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物理校本作業有效性的教學探索

2016-10-09 11:50
考試周刊 2016年77期
關鍵詞:校本作業教學有效性物理教學

吳寒平

摘 要: 作業是課程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關鍵領域,作業和教學、評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作業如果出現問題,那么不僅影響教學效果,而且會對學生學習興趣產生不良影響,從而影響整個課程改革效果,甚至走向課程改革的反面。因此,作業問題的研究與探索是促進課程改革內涵發展不可回避的關鍵領域。本文對物理校本作業進行探索。

關鍵詞: 物理教學 校本作業 教學有效性

作業對正在學習中的人來講是再熟悉不過的事物,又是我們“熟悉的陌生人”。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貫穿整個學習活動的始終,是提高學生素質、反饋學習情況的第一手書面材料。

從教學現狀來看,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卻要做完全一樣的作業,使得一部分學生對物理學習失去了興趣。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過程中,老師們希望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在大力反對題海戰術及無效作業的過程中,為學生設計多元化、多層次、趣味性的適合本校學生發展的作業,才能促使學生變得更加自覺、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這就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一、校本作業有效性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試圖理解其經驗的意義時構建出來的。建構主義主張將學習者置于復雜的、真實的、相關的環境中;培養學習者對知識建構過程的自我意識。對提高校本作業有效性的啟示在于校本作業中可以安排一些貼近生活的,需要學生自己提煉信息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內涵是“人際關系智力是七種多元智力中的一種,對人的成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培養“對學習的自我管理能力”為目的的作業能夠促進學生元認知能力提高?!霸J知能力”在一些研究者看來是智力的本質所在,與學生學習成績有較高的正相關。元認知能力的核心就是對認知活動的自我管理、調節能力。

由此得到的啟示是:有些作業一定要學生獨立完成,培養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如常規的練習題。而有些作業則可以和同學合作,有助于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如一些實驗的探究性研究方案設計,等等。

3.最近發展區理論:原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水平,二是潛在水平,它們之間的區域被稱為‘最近發展區?!苯虒W只能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而且不斷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以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些都是分層教學的理論依據。由此得到的啟示是:“有效作業”的設計必須遵循此原則,尊重學生個性,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知識能力要求制定不同發展的教學目標。比如,對物理校本作業中略有難度的題目要將其分解,實施分層作業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不同層次的成功經驗,增強學習信心。

二、編制有效校本作業遵循的原則

美國教育家布盧姆編著的《教育評價》中,就作業設計量方面進行了討論,發現作業時間量并不是該科成績的良好的預測物。比利時的霍特雅特所做的一項研究做了精彩的論述,他報道了不同學生在同一時間內做同樣作業時的巨大差異,并據此提出了“針對性”作業更有效。

1.編制作業要有指向性。編制者要能明確每節教學課的根本目的,在作業中體現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和技能的鞏固,加深印象,發展和提高科學素養。這是作業有效的表現之一,學生能通過作業概括歸納知識,梳理成線,形成思維導圖,促進知識建構。

2.編制作業要體現對學生能力培養。課堂教學符合學生思維發展規律,在課堂中以發展學生的能力為目標。其實作業設計要符合學生思維發展規律,作業也可以具有創造性的功能,如一些探究性實驗可以改變條件,讓學生能根據提供的器材設計新的方案。有效校本作業要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能力。

3.編制作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要能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讓作業更加生活化。通過科學探究,使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形成探索真理、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如學習“牛頓第三定律”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設計制作水火箭,這樣學生的體驗會更深刻。

三、提高物理校本作業有效性的教學模式

1.以教學細目表為依據編制有效校本作業。教師設計作業時,首先要把握好課程標準,充分考慮作業任務與課程標準的內在聯系,布置的作業應該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和操作化,要符合學習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做好每一章節的教學細目表,作為編制校本作業的直接、有效且目標明確的依據。在校本作業中體現每一個知識點,并進行編號,如1.1-3A表示第一章第一節第三個知識點及能力要求為A。這樣讓學生更加清楚地知道能掌握的程度,讓作業更有效度。

2.分層次編制促進校本作業更加有效。校本作業要適合當時的“學情”,符合學生學習能力的差別,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學習困難的學生,要求適當放低,抓住雙基,注重解題規范。中等程度學生要注意提高解題方法和技巧,強調知識的應用理解?;A比較好的學生,應該拓寬眼界,增加學習的難度和深度。如對小球在豎直面上做圓周運動的模型,可以做這樣的編制:如圖所示,豎直放置的光滑圓環,半徑為R,要使質量為m小球(可看作質點)沿環內側做完整的圓周運動(如過山車),重力加速度為g。那么,要求小球在最低點的速度V■至少為多大?這是容易題,若在此問的基礎上改變條件,增加一問,如若在本題的基礎上,使小球帶正電荷q,在空間加一豎直向下的勻強電場E,小球依然可以在最高點不脫離圓軌道運動,求小球在最低點的最小速度V■。這樣題目的難度就略有增加,適合中等學力的學生。如果在這基礎上再改進一點,如使小球帶正電荷q,在空間加一水平向右勻強電場E,則要讓小球在圓軌道上做完整的圓周運動,其最小速度是多少?這樣難度的問題適合較高學力的學生。教學實踐證明,設置不同層次的有針對性的作業可以有效促進不同學生的能力培養。

3.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校本作業更加有效。教師要充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上課前認真備課,加強師生互動,讓學生充分理解物理概念、規律、原理和方法等。通過學習為學生提供基本解題理論和方法,促進課后校本作業更加有效地完成。如魯科版物理必修二第章圓周運動第一節對圓周運動的描述,可以用線速度,也可以用角速度。通過對線速度、角速度的定義,讓學生體會物理研究的思想,展示出物理課堂探究的味道,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線速度、角速度。課堂上教師用自制教具幫助學生完成這樣的學習任務,在豎直面板上安裝一個皮帶傳動裝置,兩個圓盤甲乙半徑不同,通過開關控制兩個圓盤同時轉動或停止,提出問題:在兩個圓盤的外邊沿分別取一個點(A、B),兩個圓盤通過傳動裝置同時開始轉動,如何比較A、B兩點運動的快慢?讓學生思考討論,用比值定義法和類比法,得到比較A、B運動快慢的方法,從而給出線速度的定義,并用公式v=s/T表示規律。接著教師分別用兩個線段標出圓心到A、B兩點的半徑,通過開關控制兩個圓盤同時轉動,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提出新的問題:還可以如何比較甲乙兩個圓盤上A、B兩點轉動的快慢?讓學生思考討論,用比值定義法和類比法,得到比較甲乙兩個圓盤運動快慢的方法,給出角速度的定義,并用公式ω=φ/T表示規律。通過這樣的教學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充分理解線速度和角速度,更有效地完成課后的校本作業。

4.嘗試與學生分享不同的解題方法,促進校本作業更加有效。當學生所學知識越來越多,能力越來越強時,我們不能只限于常規方法講解,不利于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突破。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構建物理模型的意識,提高學生構建物理模型的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如在地月系統中分析地球和月球間的運動規律,可以根據提供的條件讓學生從衛星模型角度分析,即月球繞地心做圓周運動;也可以從雙星模型角度分析。因為從這兩個角度出發分析的月亮的周期差別很小。同樣一個物理情景,讓學生構建不同的物理模型,讓學生學會從新的角度認識事物的規律。對學生成長來講是多么重要。

筆者在物理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關于促進校本作業的有效教學研究。讓作業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讓作業具有拓展性、開放性和創造性,提高校本作業的廣度和深度,體現出校本作業應有的價值,這是每一個物理教師都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皮亞杰.皮亞杰教育論著選.

[2]霍華德·加德納.智能的結構.

[3]教育家維果茨基.教育心理學.

猜你喜歡
校本作業教學有效性物理教學
關于初中數學校本作業的研究報告
新課改下高中物理教學中解題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討
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教學設計
巧用思維導圖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課的“激趣”研究
淺析加強物理實驗教學 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
淺談如何讓學生“樂學”“會學”初中物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