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親缺席以后的亞洲社會

2016-10-25 19:54王浩威
青年與社會 2016年17期
關鍵詞:核心家庭情形上學

王浩威

這些年來因為工作專業的關系,參加了許多亞洲地區或國際性的會議,因此也認識了不少其他國家的心理治療師或精神科醫師。日本的田村毅教授是其中的一位。

第一次見面應該是在2005年香港舉行的國際家庭治療會議吧,他當時就報告日本的拒學問題。2013年他又做了同樣主題的報告,這次關心這個問題的人更多了。在臺上報告的他,最后問了大家:“為什么拒絕上學的問題,在日本、韓國、中國這些近期已經開發的東亞國家,變得越來越嚴重呢?”

以前,如果有孩子沒去上學,通常是指他們跑到外面游蕩,可能會學壞而出現偏差行為,最后甚至變成幫派少年?,F在卻不同了。許多孩子想上學卻上不了學,他們也許是因為恐懼人際關系的困難、說不出的內在挫折、或是各種莫名的焦慮,而產生對上學的矛盾情緒。這些沒上學的現象,最近國際學界普遍稱之為拒學行為(school refusal behavior)。

有些拒學行為可能會繼續持續加重,甚至到完全足不出戶或晝伏夜行的程度。這時候日本將這樣的情形稱呼為hikikomori,而且這個日本名詞已經在國際學界普遍使用。在臺灣最普遍的翻譯是繭居族。有些西方學者則翻譯為社會退縮癥(social withdrawal),指的也是同樣的情形。

這樣的一個趨勢,從文化變遷的立場是十分值得探討的。2013年《東亞教育》一書就指示:“在東亞,80年代以后,校園暴力、兒童心理問題、霸凌、拒絕上學等等問題,因為僵硬的教育體制跟升學考試,還是變得十分嚴重,成為了社會的議題?!?/p>

齊藤環(Kazuhiko Saito)是日本的另外一位關心這一個議題的精神科醫師,他指出:“繭居族的問題原本只存在日本,如今也可以也存在于別的國家,特別是在都會地區,也許跟全球的社會文化快速變遷也有關系?!?/p>

這問題有多嚴重呢?2010年日本文部省公布是這樣的情形共有70萬人,平均約30歲,幾乎是占日本年輕人人口的百分之1-2。

田村毅回顧過去30年,他認為日本的繭居族特征也不斷在改變。

“以前以十幾歲的國中生、高中生為主,最近的繭居族年齡層有高齡化趨勢,從20歲世代至30歲世代都有,其中也有不少40歲世代的人?!?/p>

“以前是將脾氣發泄在家人身上,對家人施以暴力?,F在也是有這樣的年輕人,但數量在減少當中。變成將脾氣發泄在自己身上,做出割腕、大量服藥等自傷行為或自殺的年輕人變多了?!?/p>

“以前幾乎都是母親接受咨詢輔導,最近前來咨詢的父親也為數不少?!?/p>

臺灣的教育單位并沒有太多的相關數字,目前的統計除了休學或沒就學的數字,只能查到缺課的情形,無法從中區分是否達到拒學行為的程度。然而從各個領域的實務工作上來看,不論是學校、社區社工,還是醫院工作人員,這樣的情形似乎越來越嚴重。

今年6月底,田村毅教授來臺灣舉辦關于拒學癥的工作坊,付費報名來參加的專業人員出乎意料的踴躍,而且都是年輕的實務工作者。這也反映出來在第一線的接觸中,拒學和繭居已經開始成為大家的挑戰了。

這些年來,拒學行為的問題不只是在韓國、日本、香港地區、臺灣地區等地變得嚴重,在中國的都會地區,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等,都成為教育界和咨商界的重大議題。

這樣的情形,當然不只是在亞洲。齊藤環在他《社會退縮》一書英文版序里就提到:“西班牙和意大利也開始面臨社會退縮問題。而這兩個國家,恰恰好都是西方各國中較傾向家庭性格的?!?/p>

為什么這樣的現象,在強調家庭文化的國家,經歷了經濟起飛以后,比較容易出現呢?關于這一點,恐怕只能留給社會學家或人類學家來思考了。

田村毅認為這是父親角色在家庭里面缺席的關系。

這讓人想起華人人類學家許烺光的理論。許烺光認為,同樣是以家族為重的亞洲文化里,華人社會在傳統的社群關系里是以父子鍵是最重要的環節。這是延續費孝通對傳統社會是差序格局的說法,做出更進一步地說明。

費孝通和許烺光是英國人類學家馬凌諾夫斯基前后期的中國弟子。費孝通先提出這樣的看法,認為中國鄉土社會以宗法群體為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以親屬關系為主軸的網絡關系,這就是他所謂的差序格局。而許烺光進一步比較相對于個人主義的美國文化,在日本、印度和中國等文化之間,又有怎樣的不同,進而提出其中更細膩的差異。

在臺灣地區也好,在中國經濟起飛的都會地區也好,傳統的宗族早已經不再有影響力,甚至可以說是不存在的。過去華人的社會里,再說有的關系中父子鍵之所以是最重要的一環,是因為有宗族為底的社會結構。然而現在的臺灣也好,北上廣也好,所有的社會結構都是以核心家庭為主體,跟過去已經不一樣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社會卻還繼承著傳統的價值觀,對父親的角色還是一成不變的期待。然而,真正的事實是:失去宗族的結構以后,在核心家庭中的父親,其實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更是找不到如何執行自己功能的方法。于是,大部分的父親都在小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席了。

在現在以核心家庭為主的社會,母子鍵取代了傳統的父子鍵,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決定性的因素。而母親的角色往往是家庭內的功能。這樣的功能,即使再如何努力,頂多也只是將家庭面的功能沿用到家庭外的領域,孩子的成長也因此出現了不容易離開家庭的現象。而拒學行為或繭居族,都是這種進不了社會的情形。這時候,父親的社會角色也就顯得特別的不可或缺。

在田村毅今年出版的新書《搶救繭居族》里,他在家族治療的實務工作中,指出許多提醒。其中,將父親重新引進到這個核心家庭內是關鍵的一步。而在許烺光的理論中,日本社會是以家元為基礎而非以宗族為基礎、以母子鍵為主而非以父子鍵為主的。如果在日本社會,這樣的實踐果真可以行得通的話,在華人的社會中當然是更有說服力的。

拒絕上學的行為只是冰山的一角,代表著潛存在海洋底下看不到的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激烈的變化。臨床的工作人員往往只是這社會中最前線的一環,因此也就最早接觸到相關的現象。然而,在這樣的臨床現象當中,單一個案的處理背后的社會結構問題,并不是心理專業人員所能夠承擔的。

這樣的激烈變化,對各個領域都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對每個領域而言,都是需要足夠的敏感度和創造力,才能夠推出有實質意義的因應之道。而這也許是東亞國家,在經濟崛起以后,繼續保持繁榮的關鍵因素吧。

田村毅第一次來臺灣的時候,我去旅館找他,十分訝異地發現,他是帶著自己的腳踏車,用空運送來的。熱愛四處走動的他,其實也是熱愛認識各種不同的文化,喜歡在這里頭找到意想不到的差異。

這一次剛剛出版的新書《搶救繭居族:家族治療實務指南》,就是他一直保持相當高度好奇心而進行著思考和實踐下的產物。在現在的社會里,心理或社會的工作者往往要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挑戰。田村毅說展現的不只是拒學行為和繭居族的處理方法,更是所有臨床工作者面對當下的時代應該學習的實踐態度。

猜你喜歡
核心家庭情形上學
避免房地產繼承糾紛的十二種情形
四種情形拖欠勞動報酬構成“拒不支付”犯罪
古人并非多子多福
安岡章太郎文學探源
出借車輛,五種情形下須擔責
對Hmongb從“家”到“村”的形成研究
擬分裂情形下仿射Weyl群Cn的胞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