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面藝術傳承發展的困境

2016-10-14 11:05付少武
群眾 2016年10期
關鍵詞:焦三爺嗩吶民俗

付少武

還是那片黃色的土地,還是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還是那么執著于文化藝術的熱愛,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第五代導演的教父吳天明在最后絕唱之作《百鳥朝鳳》里繼續堅守著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通過嗩吶樂器的興衰起伏來管窺農村藝人的命運,來反思和警醒民俗藝術的傳承發展困境。這種獨具匠心的影像思考和實踐,在日益浮躁、追名逐利的當下,盡管顯得多么不合時宜,但卻給我們帶來深刻的啟示。

注重追求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電影是科技和藝術的結晶,如果說前者是電影存在的物質基礎,那么后者則是電影賴以存在的目的和境界。從電影作為雜耍誕生到步入藝術殿堂,從無聲過渡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膠片到數字,科學技術為百余年來電影藝術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極大地促進電影事業的繁榮,以至于在現代技術日益發達的年代,電影更加離不開高科技的支撐,甚至有過分依賴技術之嫌,如跟風迷戀3D、4D技術,追求特效奢華制作,突出視聽音色享受,嚴重忽略了對特定藝術形式表現和特定藝術內涵的追求。

電影《百鳥朝鳳》打破了對技術的崇拜,摒棄了那種依靠技術擬仿追求鋪張奢華的場面、超真實的影像、夸張離奇的情節等一味迎合觀眾趣味的東西,而是將鏡頭對準陜北大地,關注民俗題材,關心土生土長的民俗藝人,著力運用素樸的形式來表現樸素的內容、用本色的表演來反映傳統的主題,用樸實的情境來貼近日常的生活、堅實的大地。

影片以全知全能的視角講述一個農家少年游天鳴立志學嗩吶、傳嗩吶并最終圓了嗩吶夢想的故事,呈現了農村嗩吶匠的命運,折射了傳統嗩吶藝術的興衰。與之相應采取的總體格調也就返璞歸真,情節結構簡單,人物形象樸實無華,洋溢著令人尊敬的本色美、樸素美、簡約美。這種質樸單純的形式或許單調乏味,讓人感到老氣陳舊,但它與古樸的嗩吶樂器相映成趣,與淳厚的農民形象相映生輝,與民俗藝術的命運變遷融為一體。這給時下盛行的一味崇尚形式、技術的電影現象,提出了沉重的警醒:一切藝術技巧和手段最終都是為內容服務的。形式的革新只有與內容有機結合,才能提升電影的藝術品質,才能有助于表現電影的思想情感,否則只能得形忘意,舍本逐末,得不償失。

注重彰顯人民的情懷

古今中外,但凡優秀的文藝作品都是以人民為中心,努力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都充滿了對人民命運的悲憫,對人民悲歡的關切。

吳天明導演多年來立足于哺育中華民族的黃土地,著力展現勞苦大眾的悲歡離合,挖掘底層民眾的喜怒哀樂,不斷深化世界對中國歷史進程的認識和理解,《人生》《老井》《變臉》是這樣,《百鳥朝鳳》也是如此。影片選擇民俗藝術保護的獨特視角,表現農村嗩吶藝術傳承發展的風俗習慣和民族特性,著力彰顯民俗藝人的品格和情懷,如俯拾皆是的師徒之情、父子之情、兄弟之情,尤其是心系嗩吶之情讓人刻骨銘心。

片中主角焦三爺鐘情嗩吶,癡迷嗩吶,與嗩吶同呼吸、共命運。從愛嗩吶到演嗩吶,從傳嗩吶到護嗩吶,每一個環節無不讓人深深地感到他是一位品德高尚、技藝超群的民間藝人。他細心地珍藏著一把把二三百年來代代傳下來的嗩吶,藏在閣樓上,惜之如寶。他要求“吹嗩吶者離口不離手,吹嗩吶時要吹到骨頭縫里”,“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當嗩吶代有傳承、師徒把酒言歡時,他酣暢淋漓地表演嗩吶,最后情不自禁陶醉在地上,忘乎所以地睡去。為德高望重的竇村長吹奏“百鳥朝鳳”這首曲子,他即使咳病吐血,也不惜一切代價表達崇高的敬意,奏起悲愴動人的旋律。焦三爺守原則、有立場,接活出演分層次、按標準、有氣節,不為人情所惑,不為金錢所動,金村查村長過世,不論其子怎么哀求,也只吹奏8臺嗩吶為止。不僅如此,焦三爺對嗩吶還有著一種至高無上的責任感、榮譽感、自豪感,他認為“黃河岸上不能沒有嗩吶,婚喪嫁娶不能沒有,就連干活累了解解乏,也不能沒有嗩吶”,所以發自內心地希望弟子把這門藝術世代相傳下去。為確定接班人,他精心挑選、嚴格考驗,即便藍玉氣力足、悟性好,也被他毫不留情地淘汰,他心里明白自己需要忠誠、擔當且有自我犧牲精神的游天明,才能拼住性命把這門藝術傳下去。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嗩吶的地位逐漸走向沒落,他又四處奔走,帶病重出江湖,最后時刻還賣牛置辦行頭,努力進行不屈的抗爭,這著實讓人感到他對嗩吶藝術的危機感、失落感以及勇于抗爭的品格。

焦三爺堅守藝術理想的情懷,弘揚正氣、傳播正能量的職業操守,以及自強不息、永不言棄的精神,是一種傳統美德。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具有永不褪色的價值。

注重引發對意義的叩問

精彩的藝術作品離不開對思想的發掘,對意義的追問。正是著眼于精湛的思想、深刻的意義,藝術才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

《百鳥朝鳳》的故事有本意,也有寓意,二者交融并進,耐人尋味。從本意上看,它講述了一個迎難向上、勵志成才的故事,通過表現氣力不足、天份不行、悟性不好的游天鳴奮發進取,勤學苦練,終于圓了嗩吶夢的經歷,揭示了只要堅定理想和信念,勇于擔當,敢于進取,就一定能實現夢想的啟示。從寓意上看,它透過勵志故事的包裝,同步展開焦三爺堅守傳承嗩吶藝術的傳奇,讓我們目睹了農村藝人隨著嗩吶的輝煌落寞而經歷的悲歡離合,感受到了嗩吶匠為堅持傳統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作出的不懈努力?!鞍嬴B朝鳳”這首悲愴的曲子既緬懷崇高的逝者,更敬仰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精神和實踐。

正如影片指出,在無雙鎮,吹嗩吶這種傳之久遠的民間藝術,絕不止于娛樂,更具意味的是它在辦喪事時是對遠行故去者的一種人生評價——道德平庸者只吹兩臺,中等的吹四臺,上等者吹八臺,德高望重者才有資格吹“百鳥朝鳳”??梢?,文以載道,嗩吶藝術除娛樂之外,更是承載著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價值觀念的評價,傳遞著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念。因此,嗩吶開始時受人尊重,嗩吶匠受人敬仰。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化、城鄉的變遷,西方文化開始流行,使得嗩吶的至尊地位受到沖擊,并逐漸邊緣化,嗩吶匠也隨之不受重視,沒有相應的禮遇,好多藝人為了生活不得不放棄嗩吶,背鄉離井,進城打工,即使在城市中切掉手指、得病乞討也義無返顧。劇中,游天鳴在政府的幫助下,最后繼承了師傅的衣缽,傳承了嗩吶藝術,但也只是送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列,一些有意義的思考并沒有終止:

一是反思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困境。傳統文化過去輝煌燦爛,現在怎樣發揚光大?這是一個古老而嶄新的話題,從五四時期到建國到改革開放,都一直發人深思。今天,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從中汲取營養,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二是關注社會轉型時期物質與精神、鄉村與城市、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沖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化建設的推進,需要人們辯證看待這些沖突,它們相互之間能否和諧發展,能否避免劇烈的動蕩,無不需要進行探索和解答。

當然,電影《百鳥朝鳳》帶給我們的思考是多種層面的,比如反映農村農民的生存境況,反省農民傳統保守、小富即安,缺少創新求變等問題。雖然影片對此都沒有給出答案,但它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提出了這些難題,相信必將像“百鳥朝鳳”得到傳承發揚一樣,讓人們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

(作者系江蘇省文聯藝術部主任、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秘書長、省青年藝術家協會副主席、研究員)

責任編輯:陳偉齡

猜你喜歡
焦三爺嗩吶民俗
新舊思潮激蕩期中國工匠形象分析
——以《百鳥朝鳳》中焦三爺為例
冬季民俗節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又聽嗩吶
白馬湖的春天(小說)
民俗節
慶六一 同成長民俗歡樂行
那些吹嗩吶的孩子
嗩吶(短篇小說)
談嗩吶演奏中不同氣息運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