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關懷德育夢

2016-10-09 12:21
考試周刊 2016年77期
關鍵詞:流動兒童德育

錢國芬

摘 要: 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在家教、情感、規范和人格方面的缺失,嚴重影響了孩子的發展。在追尋關懷德育的路上,應該明確關懷德育目的,營造關懷德育環境,構建關懷德育模式。

關鍵詞: 流動兒童 關懷教育 德育

一、現實:流動兒童道德成長面臨的問題

近十多年來,隨著武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工業經濟迅速壯大,越來越多的務工人員走進武進,我校的流動兒童越來越多,從原來的百分之十幾到現在的百分之九十幾。流動兒童數量的增加,給我們的學校教育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由于受特殊的家庭狀況、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和受教育經歷等因素的影響,流動兒童在道德成長的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

1.家教缺失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學校,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補充和完善。流動兒童的父母大多是工人或小商販,平時工作時間一般在12小時左右,與孩子的溝通交流甚少,疏于對孩子的關愛,重養輕教,只關注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對孩子的精神、思想關注很少,更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

2.情感缺失

情感是行為發生的“第一推動力”。對于正處在生長發育期的流動兒童來說,積極的情感來自于良好的家庭氛圍,以及與父母的溝通和交流。家長從事的大多是體力勞動,迫于生計,工作的時間比較長,與孩子的溝通比較少。有的家長還是兩班倒,有時孩子一連幾天都見不到家長的面,親子之間的交流很少。孩子很難真正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心和愛護,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3.規范缺失

由于流動兒童的生活環境、教育經歷和心理狀況的特殊性,他們的行為比較自由,缺乏規范性。比如,有些孩子在課堂上沒有規范的學習行為,課間喜歡招招惹惹,隨地亂扔垃圾,與人發生矛盾就會產生肢體沖突……此外,有的孩子迷戀游戲,個別同學還會欺負弱小同學,對弱小同學進行敲詐。

4.人格缺失

流動兒童父母的學歷普遍較低,居住和衛生條件較差,流動兒童生活學習環境不盡如人意,孩子甚至連做作業必需的桌椅也沒有。他們雖然身居城市,但由于與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使他們始終處于城市邊緣。多數孩子感到受壓抑、被歧視,認為周圍的人看不起他們。不少孩子自卑心理較重,自我保護、封閉意識過強,行為拘謹,性格內向,不愿與人交往。長此以往,孩子的性格問題不斷出現,嚴重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思考:流動兒童道德成長急需關注

流動兒童也是祖國的花朵,他們的成長需要每個人的關注。尤其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用心澆灌這些流動的花兒。美國當代關懷理論學派的集大成者諾丁斯提出和倡導的“關懷教育理論”為我們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谥Z丁斯的這一理論指導,我的關懷德育夢由此誕生了。

三、探索:關懷德育的實施策略

1.明確關懷德育目的

關懷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關心型的人。在目前的生活中,人們對關心的需要尤其迫切。人們呼喚關心,呼喚一種關心和被關心的新型人際關系。諾丁斯認為,一項合乎道德的教育政策,應認同人類興趣和能力的多樣性。應教育學生尊重一切誠實勞動,讓所有孩子都學會關心他人,在關心他人的過程中找到一種終極觀。以關心為主題的教育對整個人類智能表示了極大的尊重,它不僅僅是一種能使人變得閃聯善良和可愛的情感,還暗含著對能力的吃修補不斷的追求。因此,她主張把關心學生和培養學生的關心作為教育的首要道德目的。

2.營造關懷的德育環境

人的道德成長都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長期以來,學校在管理上過于追求規范、量化、統一的模式,而忽視對學生的生命個體的必要關懷,致使學生的人文精神氣息缺失。這樣,一方面由于家庭對流動兒童的監管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課程內容脫離他們的生活實際,以及自身知識儲備和學習習慣上的缺陷,流動兒童更容易成為學習上的后進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而且一些老師對班級里的流動兒童總是抱有偏見,認為他們比本地孩子相比要低人一等。用對待城市孩子的方法教育這些流動兒童,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在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原因,一味地怪罪孩子。這樣的教育是非常危險的,它造成了學生的畸形發展。因此,我們要營造充滿關懷的德育環境。

3.構建關懷德育模式

諾丁斯在關懷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主張中把道德教育分為四個部分,即榜樣、對話、實踐和鞏固。這四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我覺得關懷德育模式可以從這四方面構建:

(1)榜樣。我們認為,關懷始于教師的行為,完成于學生被關懷的感受。如何關心他人,不是靠教師嘴上的說教,而是需要教師給學生做示范,學生通過對關懷的體驗,才能從愛的情境和氛圍中收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普遍關懷的責任感。

(2)對話。對話是完善和培養關懷這一道德理想的重要途徑。它不僅僅是交談,還是對開始未定的事情的真正探尋,尋求的是理解、移情或欣賞。對話不是為了獲勝或勸服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而是對話雙方彼此關注,彼此聯系,彼此溝通,最終達成共識。教師要在知識傳遞、情感和精神層面上進行多方面的對話,在開放與自由的氛圍中進行溝通,從而建立互相信任的關系。

(3)實踐。諾丁斯認為,所有學生都需要實踐關懷,只有在共同的愛的實踐中,通過師生間的“心靈交往”,才能充分理解關懷的理性,喚起學生的愛,才會更樂于接受和內化所獲得的關懷意識,并與教師溝通、分享對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因此,學校應讓學生定期參加服務活動,在活動中實踐關懷,培養關懷的意識和技能。

(4)認可。認可是一種評價,學生從老師和他人那里得到的認可是形成積極的道德追求、產生力量感的源泉。其實,不僅學生需要認可,教師也需要認可,學生對教師的關懷的敏感性反應就是對教師認可的最好方式。因此,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關心行為要給予積極的評價,同時要教會學生欣賞、感恩。

關懷德育是我的一個夢想,在實現這個夢想的路上,我做了一些思考與嘗試,我的關懷德育夢的實現還需要更多的思考與實踐。關注現實中流動兒童的生存狀態,關心他們的生活方式,關懷他們的生活質量,還要關懷兒童未來應該怎樣活著,關懷其理想的可能生存狀態、生活方式。讓流動兒童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對學生生活的引導和提升,使他們的生活更具有意義。

猜你喜歡
流動兒童德育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高中英語教學中德育的滲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流動兒童社區教育模式的研究
關于流動兒童融入體育課堂的研究
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文獻綜述
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需求與服務研究
社區盛開德育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