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當代中國哲學向“大哲學”轉型

2016-10-21 16:01姚新中
杭州·黨政A 2016年5期
關鍵詞:哲學建構思維

姚新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深刻轉型,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應科學把握時代發展的基本態勢,繼續發揮思想與行動先導的重要作用。當代中國哲學承擔起這一時代使命,一個基本著力點就是積極向“大哲學”轉型。

當代中國“大哲學”的內涵與特質

當今時代,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趨勢深入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高新技術不斷涌現。這要求當代中國哲學進一步開闊眼界、拓展思維,在創新發展中實現“轉型升級”,成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大哲學”。

何謂“大哲學”?為什么要發展“大哲學”?我國不少學者對此作了探索和闡述。有學者認為,“大哲學”是與“純哲學”相對的概念,是“純哲學”理論產生的母體,并隨著“純哲學”的發展而擴展和深化。有學者從“求通”的角度來理解當代中國哲學的“大哲學”轉型,認為“大哲學”不遵循任何現成的路徑,而是依據自己的目標來調整自己,克服眼前的障礙,在看似不通的地方找到或打開一條通道。我們認為,當代中國“大哲學”不在于其內容之包羅萬象或規模宏大,而在于其理論層次的高度、理論底蘊的深度和理論視野的廣度。

當代中國“大哲學”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首先,它自覺把當代中國的哲學問題放在世界哲學發展和哲學各學科互通的語境中來理解,提出和解答的問題既具有歷史淵源又具有時代性;其次,它從世界視域和中國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提出問題、解釋問題、回答問題,自覺摒棄“一葉障目”的狹隘眼界;再次,它不再把哲學當作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外的另類學科,而是將其作為滲透于其他學科并為之提供思維方式指導的方法論、認識論、倫理學、邏輯學,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如果以建構“大哲學”作為當代中國哲學發展的一個基本方向,通過跨學科、跨文化的交融,使當代中國哲學從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豐富思想資源,從當代中國與世界發展的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能在進一步弘揚中國哲學傳統特色的同時擁有世界視野,更好地推動當代中國哲學創新發展。

以“三突破”

為建構當代中國“大哲學”的前提

不破不立。建構當代中國“大哲學”,首先要求我們突破制約當代中國哲學創新發展的認識與實踐障礙。具體來說,應著力實現三大突破。

突破哲學二級學科之間的界限。建構當代中國“大哲學”,應突破哲學二級學科之間的界限和人為分離,實現其相互貫通與融合。哲學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學科體系,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的開放系統。自我封閉于一隅,只能說明一些學者對當代中國哲學的理解比較狹隘。如果把狹隘理解的哲學當作哲學的本質和唯一內容,就無法打開思路,也就不可能進行創新性哲學思考。

突破哲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隔閡。哲學與其他社會科學之間需要有效交叉對接。歷史上偉大的哲學理論,很多是哲學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學等交叉研究的結果。而今天有些哲學研究者把遠離社會科學和其他人文學科看作哲學的特點,把哲學研究變成了不斷重復概念的游戲,進而把哲學變成了自娛自樂的“象牙塔”,這嚴重阻礙了哲學的進步和創新。

突破哲學與科學技術之間的藩籬。一些大哲學家明確指出了哲學對科學發明、知識進步的基礎意義和引領作用,認為知識好比大樹,哲學是樹根,科學是樹枝,科學的基礎是哲學;同時應看到,科學發展、技術進步也在不斷重塑哲學的面貌和特征。沒有哥白尼的科學革命,我們不知道康德哲學會不會是現在的樣子;沒有達爾文的進化論,馬克思對歷史的解釋可能會有所不同。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宇宙學、生命醫學、神經科學、基因學、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發現和發明,正在深刻改變我們對世界、對生命、對自我、對未來的觀點和看法,而這些必然會對我們的哲學思考產生重大影響。哲學創新是形成新科學范式、新技術突破的前提和條件;同時,科學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也為哲學發展昭示了新方向。誰能最先把握這一新方向,誰就能站在哲學發展的前沿,引領當代中國哲學創新發展。

以“三融合”

為建構當代中國“大哲學”的基本路徑

有破還須有立,善破還須善立。建構當代中國“大哲學”,應努力促進三大融合。

融合中西。當代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聯系千絲萬縷,不可能人為地分開。有些人在討論中西哲學的異同時說,兩者之間思維方式的差異是:中國哲學以綜合性思維見長,注重生活實踐;西方哲學則以分析性思維為主要特征,關注理性思維。我們承認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各有自己的特點與思維進路,但如果把這些古代哲學所具有的特征放大并在當今哲學研究和教學中繼續強調,則不利于建構當代中國“大哲學”。當代哲學必須同時運用分析方法和綜合方法,以達到對規律的全面認識;必須同時關注理性思維與現實實踐,不能排斥理性思維,也不能脫離生活實際。建構當代中國“大哲學”,只有從融合中西入手,將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優勢特色融會貫通,才能形成大格局、取得大成就。

融合史論。我們當今所教所學的,大都是哲學史上的哲學。哲學史為我們提供了豐厚的思想資源和哲學概念發展的歷史脈絡,但過分強調哲學史研究容易產生方法論上的厚古薄今傾向,不利于哲學創新發展。因此,馬克思的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不僅對于評價哲學思想體系具有指導意義,而且對于推進哲學創新發展具有指導意義。建構當代中國“大哲學”,既要立足于過去,更要植根于當今,為當代社會實踐提供新視角、為思考現實問題提出新進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

融合中國性與世界性。中國近代以來100多年的歷史發展已經證明,“中體西用”或“西體中用”的思維模式對于中國現代化進程和中國哲學創新發展來說都是偏頗的。當代中國哲學根源于中國傳統哲學文化與當代社會實踐,是中華優秀哲學傳統的延續和發展。同時,當代中國哲學必須面向世界,深度參與國際哲學活動,使自身具有世界性特征。建構當代中國“大哲學”,應在注重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同時,進一步拓展國際視野、培養世界思維。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話語權的提高,今天的中國哲學更為世界哲學界所矚目和關注。成立于1937年的國際哲學學院,于2015年9月首次在中國召開年會;從1900年開始每5年舉辦一次的世界哲學大會,也將于2018年在北京舉辦第二十四次大會,并選取了一個具有中國哲學特色的主題——“學以成人”。這些都表明,世界哲學界希望更好地了解中國哲學、進而理解中國哲學對世界哲學的貢獻。中國哲學界應積極回應這一需求,建構融合中國性與世界性的“大哲學”。

(本文轉載自《人民日報》,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教授,有刪減)

猜你喜歡
哲學建構思維
多元建構,讓研究深度發生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建構基于校本的聽評課新文化
建構游戲玩不夠
思維總動員(二十五)
思維總動員
善問讓思維走向深刻
酷巴熊的生活哲學
英文目錄及摘要
晾衣哲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