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糕

2016-10-26 17:32李仙正
海外文摘·文學版 2016年9期
關鍵詞:水浸木桶年糕

李仙正

我五六歲的那年清晨,突然傳來一陣“唉酷噠、唉酷噠”的響聲,猶如一聲聲雷鳴,把我從睡夢中驚醒,欣喜地接收到了做糕的信號。我迷迷糊糊地揉揉雙眼,連忙問父親:“老爸,誰家做糕了,自己家里幾時做?”

“可能是外頭老張家,輪到自己家里要十天后,還要等等吧?!备赣H接過話茬回答道。

“唉酷噠、唉酷噠、唉酷噠……”節奏強烈的旋律,清脆而又熟悉的聲音,牽動了整個院落的情致,鄉親們老遠就能聽見稻臼搗糕的聲音。在我的記憶里,稻臼是古人利用杠桿原理發明的石器之一,當開始被人操作時,稻臼枰的支點會發出“唉”的一聲,而稻臼頭落在松軟的糕坯上,還會發出“酷”的一聲響。再加上三四個人踩踏著稻臼秤,也能聽到“噠”的響聲。這樣,一記接著一記“唉酷噠、唉酷噠”,便能合奏出一曲做糕的音符。

在家鄉,過去集體生產隊年代,大多有過缺糧少穿的經歷,家家戶戶幾乎是沒有余糧可言的,遇上鬧饑荒或青黃不接時,一年總有幾天缺糧斷頓。于是,有的垟下(方言)姑娘遠嫁到寧溪山里,算是攀上了一門富親。有的人家通過親朋好友介紹,向山里人借點番蒔絲,度過饑荒的年月,等來年早稻收成后再以谷物相還。而所謂做糕,大致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上的做糕,指的是所有的糕,包括平時少量做點吃吃的我們管它叫“鮮糕”,早稻熟做的“早米糕”,晚稻熟做的叫“晚米榚”,也有純大米做的“白米糕”,番蒔渣加少量米粉做成黑乎乎的“番蒔榚”,米糠做的叫“糠糕”等;狹義上的做糕,僅指是年關做的“年糕”,俗稱“水浸糕”。

有一次,晚稻收割后,父親參加生產隊的“斗五吃”,非勞動力不沾邊,只不過是菜里多了點油星而已,簡單地煮上大鍋菜羹,加個豬肉炒大蒜或炒胡蘿卜,再就添個花生米,另外購些散裝老(黃)酒,也就類似于集體出錢的一次聚餐。這次“斗五吃”分給每人一株(根)“晚米糕”,父親不敢放開肚子,借口自己胃不好,就把吃剩下的半株多“晚米糕”帶了回來,讓全家享用,一家人才有機會聞聞糕香,嘗嘗糕味。當時,人們羨慕向往參加生產隊里的“斗五吃”,再說生產隊也不容易,要看年成好不好,遇上糧食產量高,年成好,才有機會在完成夏收夏種,或晚稻收割結束后搞一次。要知道,一個十足勞動力一天的分紅只有兩三角錢。對于做糕、吃糕的印記,早已深刻在我的心中,一直成了兒時的牽掛,并自然而然地把我引向上世紀70年代初,勾起了塵封已久的往事。

當年,我家住在大合院里頭的上方,整個道地里十五六戶人家,一百二十多號人口,共享著上間后門口右側唯一的石稻臼。到了年底,做糕就成了鄉親們的頭等大事,一般各家各戶事先通氣,再做統籌安排,給出做糕的時間表。除了稻臼輪流之外,還有一張二寸厚用于搓揉年糕的面床板、幾個木桶飯甑等“大行頭”,都作為公用資源,一家接一家使用,今天張三家,明天李四戶。每年做糕,一般在立春前一個月,相對集中半個月。由于年糕需要浸泡在水里長久儲存,而用立春前的水浸糕便于久存,用開春后的水浸糕容易變質發酸,產生難聞的酸氣。做糕季節,上間里后門口的稻臼前往往掛著馬燈,非常熱鬧,我在家里就能聽到陣陣急促的腳步聲,做糕人的咳嗽和說話聲,稻臼搗糕聲。盡管做糕時正值寒冬臘月,天寒地凍,有時還會遇上雪雨天氣,屋外的石頭稻臼也并不怕凍,但鄉親們也為稻臼做好保暖防凍,給稻臼秤纏上一圈一圈的粗大稻草繩,以防踩踏時打滑。

前期的工作準備就緒,“大行頭”落實到位后,就進入做糕的實質性、技術性階段,按一道一道工序循序漸進。首先,淘米——將糕米在大陶缸里浸上幾小時,再裝進谷籮里,挑到水井邊的池埠頭,放到水里邊洗邊淘,憑經驗觀察米的吃水程度,達到要求就起水瀝干,決定磨米加工,水分過多不便加工,出粉效率很低,甚至常要對磨盤進行清理。接著,摻米——按一定比例把糯米與晚米摻和起來,晚米摻入多少,要看糯米品種的糯性,避免用純晚米太硬,用純糯米又要糊了。接著,磨粉——把摻好的糕米放到石磨上加工,粉的粗細決定糕的質量,粉太粗容易開裂,不易久存,影響口感,而粉太細又不便蒸熟,還會粘飯甑布。再接著,蒸米——用大火在土灶上燒開水,大鐵鍋上架一木制飯甑,上口略大下口略小,便于出粉,內中底部安有活動的竹片制成蒸架,形似清朝官員的紅纓帽,上尖下圓。上覆蒸布,以防止粉漏下,又能使鍋中蒸汽較均勻進入木桶飯甑之中……

年糕的出現,意味著年年高升,年年豐收,年年有余。為了討個好彩頭,過年做年糕、吃年糕,就成了民間的傳統習俗。據有關文字顯示,年糕又稱黏糕,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出現在北魏《齊民要術》中,就有年糕的制作工序,將糯米磨粉制糕的方法。唐宋元三朝均有元宵節吃年糕(黏糕)的記載。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稱,年糕為“自粱米,味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到了明代崇禎年間,又把年糕稱為“年年糕”,并表明是“正月元旦”的食品。至清代,年糕不但有“黃白之分”,還有“年夜把神,歲朝供先,及饋貽親朋之需”等記載。清光緒后,年糕成為普通點心,廣泛流傳民間。

我家做糕,當第一蒸糕粉被蒸炊熟時,上蒸人捧著木桶飯甑,“砰”一聲把熟粉傾倒在面床板上,頓時蒸汽騰騰,香氣滿屋,一陣一陣飄灑在空氣中。這時,燒火的老奶奶就捷足先登了,伸手摘取一小塊糕花,放進小盆子里,并隨手擺在土灶排煙的平臺上,然后點上三炷香,先敬灶師佛菩薩,當地流傳著“灶師佛糕吃了快忘記”的說法,以示對灶神的恭敬。

每逢做糕,父親總會把道地里的“阿江”請到家里來,他是父輩的鄰居,也是做榚的一把好手,算得上是能工巧匠?!鞍⒔奔仁煜ぷ龈獾拿恳坏拦ば?,又樣樣都十分在行,特別是添糕,練就了一手絕活,在稻臼頭起落的瞬間,一只手翻搬糕坯,另一只手邊浸冷水邊摸下稻臼頭。

做糕目的是為了吃糕。過去有糕吃是愜意的,農民把糕與時令蔬菜結合起來,往往菜多糕少。有時煮一鍋菜羹,在菜羹上面再放切成片的水浸糕??纱蠖嗍墙娌藴?,烏菜湯糕,大白菜湯糕,菜烘炒糕,紅花草炒糕,喜歡貪甜的紅糖炒糕、紅糖餡糕等。由于天氣轉暖,浸糕的水容易變質發酸,即便是放久了,甚至吃過端午后的“水浸糕”,散發出一股濃濃酸臭味,但仍是一種美味的享受??呻S著年代的變遷,時光的流逝,家鄉勞動力人口銳減,失地農民越來越多,一些大鐵鍋的“二眼灶”、木桶飯甑、面床板、稻臼等做糕的大行頭消失了,各家各戶買米做糕費時費力又麻煩,加上市面上年糕常年供應,做糕的習俗也漸漸淡去了。

其實,年糕寓意“年高”,小孩子吃“糕蒂頭”快長,每株年糕的第一片稱“糕蒂頭”,諧音吉利。做年糕,我們再給予合理推想也不難發現,家鄉的做糕習俗延續了一代又一代,很大程度上受傳統的農耕習慣影響。一方面,當時物質條件有限,市場上的社會產品不豐富,上香祭神拜佛流行,做糕時捏些“塊頭蹄”(豬頭替代品)、公雞、鯉魚等花色,充當平時供奉的替代品。另一方面,農民自種自產糧食谷物,年底做糕又是寒冬農閑季節,正好給個左鄰右舍相互幫忙的理由,豐富一下農閑生活。加上年糕食用方便,不僅比較耐肚,農民吃了糕耕作干活時有勁;而且吃法多種多樣,五花八門,常見有炒糕吃、湯糕吃、蒸糕吃、炸糕吃,有的放在柴火里烤著吃,也有通過膨化機膨化后當“糕干”吃等等。

想起兒時的做糕,宛如冬天里的一眼溫泉,靜靜地流淌在濃濃的年味里。

責任編輯:青芒果

猜你喜歡
水浸木桶年糕
年糕
我來講故事
年糕
湖邊月夜
木桶兄弟
木桶和籃子
謁金門·風絲裊
水浸傳感器
巴鐵
為我代“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