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改革

2016-10-18 14:17劉曉敏
中國市場 2016年33期
關鍵詞:國際經濟與貿易創新改革

劉曉敏

[摘 要]2012年以來,中國對外貿易連續四年處于個位數增長甚至更低的區間,這在改革開放以來還是首次。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尚未找到新的強勁增長點,全球勞動生產率增長減速,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與此同時,培養更具有競爭力和創造力的國際貿易專業人才來滿足社會需求變得更為迫切。文章從國內目前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入手,尋求創新改革的方向,探索改革的路徑。

[關鍵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性人才培養;創新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279

1 我國目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的培養應將培養創新意識、塑造創新能力以及注重實踐應用作為培養目標。然而,在我國傳統教育模式的制約下,這一目標很難得到落實。目前,我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針對性不強

各所高校在培養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專業人才方面,不僅要滿足其數量要求,更要與社會需求相一致。而當前的培養模式并不能提供當今經濟形勢下所需要的具有針對性的專業性人才。正因為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各個地區外貿發展程度也不盡相同,進而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性人才需求的規模和質量也不同。但各高校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模式中并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這不利于地區經濟的發展,同時因為所培養的專業性人才不能很好地服務地區,造成地區資源浪費,人才流失。

1.2 教學模式不注重實踐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人才培養的模式側重于理論教學而忽視了實踐能力的教學,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方面沒有很好地銜接,進而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而國際經濟與貿易這個專業本身對實踐就有很高的要求,很多知識在理論中只能一知半解,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培養自己的專業素養與能力。而且我國的外貿公司主要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企業大多是剛剛進入國際市場甚至尚未進入國際市場,由于經驗不足,它們更需要那種一進入企業就能獨立操作,為企業服務的專業性人才。他們必須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來幫助企業開拓市場。出現此種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原因在于師資隊伍薄弱,教學實操設備缺乏,實習機會不多,缺乏實習基地。

1.3 教學體系落后,課程內容不易銜接

第一,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課堂教學為主,并不能使學生切身感受到實操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將老師置于教學過程的主導地位,以其理論授課為核心,使得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方式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的需求。

第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設置廣而不深,忽略了各個課程之間的重疊和關聯,造成教學時間和資源的浪費。各個課程之間相對獨立,不注重教學時間的銜接。同時課程內容陳舊,并不利于學生更新知識,不利于培養學生分析當今經濟形勢的能力。

2 我國目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改革方向的探索

2.1 以就業為導向,適應社會需求的目標

就業問題是關系到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所以學校應充分考慮到對專業性人才的就業能力的培養。在招生、教學、管理、畢業生就業等多個方面以適應社會需求為原則,按市場規律變化而變化。充分體現有機整體的優勢。同時在國際貿易的專業設置、課程安排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要與社會和經濟發展相一致,緊跟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以就業為導向。

2.2 以能力與素質齊頭并進為原則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性人才的能力是建立在全面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同時專業性人才的素質是在掌握相應能力后得以提高。在確認培養目標、營造教學環境、實施教學模式和改進教學工作上,以能力和素質的培養為要求,為后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儲備足量的理論知識。

2.3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理論和實踐要緊密結合,進而培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性人才的基本途徑是使學校和外貿企業相互合作,給予學生實踐操作的機會。與此同時,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也要注重科研工作。

3 我國目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改革的路徑探索

構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要將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與各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學改革相結合,構建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新時期國際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

3.1 結合社會需求,創新“校企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基于就業市場和生源市場的雙重需求,以學生就業為導向,注重個性化的發展需要,“校企合作”成為專業性人才培養的必然趨勢。同時,“校企合作”也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大優勢。

第一,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種實現形式。校企合作應該是多形式、多層次的。比如建立與企業互惠互利的培訓基地,建立與企業共管共用的實訓基地,建立與企業共享資源的技術隊伍、師資隊伍,同時,企業也可以選派優秀員工到各學校進行再學習。校企雙方在培養專業性人才的培養目標上和在追求經濟利益平衡上達成共識。

第二,學校要充分利用政府給予的支持政策,積極拉動地方性重點企業參與到校企合作中來。同時,因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特殊性,有一定數量的校友已經有自己的外貿公司,所以要利用好校友會,將校企合作的想法灌輸給校友們,實現互利共贏。

3.2 構建高素質專業師資隊伍,強化理論和實踐結合

要構建一支善于創新、自愿奉獻、理論功底扎實、具有一定實踐操作經驗的教師隊伍來支撐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的軟實力。一是選拔部分教師進行深造,培養他們成為學術和教學的領頭人,學習最新的國際貿易研究成果和教學方法;二是讓部分教師進企業鍛煉,對其進行“雙師型”教師培養,鼓勵他們參與全國性崗位資格考試,同時為了讓教師熟悉外貿行業的最新動態以教授給學生最前沿、最實用的知識和技能,學校還要為教師與企業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創造機會;三是以老帶新,以強帶弱。在新教師獨立授課前不僅要做一段時間的教學輔導工作,也要去聽資深老教師的課學習教學方法,同時對新教師提供從教學理論到教學實踐的培訓;四是實行“雙導師”制,聘請校外優秀企業家擔任國際貿易專業研究生及本科生的校外導師。

3.3 革新教學體系,整合課程內容

3.3.1 積極推行“雙證書”制度

“雙證書”制度是指在學生畢業時不僅要獲得學歷資格證書,還必須至少獲得一種職業資格證書?!半p證書”制度有助于培養出既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又熟練掌握基本職業操作技能,熟悉行業運行,并具有一定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全方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性人才。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還為社會提供急需人才。在本專業,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推薦學生考取報關員證書、報驗員證書及外貿單證員證書外,還可以講授一些與考證相關的內容。

3.3.2 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

在教學方法上,融“教學做”一體即“事情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在教學模式中突出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訓練,在實踐教學中突出以學生“做”為主的項目任務驅動模式,就像是在企業中一樣,只給你任務或樣本,需要學生自己用所學知識設計完成任務。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國際貿易專業的特點,對常設教學大綱進行研討,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制定適合融“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標準。

3.3.3 深化教學內容改革

第一,在國際貿易實務類課程中應推進雙語教學。響應國家教育部的要求,高等院校在三年內開設5%~10%的雙語課程,并引進原版教材。所以我們在開設“國際商務談判”和“國際市場營銷”外,還應開設“外貿英文函電”和“外貿英語洽談”等課程。

第二,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對于“國際貿易實務”“進出口業務模擬”“國際結算”等應用性強的課程,應該安排1/3左右的課時進行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可以采用企業實習和實驗室模擬流程兩種方式,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

第三,采用前期基礎統一培養,后期訂單式與自主式專項培養。為達到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的培養目標,由教務統一安排,將基礎知識和基礎性專業知識在大一至大二期間統一培養,后期的專業性課程采用模塊化的專業選修課,學生可以根據選定的方向系統地組織學習。

參考文獻:

[1]佟敏,張紅輝,夏百玲.淺析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經濟學教學中案例的設計與使用[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0(1).

[2]王芳.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3).

[3]芮桂杰.一般本科院?!皣H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沈陽干部學刊,2008(5).

[4]楊德云,艾瑩瑩.地方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卓越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賀州學院學報,2013(2).

[5]溫一軍.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培養[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07(4).

[6]陳祥明.創新校企合作機制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和人才培養的主要問題與對策[Z].2011.

[7]王蘭平.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北京經濟貿易大學,2014(9).

猜你喜歡
國際經濟與貿易創新改革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探究高中生物教學的創新性改革模式
高校教學管理創新改革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