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構筑高效的語文課堂

2016-10-09 10:47
考試周刊 2016年77期
關鍵詞:提問高效語文課堂

林彩鳳

摘 要: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學過程追求的是一種溝通、對話、理解和創新, “提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在新理念的指引下,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提高提問的有效性,構筑高效的語文課堂呢?作者就這個問題談了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 語文課堂 提問 有效性 高效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痹谛抡n程理念下,教學過程追求的是一種溝通、對話、理解和創新。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能滿足于把知識裝進學生的頭腦中,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研究,學會創造。在這種教學過程中,“提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那么,在新理念的指引下,如何構筑高效的語文課堂呢?下面我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把握教材,直入重難點

語文教學不同于數學教學,每一課所涉及的知識點非常多。因此,在平時教學中,許多老師的提問就出現了多且瑣碎的問題。其實,課堂提問不在多而在精。教師在提問之前必須通讀全文,在正確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精簡提問數量,選擇直入重難點,又能提領全文的問題。這類問題,對于學生準確把握教材重難點有著重要的作用。

如課文《藍色的樹葉》,通過幾次借鉛筆的對話,可以看出林圓圓的小氣。教學時,如果教師從幾次借鉛筆開始問,則會使問題瑣碎化。備課時,我發現課文有個很好的發問點,就是最后一節。因此,教學時,當我請學生讀完最后一段后提問:“為什么林圓圓會臉紅?”學生通過閱讀全文后找出四段借鉛筆的對話,理解了課文內容。如此教學,思路清晰,減少了許多的話和問題。同樣,教學《荷花淀》時如問“水生嫂的性格怎樣?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你認為哪些環境描寫特別精彩?”,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時若問“別里科夫的哪些言行特別有趣?他的‘怪表現在哪些地方?”,都能較好地切中文章要處,引導學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關鍵,從而很快突破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實踐證明,正確地把握教材,直入重難點,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化難為易,使學生更好地實現學習目標。

二、分層設計,化難為易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節課、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肯定樂于接受。

如在《臨死的嚴監生》一文的教學中,深刻理解嚴監生的吝嗇是教學的難點。對于這個問題的處理,我在經過反復思量以后,把它分解成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的小問題。在學生找出他總伸出兩個手指能夠表現他的吝嗇后,我又問:“兩莖燈草真的多嗎?”“當時屋里有多少人?”“你怎樣形容兩莖燈草的亮光?”“如此微弱的亮光和一屋子的人對比來看,你有什么感受?”這里我把一個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這樣層層深入,學生領悟到了嚴監生的心急如焚,更深刻體會到了他的愛財如命。

三、巧設提問,激發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和思考。因此,課堂問題的設計必須新穎有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些學生熟知的內容,要注意變換角度,使之有新鮮感。切忌問題提得平平淡淡,老調重彈。

如在《衛星比武》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在讓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提問:“文中的這幾種衛星都有什么本領?你們能不能演一演?”問題一提出,學生情緒高漲,積極主動研讀文本,并興致勃勃地表演起來。那節課,我改變了以往提問的方式,上得十分輕松。而學生呢?積極性高,教學效果非常好。本來一篇看似枯燥無味的說明文,卻使學生學得饒有趣味,關鍵在于結合教材,抓住突破口,把它轉成學生感興趣的“問”。

四、注重“生成”,啟迪智慧

傳統的課堂以預設為主,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真正的語文課堂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具有很大的生成性。我們應當把“生成”當做一種價值追求。以此為誘因,進行點撥提問,追求“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如有位老師教學《莫高窟》時,有位學生提出質疑:“老師,我覺得藏經洞不值得寫,因為課文中說,由于清王朝的腐敗無能,大量珍貴的文物被帝國主義分子掠走。僅存的部分經卷,現在陳列于北京故宮等處。這也就是說,藏經洞現在差不多是一個空的藏經洞了。為什么還要寫呢?”

教師覺得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提問,沒有馬上回答這個學生的問題,而是轉問學生們,把“皮球”踢給了他們:“是啊,藏經洞差不多是一個空洞了,以前藏在這里的六萬多件珍貴的藏品已經不在了。這樣的藏經洞究竟有什么值得寫的呢?”教室里先是一片寂靜,繼而有人靜靜地默讀課文,接著有同座位的同學在小聲地嘰咕……不一會兒,同學們紛紛舉起了手:

生1:我覺得值得寫,因為雖然現在許多文物失蹤了,可是,我們的祖先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藏經洞曾經見證了這一切。

生2:我覺得值得寫,藏經洞曾經收藏著許多珍貴文物,是清王朝的腐敗無能讓大量的文物被搶走了,這不是藏經洞的錯。

生3:我也覺得藏經洞值得寫,而且必須得寫,正是因為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才使大量珍貴的文物被帝國主義分子搶走。我想起了一句話——落后就要挨打。如果我們的國家非常強大,外國人就不敢欺負我們了。

……

這節課上,這位教師遇到學生提出的問題,沒有馬上回答,而是憑著敏銳的直覺能力和強烈的資源意識,發現其中的價值所在,能夠及時地抓住這些重要的資源,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語言文字,揣摩文字背后蘊涵的意義,并且通過討論、交流發展了學生的感悟能力,加深了學生體會的深度和準確性,達到了難以預約的精彩生成。

五、注重延伸,體現個性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很多老師變過去“領著學生走向預設的教案”為“引著學生走向預設的答案”,“設籠子”,“下套子”,引著學生“鉆圈子”,為學生設計一條通往已定答案的小徑,想方設法讓學生沿此路徑獲取答案,讓學生為認同答案而學習,為標準答案而思考。這樣的提問是無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延伸,盡可能突破“標準答案”的束縛,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讓答案具有多元性,力爭引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體現學生個性。

如我在教學《綠色記事本》一文時,在課堂上先讓孩子們初讀了課文后,然后在整堂課上只提了三個問題:①這本記事本為什么叫綠色記事本?②你喜歡這本綠色記事本嗎?③讀了這篇課文后,你想到了什么?回答了前兩個問題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已經有了獨特的想法。在回答“你想到了什么?”這一開放性問題時,有的學生說:我想到了我們豐州鎮環境十分差,到處是垃圾。如果大家都來保護環境,那該多好??!有的學生說:我想到了地球氣溫變暖了,我國很多地方在鬧旱災。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類不保護環境造成的……

這幾個開放性問題的設計,有效挖掘了教材空白,豐富了課文內容。它們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深”、想得“廣”,并把問與閱讀、做人聯系起來,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展示學生的個性。

實踐告訴我們,“問”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的藝術。為了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在今后的實驗中,我們必須認真學習理論,深入鉆研教材。只有具備了淵博的知識、開拓進取的精神、開放的思維、創新的意識,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層浪”,從而真正達到“提高提問的有效性,構筑高效的語文課堂”之目的。

猜你喜歡
提問高效語文課堂
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提問要做到“四要”
初中化學課堂個性化有效提問策略
為小語課堂“瘦身”,為學生語文素養增“肥”
高校三維動畫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讓語文課堂之樹根深葉茂花嫣然
讓快樂走進語文課堂
構建開放的語文課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