的原因很多,解決方法因人而異。囿于見聞之稀少,學識之淺陋,本文未免掛一漏萬,只屬一孔之見。

參考文獻:

[1]陳忠根,李黎.高職院校校本培訓研究[J].教育探索,2004(10).

[2]吳捷.教師專業成長過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教育探索,2004(10).

猜你喜歡
可持續發展對策
診錯因 知對策
對策
面對新高考的選擇、困惑及對策
關于職工隊伍穩定的認識和對策
防治“老慢支”有對策
走,找對策去!
我國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
江蘇省出口產品結構優化升級
中小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