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戮力助推經濟增長“新引擎”

2016-10-17 04:45王俊杰
2016年27期
關鍵詞:新常態改革經濟

王俊杰

摘 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經濟發展處在新常態,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涵、特征以及經濟增長“新引擎”三個方面,對推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是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我們務必要搶抓機遇,“萬眾創新、大眾創業”、“增加公共建設和公共服務的供給”、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是助推經濟發展的“三大引擎”。在“三大引擎”的助推下,努力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關鍵詞:改革;經濟;新常態;發展

全面深化改革是對38年來改革開放形成的發展模式和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升級和深化,是黨在新時期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和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經濟發展處在一個新階段,面臨一些新情況,需要我們深刻認識和把握。

一、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基本內涵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世界公認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前人均GDP世界排序靠后,是全球貧窮的國家或地區之一,2010年底經濟總量超過日本,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5年底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沿海和京津滬地區已經超過1萬美元,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這是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持續發展的結果,是中華民族努力奮斗的成就。

根據經濟學的經濟“趕超效應”理論,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比較相對落后的時候,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落后的經濟體的增長速度會實現較高速度的發展。因為落后的經濟體可以借鑒和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實現跨越式的發展。這樣就節約了大量研發成本,縮短研發時間。隨著兩者經濟差距逐漸縮小,這種發展趕超速度就會放緩變小,如果缺少發展動力,甚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比如日本,40年前,有長達十四年平均9.7%的高速經濟增長,資產泡沫破滅之后,經濟增速平均降至0.8%。日本經濟在上世紀的這種現象,就是經濟學上的趕超變小效應。

我國08年奧運會后,隨著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放緩,特別是2012年以來,一直降到7%左右,從經濟增速最快的14.2%到去年的6.7%,這種下行走勢是符合經濟增長規律的。雖然這樣,我國的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只有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才能推動經濟持續平穩發展。

在2014年5月,“經濟新常態”首次出現在新聞媒體報道之中,積極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表明黨中央對我國經濟增長階段的規律有更加深刻認識。在發展經濟上,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三高一低”)的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和人口紅利不再時,只有積極適應新常態來,迎接發展新挑戰。

新常態重點在“新”和“?!?,“新”就是不走老路;“?!本褪欠€中求進謀發展,突出表現在經濟增長結構優化、速度適中、社會穩定;走進新常態,意味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支撐下,許多發展的條件和環境發生了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告別過去的高速度,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將被摒棄。

新常態不是以GDP論英雄,新常態的發展將會是一個長期的階段,絕不是一、兩年的時間。只有充分把握新常態下的新發展、新特點、新力量,積極適應新常態,才能站在社會發展的潮頭,把握經濟發展的引領權。

二、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要特征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增速變緩。我國經濟發展從改革開放到十八大召開之前的平均增速9.8%,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到十八大召開以前,這近十年的GDP平均增速達到10.6%,從2012年開始,增速放緩至7%左右,說明經濟的高速增長已經成為過去。

第二是產業升級。從傳統的三大產業結構來看,2013年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46.1%,超過了一直占優勢的第二產業,中國元素、中國聲音、中國文化等軟實力逐漸增強?!俺青l二元”結構正在逐漸破解,比較區域結構,沿海和內地、東部和西部地區之間正在形成協調發展的局面。近幾年來,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比例高于東部沿海地區,這是經濟發展上明顯的趕超效應。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長期形成較大的收入差距也逐步縮小。我國基尼系數在2008年達到了峰值,接近0.491%,2009年之后就開始下降了。根據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我國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長9.2%,增速快于城鎮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倒U形曲線”經濟學規律現象已初步顯現。

第三是驅動轉換。經濟發展由原來依賴資金、機會等要素驅動,進而發展為更多依靠全面深化改革、人的素質全面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等創新驅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全面創新,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

我國經濟中產業升級、穩定增長、持續發展,關鍵取決于深化改革的力度。經濟發展“新常態”最重要的是市場配置優化升級,努力實現由粗放型向質量效益的集約型經濟增長的轉變。粗放式增長的發展模式是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長期難題。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人口紅利逐漸不在,經濟發展的后發優勢越來越小,“改革的紅利”、“制度紅利”和“科技的紅利”的作用顯得越發突出。從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改革已經進入到深水區和攻堅區,改革沒有完成時,要敢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掃除機制體制的弊端,謀求經濟發展方式的積極轉變。

三、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

李克強總理講話指出,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還在加大,發展中深層次矛盾凸現。同時我國發展有著巨大的潛力、韌性和回旋余地,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把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建設、公共服務作為經濟增長的“雙引擎”,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在“雙引擎”之外,我認為我國經濟發展還有一個助推引擎,可以說總共三個引擎。

(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國有13億多人,勞動力資源超過了9億,蘊含著巨大的消費市場和生產市場,同時蘊含著發現創新的巨大力量,在數量、機會、新配方上會有明顯優勢。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至少可以在三個層面上促進生產力的提升。首先,鼓勵創新。其次,優化資源配置。把過去沒有充分優化利用的資源配置好,從而促進資源合理利用。再次,創業蘊含著巨大的潛力,要以創業帶動就業。打造積極活潑的商業文化,促進市場經濟有新生的活力。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形成良好的體制機制,創業創新要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增加公共建設和公共服務。首先,公共建設投資?;A設施建設使得服務水平得到提高,不僅帶來了就業,刺激消費,而且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其次,經濟效率提高。再次,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

(三)“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環渤海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組合。從人類社會的三次社會大分工可以看出,分工可以帶來技術的進步,人可以更加專注把精力放在某個項勞動上。在古代有水域的附近,由于交通便利,產生了人類文明的富庶之地,表面看人類社會發展史的文明是依水生的,實際分工是國民富裕的根源。按照英國人亞當·斯密的分析,不是因為河流具有什么神秘性的作用,而是水陸交通帶來了更大的市場規模,形成有效分工,才有了該地區繁榮發展。如西歐的兩河流域,我國的黃河流域都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在農耕文明時代,古老的中華民族經濟規模曾經占整個世界的70%。如果我國計劃打造的幾個新的經濟增長極能夠順利實現,將會對經濟增長的整體拉動產生巨大效應。當前正在推動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環渤海經濟帶是國內經濟新常態發展的新引擎。尤其是“一帶一路”的戰略的實施,將會使國內與國際經濟發展連成一片,產生不可估量的巨大效益。

世界G20峰會在杭州召開,各國領導人共同把脈世界經濟?!叭齻€支撐”協同發展,為世界提中國智慧,必將引領全國乃至推動世界的經濟發展。在“三大增長引擎”助推下,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積極落實勝任擔當,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者單位:河南省葉縣縣委黨校)

猜你喜歡
新常態改革經濟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改革之路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改革備忘
改革創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經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