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對中國的借鑒

2016-10-17 05:34郭帥
2016年27期
關鍵詞:經驗教訓中等收入陷阱借鑒

郭帥

摘 要:經過戰后日本經濟恢復、高速增長到穩定增長階段,日本用12年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而中國從2010年開始,邁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近幾年經濟發展緩慢,“中等收入陷阱”已經引起了各界廣泛的關注。而日本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進行的產業結構調整、稅收制度改革、職業教育發展和社會福利體系等,值得我國借鑒和學習。

關鍵詞:中等收入;經驗教訓;借鑒

2010年,我國人均GDP為4394美元,按照最新的世界銀行標準,我國已經達到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而近些年,我國經濟增長緩慢,國際市場疲軟,國內矛盾突出,使得各界擔心中國有可能邁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而鄰國日本是世界上成功邁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典范,值得借鑒其經驗與教訓。

一、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際背景

(一)兩次石油危機。眾所周知,日本是第二位的石油消費國,99%的石油依靠進口。1973年10月,石油從每桶3美元提高到11.65美元。提高了日本國內的生產成本;1979-1981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每桶石油由15美元提高到1981年的39美元,進一步增加了生產成本。

(二)世界多極化發展。經過美蘇在20世紀60年代的冷戰,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國際間形成了多極化趨勢,而此階段,為日本和平崛起創造了條件。此時,作為東亞地區唯一的發達國家,日本開始向東亞進行直接投資,并且建立了以日本為“領頭雁”的“雁型產業發展模式”,具體為:日本將國內附加值較低、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亞洲四小龍”,本國發展技術密集且附加值較高的產業。

(三)“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1971年,尼克松宣布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此后,日元不斷升值,直到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后,使日元加速升值,導致外匯大量流入,國內房地產與股票市場不斷上漲。

二、日本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采取的措施

(一)產業結構調整。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開始第三次工業革命,伴隨著生物科技、微型計算機的興起,世界范圍內興起科技創新,促進了生產自動化、管理現代化等一系列自動化進程。日本充分抓住這次機會,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而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

(二)稅收制度改革。中等收入時期,日本的個人所得稅占比有所提高,稅率結構由1974年的19個累進稅率檔級減少至1984年的15個檔級;蘇個人所得稅額級由1974年的60萬日元下調到1984年的50萬日元;最高稅率從1974年的75%降為1984年的70%。在消費稅領域,酒稅、物品稅為主的間接稅大幅提高。而在此階段,日本大幅提高了繼承稅比例。

通過一系列稅收改革,日本在80年代初期居民的工資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此時的生活質量也隨之上升??s小了貧富差距,緩解了社會矛盾,從而為平穩度過中等收入階段奠定了基礎。

(三)配套的職業教育發展。如果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發展職業教育。而日本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配合國內經濟轉型的實際需要,適時提出職業教育的改革,使得職業教育得到重視,強化學生工作技能,制訂法律保證經費、訓練等進一步完善,為日本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保駕護航。

(四)科技創新。日本并不是一個善于原始創新的國家,但是日本較為注重消化吸收在創新。這使得日本產品具有了“后發”優勢,逐步占領了世界市場。而一個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因為產業結構不合理,能耗比較大,這大部分原因歸結于不善于創新,因此,日本成功邁過“中等收入陷阱”部分原因歸結于善于創新。

(五)社會福利體系的完善。日本吸取了歐美社會福利體系的經驗,在20世紀60年代,建立了年金、醫療等五項社會保險制度,而在20世紀80年代,進一步重點實施了收入、醫療、教育、居住四項基本保障計劃,至此,日本基本完成了社會福利體系的建設,為中等收入后半期成功邁過奠定了基礎。

三、中國從日本身上所吸取的經驗教訓

中國所需要做的,就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結合日本等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為我國量身訂制一套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方案。

(一)解決勞動力問題。有經濟學家注意到,中國勞動力紅利已經完全釋放,走到了“劉易斯拐點”,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面臨這個問題,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采取措施減緩勞動力下降帶來的成本上升問題,為我國留有充分時間考慮符合國家、符合人民利益的方案措施。比如延長關鍵部門工作人員退休年齡;改善國內收入分配問題,增強社會公平性。

(二)產業結構升級。相較于多數發達國家,我國農業比重還有提升空間,而我國第二產業可以進一步減少,而第三產業進一步增大。具體來說,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中國農業比重大的部分原因歸結于我國農民的潛意識,我們雖然實施了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但是實際效果不是很明顯,我國可以進一步推進農業電子機械化進程,既增產高效,又可釋放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紅利;而重工業發展比例高,部分原因歸結于國家的宏觀調控措施,以及宏觀調控后的“慣性”,部分原因歸結于企業自身利益,而縱觀大部分企業的生產設備仍然使用國際淘汰的設備,污染嚴重,能耗較高,而我國環境問題、能源緊張日益突出,逼迫我國第二產業升級;第三產業在2012年超越了第二產業,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比重仍低,并且進展緩慢。這需要我們加強我國軟實力,改變人們對經濟的固有觀念,增強人們對服務業的潛意識,建立完善的只是產權保護機制。

(三)增強科技創新。我國在科技創新上比較保守,這是因為,其一是企業為了固有利益,不愿意進行研發投資,因而研發比重較??;其二我國企業已經適應了“拿來主義”,如果產品設備落后,直接去國際市場進行購買即可立刻投入使用,因此也忽略了消化吸收再創新;其三,我國研發團隊較少,形成不了體系,而研發環境約束性較大。因此,一方面國家需要增加對研發的投入與支持力度,一方面鼓勵企業和個人進行技術創新或者消化吸收在創新。尤其在戰略新興產業上,更新提供全方位支持。建立健全科技創新體系、培育創新市場環境。

(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駕護航,這是因為,社會保障體系是一個“安全網”,保障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不受影響,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要求;現在社會,貧富差距較大,社會保障體系起到了“平衡器”的作用,尤其收入再分配功能,可以起到消除社會矛盾、縮小貧富差距的作用。而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后半時期,更需要得到保障。經過近些年的發展,中國的基本保障已經完善,而在專項領域,我國還有很大的工作需要完成。比如法律體系中,我國已經完善了《勞動法》,保障了勞動群眾的福利權益,但是,我們仍然需要完善失業保障、社會福利等法律,使相應勞動人員權益得到保障。又如,我國建立了基本保險制度,而商業保險發展就比較緩慢。而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基本保險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業保險就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等等。

四、總結

雖說中國GDP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是要清醒地認識我國是以犧牲環境、產業結構不合理、社會矛盾突出等為代價的,現在,國內還面臨產能過剩、裝備落后等諸多問題,因此,在邁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問題上,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而要如履薄冰。日本在1973年,人均GDP已經達到3570美元,達到2000年時世界銀行所劃歸的上中等收入界限。而從1973至1984年,日本共用12年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因此,結合中國當前的國內外機遇與挑戰,日本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值得我國學習。(作者單位:河北大學)

猜你喜歡
經驗教訓中等收入陷阱借鑒
淺析王安石的人才培養觀
別被“中等收入陷阱”忽悠
東山島抗登陸戰斗經驗教訓及啟示
抗美援朝戰爭中武建里穿插戰的經驗教訓
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的經驗教訓
美軍注重吸取軍事歷史經驗教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