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地域差異研究

2016-10-17 07:19謝嵐清
2016年27期
關鍵詞:沿海地區第二產業第三產業

謝嵐清

摘 要:為了考察福建省經濟增長的情況,本文采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對閩東南地區、福建山區以及福建省九個地級市的經濟增長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計算出各地區不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情況,從而判斷該地區的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推動效應如何。在對不同地區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水平加以分析之后,為福建省各地區未來發展的方向提供政策依據。

關鍵詞:產業結構;偏離份額分析法;經濟增長;地域差異

一、引言

產業結構是國民經濟中各類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和內在聯系,同時產業結構轉變是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福建省各地區在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優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產業結構轉變的過程中仍有問題不斷出現。近十年來,福建省經濟發展迅速,2003年福建省GDP為4983.67億元,2015年增長到25979.82億元,比上年同比增長了9.0%,是2003年的5倍左右。然而,全省不同地區的增長速度相差甚遠,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嚴重,主要表現為福建沿海地區的發展速度明顯快于福建山區。2014年,福建省沿海地區,廈門,福州,泉州,漳州和莆田,5個地區的GDP總額占全省GDP的75.59%,而其余地區GDP總額占全省GDP不足30%。由于各地區產業結構不一,由此假設這種經濟增長的地域差異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因為各地區產業結構存在差異。因此,本文將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對福建東南沿海和福建山區兩大地帶及各地級市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分析福建省產業的地域差異狀況,并為各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以及未來的發展提供一些政策建議。

產業結構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區域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貢獻的關系問題做了不少研究的。有些學者采用多部門經濟模型和基于傳統統計角度的GDP產業結構貢獻度測算方法的區域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貢獻的空間分析。高更和(2006)、湯進華(2013)分別以河南省和湖南省為例,分析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發現產業結構變動對區域經濟增長貢獻有明顯的空間差異;產業結構變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與區域經濟增長呈負相關。另外,有些學者則采用偏離-份額分析法的產業結構問題研究。比如,馬慧強(2009)[8]則同樣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對2001-2007年間山西省的三次產業結構進行全面剖析,發現第一產業的發展對山西省的經濟增長起的貢獻作用不大;第二產業競爭優勢明顯且規模比較大;第三產業發展態勢較好,發展速度有待于提高。同時也有不少關于福建省產業結構問題的研究。郭鵬輝(2004)認為福建三次產業發展水平低下且不協調,第一產業比重偏高;工業結構中,福建省具有比較優勢的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三產業雖取得長足發展,但相比沿海發達水平仍顯落后。

二、偏離-份額分析法和數據處理

偏離-份額分析法有美國學者Dunn,Perloff等人于60年代提出,廣泛運用于國內外區域與城市經濟結構研究和分析中。80年代初,Dunn總結各學者的研究,將其總結成一般的形式。偏離-份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將研究地區的增長(本文主要指福建省各市)與上一級區域(本案例為福建省整體)的增長進行比較,測算研究地區(各市)如果按全省GDP總增長率水平增長可能達到的份額,然后將可能份額同地區實際增長額進行比較,分析所研究地區(各市)經濟增長相對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偏離水平。

這種偏離產生的原因主要歸結于產業結構因素和競爭力因素兩個方面。如果地區的產業結構主要以快速增長型產業為主,則該地區的產業結構將對該地區的經濟增長產生推動作用,使得該地區的經濟增長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稱該地區的產業結構是“有利于經濟增長的結構”;反之,則稱“不利于經濟增長的結構”。而如果該地區產業結構基本與全省整體產業結構相同,則說明主要是因為競爭力因素,使得該地區的經濟增長率與全省增長率存在差異。因此,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G可以分解為三個分量:地區增長分量(N)、產業結構偏離分量(P)競爭力偏離分量(D)。其中,公式表示為:

本文選取2003-2012年福建省以及9個地級市的GDP、三次產業產值等數據,采用以上計算方法,進而計算出福建東南沿海地區、福建山區及各市州的偏離-份額分量。并在此基礎上計算兩大地區及各市不同產業結構(競爭力)增長分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水平,公式為:貢獻率=產業結構(競爭力)偏離分量/GDP實際增長額,從而可以得到福建不同地區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分析地域差異,并為各地區的發展提供政策的理論依據。

三、結果分析

(一)從兩大地區來分析

計算結果表明,福建省東部沿海地區和福建山區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東部沿海地區5市和福建山區的4市中,都沒有產業結構貢獻率和競爭力貢獻率都為正值的城市。但在東部沿海地區的5市中,僅產業結構貢獻率為正值的城市有3個,分別為廈門、福州和泉州,僅競爭力貢獻率為正值的城市有2個,分別為莆田市和漳州市。而福建山區4市的產業結構貢獻率均為負值,僅競爭力貢獻率為正值的城市有3市,南平市產業結構因素和競爭力因素的貢獻率都為負值。由此可見,相比東部沿海地區,福建山區產業結構和競爭力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較弱,而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結構因素明顯優于福建山區,產業結構因素制約著福建山區各市的經濟增長。

1、東部沿海地區

研究結果發現,東部沿海地區GDP總量的實際增長額小于假定的地區增長偏離份額,總偏離為-333.44億元。其中,產業結構因素優勢所貢獻的增長量有237.3569億元,貢獻率為2.1%,而競爭力因素劣勢導致經濟增長損失了-570.797億元,貢獻率為-5.2%。這說明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過程中,競爭力因素起到了阻礙作用,而東部沿海地區較合理的產業結構促進了該地區的經濟增長。

另一方面,從各個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推動效應來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有較大的優勢,分別增長789.1845、21.62297億元。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比全省增長的速度更快,但其產業結構的正向推動效用并沒有設想中的顯著,因此,閩東部沿海地區還需加大對第三產業投入力度,發展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的增長額最大,在三次產業中,其對經濟增長具有較大正向結構推動作用,達到789.1845億元,說明閩東南沿海地區第二產業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在經濟增長中占據主要地位。而第一產業處于劣勢,損失-573.451億元,第一產業結構損失較大,盡管東部沿海地區的第一產業比重7%,但僅比全省同比低2個百分點。競爭力因素的推動效應方面,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都處于劣勢,其增長量均為負值,且損失較大,分別為-77.0744、-797.323億元;而第三產業增長量為303.6003億元,可見產業競爭力因素推動了東部地區的第三產業的增長,但是第三產業的競爭力因素優勢并未能抵消第一、第二產業在競爭力因素的劣勢,導致閩東南沿海地區產業的整體結構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2、福建山區

福建山區的GDP實際增長額比假定的地區增長額大,總偏離為248.194億元,說明與全省水平相比,福建山區GDP增長率略高。從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推動效應來看,第一產業處于劣勢地位,造成-390.202的損失,這主要由于福建山區第一產業比重較大,2012年為17%,明顯高于全省的同比水平。相比第一產業,福建山區第二、第三產業的結構優勢并不明顯,分別帶來的增長量為174.2977、6.305704億元,從而使得福建山區的結構偏離份額為-209.599億元。由競爭力因素優勢帶來的增長量為457.7924億元,其中第二產業的增長額較大,可看出,競爭力因素推動了福建山區第二產業的增長,第二產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優勢。

(二)從行政區域來分析

1、廈門市、福州市和泉州市3市經濟增長中的產業結構因素處于明顯的優勢。廈門是重要的經濟特區,而福州作為福建省的省會,2市一直以來是福建省經濟發展的重點。近十年來,3市注重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逐漸優化升級,因而產業結構效益較大提高,并在省內處于領先地位。但是,這3市的競爭力因素則處于劣勢,且帶來的損失均較大,分別為-344.24億元、-409.61億元、-262.41億元。由競爭力因素劣勢帶來的損失遠遠大于產業結構因素帶來的增長額:156.14億元、26.32億元、165.41億元,從而使得這3市的增長并未能高于全省水平。以廈門市為例,GDP實際增長額2055.48億元,小于假定的2243.58億元,主要由于競爭力因素劣勢造成損失-344.24億元,貢獻率為-16.7%,而這種劣勢主要是廈門市第二產業的競爭力推動效應很不明顯,造成-570.80億元的損失。

2、龍巖市、莆田市、漳州市、寧德市、三明市5市的結構因素為負而競爭力因素為正,這說明該5個地區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推動效應不顯著,但競爭力因素對經濟增長起到了明顯作用。這5市第一產業結構因素均處于劣勢,而且造成的損失在三次產業中所占的比重較大。比如漳州市,觀察該市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推動效應,第一產業造成了-175.80億元的損失,說明該市第一產業不是優勢產業,而第二、第三產業的增長量只有66.84億元、2.61億元。從競爭力優勢來看,盡管第一產業的貢獻率為負值,但第二、第三產業的增長量分別為232.11億元和24.69億元,而第一產業的增長量為負值。

3、南平市的結構和競爭力因素均為負值,這說明產業結構和競爭力因素對南平市的經濟增長并沒有推動作用,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升級,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培養各個產業的競爭力。南平市第一產業比重較大,2012年為24%;另外,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中輕重工業結構比48:52,第二產業內部結構有待調整優化;第三產業比重僅34%,因此第三產業發展滯后也是制約這南平市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全省第二產業仍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第三產業的推動效應并不明顯,第一產業不但沒有起到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反而產生了負向作用

近年來,隨著福建省各地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加大,尤其是服務業,“十二五”期間,現代服務業經濟總量擴大,現代服務業增加值由2010年末的1287.55億元上升到2015年的2217.13億元,同時第三產業在經濟增長中要發揮重要作用已是必然趨勢,要加強對第三產業的引導,把旅游業等服務業作為第三產業龍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提高第三產業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同時,福建省第二產業到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要加強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產業聯動,利用不斷發展的第三產業服務制造業的優化轉型升級。另外,加大全省各地的人才引進力度,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留住人才,提高全省自主創新能力,利用科學技術推動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發展。

(二)產業結構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情況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

盡管閩東南沿海地區實際增長額小于假定的地區增長偏離份額,但其產業結構因素的推動效應還是比較明顯。在未來的發展中,要注重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投入力度,大力發展服務業,同時加快第二產業優化升級的步伐,發展特色農業。尤其是隨著包括福州、廈門在內的福建自貿區的建立以及新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提出,閩東南沿海地區要抓住機遇,加強各地之間尤其是服務業之間的聯系,形成全方位的產業鏈,不斷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相反,福建山區產業結構因素的推動效應并不明顯,其經濟增長得益于產業結構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這說明,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福建山區4市(三明、龍巖、南平、寧德)未來發展的重點。這要求各地區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引進先進技術和人才,進一步推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加強與其他省市乃至全球各地區的合作,借鑒其他地區發展經驗,利用本地優勢資源,實現本地區的經濟增長。

(三)福建省各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呈現三種不同情況,分別為產業結構因素對經濟增長的推動效應顯著,競爭力因素卻不顯著;產業結構因素對經濟增長推動效應不顯著,但競爭力因素起明顯作用;產業結構因素和競爭力因素均不具有優勢

第一,通過研究發現,廈門市、福州市和泉州市3市經濟增長中的結構推動效應明顯,但競爭力因素處于劣勢,這3個地區在未來的發展中要加大與國際市場的合作,在新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過程中,重新開拓國外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的市場。以泉州市為例,泉州市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紡織服裝、建材陶瓷、食品飲料等產業是其優勢產業,要加強本地區優勢產業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的出口,同時利用逐步發展起來的服務業,尤其是科技服務業,實現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另外,大力發展服務業,完善泉州市服務業體系,將服務業培育成泉州市新的經濟增長點,突出發展金融服務、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文化旅游、現代商貿等重點行業。

第二,研究發現,龍巖市、莆田市、漳州市、寧德市、三明市經濟增長中的結構推動效應不顯著,但競爭力因素起明顯作用。相對于廈門,福州等較發達地區,這些地區的農業占據比較優勢,因此要繼續發揮農業優勢,引進農業方面的先進技術,提高農業的競爭力水平。同時要加快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以漳州市為例,以廈漳泉為契機,借助廈門和泉州的優勢企業,廈門的服務業,泉州的制造業,加強合作,不斷推進漳州市第二產業的發展;另外,轉變農村經濟體制和增長方式,推進民族鄉村特色經濟發展,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

第三,經濟增長中的結構和競爭力因素均不具有優勢的南平市,大力發展農業主導產業,借助“一帶一路”戰略,促進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的精度和深度,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增值效應,加大對東南亞地區農副產品的出口;培育壯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技術含量高的食品生產和深加工產業集群,重點發展旅游業,圍繞打造武夷山國際旅游度假城市,利用互聯網建立新的旅游業態模式,加大對南平市的“綠”的宣傳力度,充分發揮武夷山“雙世遺”品牌效應,同時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和中介服務業等。(作者單位:福建省國立華僑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1] 高更和.產業結構變動對區域經濟增長貢獻的空間分析-以河南省為例[J].經濟地理,2006(3):270-273.

[2] 湯進華.湖南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空間分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33-36.

[3] 田紅.山東省產業結構變動對區域經濟增長貢獻的演變[J].經濟地理,2009(1):49-53.

[4] 方賜德.漳州市生態建設與產業結構優化互動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3(10):80-85.

猜你喜歡
沿海地區第二產業第三產業
2018年廣西北海沿海地區考古調查簡報
國內生產總值指數
1995年-2015年營業稅與第三產業增加值相關關系
威海沿海地區霧的氣候特征及相關影響因子分析
誤區:非沿海地區人人需要補碘
沿海地區主要指標(2013年)
提高第三產業占比緣何欲速不達?
我國第三產業的影響因素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