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聊齋?葉生》解讀蒲松齡四十不滅的科考幻想

2016-10-13 01:48高妍
北方文學·中旬 2016年7期
關鍵詞:蒲松齡科舉幻想

高妍

摘要:《葉生》是《聊齋志異》中蒲松齡早期創作的作品,因主人公是蒲松齡“影子”的典型性為人們熟知。蒲松齡抨擊科舉制對讀書人的戕害的作品很多,《葉生》因一波三折的情節、嚴密的邏輯性而典型。蒲松齡在科舉考試中歷經坎坷,對科舉體制百般痛恨,《葉生》篇是表現他對科舉失望的代表篇目,但自己、弟子、兒子均中舉圓滿的結局透露出了蒲松齡依舊對科考抱有美好的幻想。

關鍵詞:蒲松齡;葉生;科舉;幻想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他一生都在追求及第登科,卻屢屢落榜,身后憑借《聊齋志異》名垂久遠?!度~生》在《聊齋志異》卷一第三十一篇,講述了葉生天資聰穎,企求金榜題名,報答知己的知遇之恩,卻不料鄉試落榜,死后對知己生死相隨的故事。蒲松齡將主人公葉生的命運設置為死亡,但他的鬼魂卻幫助了丁公子金榜題名,隨后自己又中舉。鬼魂在完成自己和弟子的中舉愿望后“撲地而滅”,可故事并沒結束,最后丁公子又助其子考上了秀才,結局圓滿。

葉生作為作者的影子,借主人公的形象來反觀作者,我們將《葉生》所表現的內容與蒲松齡的個人經歷結合起來比較。

一、蒲松齡早年人生自信的建立

整篇小說處處流露著作者的自信。對本文主旨解讀最多的就是該篇小說抨擊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折磨,而作者有充分的自信,使得他將自己的屢試不第的原因歸結于外因,即不學無術、貪腐昏聵的考官作祟。蒲松齡自信的由來:

(一)天資聰穎。蒲松齡的自信不是他盲目的自我認識,來源于他幼時的天資聰慧與豐厚學識。從《蒲松齡年譜》記載的“順治七年庚寅(1650),先生十一歲。與從兄弟從父讀,經史過目輒了,父最鐘愛之”[1]可知他在兄弟中才華突出。蒲松齡的長子蒲箬在《柳泉公行述》中也提到了“先父天性慧,經史皆過目能了,處士公最鐘愛之?!盵2]由這兩則史料可知蒲松齡從小就顯現出過人的學習天賦。

(二)童子試出類拔萃。如果說上面這兩則材料因由蒲松齡親朋所寫而不可避免帶有主觀色彩,那他當時的幾次考試成績就是他才華過人的最好證明。據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記載,“先生初應童子試、即以縣、府、道三第一補博士弟子員,文名籍籍諸生間”[2],可知蒲松齡十九歲應童子試就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山東省志》中也有對蒲松齡童子試的記載,“弱冠應童子試,受知于學使施閏章,文名籍甚”[3],年輕時考試的一帆風順讓他自信了幾十年。

(三)伯樂賞識。著名文學家、山東學使施閏章可以算是蒲松齡生命中的一個貴人,對蒲松齡非常欣賞。他對蒲松齡的文章給予了高度贊賞,“首藝空中聞異香, 百年如有神, 將一時富貴丑態,畢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維風移俗”[2]是施閏章先生對《蚤起》文的批語,“觀書如月,運筆如風,有掉臂游行之樂”[2]是對《一勺之多》文的批語。蒲松齡先生的自信確實來自于他的真才實學。

相似的是小說中葉生也受到伯樂丁乘鶴的賞識,“使即官署,受燈火;時賜錢谷恤其家。值科試,公游揚于學使,遂領冠軍?!盵4]主人公遇知己賞識、提拔的經歷也與蒲松齡相似。

二、科舉考試失敗的打擊

蒲松齡早年生活窘迫,當時的生活是“家貧不足自給”,小說中葉生也淪落到了需要官署“時賜錢谷恤其家”、“門戶蕭條”、“家貧子幼”的地步,這無疑又是作者對照自己的經歷描繪的。家貧是造成他中舉心切的一個重要因素。

與蒲松齡早年的一帆風順相對,之后他在科舉考試中屢屢失敗,這使他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镀阉升g年譜》記載康熙二十六年(1687),先生四十八歲時“應鄉試,闈中越幅被黜。友人畢君關情慰藉,感賦詞一闋,調寄大圣樂。詞云‘得意疾書,回頭大錯,此況何如!覺千瓢冷汗沾衣,一縷魂飛出舍,痛癢全無。癡坐經時總是夢,……嗒然垂首歸去,何以見江東父老乎?”[1]葉生屢試不第時的精神面貌與蒲松齡極為相似,“嗒喪而歸,愧負知己,形銷骨立,疾若木偶?!盵4]葉生嗒喪而歸的情節是作者自信受到重挫的重要標志,也與蒲松齡做了半個多世紀的秀才卻無法中舉的悲慘境遇暗暗契合。這正是作者本人對照自己的境遇臨摹刻畫的。葉生在這次打擊之后郁郁而終的情節暗示了連續四次參加舉人考試均落榜對作者自信帶來的致命打擊,作者只有通過主人公的死亡才能一解他心中對于科舉毒害的痛心疾首。

三、中舉愿望的另類寄托

作者在自信受到重挫之后找到了宣泄的另類方式,就是通過葉生的鬼魂來幫他完成中舉的愿望,文中葉生“逾歲,生入北闈,竟領鄉薦”[4]。除了主人公中舉之外,作者還通過情節設置完成了弟子及自己家族后代及第登科的愿望,正是作者的自信不曾泯滅的表現。先是葉生死后魂魄幫助丁公子金榜題名?!耙陨剿鶖M舉子業,悉錄授讀。闈中七題,并無脫漏,中亞魁”[4];后是葉生中舉,“值科試,公游揚于學使,遂領冠軍”[4];最后,丁公子為報答葉生,舉薦葉生的兒子第二年入縣學成了秀才?!昂襁z其子,為延師教讀。言于學使,逾年游泮”[4]。這三個圓滿的結局透露了作者更多的是盼望中舉,而不單單是抨擊科舉對讀書人的戕害。他將葉生設置為死亡是為了替他同時也是替自己鳴冤,將葉生的學生和兒子一個設置成金榜題名,一個設置成小小年紀成為秀才,是自己愿望在后代身上能夠實現的美好寄托。

對于科舉,蒲松齡屬意于追求而非抨擊,同時代表了他希望后代像他筆下所寫的那樣科舉順利,使他的愿望得以實現與延續。因而蒲松齡對科舉的反抗是不徹底的,他被打擊的自信在小說中通過這樣三次順利及第登科的情節虛構得以宣泄與張揚。

四、《聊齋志異》圖詠詩對《葉生》篇的解讀

清光緒十二年(1886)上海同文書局廣百宋齋徐潤刊刻的《詳注聊齋志異圖詠》是《聊齋》插圖本中水平最高的版本,也是區別于其他對《聊齋志異》作為一個整體進行配圖、賦詩的圖詠本。這本《詳注聊齋志異圖詠》是以青柯亭十六卷本為底本,廣百宋齋主人徐潤在清光緒十二年請當時的繪畫名家每篇各畫一圖,每圖各題一首七絕制作成的?!读凝S志異》的每則故事都圖、文、詩并茂,讓讀者多角度解讀、體會作品。其為《葉生》篇所配的圖、文、圖詠詩令讀者對葉生形象的理解進入了更廣闊的境界。在《詳注聊齋志異圖詠》中,《葉生》篇的插圖左上角留白處印有篇名“葉生”,篇名左邊印有一首七絕詩?,F將其摘錄如下:

恩深知己慰平生,魂夢相隨千里行。

莫道黃鐘終毀棄,須知孺子已成名。[5]

這首七絕詩的前兩句是對故事主要情節的凝練、概括,葉生的魂魄化作人形隨知己千里還鄉是故事情節發生的主干:起初葉生遇知己丁乘鶴,他在生活上對葉生處處幫助,在科試時也幫他向學使宣揚,葉生“遂領冠軍”。隨后鄉試他名落孫山,但丁乘鶴讀他的文章后卻“擊節稱嘆”,甚是欣賞,之后更是對其勸慰并與他相約三年任滿帶他進京。這樣的知遇之恩讓葉生甚是感動,死后靈魂與丁公一起回鄉,并成為丁公子的老師。在他的輔導下,丁公子陸續考取秀才、進士,之后的一年里葉生也考中了舉人并衣錦還鄉,之后才有知道自己已死“撲地而滅”的經典情節。后兩句是故事的情感內蘊,對故事題旨的總結、升華,“莫道黃鐘終毀棄,須知孺子已成名”出自小說原文“君出余緒,遂使孺子成名。然黃鐘長棄奈何”[4]。大意是葉生只憑部分才學便使丁乘鶴的兒子成名,自己卻埋沒于世。丁乘鶴此言頗有悲觀、無奈、同情之意,而七絕詩中的感情基調與丁乘鶴的態度則截然相反?!澳馈?、“須知”二字表明了后人看待葉生的人生境遇時樂觀豁達的態度,這與葉生當時回答丁乘鶴的豁達意蘊不謀而合。葉生對丁乘鶴比喻他是長棄“黃鐘”的時候,回答“是殆有命。借福澤為文章吐氣,使天下人知半生淪落,非戰之罪也,愿亦足矣。且士得一人知己,可無憾,何必拋卻白纻,乃謂之利市哉?!盵4]他的科考自信已被落榜的現實慢慢磨滅,不得不聽天由命,能借丁家讓天下人知道他半生淪落不是因為才華不濟就已心滿意足。

《聊齋志異》插圖所配的詩大多都是對小說情節、人物形象的復述,同時也加入了題詩者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后人在為這個故事的插圖題詩時就采取了這種豁達的態度,這使得全詩洋溢著一種積極向上、自信的基調,與蒲松齡安排主人公及其弟子、兒子均中舉的圓滿結局不謀而合?!度~生》不能簡單地歸類為悲劇,這篇小說表面低沉的情節下卻結局圓滿。

據《蒲松齡年譜》中《塾師生活與豐富的著述》記載“蒲松齡在此有心創作,至一六七九年(清康熙十八年),他已四十歲,《聊齋志異》一書已大部分完成”[1],而《葉生》又是蒲松齡的前期作品,可推測蒲松齡在創作《葉生》時還不到40歲。此后,他又幾次參加鄉試,卻又屢屢落榜??滴醵?,他48歲參加鄉試時,因越幅被黜,為此他賦詞《大圣樂》“闈中越幅被黜,蒙畢八兄關情慰藉,感而有作”[2],這次落榜給他的自信造成了重大打擊,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科舉觀念轉變。蒲松齡40歲后的10年間對科舉依舊積極進取,直到五十歲左右才停止,因此他在創作《葉生》時依舊對科舉抱有美好希望和幻想,無處傾吐的他只能借文章吐露自己內心的無力與不甘。

參考文獻:

[1] 路大荒. 蒲松齡年譜[M].齊魯書社,1986.

[2] 盛偉. 蒲松齡全集[M].學林出版社,1998.

[3] 山東省志·諸子名家志[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

[4] 蒲松齡. 聊齋志異[M].中華書局,2009.

[5] 詳注聊齋志異圖詠[M].中國書店,1981.

猜你喜歡
蒲松齡科舉幻想
『別人家的孩子』蒲松齡
蒲松齡:努力換來逆襲
小小花錢看科舉
鎖不住的幻想
唐代科舉的投卷與薦舉之風
宋代科舉冒貫管窺
蒲松齡
科舉文獻《唐摭言》詞語考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