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現狀探究

2016-10-09 12:03
考試周刊 2016年77期
關鍵詞:社會適應高職大學生現狀

潘虹

摘 要: 高職院校大學生是一個國家的主體人才力量。他們的整體素質高低和社會適應能力強弱將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發展好壞。本文從什么是社會適應能力、影響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因素等方面入手,探究當代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現狀,最后提出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具體方法,從根本上提高高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并最終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 高職大學生 社會適應 現狀

大學生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之才,大學生整體素質的高低、社會適應能力強弱將直接關系著個人的前途、國家及社會的發展。因此,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將對這一問題產生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影響。只有對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現狀有一個客觀整體的認識和了解,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并最終推動國家和社會的繁榮與發展。

一、什么是社會適應能力

心理學認為,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個人接受社會生活、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過程。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主要指大學生離開大學校園走上社會,根據社會需求及時改變自己以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外在的客觀條件的變而變化,個人與社會之間是一個動態的調節變化過程[1]。大學生踏入社會后通過逐步了解社會需求改變自己,以達到與社會相適應。

二、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因素探析

1.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個微縮的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是每個家庭成員首先要面對的社會關系。作為這個微縮社會的核心成員,父母有著不可推卸的施教義務,從孩子的言行中發現孩子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給予糾正,消除那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于萌芽狀態中,進而教育孩子正確處理事情的方法。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首先是從家庭教育中學習和建立起來的。在這一過程中,孩子是否存在形成缺陷,將在今后復雜人際關系處理中表現出來。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現在大學生平均入學年齡不足二十周歲。這些學生在高中階段大部分就沒離開過家,缺少獨立生活和學習的能力,更不善于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他們遇到問題時總是第一時間想到尋求家長的幫助。家長由于過分溺愛孩子,舍不得孩子吃苦,包辦孩子的一切生活瑣事。更加造成了當今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缺失嚴重。

2.學校因素

學校教育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教育過程。學校不僅教給我們科學文化知識,更教會我們尊老愛幼、正確合理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能力和技巧。

學校也可看做是個小型的社會,各種活動同樣需要學生間相互配合團結合作才能完成?;顒舆^程中,需要活動參與者根據實際需求并按照特定的規章制度有序進行。在學校這個微型社會圈里鍛煉每個學生的交往能力、社交能力、規范意識等各種社會適應能力。通過不斷學習、不斷適應,最終提高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水平。

鑒于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的缺失問題,很多大學生身心發展不足、社會適應能力缺失。這種狀態如果不及時引導并加以糾正,很可能最終造成孩子的性格缺失、人格缺陷。從這個角度看,學校教育的作用則尤為明顯。通過學校的集體教育活動,讓每個大學生意識到同學之間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從而引導他們學會正確認識自我,理解集體的關系,并最終學會團隊協作、互幫互助、信任體諒。由此可見,學校教育對于一個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塑造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3.自身因素

(1)心理素質差

當今社會對人們特別是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自信樂觀、自我調控、人際交往等正逐漸成為大學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與能力。這也對他們今后的擇業、就業、工作都帶來非常重大的影響。但是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不容樂觀,從而導致他們錯失就業機會。

(2)就業觀念落后

在現如今教育大眾化所帶來的就業大眾化的趨勢之下,仍有不少大學生固守“精英擇業”的理念[2],在擇業時不屑那些低門檻低收入的職業,認為學了什么專業就必須要對口擇業,把所學專業當成固定的擇業標準,這就造成了一大部分大學生擇業定位不明確,就業率低,更無法開拓個人的就業空間。

(3)理論與實踐脫節

當今社會所需的人才多為實踐型人才,而大學生多數是沒有從業經驗的,他們只是有理論數據,缺乏實踐經驗,以至于在進入工作崗位后還必須重新學習和積累各種工作經驗。這樣既增加了企業用人成本又造成了個人時間和精力的浪費。凡此種種,都突出表現了當代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缺失的現狀。

三、提高當代大學生適應適應能力的方法

1.立足實際,認清不足。

現在的大學生一般都非常自信,敢于挑戰,做事情非常自我,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所以,作為社會新生力量的當代大學生,尤其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畢業生更應該立足現實,認清自身的不足,踏實學習,從頭做起,以示弱的態度對待人和事。這樣才能更快地融入新的環境、新的工作、新的人際關系,從而盡快提升自己。

2.適當控制個人情緒。

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來自家庭親人的百般呵護甚至溺愛。當他們走入校園,或者到完全陌生的環境工作,勢必不能適應這種完全陌生的環境,在這里沒有了呵護、溺愛,有的只是殘酷的競爭。因此,他們務必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以最快的速度適應陌生的環境,融入新的人際關系中。

3.堅持再學習。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剛剛踏入社會的大學生尤其如此。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不可能一勞永逸地適應現實社會的需求,這就決定了大學生走出校園以后還要積極學習自覺充電,堅持讀書。這樣才能避免知識的斷層,才能有效銜接個人與社會的關系[3]。

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還存在諸多方面的欠缺。勢必要求他們從各個方面完善提高自己,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堅持學習、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立足當前認清自己的不足,用心做好本職工作,從而最終提升大學生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雁.高職學生就業觀念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

[2]唐紅娟.大學課堂中自我和諧認知與社會適應性滲透教育.中國成人教育,2011.

[3]梁曉燕,章競思.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與社會適應性.中國高教研究,2002.

項目基金:高職院校學生自主性與社會適應性研究,2016年度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階段性成果 編號:SK2016A065

猜你喜歡
社會適應高職大學生現狀
“微文化”傳播對高職大學生價值觀影響及對策研究
高職大學生新媒體環境下誠信缺失的危害性
關于“男孩危機”現象的調查研究
校園文化建設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需求與服務研究
芻議社會退縮幼兒社會適應的狀況
淺談高職大學生考試誠信的養成教育
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策略研究
職業高中語文學科學習現狀及對策研究
語文課堂寫字指導的現狀及應對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